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
前苏联心理专家别林斯基曾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时期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
能满足于自然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失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因此他也有跳跃的时候。”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肯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抑郁苦闷这种心理状况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事物的需求不能满足,从而出
现低落的情绪:心灰意懒以及对事物无兴趣等现象。
2、紧张焦虑青少年在发育时期,也
常常也因为对一些问题和一些事情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
3、自卑失望自卑是一种由不适应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怀有自卑心理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低人一等,总是处在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
4、社交苦难每个人总要和人打交道,这种交道包括物质上的来往,也包括心理上的交流。人际交流的好与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果有一些心理上的有舒服,也不必太担心这是正常的,多与同学老师谈谈心,每天给自己订一个小计划充实自己,相信不愉快就会过去。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嫉妒心理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伴有焦虑、悲哀、猜疑、故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情绪。嫉妒心理可能因学业成绩、爱情、才貌、荣誉地位等产生。被嫉妒者,你可能很烦恼,但你要看到被别人嫉妒那证明“你比别人强”;嫉妒者,千万要注意到经常有这种心理能导致害人又害已的结果。有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你战胜不了他,那就同他合作吧”。所以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优势,心胸开阔一些,不要斤斤计较得失,学会各得其所地看问题,才能从嫉妒的情绪中走出来。自卑心理自卑心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高中生是自卑感多发期,这种心理使他们常常不敢交际、害怕失败、多愁善感、瞻前顾后。其实,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拿出勇气正确地面对,积极地尝试,很多事实证明了,多一次失败,就多一次转机。消除自卑的方法是建立自信,设立适度的奋斗目标做自己能达到的事情,不断给自己肯定,学会正确的对自己作出评价。孤独心理由于高中生独立意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易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觉得百无聊赖、孤单寂寞。如何打破这种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呢?①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②结交朋友无友则孤陋寡闻③善于沟通、交换思想④辩证看待自己,不要过高估计自己。恋爱心理早恋是指过早出现恋情的现象。父母和老师发现这个问题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要能正确认识到由性生理成熟引发的性意识觉醒提前的趋势。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给他们指出方法,提供多种健康的活动。总之,在高中阶段一般处于性心理上所说的接近期,往往并没有成熟的观念来考虑恋爱的问题,学生应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实际上高中生的自尊心理是很强的。教师要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对待高中生。我们自己也要克服,做事行动尽量注意要理智,合情,不要车冲动不要刻意违背家长老师。
编辑人:王绍群
第二篇:高中生心理问题
高中生心理问题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就刚入学者而言,就会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因为高中课程较难,所以考试往往考不到好的成绩,学生就会出现一些负面心理。比如认为自己变笨或是没有资质而出现不想读了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5.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增强自信心。
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8..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难。
9.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正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我觉得在高中阶段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把学业成败都归于能力,那么,他们要不就会飘飘然,自认为聪明;要么就会消沉,认为自己笨,就会失去努力的原动力。而如果每次失败的推断都是努力不够,也会丧失自信。常常有学生问:“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我的成绩仍然不好,是不是我太笨?这已说明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动摇。最好的归因是实事求是,并且尽可能不要将失败归因到能力上,这可以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以下六点:1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2乐于并善于学习和工作;3乐于并善于交往;4情绪欢乐、适宜;5性格健全、行为正常;6适应社会。相信你做到也会有快乐的高中生活.
