《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

时间:2019-05-15 02: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

第一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 2

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解题新思路 【导入】

综观近六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修辞,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考查;甚至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文采飞扬,赢得高分。

一、探究命题方式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类型:客观选择题

运用修辞的基本知识,辩识辞格或判断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研习1(2005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答案为C。课堂练习

(浙江省五校联考2005—2006学年度高三测试)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答案] D

分析]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⒉分析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研习2(2005年高考·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正确答案为B 5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2007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2006届新乡市高三调研)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课堂练习

(苏州市2006届高三调研测试)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

,;

。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答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恶。

[分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隐含要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二、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三、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课堂小结〗

提高修辞方法运用的水平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考生带着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巩固练习

⒈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莽莽苍苍的原野,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支正在覆灭的船队,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B、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感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朦胧月下的荷花。

C、于是,我从记忆的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写下了《扳着指头数到十》这篇小说。

D、我拥抱着夏日的黎明,惊醒那温馨而生动的气息,美丽的花朵睁眼凝望,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

B、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下留下了脚印。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C、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点明了“他”有知识有文化。

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蛙眼对不同事物的观察特点,鲜明地表现出蛙眼的特征。

⒊(2005年湖北八校联考)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⒋(扬州市2006届高三质量检测)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

⒌(开封市2006届高三质量检测)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我同时代的青年!

摇起勤奋的桨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校准理想的罗盘。

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

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⒍(2002年高考·春季卷)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 答:。

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⒈答案]B

[分析]“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喻“感情汹涌澎湃”不当,因为“野马”向前奔跑,而“汹涌”指“(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应改为“大海的波涛”。

⒉[答案]D

[分析]不是“夸张”,是对比。

⒊[答案]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

⑵B [分析] ⑴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⑵“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⒋[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⒌[答案] 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

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分析] 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⒍[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第二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课

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

型】复习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

第三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向 反问)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借喻: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胭脂借喻阳光)博喻: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几种特殊形式。通感(移觉):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你笑的很甜.比喻的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 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⑷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的种类1.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写: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2.拟物:把人拟作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1、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2、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 重在“喻” 喻体一定出现.比拟 重在“拟” 本体一定出现.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借代的类型:1.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7.质料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在古代诗文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借代的作用;⑴以简代繁 ⑵以实代虚⑶以奇代凡⑷以事代情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下面是表现一定生活观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B.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界。C.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项为借代,其他项为比喻。)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夸张的种类 :扩大的夸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i)不逝。缩小的夸张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1.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扩大或者缩小,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2.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中很少用甚至不用.*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对下列古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天境”、“海楼”写荆门一带的奇妙美景,是比喻写法。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写法。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诗才出众,是夸张写法。

D.轻舟短棹(zhao)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鸥处处随。——“轻舟短棹”写泛舟游湖,景色迷人,是借代写法。(轻舟短棹是驾轻舟划短桨的意思。)5.对偶(对仗)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对偶的特点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同

4、意义相关

1、从内容上分 :

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甩开膀子干活,夹紧尾巴做人。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偶的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形式工整,有音乐美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偶追求结构形式上“对称”的表达效果,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追求内容上“对立”(相反、相对)的表达效果,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2.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1、成分排比

2、句子排比

3、单句排比

4、复句排比.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条分缕析,说理透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两者都追求形式上的表达效果,但是——1.对偶成对,只有一双;排比成串,至少三个。2.对偶句式更工整,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自由得多;3.对偶力避相同的字词;排比则常用相同的字词来做提挈。*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如果说人生是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浩瀚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7.设问

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种类①一问一答式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②一问两答或数答式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两问或数问一答式例如: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别想拦住我。

4、作用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8.反问

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例如: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它是用疑问来表感叹,句末也可以用感叹号.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反问.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1.起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经常出现在《诗经》等民歌和古体诗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1.兴中无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2.兴中含比;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

2.对比

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词人曾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掳,在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句句是强烈的对比,句句是伤心的回忆。)对比同对偶的区别1.对比重在两项的内容的“对立”;对偶重在两项的形式的“对称”。2.对偶要求字数相等,对比一般不要求字数相等。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3.衬托(烘托)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正衬;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孤舟”来衬托“嫠妇”,加强悲凉、哀怨的气氛,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箫声和歌声的凄婉与动人。反衬;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用“六宫粉黛”来突出杨贵妃的美,用“悬崖白丈冰”来衬托花枝的“俏”,从事物的反面来衬托,这种方法叫“反衬”。)①以景衬情 ,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4.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和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类: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谐音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语意双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两句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铁马冰河”写梦境,表现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5.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人下马客在船。

