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海滨小城(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滨、鸥”等11个生字,会写“滨、灰”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海滨、街道”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能找出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具体写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能找出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看,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出海归来的船队。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呵!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欣赏图片,互相交流。)
展示图片:
教师提示: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一座什么?(海边的一座小城)
导入课题:临海的小城里那些桉树叶子散发出的清香,凤凰树开出的美丽花朵;小城公园里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榕树,树下那些笑语欢颜的儿童、青年、老人;小城街道上那踩上去就咯吱咯吱作响的细沙路面。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清新、洒脱。同学们,不想去瞧瞧吗?好!我们一起去海滨小城,领略一下它的美丽风光吧!
(2)
(板书:19海滨小城)学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准生字“滨”的读音。)
理解题目:海滨,是指与海邻接的陆地。海滨小城,是指与海邻近的一座小城。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教学教程中,我将观赏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进课堂开始,带领学生观赏海边风光的图片,到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整堂课让学生在美的画面与语言中去感受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二、介绍作者
林遐(1921-1970),辛集市白龙邱村人,当代作家。原名江林,笔名苏夫、刘爽军、江水心等。
早年当过学徒、店员,1947年考入南开大学英文系半工半读。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军南下到广州。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干事、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长、《南方日报》副刊主任。1957年调广东省委《上游》杂志社当编辑,后在中南局政策研究室、宣传部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作协广东分会理事。1965年任《羊城晚报》社秘书长。
1943年林遐开始写作,他的创作以散文、特写、评论为主,其创作高峰期在1957年至1966年间。1960年前作品以抒情为主,之后,他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他的散文受朱自清、秦牧等大家影响较深,风格清丽,富有地方色彩。他叙事写人,不尚藻饰渲染,总是满怀朴实之情,如数家珍,亲切动人。抒发感情,剖析事理,常常引物取比,娓娓而谈。他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风雷小记》、《山水阳光》、《撑渡阿婷》,剧本《船在航行》等。“文化大革命”中,正当作者辛勤耕耘之际,惨遭迫害,于1970年含冤去世,年仅49岁。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学生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③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3)
(5)
(6)
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海滨
海鸥
胳臂
理睬
满载
凤凰树
亚热带
榕树
石凳
每逢
除了
(重点指导生字“滨”为前鼻音;“凰、榕、凳、逢”为后鼻音;“睬、载”为平舌音;“榕、除”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描写事物名称的词语:海滨
海鸥
胳臂
凤凰树
亚热带
榕树
石凳
(3)学习多音字:臂(bì
bei)
笼(lóng
lǒng)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
a.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臂(bì
bei)
bì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如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bei
上肢,如胳臂。
b.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笼(lóng
lǒng)
lóng
1>用竹篾、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如灯笼、熏笼;2>用竹篾、木条或金属丝等编插而成的养鸟或虫的器具,如鸡笼、鸟笼、蝈蝈笼;3>旧时囚禁犯人的东西,如囚笼、牢笼;4>用竹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盖的蒸东西器具,如笼屉、蒸笼;5>泛指包络之物,如笼头。
lǒng
1>较大的箱子,如箱笼;2>遮盖,罩住,如笼罩、烟笼雾罩;3>概括而不分明,不具体,称“笼统”。
②读一读:
a.他的胳臂(bei)非常粗壮,臂(bì)力非常大。
b.夜晚,黑暗笼(lǒng)罩着整个小山村。美丽的金丝鸟在鸟笼(lóng)里一蹦一跳的。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浩瀚】
声音大而热闹。
【镀】
(星空、大海)广大,无边无际。
【理睬】
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喧闹】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笼罩】
对别人的言行给以注意并表示态度。
【密不透风】
在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形成薄层。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7-10)
(11)
(12)
(13)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方面介绍了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板书:海滨
小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第一部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这部分突出景物色彩的描写,文中描绘的景物色彩斑斓:有(蓝色)、(棕色)、(银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海滨的美丽。课文第二部分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滨
灰
渔
遍
躺
载
靠
栽
亚
夏
除
踩
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本课要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的字要重点掌握好笔画变形的字和易错的字,比如,“躺”字左边的“身”,书写时最后一笔撇不要出头;“踩”字左边足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洁”字的右上部分是“士”不是“土”。上下结构的字“靠、夏”横画较多,不能遗漏。半包围结构的“载”字笔顺是横、竖、横、横、折、竖、提、斜钩、撇、点,“栽”和“载”两个字的字形、笔顺相似,笔画较多,书写时笔顺不能弄错,更不能遗漏笔画。)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靠”,半包围结构的字“载”和左右结构的字“渔、躺”,学生练写。
滨
:“兵”首撇要平短,下横要长。
灰:竖撇在横的靠左位置,“火”的撇捺舒展。
渔:“鱼”上边要窄小,“田”稍扁,下横略长。
遍:“户”的框要扁;“辶”要托住上面。
躺:左窄右宽;右边里面是“口”不是“曰”。
载:整体要写紧凑,“土”与“戈”的横是一笔,要长;“车”稍小些。
靠:“告”首撇要短,下横要长;“非”字横画间隔均匀。
栽:“土”与“木”的竖分两笔写,“戈”的斜钩要长,最后一笔是点。
