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2 19:5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第一篇: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程名称: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0年12月05日

《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能充满阳光,都希望友谊能天长地久,都希望人情能温馨美好,但生活总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总会发现曾经多么亲密的朋友、多么幸福的伴侣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人。如何才能避免人际冲突的发生及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困挠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现实问题。

一、人际冲突的发生

(一)人际冲突的涵义

冲突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各方的需要、利益不同,或者对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或者是价值观、宗教信仰不同,或者是行为方式、做事的风格不同等等。总之,当相互关联的两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期望或实际行动不兼容时,并且这些个体同时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时,个体间的冲突就发生了。与冲突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竞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希望取得胜利,但在竞争中,人们并不会主动去伤害别人,而在冲突中他们可能会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竞争是一场竞赛,而冲突是一场战争。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冲突可以带来挑战,也可以带来机遇。冲突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由于心存芥蒂,使得双方沟通不良,情感隔膜,甚至相互诋毁,相互拆台;或者由于互不相让、恶意攻击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但是,冲突也可以有很强的正面功能,这类似于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正面功能主要有:一方面,双方把隐藏的不满、误解公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辩论而得以澄清、化解,从而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加深关系;另一方面,双方把各自的看法及其理由摆出来,通过建设性的争论,可以形成“头脑风暴”,彼此激发新思想,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

(二)人际冲突的类型

人际冲突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冲突。即双方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例如,两人一起外出度假时,对搭乘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一个想乘飞机,一个想乘火车。第二个层次是关系原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宿舍同学可能在宿舍公共劳动怎样分工上存在分歧。在人际关系中,有些角色规范比较明确,也有一些角色规范比较模糊,如果两个人对于规则看法不同,就难免发生冲突。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这往往牵扯到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例如,宿舍可能因为性格不和而闹矛盾:在周末,一方很喜欢找一大堆朋友来宿舍玩,另一方则喜欢单独呆在宿舍。在人际交往中,这三个层次的冲突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行为上的分歧,可能一起关系规则上的矛盾,并进一步导致个性上的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层次越深,涉及因素就越多,情感卷入程度越高,矛盾就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难。

冲突可能产生于客观存在的分歧,也可能根源于主观想象的矛盾。根据冲突的基础不同,研究冲突的著名学者多伊奇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冲突,包括平行的冲突、错位的冲突、错误归因的冲突、潜在的冲突、虚假的冲突。

在平行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而且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了这种分歧。例如,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看电视,你很想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你的朋友却想看足球比赛的转播,你们俩都清楚的知道双方的愿望,但是却不愿意相让。

在错位的冲突中,一方可能有一个客观的理由,而且知觉冲突的存在,但是却不直接针对真正的问题本身。例如,你觉得老师在期中考试时给你打的分数太低,心理不满,但是又不好直接去说,于是你就在课堂上故意提一些刁难他的问题。

在错误归因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准确的知觉。一位同学发现宿舍里面有异味,她很讨厌这种气味。她以为是宿舍的同学没有及时洗衣服,所以见面时就警告她不要在宿舍存放脏衣服,事实上,异味来自于另一位同学喝剩的茶水。在潜在的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是双方对这种分歧并没有什么感觉。

在虚假的冲突中,双方有分歧,但是这种分歧并没有客观的基础。例如,你的同学召集生日聚会,你没有得到邀请,为此你很不高兴,而他也正因为你没有去参加聚会而不满。事实上,他本来打电话邀请你,因为你不在,拜托你的同学转告你,但是你的同学却忘记了这回事。这时,双方的冲突纯粹是因为误会。

(三)人际冲突的过程

冲突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且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双方的认知、情绪和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学者潘迪曾经提出冲突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阶段、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结果阶段。

在冲突潜伏阶段,可能导致双方冲突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也就是说,双方相互依赖,而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兼容,但是,双方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不兼容。当双方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而且认为不能相容时,就进入了冲突知觉阶段。当双方开始分析冲突性质时,思考应对策略,而且还出现一些情绪性的反应(如紧张不安、不舒服、愤怒等)时,就进入了冲突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都需要做出选择:是回避冲突,还是公开面对冲突?只要一方将冲突公开化,就会进入冲突外显阶段,这时,双方可能发生言语上的争执、情绪上的对立,甚至行为上的对抗。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冲突升级,将矛盾扩大化、情绪化。

