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据的收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1一、说教材:
《数据的收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的内容。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而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更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成为未来公民的一个较为基本的素质要求。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对学生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各种数据,并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章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而本节是在第一节对调查方式的介绍和如何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不同的调查方式的优缺点,从而能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并初步经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一些真实的素材的初步调查、收集数据、加工和处理数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应用于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如下几点:
1、知识目标:
让我们的学生进一步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
2、能力目标: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据的收集,也就是如何合理的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加工。难点在于抽样调查时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也就是如何合理地抽取样本,使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能真正体现总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的过程,感受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抽样的局限性,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在课前的背景音乐停下后,在学生中展开调查,你能说出歌曲的名称吗?同样的问题让同学在听课老师中展开调查,把结果在课件上做出对比。然后再次在学生中调查八年级学生进入肯德基(或麦当劳)消费的情况,把调查结果和某郊区农村中学的调查结果做对比。让学生很自然地由身边熟悉的事例进入一个统计调查、收集数据的世界,并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样本群体所表现出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并能简单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学会初步分析问题------即为什么不同?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处理面对的这个问题,从而能初步探讨出怎样才能合理地抽样,并初步了解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中,扩大学生的思维视角,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再探新知
在前面经历过讨论交流的过程后,让学生能自主地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并能较为完整和规范地叙述出这些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合理启发引导学生能规范地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对象,解决面对的问题。
在这里要鼓励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升华,加深理解
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到怎样采取合理的方式去调查收集数据,并能形成理论的小结。然后从学生自己举的例子中去实践这些理论,达到能灵活运用这节课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设计:
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明
2、在进行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先在组内进行统计,然后在进行全班统计,实际上组内统计的方法与全班统计的方法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优势,由小组统计的结果很快统计出全班 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且避免了由于数据多而出现的错误
说明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说明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 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明
4、在描述数据的环节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
数学的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的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际调查活动学习统计,是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说明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 高。
(2)在课上,同学们将调查好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得出结论。全班共分为5组,每组调查的题目都不相同。题目如下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3)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代表通过平台向全班展示并发 言,(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自 我 反 思
1、在 全面调查举例”这节课中,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体会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感受,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做”数学,而非学数学的境界。
2、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课的学科味,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认识工具,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突出了媒体使用的辅助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简单的用课件来包办代替板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敬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3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初中数学统计中的基础部分,是在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同时也是将统计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数学理念的落实;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也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与铺垫,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总之本节内容在统计问题的处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的中考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为突出重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原则,能根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直观有效地描述一组数据,理解统计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才图表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加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的收集相对简单,用图表整理数据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统计图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特征也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重点:对统计图表的特征与意义的理解;
难点:能综合应用文字与图表信息,解决相关的统计问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作为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我以概念的发展为引导,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整理数据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发展,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回忆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升华与领悟,并在解题中得到落实。
2.学法:学生应及时体会概念之间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部分,并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1.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进行简要说明,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2.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落实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落实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大量数据时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展示部分全国中考原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节内容的考察要点和应注意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体会数学结合、图表结合的重要性。
4.设置对应的重点考察点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意识。
5.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要求:(1)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相关概念的含义;(2)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结构特征,并能从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3)能综合运用图表信息和相互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6.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确保复习效果,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巩固。
【《数据的收集》说课稿】相关文章:
1.数据的收集说课稿
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举例说课稿
4.数据的收集测试题及答案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反思
6.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
7.数据的收集初二数学说课稿
8.九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优秀教案
第二篇:Excel数据图表说课稿正式版
Excel数据图表说课提纲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三章“电子表格第5节Excel数据图表制作、以数据处理见长的Excel”部分。数据与图形完美的结合作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一小节中更显独特韵味,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更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了Excel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使用图表,怎样创建图表以及如何利用图表进行问题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协作互助。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水平来选择能够完成的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图表的建立方法,理解在excel中图表显示分析结果的优势; ②了解几种常见的图表类型。
③能够自主学习图表基本的建立、编辑。
2、过程和方法:
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习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相互协作的良好沟通习惯和大胆实践创新的勇气。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
2、根据问题的重点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教学难点】
1、数据源的选择;
2、图表类型的选择。
五、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对比引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分层练习法。
【学法分析】:主要以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任务驱动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采取的形式:创设任务情境——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探索创新。
六、媒体选择
教学课件使用IEBOOK制作,学件(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来下载学习任务及要求,也可以在线测试,能及时自测自己学习情况,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网站的在线交流与老师留言,适时进行课前、课上、课下交流。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趣引入:观看有关中国艾滋病的调查报道的统计,并思考调查报道中出现了哪些图表,体会图表的作用和优点。用学生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视频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钟)
2、学生谈使用数据图表汇总数据的优势
3、学生给调查中出现的图表命名并通过浏览学习网站,总结出三种常见的数据图表的特点:(2分钟)
4、图表类型的选择典型练习(以“世界人口分布”为例,1)要反映世界人口过去50年来的发展趋势,应选用哪种图表? 2)比较世界各大洲人口多少,用哪种图表?