第三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奏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和谐。中小学生在压力,品行,情绪和情感,动机与需要,人际关系,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突显。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让烦恼远离少年,让心中没有情结。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即是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据资料10%——17%的学生心理异常。另据对398名在校学生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的测查,发现7%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男生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的水平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恐惧明显高于男生。小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动机,能力。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较多的依次是自我,情绪,能力,人际关系,动机。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摆在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二.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和心理健康的十标准。可归纳为
(一)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考试焦虑,注意力分散,兴趣贫乏,厌学。
(二)品质与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偷窃,说谎,逃学,斗欧,欺负,退缩,离家出走,不良习惯。(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压抑,紧张,焦虑,沮丧,孤独,恐惧,冷漠及应激性抑郁。(四)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胆怯,自卑,自负,孤僻内向,相思及性压抑。
(五)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固执,嫉妒,猜疑,自私,专横,破坏。
(六)严重心理问题。如神经症,强迫症,性变态。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遗传。虽然人的心理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的本质是脑的机能,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可能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神经系统和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和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而人体的器官与遗传是上下承接的关系。异常心理中的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从父母遗传中获得的外貌和残疾对心理的影响也具有相关性。家族遗传的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的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病毒、细菌和外伤、中毒引发的躯体疾病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精神偏离日常状态等心理压力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个体的现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的高低、情绪稳定的程度、人格完善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呈正相关。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首先,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知发展不正常或认知之间关系失调,需要和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认知滞后,而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客观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使人心境愉快身心舒适。反之客观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经常处在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使人心境压抑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问题。再次,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心理活动的指向,心理活动常指向外部事物的外向型人格,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内心世界的内向型人格,谨慎多虑,心胸狭隘,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心理问题。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避免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摇篮,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功能健全。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的家庭。成员健全,关系融和,情感丰富,教育恰当,有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健全。父爱、母爱、家庭经济、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的家庭。成员不全,关系紧张,情感冷漠,教育不当,有害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机构,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深刻。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中的封建残余和腐败堕落等丑恶现象对无瑕的青少年侵害甚大。社会的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暴力、黄色的宣扬,也侵蚀着无邪的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社会风气日下,参照群体低下,“直错枉者上”不能盛行,势必给中小学生的内心造成更多的冲突和困惑。为此,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封建残余,加强法治建设,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
第四篇: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据资料10%—17%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夯实青少年幸福人生的基石。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说,个体从6、7岁到17、18岁称之为青少年期,这期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身心发展及他们在现实中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心理问题的程度,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考试焦虑、厌学、自卑、逆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异性交往问题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建议进行探讨:
一、考试焦虑情绪辅导
焦虑是指一种即将面临威胁性处境时的紧张、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具 有警戒性的适应反应。正常人在生活体验中几乎都有过这种及你和体验。
案例1:爱丽(化名)是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 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紧张的压力状态下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都一片空白,手脚发抖,手心冒汗。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万一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父母,自己也觉得没面子。”心理困惑,紧张。
负面情绪的背后往往有消极信念的支持,认知改变技术就是辅导者协助当事人,找到困扰自己的负性想法和信念。它是考试焦虑辅导的主要方法之一。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的治疗步骤:一是找出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二是利用现实分析心理辅导,消除消极的信念;三是实施取利去弊策略,利用暗示、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等自助式的心理辅导,以理性的我来提醒、暗示、战胜情感的我。具体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对焦虑的态度
考试焦虑是考生对考试事件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纠正对考试焦虑的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一出现考试紧张就完蛋了”、“遇到难题就想到自己复习偏了”、“我千万不能失败”。针对存在的这些认知歪曲要逐一“击破”,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认识考试焦虑的普遍性,不再高估别人看低自己;也不要把考试焦虑看成是孝敬长辈的事,不必为此而产生压力。让考生知道 “考试正常发挥的前提是带着适度的焦虑去考试”。接受了自己的考试焦虑,就可以紧张适度,因为大考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关注其焦虑现象,学会调整和利用考试焦虑,这将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降低焦虑水平,强化信心