冲突意味着人际平衡关系的破坏,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双方关系一般会达成一个新平衡,这时就进入冲突的结果阶段。冲突的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也可能是一胜一负,如果处理得当,也可能双赢。当然,能否达到双赢的效果,要取决于冲突的性质与双方管理冲突的水平。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冲突虽然并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但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解决彼此之间面临的问题,则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关系从融洽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

1.分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的相互联系、相互卷入、相互拥有。它的基础是关系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共同情感的存在,彼此的关系就存在;共同情感消失,彼此的关系就破裂。而分歧,正是共同情感消失的开端。分歧意味着人际关系双方不同点扩大,心理距离增加和彼此的接纳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在知觉和理解上都朝不利于双方关系的方面倾斜,彼此都感到开始难以准确地判断对方。

2.收敛。当双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时,沟通量会出现下降,此时双方谈话会高度注意、高度选择,并都指向减少彼此的紧张和不一致。当然,双方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足以使人们明确表示对彼此的关系不再有兴趣,情感上的拒绝水平也还较低在表面上仍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一般而言,如果第一阶段出现的分歧没有得到顺利解决,导致双方较长时期都以收敛的方式交往,则关系会出现进一步的恶化。

3.冷漠。交往的双方开始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的气氛变得冷漠。此时人们已不太愿意进行直接的谈话,而是多凭非语词方式来实现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非词语沟通是缺乏热情的,目光是冰冷的,也没有热情的期待。许多人都将与别人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维持很长时间。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期望关系仍然朝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不愿意一下子就明确终止关系;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难一下子适应突然失去某种关系的支持。这就会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某种关系。

4.逃避。随着关系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的双方会尽可能地相互回避,特别是避免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无所适从的窘境。关系恶化到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判断双方的情感状态和预言对方的行为反应。许多人在婚姻关系或亲人关系达到这一状况时,都经过第三者来实现间接的沟通。在知觉和理解上,这一阶段很容易发生纯粹主观的误解。因为人们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对许多本来正常的人际行为都会有过敏的反应。

5.终止。关系的终止可能是立即完成的,也可能拖延很久。随着彼此相互交往的隔断,或彼此利益依存关系的解脱,冷漠和逃避的关系状态会转变为关系的最后终结。经历了人际关系恶化的关系终止是相互情感卷入、连带的消失。

三、人际关系的改善

心理学家发现,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直接卷入冲突,那么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仍然保持冷静的理性是十分困难的。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人过于激动

人心时候,思维会受到明显的干扰,很难保持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在激情之中作出对人际关系有害乃至犯罪行为的事是经常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想的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冲突,如果处理得当,就事论事,往往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太大危害。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解决冲突的有效步骤。实践证明,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控制和消除冲突。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

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

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

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

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

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

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好交往的尺度,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

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

第四,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

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做自己。”

青年问道:“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此段摘自网络搜索)

班级:市场营销092

姓名:赵杰

2010年12月15日

第二篇: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 闵秀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既治标又治本的独特作用,促进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职生生源整体素质日益下滑,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2.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人际交往缺陷

青春期的中职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部分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3.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

因中考的受挫,不少中职生几乎完全否定了自我,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我很笨”的标签。而“我不行”的罪魁祸首就是对自己不正确、不客观的评价。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会与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自我反省等途径,学会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和认识,逐步培养自信心;使学生懂得他人的评价就象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因此,要经常提醒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度过职校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等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要深刻的认识自己,对心灵真正有所触动,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形成并具有自信心。

4.注重学生乐观向上性格的培养

印度有句古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青少年时期称为人

格的再造期。要教育中职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用智慧点亮人格发展的道路。著名心理学家容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人格。”不少学生自卑、抑郁、嫉妒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缺乏自信,而支撑自信最有力的基础则是知识和能力。所以加强中职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逐渐培养中职生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5.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即情绪既可以建立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可以破坏或中断这种关系,而其中的关键是个体能否有效而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相对来说,正处在青少年期的中职生,情绪内容丰富,情感体验也较深刻,反应强度大,更易冲动和走极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中职生的积极情绪和高级情感,在与中职生交流时注意他们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矛盾和冲突。通过分析情绪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策略和表情调节策略,使学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6.正确引导学生的恋爱观,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

