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
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合集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东星资源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合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垫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
2.记录单(见附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用塑料小棒去吸一吸纸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教师:小棒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再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引导幼儿拿小棒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吸)。
(3)教师:碎纸屑吸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记录操作中的发现。
(1)教师:有些小朋友用小棒把纸屑吸起来了,有点却吸不起来,到底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你们两人一组再去试一试,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教师出示记录单:这是记录单,请把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在第一个格子里,在后一格中记录你看到纸屑吸起来的样子和你有趣的发现。
三、师幼讨论,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
(1)幼儿分别介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单。
教师: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静电)
教师:平时你还发现什么时候会产生静电?
(2)教师出示挂图《有趣的静电现象》:这里还介绍了哪些静电现象?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有哪些材料,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收集这些材料,在科学区里去玩一玩。
【篇二】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合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
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篇三】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合集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在实验中了解摩擦产生静电的粗浅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塑料制的梳子、尺子和笔、塑料袋、纸屑、毛衣、气球、两种颜色的自制纸盒若干等
三、活动过程:
1、探索活动:搬运小纸屑
(1)出示塑料制的梳子、尺子和笔、纸屑、毛衣、气球等,请幼儿用这些工具,把红纸盒里的小纸屑搬到黄纸盒里。
(2)幼儿交流搬运纸屑的方法,老师归纳总结。
2、尝试与讨论
(1)引导语:“我们换一种方法,尝试用一用摩擦的方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教师示范把塑料尺子在毛衣上来回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请幼儿观察。
(2)引导语:“你有什么新发现?”“为什么尺子被摩擦了以后会收起这些小纸屑?”(幼儿讨论)
(3)幼儿具体操作。尝试换一种物品来摩擦,看看会不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比如: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
3、教师总结小朋友的发现,告诉幼儿这种现象是摩擦产生静电。并提问让幼儿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四、活动延伸:
1、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这些静电,比如:睡觉前,关掉电灯后,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帮助幼儿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篇四】幼儿园摩擦起电教案合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敢于探索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活动准备:
吸管、气球、尺子、梳子、塑料盒、碎纸片
一、变魔术(出示尺子,碎纸片)
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变变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用了什么动作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到底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
3、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幼儿第二次操作)
4、多种材料的尝试:除了尺子外还有什么磨磨也会吸住碎纸片?
(幼儿第三次操作)
三、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
交流:为什么塑料尺、塑料吸管和气球后可以吸起小纸屑?
活动小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气球、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因此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第二篇: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探索。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活动准备
笔每人一支,碎纸屑,双色纸,泡沫渣,毛线头、小石头、树叶等材料分组准备好。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师:
二、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分发尺子,每人一把,分发碎纸屑,每组一包。教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3、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4、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5、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三、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1、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教师巡回指导。
2、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东西?又有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3、和幼儿共同小结,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毛线头,泡沫渣、细羽毛等东西,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四、组织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东西。
找几名幼儿上前,通过摩擦起电的方法吸起纸屑,最后教师评判结果,提问获胜的幼儿是怎样做的,从而引导幼儿得出摩擦速度快一点,时间长一点,吸起的东西也会多一点。对获胜的幼儿予以奖励,勉励其他幼儿继续努力。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摩擦起电,那今天回家试试看你的家里面还有那些东西可以被吸起来。
第三篇:电荷 摩擦起电教案
电荷摩擦起电教案
1.1摩擦起电:(导入词:女同学和那些长头发的男生梳头的时候都挑选防静电梳子之类的梳子,不然头发可能越梳越乱,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冬天上下车的时候有没有人开车门的时候被电到呢?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摩擦的方法让物体带电;