6.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也称“用事”。赤壁怀古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 · 吴志》的史实:“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旦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牡丹亭 · 长亭送别》(“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同上面“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樽前酒一杯”相对照,是感情上的一个突变,由一刹那间的宽慰,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实际上,前两句是后三句的映衬,这是一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接舆者,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7.顶真: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8.回 环

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1菩萨蛮 苏轼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2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3、我们发展电话,电话发展我们。

4、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翻译

水国秋风萧瑟被西风摇落片片黄叶 漂泊在外的我的心绪被撩拨得乱如发丝 像是屈原在江边深情吟诵的地方 又像是白居易江边送别的时候 你们怎么能诋毁中伤我的道义所在 我的这份心思只有那苍天才知道 苍白的容颜如今又增添了些许白发 现在想辞官归隐已经太迟了 编辑本段赏析

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第四篇:高考复习教案 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考复习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体会八种修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2、根据修辞格的要求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教学设想】讲解二课时,训练二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考点概述】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的考查同阅读、鉴赏结合,仍是重要的关注点;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查更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又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知识介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

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

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

7.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8.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

第2课时

应考方法盘点

一、注意考查特点

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

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若干年来尤其如此。2.多与其它表达方式结合

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的,往往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例: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

。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 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6.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注意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五篇:正确运用修辞教案

2013届高考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教案

【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复习方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重点点拨实际运用,提高运用能力,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三、高考新要求: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文采,就是语言生动而形象,这要靠修辞来实现。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

“常见的修辞方法”,则指考试所要考查的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手法,对比,《语文考试大纲》作了十分明确的界定,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正确运用这些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语文考试大纲》在“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效果方面的一项重要要求,前几年虽有加了星号暂不列入考查范围的情况,可仍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仿写等题目中有所涉及,可以说,它一直属于高考热点之一。

修辞考查的目的不是单纯考查概念,而是要求能够指导语言实践。考生要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修辞方法进行辨识,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有准确的理解,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得失进行鉴别评价,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加以鉴赏。

四、命题透视:

高考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考查,总体上表现为三个“综合”。

1.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考查。它不是单单测试某一种修辞方法,常常是将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等几种修辞方法交织融合起来,要求考生解答时能够加以兼顾。

2.准确辨识与正确运用综合考查。它一般不是单一地考查辨识能力,而是将运用能力一并考查,并将运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要求考生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3.修辞方法的考查与其他考查方式综合进行。近几年的修辞试题,常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和变换句式一起考查,更注重考生综合表达能力的检验。

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多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主观表达题更能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多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能够介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使用相应的修辞方法。而这些作为修辞题材的,表达方式上有描写的语段,有议论的语段,也有抒情的语段。应该看到,修辞能力考查中主观表达题是重点,其中理解与评价能力的考查多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中,它要求考生结合诗文中点语句内容的理解去分析修辞方法的运用技巧、表达内容及其作用;而包括修辞方法的写法考查题多设在语言运用题中。

4.高考示例: ◆(2006安徽卷11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答案]示例:唐代诗坛的两位泰斗——李白与杜甫,我更喜欢李白。喜欢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才气,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喜欢他“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

[思考]这是一道非常“精彩”的好题,它利于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法起了“指挥棒”的作用。这道题还和中学教材紧密联系,四组人物在语文教材中都出现过,都不冷僻。它紧抓课本,又向课外阅读延伸,选择余地也较大,考生尽可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这道题避免了与教材不搭边,让人感到读语文课本没用,和高考联系不上的弊端,有利于语文教学。

◆(辽宁卷12)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鸟为例:(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合乎主题给1分,正确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给2分,每超过一字扣除1分。

[思考]公益广告词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广告词简洁、精炼,利于表情达意,简洁得体,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涉及的对象,而公益广告词除此之外,还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为公益事业写广告词,要语言得体,充满人文色彩。公益性事业有很多,如说普通话、义务献血、扶贫济困、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等,题材广泛,贴近人们生活。这就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研习内容: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 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六、几种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

1.比喻与比拟 比喻的本质是以熟知比陌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凡喻必非类”,喻体与本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这是比喻的基本特征。像“人比黄花瘦”“日出江花红胜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虽没有比喻词,却都是比喻,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虽用了“像”,却不是比喻。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或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把甲物乙物化。其特征是把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写。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只要我们拿起刀,恶霸就会夹着尾巴跑”,“(口号)飞到人们的耳朵里,钻进人们的头脑中,流到人们的嘴巴上”。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比拟句里本、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再有,比拟往往体现在动词上。如“从屋子里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中的拟体是“鸟”,可这拟体没有也不必出现,“飞”字承担着这个仿照;而“她是一只快乐的小小鸟”,则喻体鲜明,并不强调动词。