有效的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考生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考生恰当的压力,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身体状况和心态,确定自己升学考试的目标,期待分值拟定为考前“一模、二模”分数或略低,这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努力复习,掌握知识,临近考试以基础的东西为主,碰难题太多会加大思想压力,误认为自己准备还不充分,损害自信心。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结果,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
(三)放松训练
深呼吸法:慢吸(4秒)→停(2秒)→慢呼(4秒)×3~5次。要求在考前学会方法以备急用,同时进行自我暗示:“目前我的焦虑刚好是能在大考发挥水平所需要的紧张水平,现感觉真好!”。
(四)支持性辅导
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不利方面过分担忧。比如:不管自己学习怎样,考试准备得怎样,一到考试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父母和老师批评自己等。针对这些担忧的心理,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提供情绪支持和鼓励,以消除或者减少他们的担忧,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降低焦虑情绪。
二、厌学心理辅导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吃冷漠态度 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机器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是学习为复旦,把学习看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导致辍学。
案例2: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下课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老师对立、发火,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祖父母又溺爱孙子。小周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想要改变。
我采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辅导方法,用关注、倾听、理解、同情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家庭辅导;用自我暗示法和代币制帮助小周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厌学的原因很多,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具体心理辅导建议:
(一)对于倦怠型厌学心理辅导。
这些学生中不乏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第一,腰围他们进行心理减压的辅导,教会他们放松训练的方法;第二,要让他们辩证地看待压力,压力是学习的动力,压力具有双重性,要用积极的验光看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机遇;第三,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不恰当的比较会破坏自己的心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二)对于自卑型厌学心理辅导
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心。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念:一要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永不放弃,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丧失信心;二要相信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一个人把自己的能力能固化是不可取的,这样容易自卑,遇到困难就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三)对于适应不良厌学心理辅导
老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其独立性和责任心,使其逐渐对自己的事负责,合理运用奖励惩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合理运用奖惩手段要注意一下原则(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学生):
1.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如果奖赏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奖赏物,则会使奖赏成为外部控制手段,反而会抑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有成效的肯定。
2.奖赏要与学生付出的实际努力相一致。恰如其分的奖励,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激励,从而能持久地激励其学习。3.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凡符合规则的行为获得奖励,教师具体实施时,切忌凭自己情绪波动变更奖励办法,否则,奖励就成了教师的“私有财物”。
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低年级而言,一颗红星,一包饼干的奖励可能比加分更有效,对高年级而言,获得自由活动的时间、去图书馆、做自己爱干的事等等更有价值。5.奖励要以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6.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账”。7.切忌把惩罚作为老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体罚学生。
三、自卑心理辅导
自卑感指因对自己的能力及某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自我信念。
案例3:平是个初二女生,长得又高又胖眼睛显得特别小,确实有点其貌不扬,她神情沮丧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学习还是很差,而且学习中遇到问题我既不敢问同学,也不敢问老师,怕他们取笑我。除了一名留级生外,班上就属我最差了,我真笨。”我隐隐感到平的心里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随着深入的了解,平含泪告诉一件痛苦的往事,这件事在心里不停地困扰着她:一年级期末,父母接平回家,她数学考试得了88分,她担心父亲责骂,便央求来校接她的母亲不要告诉父亲。但在火车上还是被父亲翻出了考试卷,父亲非常生气,一边威胁要把她推下车,一边粗暴地把她拖向列车的门口,当时她幼小的心灵中最害怕的倒不是把她推下火车,而是火车上的人都知道了它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孩子,都看到爸爸打骂她,真是太丢脸了,可怕极了。
父亲的严厉和粗暴留给小女孩心里的是长久地伤痛,自己成绩差,脑子笨的自我标签凝固为她的消极信念。如何解开她的这个心结是帮助平走出自卑的关键。
本案例中,咨询师设计了两个阶段:挑战消极信念和增强自信心。挑战消极信念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法,通过追问观点证据何在启发当事人发现原有观点的错误之处,进而挑战自己的消极观念;通过客观地评价他人,达到理性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具体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错误信念,建立客观自我评价
容易自卑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误的信念。把事物的负面情绪无限扩大化,对自己能力看法凝固化,这些都是思维绝对化和片面化的表现。教师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它们的错误认知,使其挑战错误信念,建立理性信念。
(二)正视挫折,合理归因
不要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不足,而应该归结为努力不够,进而克服自卑心理。
(三)自我激励,学会自我欣赏
自我激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赞美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帮助学生获得自信,摆脱自卑的阴影。
(四)教师要有耐心的期待
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教师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容易自卑的学生,对那些学生尤其要有耐心的期待。
四、逆反心理辅导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 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案例4:宁某,男,15岁,某普通中学初三(3)班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智力较好,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理科成绩较突出。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有时还得到学校搬来班主任才勉强解决问题。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数学老师因他上课讲话点他名字,从此他专和数学老师作对,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孩子,咨询师没有急于正面应对,而是采用冷处理,缓和宁某的敌对情绪,然后运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穿着老师的鞋来走路,让他们体验做老师的辛苦,从而使他能设身处地地位老师着想,珍惜、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具体的心理辅导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慎用禁令
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当教师和父母认为要避免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地讨论,使其明白这些事物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
禁止要说明理由。如果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则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否则,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二)教师的榜样示范