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没有性则没有人,不懂性也无法成为人。上海市经济管理学院袁晖江老师说:“过早地接触性行为以及不健全的性观念,很多都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可以说,性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中技生的成长过程中,却很少能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接触到两性的秘密,因此,到了青春期,对异性的渴望就格外强烈,越是神秘和朦胧,就越容易激发窥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与异性亲密接触。笔者认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是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的有效途径,学校和教师可聘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也可采取光盘分批播放,将分层次(男、女分开)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明了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消除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减少他们盲从无知的行为,使学生对性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对“性”有较为科学冷静的态度。同时,通过剖析异性交往过密带来的危害,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性道德观念。让他们一时到在自己还没能力承担的时候,不应与异性过分亲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除了让学生懂得一些青春期生理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书画、歌咏、体育等一系列的比赛活动进行迁移,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从而逐步培养健

康的情感思想,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总之,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应拿出切实可行的良策,帮他们迅速摆脱不良心理的羁绊,在人生的道路上平稳健康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浩.简析中职生心理特征.教师,2011,(35).[3]程玲玲.中职生恋爱问题分析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2,(09)

第三篇: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周文清

(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影响,面临着新的任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共性的常见的心理问题,这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应具备相应的解决方法和解决策略。本文即是关于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化;90后大学生;

心理问题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环境也日益复杂,这些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新的命题。90后大学生,甚至是95后大学生正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90后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据2010年网络使用调查发现青少年网民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网络娱乐活动上的使用率分别%、%和%,均高于整体网民平均水平。从小接触网络,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但另一方面,“价值多元化”、“道德底线模糊化”等的无网络文化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拖延症”泛滥、人际关系冷漠、纠结的情感问题和认知上的迷惑。

一、“拖延症”泛滥

网络化告诉发展,各种网站也曾不

穷,同类型的网站越来越多,比如,国内的常被网民使用的视频网站有15家,小众的视频则多如牛毛。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树立和维持网站自身的特色,各同类网站抢占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方向不同,每一家网站上传输的信息并不一样。另一方面,网络化的发展,各个网站开发了多种多样的节目来满足网友的选择需要。这导致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转战”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时,可供选择的网络产品和网络节目的增多也使得网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耗费更多的时间。在笔者的调查中,很多在校学生都有“追剧”、“追节目”的习惯。关注更新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一名学生更形象地描述:“周一看韩剧、周二搜港剧、周三周四迷芒果台,周五的天天向上和周六的大本营是重点,周日的年代秀的独家爆料不能错过。”除了“追剧”之外,睡前“刷手机”也成了“90后”大学生们的共同习惯。笔者了解的学生中,甚至有在睡前要把“人人”、“微博”、“QQ

空间”和“朋友圈”都刷新一遍,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

大量的网络信息必然会占据大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事件,据悉很多同学都习惯将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社团活动,甚至是“洗衣”、“吃饭”这样的日常安排“一拖再拖”,久而久之,“拖延”成了习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日前针对我本校学生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拖延的症状”。比如在作业间隙不断玩弄手机,忙刷“人人”或微博;还比如,衣服堆了一周才洗。而这种“拖延症”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恶等心理。

二、人际关系冷漠化

根据网络的不完全调查,90后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是72%。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小伙伴较少的他们,与70后和80后相比,他们更加独来独往、少言寡语,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又因为较早接触网络,他们把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消磨

在网络上,而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达更是让他们更加偏爱用社交工具沟通。笔者的学生曾经描述过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一个宿舍的四个女孩子,同时拿着手机在她们宿舍的“微信群里”聊天,这种聊天会持续半个小时或更长,讨论结束后,她们又继续各干各的事情,相互不说话。网络的发达,交“朋友”变得更加容易,通过搜索、点击等可以与大洋彼岸的同龄人成为“好友”,但与身边人的交流机会却被大大缩短。事实上,沟通、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交流双方很直观地了解对方、感受到对方的想法、情感。过多依赖“网络沟通”挤占了“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

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问题

90后大学生从小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很容易养成不为他人考虑、比较自我的性格,而因为大学前在父母和祖父母的“特别呵护”甚至是约束下长大,进入大学后,突如其来的自由