3)看看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用哪种图表?(2分钟)
柱形图、饼图、折线图是最常见的三种图表类型,也是最重要的图表类型,给出三个实例,为后述图表类型选择难点的突破留下伏笔。
5、学生手工绘制图表:出示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图例,让学生任选一个图表在纸上进行绘画、评价,比较手工和计算机绘制图表的区别。(2分钟)
学生通过看(视频)、听(回答问题)、学(通过专题网站学习图表类型)、说(总结图表特点)、练(适时抛出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练习)写(手工绘制图表)等几个方面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Excel数据图表,让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了解图表的作用和它的优点。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优势。
(二)任务驱动,探求新知
1、学生带着思考一、二通过专题网站自学完成有梯度的任务。思考一
1)如何打开图表向导?
2)图表向导建立图表共有几步? 3)修改图表标题在第几步? 思考二
1)选择什么类型的图表?
2)添加“百分比”数据标志在“图表向导”中的第几个步骤?
2、让学生讲解演示,师生进行评价。
3、教师板书。
4、师生纠错:将一些错误展示出来,尽量让学生分析,修改出错的地方。
通过学生浏览专题网站,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并由学生演示、分析所选图表类型的理由,师生共同纠错,并总结归纳制作图表的步骤。这种由老师单方面的传授转为由学生自己尝试--对比不同发现错误--分析原因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更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也更符合认知规律。
(三)小组合作,展示作品
1、带着思考三,六人一组,确定调查主题,统计数据,下载表格填充数据,制作图表,美化图表。思考三
1)本小组合作调研的主题是什么? 2)本小组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图表? 3)为什么选择这种类型的图表?
4)通过小组调研分析这张图表反映出什么问题?
2、教师巡视帮助。
3、请小组代表展示图表,对图表进行适当的分析。
4、小组根据评价量规互评作品
5、教师小结。
通过小组之间的调研,统计,填充数据,制作、展示、分析图表,经验共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1、学生谈本节收获。
2、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1)图表的类型(2)建立图表的一般步骤。(3)分析图表
3、教师小结:教师简单归纳内容基础上,强调学生注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通过学生谈感想,谈收获。帮助学生梳理这节课的内容,使知识系统结构化。
八、教学反思与感悟
本节任务的设计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真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信息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精彩。
重难点的突破我采取的方法是三次反复法。首先在开始的10分钟引入讲述知识点的黄金时间内,第一次出现分析图表和图表类型的选择;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最后在学生小结时点睛,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触及重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学案准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任务驱动为引擎,以学案为辅助,以老师指导为帮助,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现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原则。
这节课,如果能够讲练更好结合,以我的点拨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信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三篇:从数据谈节水说课稿
说课稿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丰城市泉港中学朱树林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从数据谈节水》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三节内容。课题内容是在学生刚学过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延续、拓展和运用,活动的主题是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节水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调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几种统计图,体会它们的特点
(2)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统计图,展示数据
(3)经历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统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分析处理数据问题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会数据来源于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热爱数学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农村的有城镇的,有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学习基础较差,不动手不发言,常常是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提问导引使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会处理数据以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1﹑可采用激发兴趣法和问题导引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
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
动兴趣。2﹑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1)分层分组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自主思
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2)提供更多的学习
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讨论交流。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
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
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教学形式以现实生活为实际背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课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提前提下发阅读资料。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家庭用水和
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并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纸张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及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约需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提前下发阅读资料 —— 收集数据 — 整理数据 — 描述数据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报告的交流与反思 —课堂小节,布置作业
(一)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下发阅读材料,由各小组在课余完成数据的收集并提出以下参考意见:(1)明确
课题、目的(2)确定数据收集方式(可查阅资料,问卷调查)。(3)确定抽样方式及样本容
量(4)完成数据收集保存好原始数据。
学生:按教师提示,在各组内讨论,确定收集数据的方式,设计调查方案
[设计意图]将数据收集放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是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课题学习讲解
1、情景引入课题(3—5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水与生命”、“干旱缺水”、“浪费水”现象的图片及视频,继
而展示教材P172——P173页的课题活动问题(见课件)
学生:观看屏幕,进入问题情境,回忆数据收集处理过程,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导入课题的学习
2、整理数据(8—10分钟)
教师:原始数据能清晰的反映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整理收集的数据?