有时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是由于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
(三)批评要维护学生自尊
许多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的不对。因此,教师应当注意 教育情境的利用,尤其要限制惩罚性情境的范围。考虑到情境性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收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学生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
(四)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客观评价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平等,谦虚。要理解学生的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教师应对学生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不要带有情绪化,要注意评价前后的一致性。
由于时间关系,对抗挫折能力和异性交往心理辅导便不再就此展开讨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即有单一因素,也有混合因素。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心理问题的产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遗传。虽然人的心理不能遗传。但是,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外貌、气质、神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异常心理中的精神障碍即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从父母遗传中获得的外貌和残疾对心理的影响也具有相关性。家族遗传的多毛现象(毛孩)对心理的影响也说明遗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因此,提高人口质量,防止近亲结婚,预防病菌感染是减少生物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2、心理因素
心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个体的现实心理状态水平:认知水平的高低、情绪稳定的程度、人格完善的程度与防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呈正相关。即现实心理状态愈高,防御刺激能力愈强。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积极情绪,培养健全人格是避免心理因素干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摇篮,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功能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协调的家庭有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健全。教育方式、感情交流不协调的家庭有害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因而,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增强家庭成员素质,完善家庭功能是防止家庭因素困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机构,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教育氛围、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同伴关系、校风学风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为深刻。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教师责任心不强,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紧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据此,端正校园风气,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加强职业道德是预防学校因素感染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5、社会因素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中的腐败堕落丑恶现象对青少年侵害甚大。社会的毒瘤--黄,赌,毒,恶势力,黑社会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大众传媒的负面效应;暴力、黄色的宣扬,也侵蚀着无邪的中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为此,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法治建设,打击黑恶势力是防范社会因素侵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药。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教育论文)东港一小 王娜
概要:自从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以来,农村小学的心理教育尤其紧迫。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的欠缺以及家长守旧的教育观念,孩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使学生产生了厌学、自卑等情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关键字:心理问题 原因 心理健康
通过近期对小课题开展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我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意识到到开展小学心理教育十分必要。虽然从事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十分紧缺,但是很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渗透心理指导内容。由于紧紧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的进步。
经过调查发现主要的心理问题如下:
A焦虑心理。这是由于极度紧张引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证明:轻微、短暂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潜力。但是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人睡难,容易被惊醒,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烦躁,就是心理问题了。这在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凡遇到考试,有的同学就会焦虑不安,睡眠不好,紧张、心慌甚至恐惧。这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家长的期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二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B抑郁。沉默寡言,孤独焦虑,对各种活动都不热心,对人对事冷淡,对自己悲观失望,失去信心。C狭隘。受到委曲时,常为一些细小的意见和得失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这类人感情脆弱,情绪不稳,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暗示,引起心理的内部冲突。
D厌学心理,主要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的学生强迫自己学习,但效率很低;有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感到学习非常乏味。
E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或因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在班集体中长期处于落后位置,或者自身存在某些明显缺点,经常遭到家长或同学指贵、埋怨;或由于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受到歧视、伤害等。从而导致心理上的自卑,精神上的抑郁。具体表现为凡事缺乏自信,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前,往往会设想出许多可能造成失败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些困难和障碍所吓倒,从而感到十分优虑和惧怕失败。他们往往害怕在公开场合做事,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常伴随有沮丧、悲观、失望、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F消极依赖。这类学生一般都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求知欲、意志力不强,自我期望值低。具体表现为依赖性强,不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习惯于求助他人,一旦离开教师和别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或行为倾向。
在农村小学中消极、抑郁、自卑心理较多。这与学生家长较多进城务工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孩子成长环境闭塞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而且这样的自卑和消极心理一旦形成习惯很难进行纠正,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行,就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不断的优化教育环境,更新教育手段,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持之以恒。我们不仅要用心倾听,宽容、体贴学生身上的缺点,而且要善于从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使学生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行为心理学》(2008),冯绍群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张涛,湖北将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途径》,陈朝栋、苏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