和自我空间使其有机会做出更多的情感选择,特别对是一些在外地求学的学生,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也使其更易形成对异性的强烈渴求。但因为他们缺乏恋爱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经常陷入感情的纠葛。网络化大肆发展的今天,网络世界的多元化为大学生们展示了大量的关于恋爱、关于情感的信息,而网络上一些特殊情感类词汇的调侃也在90后和00后之间流行起来。网络上的电视剧中,“基情”、“腐女”、多角恋轮番上演,让人应接不暇,在一定程度上给90后大学生做出了比较负面的示范,他们也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这些奇怪情感现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快节奏的“快餐文化”,社会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这本身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宠爱下长大的不谙世事的90后们,社会经验不足、内心脆弱,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更易产生焦虑、不安全等心理,这对他们的情感生活也产生一定的负面

影响。

四、认知上的迷惑,人格扭曲

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些被有关部门管制的网站也可以通过“翻墙”访问。有些媒体和商家为了夺人眼球、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一些低俗的、不符合主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信息,也使得网络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近年来,“杜蕾斯女孩”、“约炮女”等企图通过出挑的网络炒作获得名气的网络红人都是9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而娱乐圈的“那点事”更是在网络传播中变得更加让人大跌眼镜。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大学生活的四年是他们“三观”形成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负面的信息会令他们形成负面的价值认同;而网络上所宣传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信息更会使其产生认知上的迷惑,甚至是人生价值选择的迷茫,更有甚者,其人格发展都会

受到非常负面的影响。

网络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受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新的实践尝试也势在必行。

1.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纷繁的网络环境和过量的网络信息,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一环。网络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其信息和环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决定于个体本身的控制力和辨别力。而在两项影响因素中,改变环境是外力,调整自我才是根本。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我总结和计划以及自我情绪控制力。鼓励学生做好个人计划和个人总结,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

2.做好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

灵的成长需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他们自助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事实上,网络上有很多心理咨询网站。这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角色。这些网站来源多样,信息量丰富,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站可以汲取这些网站的有益成分,建设出颇具本校风范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发挥网络渠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传播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有益影响,为大学生们提供正向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效利用网络渠道,开展正向的网络活动。网络环境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网络渠道,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利用校园社交平台,如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学校官方微博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可以将所要传播的信

息在最短的时间内推送到最多的学生身边,所以,有效利用这一渠道,策划和推送正向的网络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策划开展网络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克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障碍,把不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经验,发展支持性团体。另一方面可以策划一些正向的全校范围内的竞赛活动,比如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策划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这种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减少接触负面信息的机会,摆脱这些负面信息所带来的困扰。

4.培养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主动弘扬正能量、自觉抵制负能量。积极参加“阳光跟帖”行动,用文明语言和理性态度发表网络评论,营造理性、平和、有序的网络舆论氛围;围绕中国梦、推进改革、推行法治、奋斗创业、社会公益等内容,主动在网上发出和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博、微信、帖文、视频等作品。对于网上出现的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民族团结等错误言论,对于“黄赌毒”等负面网络信息,教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主动驳斥、积极举报。自觉增强网络文明素养,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规范,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页面和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5.培育和发展现实世界的校园课外活动。丰富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大学生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同时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且能够帮助其发展人际关系,在近距离的人际互动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的重视,引导这一群体克服网络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培育和维护健康的心理状态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黄志梅,杨永华。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学习方式的研究———以泉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2] 崔俊红。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与网络心理咨询[D].南昌航空大学,2012.

第四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大学生常见问题的类型:

一、自我认知问题;

二、情绪问题;

三、学习问题;

四、人际关系问题;

五、恋爱问题(网恋)

一、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一)自负

1、案例介绍:谢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1.65 米,是学校舞蹈队队员,认为自己长得非常漂亮、才能超群。参加活动积极、踊跃,喜欢卖弄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穿着鲜艳、时尚,常常对同学不屑一顾,看不起周围同学,认为女生穿衣没品位,男生就知道献殷勤。担任班上文娱委员,什么工作都喜欢插一手,喜欢指使、支配别人做事。而对别人提的意见却总不能接受,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好的,别人没有资格评论。

2、案例分析:谢同学虽然人长得漂亮,但是极无涵养,平时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的口气说话,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常常把别人说得一文不值。种种迹象表明,谢同学明显属于自负。

自负的确定,一般认为只要在以下九个特征中具备五个特征,就可以确定为自负: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只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负的人一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他们通常在做事时很自信,而且喜欢选择那些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任务,而在遇到挫折后,他们或是沮丧、固执己见,或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向客观的原因。常常伴有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很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自负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如果不注意其影响,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觉得他人都不可信,不宜接触,从而夸大自身存在价值,促使自己自负。

