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擦力教案
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下曹中学:杨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擦力及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实例。★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约1分钟)以“筷子提米”小实验引入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认识摩擦力(约5分钟)
活动一: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摩擦力的分类,认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知识。
活动二:重点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含义、符号、单位、产生条件 活动三:感受各种摩擦力
活动四:根据感受说说”怎样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力”,猜想和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约15分钟)根据学案逐步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完成后评估交流:
教师:实验时,为了能准确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使物体如何运动? 学生:应尽量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实验过程中,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在不停地变化,说明什么?如何才能更方便读数?
学生:木块没有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没法读数;如果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停在某个位置基本不变,就可以读数了。
教师:本实验中,对该装置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分析下图两种设计方案的优劣?
学生:第二幅图更好,因为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方便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评估交流的能力。从而真正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约5分钟)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摩擦现象是很常见的,哪些摩擦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摩擦是对我们有害的?
学生:有益的摩擦:人走路时与地面间的摩擦;自行车的刹车时的摩擦;手拿物体时的摩擦;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
学生:有害的摩擦:机器轴之间的摩擦;切菜时菜刀与食物间的摩擦„„
教师:对我们有益的摩擦我们要想法增大,而对我们有害的摩擦我们要想法减小。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归纳: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同时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或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同时减小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另外,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也是减小摩擦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探究结论的应用,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从而更深的理解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约2分钟)通过板书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约3分钟)
1.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则物体受到桌面的摩擦力是________摩擦力(填“滑动”、“静”或“滚动”),它的方向向_______(“左”或“右”)。
2.爬杆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王明同学在爬杆的过程中,手紧紧地握住杆向上爬,则他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摩擦力(填“滑动”或“静”),方向向_____;当他抱住杆滑下时,他的身体受到的是_______摩擦力,方向向______。
3.摩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或生产中有时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有时需要减小有害摩擦,下列叙述中,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A.螺丝刀的手柄上刻有一些凹槽 B.旱冰场冰场的地面做得很光滑 C.自行车的转动部位要经常加一些润滑油 D.行礼包的包底上装有四个小轮
五、当堂检验
1.矿泉水瓶盖都制成有凹凸不平的条纹,这是为了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方便打开。
2.滚木头比拖木头省力,这是因为用_______________来代替_______________,以减小摩擦,自行车刹车时,手握刹车把越紧,车轮受到的摩擦力越大,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
3.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C.在任何情况下摩擦力总是有害的
D.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4.下列各种摩擦力中,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①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②骑车时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
③皮带传动中,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 ④汽车行驶时,空气与汽车之间的摩擦力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在水平地板上推木块滑动,推质量为30kg的木块所用推力为F1,推质量为60kg的木块的推力为F2,设两木块与地板间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则F1与F2的关系是()
A.F1=F2
B.F1>FC.F1 D.无法判断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1.教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导学方案》“课标导练”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当堂检验、课后作业等方式,是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考核评价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内容。为了化解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落实三维目标。 摩擦力教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5)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哪些是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力?并能解释常见的现象。 (6)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存在。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设计思路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主动设计实验,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且能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器材 教师:一杯米、筷子 学生:长方体木块以及细线每两人一套、弹簧测力计每两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码、圆珠笔心要能够满足一个组同学的使用量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引入课题 认识摩擦力 1.演示“筷子提米”引入摩擦力 2.指导学生探究书图 8-22实验。要求:拉物体的力要由零开始缓慢增加,直至将物体拉动为止。3. 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例1:判断下列摩擦分别属于何种摩擦 a、铅笔芯与纸之间的摩擦 b、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 c、圆珠笔写字时笔与纸面间 d、黑板擦与黑板间 1、观察、思考:为什么竹筷能将杯子提起来? 2、按图8-22所示的方法,动手实验,归纳出感受: 拉 力大到一定程度物体才滑动,滑动后还要一定大小的拉力作用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3、思考并回答 a、滑动摩擦 b、静摩擦力 c、滚动摩擦力 d、滑动摩擦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感知桌面对运动物体有阻碍作用 建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活动: 8.5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你能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吗? 2、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进行研究 3、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引导学生分别对课本上的思考内容进行研究 4、点评,鼓励学生 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1、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2、阅读“信息快递”并实验几次 3、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收集证据,交流研究结果 4、完成课文中的填空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为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提供了机遇 三、生活中的摩擦 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 2、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总结: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 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例:下列情况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摩擦力大小的 a、自行车把手上刻有花纹 b、体操运动员上杠前涂镁粉 c、刹车时用力捏闸 d、轴承 e、加润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 1、观察图8-23四幅图,讨论、回答问题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害摩擦,哪些有益摩擦 3、思考并回答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c、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变滑动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 e、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来减小摩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研究自行车 活动8.6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问:自行车上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哪些摩擦是有害的?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增大或减小了摩擦? 学生上讲台对照自行车图片回答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幻作文。学生作文 科幻小作文,使本节知识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1、摩擦力 产生条件: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时,种类: 静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a、压力大小 b、接触面粗糙程度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 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高一物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手 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 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 教 学 活 动 [新课导入]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两个,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 师: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进行新课] 一、静摩擦力 师: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叙述一下摩擦力的概念. 