亚:两横和两竖要平行,两竖间距要窄,左点要小,右撇稍大。
夏:整体偏窄,上横要长,“自”扁窄,下边“夂”撇稍短,捺长而有力。
除:“阝”在左边不在右边;“余”中间两横,下横稍长。
踩:右边上撇短平,“
”的两点和一撇写要写紧凑,“木”横要靠上,竖稍长
(14)
(15-27)。
洁:“士”中竖稍长,下横要短。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海滨
水平线
机帆船
军舰
海鸥
帆船
渔民
胳臂
沙滩
贝壳
海螺
庭院
亚热带
石凳
(2)树木名称:桉树
椰子树
橄榄树
凤凰树
榕树
(3)表示动作的词语:飞翔
理睬
(4)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浩瀚
喧闹
美丽
整洁
(5)描写颜色的:棕色
银白色
金黄色
青色
(6)叠词:来来往往
银光闪闪
咯吱咯吱
2.练习运用:练习用美丽、整洁说话。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及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28)
(29-3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具体写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重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
2.问题激趣: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的猜测。(学生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3.海滨城市真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板书:19
海滨小城)学生齐读课题。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本文描绘了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作者围绕“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句话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①课文第一部分写海滨的景象。由远及近,先写浩瀚大海的景色,再写海滩的景观。展示了海滨的美丽。
②课文第二部分写小城美丽的景色。分别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三处景物,突出了美丽、整洁的特点。
3.作者介绍了海滨小城的哪几处景物,画出地点变化的词语。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进行圈画。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环境中阅读课文,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和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品读释疑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大海和沙滩的图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这部分介绍了海滨哪两处地方?你看见了哪些景物?从哪儿体会出美?试着在朗读中表现出景色的美。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
(4)
(5)
(6)
(7)
(1)课件出示: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
①“浩瀚”是什么意思?(“浩瀚”是形容广大,无边无际,说明海特别大。)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查字典,看图片,联系上下文。)
②作者是如何观察大海的?(作者顺着街道走到尽头就看到了大海、海滩,观察点是街道的尽头。)
(2)“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作者只是看到了大海吗?
①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②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③作者是抓住大海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抓住了大海以及海上船只、军舰、海鸥的颜色来描写的。)(板书:大海
颜色)
(3)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大海的色彩美。
(4)课件出示早晨时的海面景色图片,指名多个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色。教师小结,谈话过渡: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早晨的海面景色的。
①课件出示: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②全班交流:
“镀”是什么意思?(用电解等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别的金属或物体的表面上,形成薄层。)
你觉得“镀”这个字好在哪里?(“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
把“镀”换成“铺”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虽然两词都有覆盖的意思,铺是指平面的铺盖,太死板没有活力。而镀把这些军舰、海鸥等都写活了。)
③指导朗读:金灿灿的阳光把美丽的海滨变得更加迷人,谁能把这种奇异之美读出来?(自己练读,指名朗读)
(5)课件出示: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这里的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①你觉得第一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遍地”说明贝壳数量多。两个“各种”说明贝壳的颜色鲜艳、样子很多。)
②你觉得第二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理睬”是理会和搭理的意思。“寂寞”是孤单冷清的意思,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是说明贝壳很多。)
(8)
(9)
(10)
(11-12)
③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方法指导: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寂寞的本义是“孤单、孤独”的意思。“贝壳很寂寞”是说明这里的贝壳太多了,都没人捡,显得寂寞。我们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6)在美丽的海滨,我们除了能看到绚丽的包彩,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汽笛声、喧闹声):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满载着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①你觉得这段话里哪个词语用得好?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喧闹”是特别热闹。喧闹一词写出了渔船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充满欢声笑语。)
②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并大胆想象,进行推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为什么高兴?他们会做些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渔船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充满欢声笑语。)
③指导朗读:海滨绚丽多彩,而且还展现出一幅水产大丰收的生动画面。从这儿我们看到家乡不仅景美,而且人民勤劳。如果你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一定会为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感到骄傲。你们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有一种什么感情吗?带着这种感情一齐朗读“远处响起了……”
(7)作者是如何写沙滩美的?(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对比,写出了沙滩的美。)(板书:沙滩
动静结合)
3.小结学法:
(1)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海滨这一部分的?