二是教养方式。溺爱型教育方式下的小孩,往往容易自视甚高,过分自高自大,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产生自负心理。

三是缺乏伙伴(社会交往)。独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异性和同性伙伴,如果家长不鼓励孩子去结交朋友,不为孩子结交朋友提供条件,甚至还加以阻碍,孩子就不能通过相互交往认识真正的自我,从而产生自负。

四是创伤性经历。有的同学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可使其丧失与人交往的兴趣,转而成为自负。

3、解决策略: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负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要积极、平等地与人交往,团结和帮助同学,克服和改正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要培育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质,使其能够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长的基础上展现自己、发展自己。

(2)学会关爱、宽容和接纳别人。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一人。俗话说:要想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我们要遵循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爱因为我爱”,而摒弃幼稚不成熟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爱”。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3)正确同他人比较。自傲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

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4)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自傲的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

(二)自卑

1、案例介绍:张某,男,18岁,重点工科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自幼勤奋刻苦,成绩优秀。考入大学后,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他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以至风度上都不能与城里来的同学相比,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但同时也有不甘心、不服气的思想,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过分紧张的学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开始失眠了!百般无奈,他鼓起勇气来寻求心理咨询。

2、分析: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不少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心理,或认为自己其貌不扬,担心被人歧视;或认为自己天资愚钝,将来不能成器,对未来缺乏自信;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担心被人看不起等等。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在他们身上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并出现自鄙、自怨、自馁、自弃等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要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要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作个比较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相信自己,不断发挥、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3、解决策略:

(1)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

(2)转移比较对象,引导自卑者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重建自信心的关键。

(3)发现闪光点,增加正性情感体验。

(三)虚荣心

1、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2、分析: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指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3、解决策略:

(1)要自尊自重,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2)其次是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做到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3)正确对待舆论,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情绪障碍

一个人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状态下,或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就会造成情绪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若不及时采取各种调适措施,就可能引发出严重的后果。

(一)焦虑

1、王某,女,大一学生,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对考试紧张、焦虑,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便开始坐卧不安。虽然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积极的复习功课,每次考试也都能考得不错,但仍然每到考试就紧张,一听要考试了便觉得很惴惴不安。老是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出问题,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课间不敢出去休息很久,虽然这样,但是效率并不高。到考试前的一天或考前的几天,就会突然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现在快要到期末考试了,想到这些就害怕,怕自己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影响考试。自己试过深呼吸放松法,在感觉紧张的时候进行深呼吸,但效果很小。当事人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咨询员能帮她改变这种状况。

2、分析: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焦虑的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那更深层次的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

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心引起焦虑。

3、解决策略:(1)放松法

(2)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法

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的程序是逐渐加大刺激的程度。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治者焦虑和恐怖反应时,施治者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治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列出所有的与考试有关的能引起她焦虑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她列出了以下几个:

(1)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2)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3)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刷刷声。(4)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5)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6)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7)走进教室,坐下。(8)考试后等待结果。

针对这些事件,咨询员要求她对每一件事引起她焦虑的程度进行0—10焦虑程度等级划分。并按引起焦虑程度等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事件。她把这些事件这样排了起来:

(1)考试前几天老师宣布要考试时。1(2)考试前一夜想考试的事时。2(3)走在去教室参加考试的路上。3

(4)考试后等待结果。4(5)走进教室,坐下。5(6)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6(7)试卷发到手中,做之前浏览全部考题时。7(8)做题时听到其他同学写字的刷刷声。8 接下来便进入分级系统脱敏时间,首先,让其进入放松状态,然后根据咨询员对老师宣布考试情况的讲述: “现在你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师学习,老师走进来了,她走上讲台,宣布下个周进行一次各科考试” 进行想象,并对这一想象情景保持30秒左右。当她感到紧张时提醒其放松,然后继续这一情景的想象。如此反复,直到她在想象这一情景是不会感到紧张为止。这次咨询结束后仍要求她将放松训练作为作业。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按照上述步骤,在放松的同时每次就一两个情景进行想象。保证每个情景在想象时能忍受一小时左右不感到紧张。当在想象第六个事件即“坐在考场中,等待老师发试卷”时,小宋的紧张度好像比较强烈一点,虽经反复练习还是有些紧张,因此,在这一步时,咨询员及时调整了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然后再接下去做下一个情景的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一个情景进行训练完之后,咨询差不多结束了。