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师:(举身边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课桌时,课桌没有运动)当我用力推课桌时,课桌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课桌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 师:这种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生1:首先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不光滑. 生2:两个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生3:两个物体应该接触并且相互挤压. 师:(鼓励)刚才几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根据上节课的知识,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那么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概括成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 生: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探究](参考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师: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应该怎样设计? 生:我设计的表格是这样的. 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表格设计(参考表格) 实验次数 木块的运动情况 木块(或含砝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l 师:根据实验结果,尝试讨论以下问题: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生:没有 师: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木块,但它不动,木块有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生:有. 师:其大小和方向如何?依据是什么? 生:大小与拉力大小相同,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即与拉力的方向相反;依据二力平衡. 师:静摩擦力的大小是一个固定的值吗?它与压力有关系吗?如何确定其大小? 生:静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个固定值,它与压力没有关系,可以用二力平衡条件来确定它的大小,在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相等. 师:当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最大静止摩擦力;大小等于物块刚开始运动时的最小拉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师:大家讨论归纳一下静摩擦力的特点. 生: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师:对于静摩擦力,我们还要讨论几个问题,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生1:我看不可以,因为这种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生2: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静摩擦力中的“静”应该是指的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它应该是指的相对静止. 师:对,静摩擦力中的“静”是指的相对静止.第二个问题是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生:可以根据平衡条件来做.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 [课堂训练] 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AC 解析:手握住油瓶,油瓶不掉落下来,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受到的重力平衡——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瓶的重力(大小)决定;油瓶变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必须随之增大,手握得紧一点,相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值也就大一些,才能保障油瓶不会掉落下来;如果手握得不够紧,正压力不够大,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油瓶的重力,油瓶就会掉下来.所以选项A正确.手握得越紧,手与瓶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值也越大;但这时油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是与油瓶重力平衡的静摩擦力,是一个定值——等于油瓶的重力.可见,选项B错误,C正确;显然D也不正确. 师:继续刚才的分组实验,当拉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继续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生:物体由静止变为了运动. 师:这时候物体与地面之间还有没有摩擦力?如果有,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 生:物体与地面之间仍然有摩擦力,不过摩擦力的性质由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 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一下滑动摩擦力. 二、滑动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生:从上面的实验可得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我们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 生:接触面粗糙的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 动手实验,“感受摩擦力” 学生做身边的实验,感受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考实验)在桌面上垫一张纸,把手压在纸上,然后手掌向前推,保持接触面的材料不变,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朝前推手掌(材料可以是纸、塑料、毛巾、木板、橡胶等);然后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材料. 师:通过比较,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与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下面我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看一下滑动摩擦力到底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首先大家考虑一下实验器材的选择,然后探究如何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也就是实验原理是什么,最后我们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如何进行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 师:第一个问题,实验前你选择的器材是什么? 生:我们可以继续刚才那个实验,只不过是让木块运动起来. 师:对木块的运动情况有没有限制? 生:木块要匀速运动或缓慢地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师:是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改变木块对地面的压力的呢? 生:可以在木块上添加砝码. 师:实验数据是怎样进行处理的? 生: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在不同压力下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大小,而在水平面上运动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我们要测量木块及砝码的重力从而得到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为记录数据设计的表格如下: 多媒体投影学生设计的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4 压力FN/N 拉力F/N 摩擦力f/N 师:记录了数据以后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呢? 生1:可以用每组得到的摩擦力和对应的重力相比. 生2:可以作摩擦力f随压力Fn变化的图象,如果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二者成正比.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做法都很好,但是我还是建议用第二种做法,这样作出来的图象一目了然,很容易进行判断.如果你在测量中出现了错误的点,这个点可以在作图中舍去.以后大家要多采用图象的方法处理实验所得到的数据. 师:实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成正比. 师:大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生2: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生3:可能与物体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下面大家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通过实验,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跟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总结)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如果用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F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F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动摩擦因数还跟接触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生: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虽然是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是要把相对运动方向跟运动方向这两个概念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师:为了加强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 注意: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分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不能越俎代庖,而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特别是受力分析的能力,为以后复杂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滚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间滚动的作用力,叫做滚动摩擦力.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小结]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波珠子、塑料筷子,木筷子、烧杯、啤酒瓶、洗衣粉、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测力计、毛巾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1:把波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先用塑料筷子尝试把波珠子夹起,再用木筷子夹波珠子。 学生实验2: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拿着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动摩擦力 从学生实验中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作用点和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感觉摩擦力,然后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学生实验4:在玻璃板上铺上毛巾测力计拉木块使它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然后把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在木块上加上钩码,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试分析数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讲解: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有公式:F=μN。μ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2.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1:推讲台而讲台不动,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从实验1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演示实验2: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 《课课程标准》对摩擦力一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是力学的基础,对摩擦力知识掌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摩擦生热知识的应用。