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鸭游泳》及教学反思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鸭游泳》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鸭游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底,有的东西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塑料小鸭3只,水盆4个、透明玻璃缸1个。
2、各种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空瓶子、钥匙、铁环、五彩石、泡沫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沉浮。
夏天到了,天气非常炎热,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河里游泳。老师把鸭妈妈放入河(玻璃钢)里,看,鸭妈妈浮在水面上,它会游泳。(快思 www.xiexiebang.com)小鸭子会游泳吗?(会)师把小鸭子放在河里,小鸭子也浮在了水面上,它也会游泳。
今天,鸭妈妈还为小鸭子带来了许多玩具,看,都有什么?(积木、乒乓球、饮料瓶、钥匙、铁环…)
这些玩具都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面上玩吗?老师把积木放入水中,小朋友快看,积木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上)它可以陪着鸭宝宝玩吗?(可以)老师把五彩石放入水中,咦,五彩石怎么样了?(沉在水底)它可以陪着鸭宝宝在水里玩吗?(不可以)
这里还有很多玩具,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底呢?钥匙呢?(幼儿猜想)小朋友们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我们动手试一试,看一看究竟哪些玩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会沉在水底,好吗?(好)
二、幼儿动手操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沉浮现象。
1、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放一个水盆,一组活动材料。
2、将各种实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师巡回指导。
3、操作完成后,幼儿交流发现的秘密。
三、讨论实验结果,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有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乒乓球可以浮在水面上)(我发现五彩石沉在水底)
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有:乒乓球、泡沫、空饮料瓶…
可以沉在水底的有:五彩石、钥匙、铁环……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物品会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小朋友还知道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可以沉在水底,好吗?(好)
教学反思:
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表现在讲评活动中,老师能积极的鼓励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以“画的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每位幼儿的作品。老师对每位幼儿的作品都予以了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尊重他们的选择并欣赏和鼓励他们。”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小鸭游泳》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142字。
第二篇:《小鸡和小鸭》小班科学教案
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至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学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与小鸭的不同,掌握名词:爪子、脚蹼。
准备:
1、已经饲养小鸡、小鸭。
2、卡片。
3、ji爪子、鸭爪子。
过程:
1、说出谜面,让幼儿猜谜,引出小鸡、小鸭。
2、运用从头至尾的顺序观察,尝试讲述自己所观察到的。
3、比较外形的不同。
小鸡 小鸭
嘴巴 尖尖的 扁扁的脖子 短短的 长长的爪子 没有脚蹼 有脚蹼
掌握名词:爪子、脚蹼。
4、比较习性的不同。
小鸡 小鸭
本领 不会游泳
会游泳
食物 长大吃米、虫子、菜 长大吃小鱼、小虾
叫声 叽叽叽 嘎嘎嘎
5、复习音乐《小鸡出壳》,结束本课
第三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小鸡和小鸭
小鸡和小鸭
活动目标:鼓励幼儿跟着教师和同伴一起说说玩玩
引导幼儿区分小鸭和小鸡的显著特征
活动准备:自制玩具小鸡和小鸭
活动过程:
1、看故事表演:教师手拿小鸡和小鸭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和小鸭的动作和特征(动作尽量简单,如小鸡小鸭分别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和小鸡抱一抱)鼓励幼儿根据音乐拍拍小手,并和小鸭小鸡一起叫嘎嘎嘎、叽叽叽。
2、辨别小鸡和小鸭的特征:教师出示玩教具小鸡和小鸭,让幼儿观察扁嘴巴小鸭和尖嘴巴小鸡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向小动物表示问候。如:扁嘴巴小鸭你好,尖嘴巴小鸡你好。(用教具奖励问候声音响亮的幼儿)
3、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轮流将小鸡和小鸭藏在背后,让幼儿说说谁不见了,鼓励幼儿从尖嘴扁嘴区分两者的不同。
4、游戏:小鸡小鸭做朋友,让喜欢小鸡和小鸭的幼儿分别站在两边,跟着教师手里的玩具一起玩,小鸡小鸭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反复进行)
5、活动结束文档仅供参考
大变小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如黄瓜、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引导幼儿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因此应事先准备一些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并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幼儿的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史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第四篇:小班歌曲《小鸭小鸡》教学反思
小班歌曲《小鸭小鸡》教学反思
《小鸭小鸡》这个音乐活动的目标就是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我先带领孩子们学习用断音唱小鸡、小鸭不同节奏的叫声,初步学习有控制的演唱。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演唱“呷呷呷、叽叽叽”这些象声词时,有的孩子总会刹不住车,原来歌词中是有两个“呷呷呷、叽叽叽”,但是幼儿在演唱时,唱完两个后还会接着唱,于是这时候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唱完两句“呷呷呷、叽叽叽”后,在接下去一个乐句的第一个音符那里就拍一下手,提示幼儿要换一句歌词了,结果几遍下来,刚才的现象一下子好多了,可见运用手势与动作对幼儿暗示后,就能解决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小困难。
如果一堂课让幼儿不停地唱,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如果加上一些有趣、形象的动作,就能提起幼儿活动的乐趣,加强活动的效果。在《小鸭小鸡》中,歌曲中的两个主角,小鸭小鸡是幼儿很熟悉的,而且也知道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做小鸭和小鸡,所以在活动中,我一边让幼儿歌唱一边让幼儿表演,唱“呷呷呷”时就表演小鸭的动作,唱“叽叽叽”时就表演小鸡的动作,有了动作的融入,孩子们唱得非常带劲。
小班的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如果让幼儿在一堂活动中,从头到尾来学习记忆歌词演唱一首歌曲,那么我想没有多少幼儿能够坚持到底。教师适当地加上一些手势与动作,即用老师的手势来传达歌词的意思,让幼儿理解歌词,再让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做做歌词的动作,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声音叮叮当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扩好耳朵。
二、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略多于幼儿人数(会发声的乐器如小铃、铃鼓等,铁罐若干,内装米粒、黄豆、纸团)。
2、空铁罐若干,黄豆、米粒、报纸若干。
3、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三、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
——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
——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3、讨论怎样保扩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怎样保扩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后可带幼儿到产外散步,听一听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
2、除了游戏“谁的耳朵灵”外,还可带幼儿到产外空地上进行听辨音源的游戏。方法:幼儿戴上头饰遮住眼睛,教师敲击铃鼓或小铃,幼儿根据声音的来源朝相对应的方向前进。
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收拾玩具、脱衣服、脱鞋等。
2、体育游戏:滚大球。准备各种大球1软性材料制成,直径为100厘米)。玩法:①双手推滚大球,边推边跑。②用力把球推出,球向前滚动时,幼儿快跑,追上后继续滚。③两名幼儿距离2米左右,相对推滚大球。④幼儿推滚大球比赛。朝同一方向,同时推滚。
3、游戏:挠痒痒。准备小草、羽毛等轻柔物品。玩法:①幼儿自选一种物品在脖子、脸、手臂等部位轻轻拂过,说说自己的感觉。②在空地上(最好铺有地毯或地板)相互挠痒痒,感受肌肤接触的乐趣。
4、建筑游戏。提供插塑积木若干,引导幼儿拼搭成花、房子、枪等各种形象,互相介绍、展示。
5、美术活动:美丽的泡泡。
6、在日常喝水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清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
7、欣赏故事《六个朋友回家》,参见附录。知道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还有小手、小脚是六个好朋友,虽然它们各自的本领都很大,但离开了谁都会觉得非常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