(二)抑郁

1、案例:

2、分析: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主要症状:

压抑的心情 兴趣或快乐减退

消极的自我观念:自我抱怨与负罪感 体重激增或剧减 睡眠困扰(很难入睡或早睡来)注意力不集中 想死或自杀

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同时,抑郁症患者应当调整自己生活节奏,放松自己,好好休息。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易激动或行动迟缓

3、解决策略

(1)疏导与渲泄

积“压”成疾是抑郁症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抑郁症患者多数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如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关系严重受挫,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他们来到心理医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达痛苦,吐露心声,但又顾虑重重,医生应该做的是除了为患者提供宽松、保密的环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热情地接纳患者,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劝解,帮助解决现实的困难,同时应倾听他们的痛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明确生活的动机,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改变不良的认知

从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层问题是患者的病理性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它导致了患者的感知错误,促使其情感及行为异常,当然也影响到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形成心身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改变这种认知模式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这种病理性认知模式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如患者对自身、对以往经历以及对自己的前途总是负性评价,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过去一无是处,前途一片灰暗。在对具体的人际交往或学习工作及生活上,患者常任意推断,过分概括,放大或缩小,选择性注意,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个人化(“揽错”于己)等。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评价(即认知)是决定其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因素。认知治疗是通过医生帮助患者辨认这些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亲自用事实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镜”引导患者走出“云雾山中”,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使患者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看待世界,预测未来,该病也就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3)接受现实,积级行动

要将“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应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痛苦,自己按本身应有的“生的欲望”积极的行动。行动是去做你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建设性的活动。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经反复实践再行动再成功再喜悦,以这种良性循环替代失败与痛苦的恶性循环。

(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改进抑郁的重要措施。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家人、朋友、同事的精神支持,经常与其谈心,密切朋

友关系,将有助于病情康复。通过社会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可以说,社会支持是比物质帮助有效得多的“灵丹妙药”!

(三)愤怒

1、案例:这是一位大一女生的自述:“我来自一个并不富有但也比较宽裕的家庭,父亲非常爱我,但在我童年中,发生过重大创伤性生活事件,自从这件事发生后,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很多人们确信不移的比如友谊、爱情等,我想通过努力学习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摆脱童年生活的阴影,来到大学后,看到同学们都快乐无忧地生活着,长久潜藏于心的愤怒悄悄地滋长着,我不知道如何化解与排解这种情绪,便经常翻同学的书柜和床位,将他们正在看的参考书藏起来,我并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到他们焦虑、着急的样子,我内在的愤怒便找到了渲泻的口,这样我还不解气,我将同学的存折悄悄取出,并将钱全部花掉以化解我心中的愤怒。”

2、分析: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暴跳如雷;有的因人际协调受阻而怒不可遏、恶语伤人;有的因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与自己相左而恼羞成怒;有的因一时的成功、得意而忘乎所以;有的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如此种种遇事缺乏冷静的分析与思考,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的好激动、易动怒的不良情绪特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时有体现。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3、解决策略:

(1)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上叫“感情移入”。当学生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对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后,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如何呢?”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女同学看到同学着急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愤怒得到了宣泄,但是如

果想想自己的东西找不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真正的体会一下对方的心情。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有利于理解别人,有利于抑制不良的心理状态的蔓延,这是避免易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2)寻找合理宣泄途径:如果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宣泄自己的情绪。

(四)嫉妒

1、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2、分析: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要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要得到。

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心身疾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产生压抑感,容易引起忧愁、消沉、怀疑、痛苦、自卑等消极情绪,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良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们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嫉妒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3、解决策略:

(1)首先要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客观规律。

(2)其次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需要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学生活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

(3)是学习并欣赏别人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

(4)用认知领悟疗法,让小B认识到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强烈的进取心是人们成功的巨大动力,但冠军只有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就一定能超越别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

三、学习障碍

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

1、学习动机不当。学习动机不当包括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这二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动机过强的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奖励动机过强,学习强度过大。这是两位大学生的来信:

案例一:我是一位来自山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学业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上大学后,忽然感到心中茫然,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有时候想到辍学在家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马马虎虎,盲无目的,上课打不起精神,我不是因为喜欢上网而荒废了学业,而是因为实在没劲才去上网聊天打游戏。