1.2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依据之一),导入词:此处可以讲述古人辨别真假琥珀的故事,可以多聊聊各种小故事,举例说明不同的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1.2电荷分为正负两种(导入词:道家学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就是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比如动物分雌雄,人分男女,磁铁分南北极,电也不例外,也由阴阳电构成,也就是一般说的正负电),玻璃棒和丝绸正大光明组合得到正电;橡胶棒和毛皮黑暗组合得负电; 1.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重点说明:如果两个物体相互吸引能否说明两个物体都带电? 那么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呢?(此处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第二个方法,分别拿一个带正电和负电的物体接近待测物体,如果能够互斥一定带电,相互吸引则不一定)
1.4验电器的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5摩擦带电的原理
电子是负电,元电荷的概念及大小说明即可。(导入词:原子的结构与宇宙结构类似,宏观和微观在两极实现统一。探讨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由F=G*M1*M2/R²可知距离越远引力越小,远到一定程度天体之间的作用就很小了,最外层的星球就可能被其他大天体吸引走,所以太阳的行星只有9个。同样的道理微观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也是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的,当外围电子遇到更大的吸引力时就会被抢走。原本一个电子正电和负电一样多,失去了电子之后正点多负电少就会显正电性。反之,得到电子的负电多于正电就显负电性。)
注意:带正电的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部,是不能够自由移动的,所以能够发生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比如:带正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金属棒本身缺少电子,从验电器得到电子,让自己正负平衡不显电性,而验电器失去电子,电子转移到了金属棒上面,故而显示正电性,因此发生转移的不是正电荷。1.6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防护: 雷电
从夏天雷电谈起,可以用尖端放电解释一下为什么雷电会劈大树以及为什么不要站在空旷的室外,大树被劈断的原因是因为雷电产生高温,让树内部水分瞬间变成水蒸气,把树撑裂了。为什么夏天容易出现雷电呢?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地面附近空气升温变成热空气往上走,跟高空的冷空气发生摩擦,产生静电并在放电形成的。雷电的防护主要是避雷针。危化品储存运输: 油罐车运输过程中燃料在罐体内部不停晃动,摩擦罐体,产生静电,如果不能及时导入地下,就会起火爆炸。电子产品生产维修:
电子产品内部主要都是靠各种芯片来实现计算的,大家的手机如果拿去维修的话,注意看那个维修师傅一般都会带一个手表一样的东西,有的还连着一根线到桌子底下,有的是无线的,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把人体静电导走,防止静电突然释放烧毁芯片。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他们一般会摸一下水管或者暖气管。
利用:原理都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静电复印:复印机先让复印纸带电,之后碳粉被吸引到纸上,然后让没有文字图案的地方不带电,把碳粉回收,这样纸上就留下了文字图案了。
静电喷漆:先让车体带电,油漆喷雾被静电吸附过去,喷涂更均匀,更环保,更节省。
静电除尘:结合冬天的雾霾,说明静电除尘的重要性并解释原理。烟囱里面安装带电板,烟尘颗粒被吸引在上面,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
活动对象:中班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摩擦起电小实验
3、对摩擦起电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塑料尺、梳子、塑料吸管、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各4个;
碎纸屑若干;记录表(大表1个,小表8个。)活动过程:
1、教师表演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们认真看!这是一个塑料尺子,这里还有一些纸片,老师要把这纸片吸起来。(偷偷的用尺子在呢绒布(毛衣)上擦一擦),用尺子吸纸片。
师:老师的小魔术变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纸片被吸了起来。)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试一试?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尺子和小纸片,我们一起试一试。
(1)分发尺子、碎纸屑。
做小魔术的时候,看到纸片掉到地上要马上捡起来。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哟,别灰心,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让我来教你们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说边做:尺子毛巾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吗?那大家一起念动咒语变身小魔术师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之前你们的尺子没有吸上小纸片,而尺子和毛巾摩擦之后就会将小纸片吸起来呢?
师:原来当尺子和毛巾反复摩擦后形成了静电,尺子就把纸片吸了起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师:小朋友们记住了吗?尺子和毛巾摩擦之后产生了什么呀?
静电 师:这种现象叫什么啊?
摩擦起电
3、出示材料,猜测哪些材料会起静电
出示其他材料,猜测哪些材料会起静电,并将猜测的结果写在记录表上。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还有一些材料也想和小纸片做好朋友,他们也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吸起小纸片。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
梳子、塑料吸管、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
小朋友们猜一猜哪些材料可以吸起小纸片呢?
出示记录表,和幼儿一起画出猜想。能吸起的画√,不能吸起来就画×
4、分组实验,探究哪些材料能吸起纸片,产生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提出要求并巡回指导。
师:一会儿老师将你们分成小组,三个人一组。老师会给每个小组一张记录表,一些材料。你们一起实验,一起记录。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吸起纸片。如果能吸起小纸片,就在对应的空格中画上√,不能吸起来就画×。小朋友要注意了小纸片掉到地上要马上捡起来,我们要做讲卫生的好宝宝。
5、实验结束,验证和分享实验成果
教师提问,摩擦后的那些东西能吸起纸屑,那些东西不能。(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验证)
梳子能不能吸起纸片呀?能
塑料吸管能不能吸起纸片呀?能
铅笔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不锈钢筷子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橡皮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小结:、梳子、塑料吸管能吸起来纸屑,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不能吸起纸屑。
6、收材料,整理地面 活动延伸:小朋友猜一猜,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幼儿自主回答)小朋友们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好吗?
第五篇: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1、新课的引入
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近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近。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
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
(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
(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探究活动
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平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平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如果手指靠近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