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所以对于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实验事实让 学生在理论层面对摩擦力建立比较深入全面得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归纳出物理结论。从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总结归纳物理结论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和通过实验获取知识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的利与弊(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6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是初中科学力学部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了,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对摩擦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摩擦力,通过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 1、判断摩擦力的存在2、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的概念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1、对于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的概念本节课采用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于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定性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学生从以往地被动接受知识型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具 钢管 甘油 毛巾 弹簧测力计 砝码 毛刷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钢管拔河比赛:教师事先在钢管一端涂上甘油,请一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力气小的女生上讲台来表演钢管拔河比赛,让男生握住涂有甘油的一端。结果:男生输了 教师先让其他学生猜猜男生为什么会输,然后让男生自己说说自己为什么会输。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摩擦力。(写下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营造了活跃的教学气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步感知了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 2、新课学习摩擦力的定义 活动一:教师让学生手按桌面向前滑动、向后滑动,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用毛刷在桌子上向前滑动,观察刷毛倾斜的方向? 当学生说出摩擦力的一些特点时,老师进行补充,并在课件上打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自己去体会摩擦力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活动二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提问(1)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并在大屏幕打出显微镜下的木桌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表面,教案《摩擦力教案》。得出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接触物体表面粗糙。 提问(2)教师提问如果只是把手放在桌面上,不滑动会感到费力吗?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且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 师生共同归纳出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两物体相互接粗且有挤压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看上去比较光滑的物体在微观世界里是粗糙的,绝对光滑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并让学生自己体会没有挤压,没有相对运动就没有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像同学们刚才做的这个小实验,手受到的摩擦力只是摩擦力大家庭中的一种,叫滑动摩擦力,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板书滑动摩擦力)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 活动三:让学生拿出一支笔在桌子上滑动,然后再让笔在桌子上滚动,并让学生说明,笔是否受到摩擦力,两次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 引出滚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的妙处。 教师演示实验2:筷子提米。 说明不但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有摩擦作用,而且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力。引出静摩擦的概念: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教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摩擦力,并说明是那种摩擦力。加深学生对各种摩擦力的理解,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气体液体的摩擦力 教师在幻灯片上播放流星划过大气层的情景,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设计意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并知道不但固体与固体之间有摩擦力,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有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教师让学生回顾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让每个学习小组提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不要反驳学生的不合理意见只是适当引导)学生提出的猜想可能有:(1)压力(2)接触面粗糙程度(3)接触面积的大小(4)物体运动的速度 (2)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解决几个问题:怎样测量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在什么位置调零?怎样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教师给学生提供弹簧测力计、毛巾、带有挂钩的木块、砝码,让每个小组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 (4)实验结束后教师请每个课题组将选派一名小组代表演示实验并和其它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5)最后由各代表总结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老师进行适当补充。教师在总结实验时强调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领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陈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讨论小结: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知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摩擦力。 知道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不仅是指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在指在学习过程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巩固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想一想”、“试一试”、“辩一辩”、“看一看”等形式的问题。特别是“想一想”的问题可以起到“点题”的效果。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课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定位。 5、板书设计 2.6摩擦力的利与弊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相对运动、粗糙、压力 二、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滚动而产生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保持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2、于压力的大小有关 6、作业布置 寻找自行车上的摩擦,并说明是那种类型的摩擦。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运用“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具准备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l: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同学们讨论后交流)问题l: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投影](1)怎样测量摩擦力?(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采.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人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 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采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板书设计 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原理:二力平衡原理测量方法:转换法(fF)压力的大小大小影响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增大有益摩擦使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增大压力增大有益摩擦使接触面粗糙使接触面光滑减少有害摩擦用滚动代替滑动磁悬浮使接触面分离气垫润滑油 摩擦力 教案 讲课内容:《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2)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 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波珠子、塑料筷子,木筷子、烧杯、啤酒瓶、洗衣粉、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测力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1:把波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先用塑料筷子尝试把波珠子夹起,再用木筷子夹波珠子。 学生实验2: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拿着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动摩擦力 从学生实验中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作用点和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在玻璃板上铺上毛巾测力计拉木块使它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然后把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在木块上加上钩码,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试分析数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讲解: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有公式:F=μN。μ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2.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1:推讲台而讲台不动,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从实验1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演示实验2: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推力。 练习小结: 作业: 板书设计 1.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发生相对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 2.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表面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0~fm第二篇:摩擦力教案
第三篇:摩擦力教案
第四篇:摩擦力教案
第五篇:摩擦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