案例二:我今年已经大三了,一直优秀的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当然这也与家庭的期望有关,父母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严传身教下,我从小就知道努力与奋斗。在大学,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生涯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成绩要拔尖,英语二年级通过国家六级和托福考试,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好准备;三年级入党,使自己的政治生命有所昄依;与此同时锻炼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大学我像一只陀螺飞速运转着,珍惜大学的分分秒秒,因为我相信:付出总有回报。我却发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我忽然怀疑起自己的学习能力,我感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在失落,甚至多年积累的自信也受到挑战,对未来,我忽然担心起来,我该如何办?

从上面两封学生来信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因为学习动机不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后来是由于成就动机过强造成的。

学习动机不当的调节:学习动机不足的调整。首先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与大学的目标,重新规划学业与人生;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特别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业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学习动机过强的调节。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质,制订恰当的学业目标与学业期望,调整成就动机,与此同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二是转换表面的学习动机为深层学习动机,淡化外在奖励特别是学业成就的诱因,正确对待荣誉与学业成绩;三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便会取得预期效果。

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是人类学习的前提,没有注意,就没有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在大学生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二是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三是参加活动如体育运动或看一场电影后,久久沉浸在情节的回忆之中。

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青年时期发展任务多,因而导致压力与心理冲突加剧,特别是由于恋爱、性幻想等更容易引发注意力问题;二是生活事件导致心理应激,如重要丧失、考试失败、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经济困难、评优失败、失恋、宿舍关系失和等造成的思想负担重,精力分散;三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焦虑过低,缺少压力与紧迫感。

注意力不集中的自我调节。首先是学会注意力转移,遇到生活应激事件与挫折,能够尽快从中解脱出来;二是适当强化学习动机,保持适当的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保持旺盛的精力;四是选择理想的学习环境,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自我监控。

3、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考试焦虑的调节。一是要有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要教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二是要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三是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对一些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对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四是学会放松。放松有许多方法,我们介绍几种放松的方法:(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二是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四、人际障碍

(一)孤独型

1、特点:

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基本不与同伴进行交往,进而不能解决交往中产生 的问题,视同伴交往为畏途。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此类型的大学生通常比较孤僻、冷漠或者害羞,“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是这类学生的主要交往障碍。

2、案例:

小Z,男,大四,在大学四年中,由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学称为“隐形人”,老师几次与其联系想对其访谈都遭到冷淡拒绝。据小Z的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一位比较了解小Z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在的同伴交往孤独障碍。

3、成因:

(1)孤僻和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

(2)害羞和内向。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但具有害羞心理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

4、对策:

(1)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工作。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与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是太熟悉的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谈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强化。

(2)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这一点也是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大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

(二)完美型

1、特点:此类型大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命不凡。他们主观上对

同伴交往期望过高。而这种高期望容易造成失望的心理,因而一旦出现不顺,对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

2、案例:小L,男,大三,校BBS某栏目版主,学习成绩较差,整日泡在网上,沉迷虚拟世界的交往,写得一手愤世嫉俗的潇洒文字,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与论坛上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喝酒,娱乐,是个典型的逃避现实的“愤青”。拿小L自己的话来说,现实中周围的同学都太不“完美”,太“俗”,和他们交往太“难”,找不到心灵契合的知己,而在网上遇到的朋友是能与自己在精神交流的合得来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俗人”的纷扰。

3、成因:这样的大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感受最重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带有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型的大学生,要使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性与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行为中,凡是利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均可称为助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以利人为生活目标者,称为利他主义。一个只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心中装有他人,才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

五、恋爱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扰,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

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有这种心理困境的大学生辅导员应鼓励其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挖掘和排列一下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及特征,并学着变换一下思维方式,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去比较,以增强自己、悦纳自己。

2、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并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更证实了他们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心理的成熟。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遇到这样的学生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其自然。

六、网略成瘾

网瘾的诊断:

(1)每天上网时间8小时以上,且越来越长,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常上网到深夜。

(2)反常行为,比如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脾气暴躁、关机后烦躁不安等。

(3)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甚至发展到通电话、约会等。(4)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5)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的行为。