学生:思考 小组内合作设计表格,并整理数据
教师:巡视,将做好的表格展示给全体学生,并及时指导,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的协作精神。
3、描述数据(15—18分钟)
教师:(1)描述数据可以用哪几种统计图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如何选取恰当的方法,描述已整理的数据?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种统计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稍后,又展示做好的部分图形供学
生评议,借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描述数据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作图,感受不同描述数据的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更恰当。
4、分析图表,得出结论(10—12分钟)
教师:从统计图、统计量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活动2中的平均数,众数的计算,并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尽可能让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完成并回答问题,大组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表达能力。
(三)、撰写调查报告(20—2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
1、调查报告由几部分组?需要统计分析的是哪一部分?
2、通过调查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分工完成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处理过程”内容,讨论得出调查结论,提出建议。
教师:巡视指导,提出报告可采用不同形式。撰写报告时,尽量用数据、统计图表等,代替
冗长的文字叙述,使报告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将各组完成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全体学生。
[设计意图]调查报告由学生分工讨论,协作完成,教师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原则,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学生报告的交流与反思(15—20分钟)
1、教师:(1)在本次活动中,你是如何开展调查的?
(2)通过调查分析,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3)各小组的调查结论有没有共性,说明了什么?
2、学生:看评他人报告,推举代表发言,参与报告的交流
(1)学生展示调查结果,谈经验收获,为他人报告提补充和建议(2)小组口述调查的方式,对象,展示数据图表(3)汇报交流,自己对水资源短缺、浪费、污染的看法感受,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总结,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
相互学习,借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
1、通过本课题学习,你经历了统计活动中的哪几个环结
2、谈谈统计调查对你的生
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3、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节约用水”的标语,漫画,宣传图片等
学生:
1、根据教师要求,自己总结,回答问题
2、自由发言
3、高声朗读:节约用水,人人
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时刻牢记节水,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课外作业:完成课本P175页的数学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就是为了运用。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明白:统计调查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指
导我们的生活实践。课外作业又是对统计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采用激发兴趣法﹑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分
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
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
求使学生在积极、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
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泉港中学朱树林
第四篇:《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说课稿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高中版第二册第11章第5节《数据图表》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内容,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能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有所用”的快乐。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图表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2)图表的分析及应用。
图表的制作是本节课的基础,制作好图表才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分析和应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所以确定为重点。
难点:1)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与修改。
2)运用有效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并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通常会在数据源选择、图表修改上遇到问题,以及不会用合适的图表来表示数据,所以确定它们为难点。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注意更新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先学后教,“兵”教“兵”
先学,就是让学生自学,尝试独立操作;后教,是根据学生自学效果,教师进行精讲、点评,并尽量让学生去“教”;“兵”教“兵”,就是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自学得较好的学生操作给其他学生看,通过示范,在学生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达到共同进步。
2.任务驱动法
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初步了解后,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3.提问引导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三、说学法
我所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也有个别学生遇到难题不肯思考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示范促进法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自学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教师单纯的教变成学生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角色扮演法
结合任务驱动的教法,让学生充当小教师、决策者等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探究法
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展示,显示两幅XX年印度洋海啸前后同一个地区的图片,通过比较,直接可以看出灾情严重,震撼每个同学。
继续展示,显示与海啸事件有关的三组数据,窗口左侧为表格形式,右侧为图表形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侧,哪个能更直观、美观的反映问题,通过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到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直观、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新问题自然就出来了。通过提问,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明确了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2.鼓励自学,掌握图表作用
该环节是学习表格数据图表化的基础,因为不同类型的图表适用于不同情况,学生要先弄清每种图表的作用,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图表。高中学生有自学能力,所以采用的方法是自学法。
自学后提问如下:
1)要生成“海啸中各国死亡人口比例图”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
2)要生成“历年来印尼旅游的人口增长趋势”应采用哪种图表类型?
