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技术
主讲人:周红 2021.3.18
各位老师,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与大家就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探讨。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威海、荣成教育局都曾多次就此项工作发布相关文件。我相信各位班主任在工作中也感受到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曾组织学生进行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有20.39%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中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具体有:
1.学习心理压力过大
如今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例如: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特别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00多名。她来辅导时说:“16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整天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每次一到快要考试时,就总怕自己考不好,所以会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这样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张的地步。
2.厌学
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今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就连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具体表现在:有的学生本来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没有多大起色,甚至不进反退,便认为自己努力了也是白搭,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再好好学习;有的学生由于与老师发生冲突或老师无意中说的某句话伤害到了他,便由此对老师产生不良看法,不愿意面对老师,进而逃避上学;有的学生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做出一些让孩子难以接受的行为(如一味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习或对学习提不起精神;有的学生在同学交往方面受挫,受到同学排挤、被孤立、无朋友,难以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进而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不愿上学……
3.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是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导致考试前、考试中出现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最终考试发挥不理想。有不少学生被考试焦虑问题所困扰,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就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心悸、盗汗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情绪难以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们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学生自身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学生对考试的错误认知、对自己的不合理定位等方面的原因。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高中生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高中生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因与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前来求助的学生,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例如,有学生来求助时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会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所以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等等,都反映出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增进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学生曾谈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还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会给高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导致孩子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进而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挫折适应问题
高中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高中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辅导技术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引起足够重视,平日里密切关注班上学生的心理动向与异常表现外,定期找学生谈心,仍是解决学生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每个班主任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心理咨询技术是综合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心理咨询流派技术精华的谈话技术。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过程中如果能借鉴心理咨询的技术,将会大大提高班主任谈话的水平,从而提升谈话的效果。
(一)倾听技术
众多教育实践证明: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窗的“金钥匙”。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说教者,更应该是个倾听者,一个愿意真正倾听学生说话的人,一个必须用心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人。要想理解别人的情感,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必须学会倾听。
倾听是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是为了充分地了解情况,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下诉说自己对学习、生活和家庭的不满或烦恼,从而在情绪上得以宣泄。倾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不但要听懂谈话对象通过语言、行为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省略或没有表达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班主任以机警和通情达理的态度,细心地注意谈话对象的一言一行,注意对方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谈论自己及与他人关系时的态度。还要注意学生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出现的表情、姿势、动作等。如学生说到自己考试不及格时可能有这样几种表达方法:1.考试不及格;2.我考试不及格;3.老师给我考试不及格;4.真倒霉,考试没及格。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班主任可以体察谈话对象对考试失败的归因及态度。第一种表达方式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第二种表达方式,谈话对象把考试不及格归因于自己,可能是好自省、易自卑的个性。第三种表达方式,学生潜意识地认为是老师不对,故意让他不及格,这种人可能属于易推诿、有攻击性的个性。第四种表达方式则有宿命论色彩。所以,谈话对象描述人和事所使用的词语或结构,有时往往比事件本身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
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反应的目的既是为了向谈话对象传达老师的态度,鼓励他叙述,同时也是为了澄清问题,促进班主任对谈话对象的深入理解。一般说来对学生述说的内容不要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或过分激动、气愤等神态,而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适当地给予呼应:“我能理解为什么同学叫你绰号时你那么生气,换了别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反应。”
(二)具体化技术
在心理咨询中,具体化技术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时所采用的技术。这一技术在班主任与学生谈心中也可以借鉴。在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时,有的学生通过谈话,走出了心理困惑,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反而因谈话加重了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顶撞”老师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是问题模糊。有些学生谈到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使用一些含糊的、具有普遍性的字眼,如“我烦死了”、“真没意思”等。因此,在谈话中,班主任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设法使这种模糊的情绪具体、清晰,具体化技术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倾听是班主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班主任:你转到我们班后,对集体活动表现得不怎么积极,能告诉我原因吗?
学生:我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我感到很自卑。
班主任:还有呢?
学生:我到这个班已经半年了,成绩总是10名以外,看到比我优秀的同学,我感到自卑。
班主任:我们班有多少同学?
学生:41人。
班主任:还有什么让你感到自卑吗?
学生:好像就这些。
班主任:你想想,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来自农村,在中国又有多少人的父母是农民,这些人都自卑了吗?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不如你,难道都要抬不起头吗?你想想看。
学生:我一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仔细想想,特别是经您这么一说,才感到确实没什么。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认真地寻找过原因,反而总被自卑情绪、自卑观念所困扰,看来我是错了。
这一实例说明,有些学生自我判断和结论往往来源于具体的事件,由于不合理的、歪曲的推理,一件事变成了一种负面的观念或情绪,而这种情绪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
第二是过分概括化。在校园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不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概括,以偏概全,从个别事件得出一般性结论,把对事件的看法发展到对某人的看法,把“有时”演变为“经常”,把“过去”扩大到“现在”和“未来”。这时特别需要运用具体化技术去澄清。例如,班主任问学生:“你总说班级不团结,同学之间尔虞我诈,是谁对你不好?哪些事情上对你不好?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通过举例,班主任发现原来是有几个同学喜欢开他玩笑,弄得他很难堪。此外,他在班里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通过具体化技术,班主任发现根源在于过分概括化思维,一是把个别人扩大到全班;二是把玩笑当真,从而影响了他对同学和班级的看法,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出现抑郁、冷漠、不信任等心理。
班主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如上例,可以对该生的不合理认知方式进行调整,用合理的事实代替不合理想象,而不要像一般做思想政治工作那样,空讲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班级团结友爱等等。
(三)通情达理技术
通情达理技术被国内外心理咨询家公认为最关键的咨询技巧。在国内,通情达理技术有时候被称为移情、共情、同感心、同理心等等。通情达理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通情技术和达理技术。“通情”是指设身处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来访者真实的想法。“达理”是指用理性思考去回答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班主任与学生谈心运用通情达理技术可以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借助谈话对象的谈话内容和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绪和想法;二是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谈话对象的体验和学校管理因素、谈话对象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谈话对象反映的问题实质;三是运用谈话技巧,把自己的真诚理解和关于学习、生活、交友和做人等方面的建议或措施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获得反馈。对于谈话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通情达理使得他感到被接纳,并更多地了解了自我,从而心情愉快。通情达理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和关怀的学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心理咨询技术在班主任谈话工作中的应用远不止以上几种,总的来说,应用心理咨询技术,能提高班主任谈话的效率和水平,提高谈话对象的满意,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谈话水平,使师生对话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欢快的乐声、避免误入禁区的警哨、驱除苦闷的良药。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说过“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的确,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才会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才会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我们的学生才会走向成功。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感兴趣的老师有时间的话可以好好看一看,相信一定会给您今后的班级工作带来更多帮助。
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