(6)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的风险,比如去偷钱或偷用别人帐号上网等。以上6条并不是每个有“网瘾症”的学生都具备,如果某同学有3种以上的类似表现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第五篇: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lib.sdut.edu.cn2005-11-29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是激荡青春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美丽境界。而往往忽视了校园还是一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激起大学生心灵的“震荡”;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对成才标准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面临着学习、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挫折——独立、竞争、适应,让他们生出一种断奶的躁动,经历着成长的失落、社交的困惑、过度的学业压力、家庭困境、就业压力、情感迷失等等心理困境。因而,有人把处于这种心理焦虑状况下的当代大学生戏谑为“天之焦子”。

一、青年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一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青年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向会在心目中逐渐形成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反映了青年对自我成长所怀有的美好愿望,因此不可避免地包含进了自我美化的内容,而同真正“现实我”往往会发生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78.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而一旦当这些“理想我”的目标受挫,只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现实我”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如“我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真的对自己很失望,很恨自己,我怎么是一这样的一个人……”。

二是独立自尊与受人管教的矛盾。青年学生的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随意摆布。因此,表现为人们所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如“我也知道老师、父母都是为我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与他们作对”。

2.无法承受学业之重

在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有48.4%的学生把学习压力排在了第一位。“每到考试前,我就紧张,心燥,失虑,一上考场我就拉肚子……”,一位女大学生如是说。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感到难以适应,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生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3.对就业的焦虑

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在调查中有

41%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前程感到担忧”,有28.9的大学生“还没有想过未来的规划”。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惹,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4.人际困惑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

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调查中,有37.6%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良感到困惑”。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交往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5.情与性的困惑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是青春焕发的群体,又是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大学生私自校外租房同居、某大学一男生宿集体嫖娼、某大学两女大学生在歌舞厅当“三陪女”被公安机关抓获……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性越轨事件在各大高校均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经济上并不独立,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因此,过早的性行为经历、畸形的性爱、早孕,均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据调查,约1/4的男生和1/2的女生事发当时即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如愤怒、羞耻、不洁等;12.5%的男生和28.8%的女生在事隔多年后心理上仍然留有阴影;“我不再是姑娘了”、“我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应该心里只有我”、“她是我的人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等等。婚前性行为后,青年大学生经常出现懊悔、负罪感、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或怀疑对方的品质、指责对方等;怕怀孕和人流的痛苦、怕处分、怕婚姻不再有选择;怕事情暴露,担心自己和对方的未来。

6.面对繁华物质世界的失落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对四川省四所高校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51.4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经济较好的同学抑郁平均数为38.46,而贫困生的抑郁平均数为41.52,可见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勤奋学习不如别人有个好爸爸”……面对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感慨。其实,今日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地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与由于未能正确认识甚至部分夸大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困难,使一些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矛盾心理状态下。

7.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现代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如宿舍中的“夜文化”、抽烟、喝洒、打扑克、打麻将、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心理康。一位即将退学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说:“大学里,我们有了最大的自由去任意安排自己的生活。谈恋爱、成天上网、游玩、赌博、喝得醉眼朦胧……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角落,好像什么也不是,好像又什么也是,觉得整个人都很颓废、惰性,慢慢地成绩开始下降……”。所谓“习与性成”,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习焉不察”,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习非成是”则是指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积习难改”,从而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和不良的心理体验,甚至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

二、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调控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五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形成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到院系、部门、学生的快速危机反应体系,开设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正确总结和处理受危机影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大学生心理疾患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创新辅导内容及方式;运用先进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开展集体辅导为主导、个别辅导相补充的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用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下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本站推荐]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郭逸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最近最为被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引起:适应能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一......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 一·神经症 二·人格障碍神经症: 主要由心理问题造成,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神经症和神经病都是心理方面的失常,神经症因自己......

    责任—有感于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原因分析与策略应对

    责任—有感于小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原因分析与策略应对 王瑞双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了解、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小”人,因为小所以会有生理和心理方......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分析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 前苏联心理专家别林斯基曾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时期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 能满足于自然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家教策略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家教策略 (2003年10月 初一家长) 主讲:李春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都会出现"质"的飞跃,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

    高中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高中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李晓琼 高中生恋爱已成为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中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异性间相互吸引,情窦初开,本是他们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是......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丽水第二高级中学徐骁【摘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随......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练习题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练习题 一、问答题 1、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 答:心理健康的表现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有良好的社会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劳动实践。 2、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