(2)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3)教师小结:①读,找地点,标景物。②读,抓特点,体会美。③读,有感情,读出美。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以激起学生探究交流的兴趣与信心,在简单问题的交流中带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逐个击破,达到目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谈话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美丽而喧闹的海滨,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观赏小城吧。
2.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找出这部分介绍了小城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阅读中你感受到了小城的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13)
(14)
(15)
3.讨论汇报:
(1)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
(2)课件出示: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是总说部分。)
②作者围绕第一句先写什么?(树的品种多: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后写什么?(桉树叶子和凤凰树的花: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条理清晰。)
③“满庭满院”说明了什么?(“满庭满院”说明花多,味香。)
④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热闹”与“笼罩”的意思吗?(“热闹”在这里是指凤凰花开的娇艳而繁茂。“笼罩”的意思是像笼子罩在上面;遮盖。这里指凤凰花竞相开放、开得娇艳而繁茂,生动地描绘出凤凰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⑤为什么说小城笼罩在红云中呢?(因为小城开满了凤凰花,远远看去一片红色,就像红云,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说明了花多、花美、花艳。)
⑥小城庭院的特点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感官得来的?(视觉)(板书:看)
⑦指导朗读。
(3)小城的公园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小城的公园更美。——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是总说部分,以下是分说部分。)
①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什么?(树冠。)后写什么?(树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层次分明。)
②课件出示: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a.说说你对“绿绒大伞”的理解。(“绿绒大伞”形容榕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这句话把榕树比作大伞。)
b.“撑开的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的特点,下面哪一个不是它所描写的特点?()A、数量多
B、颜色绿
C、树冠大
D、形状像一把撑开的伞
c.仿写:
例: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③小城公园的特点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感官得来的?(视觉)(板书:看)
④指导朗读。
(4)作者有时怎样描写小城的街道的?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介绍: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16-17)
(18)
(19)
(20)
①小城的街道有什么特点?请从这段中划出一句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来。(小城的街道也美。——
这是本段的中心句。)
②作者是如何写街道美丽的?(作者是即写了看到的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最后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③小城街道的特点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感官得来的?(板书:视觉、听觉、感觉)
④指导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小结:从这部分课文我们了解到小城的庭院树多、花园更美、街道干净。
5.朗读比赛:各小组分段朗读,师生评议。
6.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特点的句子来。(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板书:美丽
整洁)
(1)交流体会。
(2)教师小结:小城中庭院树木繁多,花园榕树更美,街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我们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海滨小城的?作者在每个地方都抓住什么来写的?如何写的?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文是从“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五个方面来写海滨小城的。
作者描写海滨美丽景色时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写沙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它的喧闹。庭院和公园写了作者看到的景物。写街道时不光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感觉到的。
四、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之后,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进行升华。使学生更加喜爱海滨小城,进而升华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然后进行描写。
(21)
(23)
(24)
(1)本文作者在描写海滨小城的沙滩景色时,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先写了沙滩上各色美丽的贝壳,接着写了出海捕鱼的船队,这种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海滩的美丽。
(2)举例:
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得清了。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这段文字选自《初冬》一文,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远处的塔、小山,近处的田野、树林和树上的柿子,条理清晰。
(3)练一练:按顺序观察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运用练习法以突破难点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2.紧紧把握
“海滨小城”的主要特点“小”。
(1)“人们走到街道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城”的街道不长,人们出走采用步行;大城市街道很长,居民要到郊外去,一般要借助于交通工具。)
(2)“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城”外的沙滩上很少有人来;沿海大城市就不同,人口密集,贝壳再多也早就被捡光了。)
(3)“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从句子中可以看出,海滩上平时并不“喧闹”,只有船队靠岸时才开始“喧闹”。而沿海的大城市,码头一个接一个,货物吞吐,船只往来,笛鸣不断,终日喧闹。)
(4)“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在“海滨小城”,居民住房大都是庭院式的,且庭院很大,平房居多。而大城市,建筑拥挤,楼房林立,极少有庭院,更没有很多树的大院子,人们为了栽一盆花,还要到处找土呢。)
(5)“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从描写中可以看出路上行人稀少,街道宁静。而大城市的街道,熙熙攘攘,笛鸣铃响,根本听不到行人的脚步声。)
3.语句优美。
(1)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2)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3)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4)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六、课堂小结
(25)
(26)
(27)
1.引导小结: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更加突显小城的美丽。谁来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大都整体印象?(全班交流)
2.总结交流: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按照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的顺序进行叙述,让我们了解了海滨和小城各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课文小结是全文的点睛之处,通过小结我使学生更深刻懂得海滨小城是美丽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
七、主题延伸
1.延伸交流:
读了本文,我非常喜欢这座海滨小城,但我更喜欢我们的家乡,我可以找到一些赞美家乡的歌曲来学一学、唱一唱。
提示:家乡不同,赞美家乡的歌也不同,如我可以唱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人说山西好地方》、《神奇的九寨》、《我们新疆好地方》。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颐和园》
(一)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思考: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颐和园》思考:
作者游览了哪几个地方?
九、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香港,璀璨的明珠》《颐和园》。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28)
(29-31)
(32-35)
(36-37)
(38)
板书设计
大海:颜色
海
海滨
滨
沙滩:
动静结合美丽
小
庭院:看
整洁
城
小城
公园:看
街道:看、听感觉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读书,真正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
代教。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在品读释疑环节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采用大家共同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十分强烈,兴趣十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如“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通过教学实现了读和写的接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
不足之处: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有扶有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