通过这样的问题检查学生能否在实际问题中灵活选择图表类型。
3.角色扮演,任务驱动
在该环节采用四个任务。任务一,将“海啸中各国死亡人数表”生成柱状图,并加标题。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生成图表的方法。任务二,将“海啸中在泰国死亡的泰国人和外国人人数表”生成饼图,显示泰国人与外国人死亡人口比例。从所占比例能发现什么问题?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任务三,将历年来印尼旅游的外国游客数做成折线图,从折线图中两处人数明显减少的位置,是否可以试探找找原因。目的是熟练地生成图表,深入分析图表。任务四,典型地震发生的农历日期与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的关系,将之做成Xy散点图,从散点分布情况,会得出什么结论?这个任务注重实践应用,将学到的制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用于实践。这四个任务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掌握一般方法到实践应用。
下面逐个说明任务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各任务来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
任务一,根据海啸中各国死亡人数,制作柱状图,并加标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命令。让学生试探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让学生留心两个问题,其一,图表向导有几个步骤?其二,图表标题怎样设置?
学生完成探索,基本可以弄清以上两个问题,但是制作的图表会有很多问题,而且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如何让学生弄清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方法是:利用电子教室,将某个学生具有典型问题的图表展现给所有学生,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提出图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修改意见,采集学生集体智慧,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帮助修改图表的很多方面,如有的同学指出加上X轴y轴标志,还有的同学指出图表的大小和位置不能遮住表格数据,还有的指出加上数据标志等,更有些同学提出将图表区加上图案或设置字体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另外还会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精讲,例如:某位同学做出的图表是空的,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数据源。还有的同学不会在已有的图表的基础上修改,只会删掉图表,从头做,这样的问题正好教给学生利用鼠标右键选择命令修改图表。
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及修改方法。
但这个任务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设置了任务二。
任务二:将海啸中在泰国死亡的泰国人和外国人人数表,制作成饼图,并显示所占比例。
该任务学生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含的含义,为什么在泰国死亡者中,泰国人只占20%,外国人却占了80%?从数据所占比例说明泰国是旅游国家,外国死亡者主要是游客。通过简单的分析,让学生知道,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问题。
该任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其蕴含的信息。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解决。
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将印尼历年外国旅游人数做成折线图,并添加趋势线,分析其中两个低谷期游客明显下降的原因。
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做出的图表又对又快。提示学生在折线处单击鼠标右键添加趋势线,这个任务的设置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进一步学会分析图表,从图表中提炼数据反映的问题。这个任务进一步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学科整合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任务,学生学习了制作图表和分析图表的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用于实践,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设置任务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任务四,学以致用,提供一个综合的例子,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个图表,而且能够从图表中得出相关的结论。
提供的表格数据是典型地震发生的农历日期,其中一列数据是用1或0,1表示发生地震日期在农历的初一或十五前后4天范围内,0则表示不在这个范围内。根据这列数据制作Xy散点图,根据散点分布,要求学生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结合地理学科中天体的运行规律进一步解释这个结论。这个任务,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还培养了学生学科整合能力,加强了知识的联系。
4.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这个环节不容忽视,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搜集身边的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地理、政治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对重点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石立纲
第五篇:初中数学优质说课稿:《数据的波动》
导语:说课稿对老师的帮助非常大,教师们上课之前事先准备一份说课稿,会让自己的逻辑很清晰。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初中数学优质说课稿:《数据的波动》,希望对你有帮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
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
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
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
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b、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