2.借代与借喻

借代是给人或事物改变名称,变换说法。它并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或以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或以具体代抽象,如“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或以专名代泛称,如“临时开个诸葛亮会”;或以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或以结果代原因,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或以材料代本体,如“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以喻为代,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只代不喻,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对偶与排比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七、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八、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九、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十、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十一、探究解题新思路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修辞,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考查;甚至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会使文采飞扬,赢得高分。

(一)探究命题方式

修辞方法的考查重在运用,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类型:客观选择题

运用修辞的基本知识,辩识辞格或判断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这类题型近几年出现并不多。

⒈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研习1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的能力。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必须写出物所具有的特征,这个特征和人是相通的。“杨柳弯腰逢迎”这个拟人句没有抓住风暴来临时杨柳的特征,杨柳本来就是弯腰的;风暴来临时,江河不可能寂然无语,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答案为C。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B.日记是心的轨迹,是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C.笑,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D.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答案] D

分析] “万道霞光”与“含苞欲放的鲜花”缺少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

⒉分析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研习2 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分析】本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比拟修辞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修辞作用的判断错误,混淆了比喻、借代与比拟的作用。该项中的“直截了当”与后文的“激发读者的艺术联想”矛盾。另外“比拟”可分两种--拟人和拟物,它的表述不具体,原句是把长城当作人去写,应是“拟人”。正确答案为B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将来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课堂练习

另举两个例子填入下面的空格内,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庄子是先秦乃至传统中国的最伟大的批判者,正是他的逍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无论是逍遥,呐喊还是抨击,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和批判者。

[答案]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批判者,正是他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批判者,正是他的抨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恶。

[分析]要注意分析例句的隐含要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三)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

〖课堂小结〗

提高修辞方法运用的水平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考生带着激情阅读,开阔阅读视野,掌握一定的修辞知识,背诵一些名篇名言,在写作中加强修辞运用。那种企图做几道试题就能奏效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巩固练习

⒈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莽莽苍苍的原野,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支正在覆灭的船队,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B、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有的感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朦胧月下的荷花。

C、于是,我从记忆的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写下了《扳着指头数到十》这篇小说。

D、我拥抱着夏日的黎明,惊醒那温馨而生动的气息,美丽的花朵睁眼凝望,黑夜的轻翼悄然翔起。

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写出晚霞之下山冈的景色。B、风是调皮的小男孩,抓把土抛到空中,趁机扯乱女孩子的长发;风是年老的画家,一味选用灰色调,造出昏黄的画面;风是不高明的小偷,溜进屋时弄响了门,逃走时还在窗台下留下了脚印。

--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情趣。

C、他肚子里有墨水儿,脑瓜又灵,看个文件什么的,只要拿眼把题目一扫,里面的内容便能猜个大概。--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形象而生动地点明了“他”有知识有文化。D、蛙眼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不动的物体却“视而不见”。--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蛙眼对不同事物的观察特点,鲜明地表现出蛙眼的特征。

⒊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⑴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⑵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选文中“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⒋依照下列例句,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人是什么》)⒌下面这首诗缺了两句,请你补上。(要求补写的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整体保持一致,每句7个字)

啊,逆流而上吧,我同时代的青年!摇起勤奋的桨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校准理想的罗盘。切莫怡然地随波逐流,切莫留恋于避风的港湾。迎着风雨去探索人生吧,让浪花缀满勇进的船舷。

⒍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经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生动形象,有感染力。7.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8.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⒈答案B

[分析]“奔腾在草原上的野马”喻“感情汹涌澎湃”不当,因为“野马”向前奔跑,而“汹涌”指“(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应改为“大海的波涛”。

⒉[答案]D

[分析]不是“夸张”,是对比。

⒊[答案]⑴选文中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如“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无数的珍珠”、“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等。

⑵B [分析] ⑴选取以上任何一处,抓住该修辞运用的效果进行评析均可,根据情况适当给分。

⑵“闹”字点染得极为生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⒋[答案]示例:他必然会像大海中失去航向的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里颤巍巍里随波飘荡。

⒌[答案] 示例:①张满信念的风帆 ②握紧思索的舵把

[分析] 这首诗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人生经历比喻成一次海上航行,“内容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与航行有关;“形式一致”即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动宾结构,要用比喻,①句押韵,②句不押韵。

⒍[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7.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8.答案示例:

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下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见修辞方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中考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 二、知识梳理: 1、比喻: 比......

    第七章 高考试题类编·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1、(1987)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C、 水芙蕖......

    第九章 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课后作业(★)

    第1篇第9章 1.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内容连贯。 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 答:__________......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精品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2、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考查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一、考点解读 《......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精品教案

    12《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修辞的类别及特点: (一)比喻 1. 概念 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修辞。比......

    修辞方法(十)教案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型】复习【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