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则范文

时间:2020-05-12 00: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第一篇: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2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相关文章:

1.清明的大班音乐教案

2.大班音乐特色教案

3.大班音乐教案数高楼

4.大班音乐教案《小篱笆》

5.大班音乐让座活动教案

6.大班音乐教案《粉刷匠》

7.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音符歌

8.大班音乐活动《加油干》教案

9.彼得与狼大班音乐教案

第二篇: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年级: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题:孤独的牧羊人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弹性的声音和幽默、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2.了解音乐剧和约德尔调特点。

3.通过欣赏、演唱接触欧美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对世界优秀文化了解的愿望和兴趣。4.学会小组内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分角色表现歌曲,尝试自己设计歌曲演唱形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音乐都绚烂多彩,不同地区,风格也各有特色。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究欧美国家的音乐,感受他们的异地风情。

二.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剧,思考:作品中的歌曲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交流

轻松,愉快,幽默,诙谐等。三.新授

同学们说的非常棒,这就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也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孤独的牧羊人》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聆听中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一下歌曲的幽默诙谐。

2.第二遍听老师范唱,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引出反复记号。学生交流。

3.聆听A段第一段歌词,找出相同的乐句。先唱歌谱,多唱几遍。a.相同乐句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带学生念歌词

b.能不能把故事唱出来?

师生合作,学生唱A段相同的乐句,教师唱没教过的部分。教师弹钢琴,师生接唱。

4.学唱衬词部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唱的是什么?学生一起把衬词歌词念出来。教师范唱一遍,忽高忽低,指导学生唱谱(低音sol到中音sol),提醒学生低音用真声唱,高音用假声唱,注意气息,就这两个音多练几遍,再慢速地教歌谱,唱会常准的基础上快速的唱谱,最后把衬词加进去唱。

5.这种忽高忽低,真假声快速交替的演唱方法,叫约德尔。引出约德尔调。欣赏视频

6.师生合作,教师先唱主体部分,学生唱衬词;然后学生唱主题,教师长衬词。

7.完整的唱A段两段歌词。

8.学唱b段。学生听三遍。先听,再仿唱,然后跟唱,最后唱谱。

9.让学生跟录音唱完整的演唱歌曲,教师加入动作,学生模仿。

10.学生设计动作再唱一遍。

11.小组合作分角色演唱。

四.课堂总结

1.《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除了刚刚我们学唱的歌曲外,里面还有两首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do re mi 》和《雪绒花》。学生欣赏

2.歌名叫《孤独的牧羊人》,老师问:牧羊人孤独吗?我们从牧羊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热爱生活,乐观,开朗,遇到困难,坦然面对,幸福就在前方。

3.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来表演歌曲,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

第三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

授课教师:曾凤焮

华美实验学校

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目标:

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用具:

音乐播放器、电脑

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3.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4.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5.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6.单元小结:四首作品,一个题材,三个个体,一个群体,地区不

一、风格多彩。

强化练习:

1.全班齐唱

(1)从全班齐唱中发现问题,看看学生哪部分跟不上。

(2)发现他们的问题后要立即解决,即找方法让他们学会。

2.分组演唱

要使他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能掌握,便只有反复练习,分组演唱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小结:

下课。

第四篇: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第五单元欧美览胜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几种常用拍子的打法。

2、掌握歌曲的风格与特点:轻快、跳跃、幽默。

3、熟悉音乐,能跟着音乐一起演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充分发掘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欲望。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创作。

难点: 难点:学唱本歌曲。

教具准备: 音响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跟音乐伴奏唱上节课学习的《众人划桨开大船》

2、复习节奏

(1)师问学习了些什么拍子,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来黑板上写节奏。

(3)请同学来标强弱记号。(对了就用三声掌声或说三次 OK 与 GOOD 来表示鼓励)

(4)一起读,一起打。

3、看今天学习的《孤独的牧羊人》是几拍,每小节几拍。

二、新授

1、放录音听一遍,讲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2、打拍子听一遍,第一段拍腿,第二段拍肩,第三段两人对拍牚,第四段拍腿。

3、两人打拍子听一遍。(师:“ 1 2 3 ”,生:“木头人”。生马上安静下来。)

4、师教唱,注意:轻快、跳跃。(注意歌中的“ 来咿奥都 ”可以轻轻拍手。)

5、放录音听一遍,生随音乐节奏摇头,重拍左边,弱拍右边。

6、学生跟着音乐唱几遍

7、学生跟着伴奏唱,注意节奏,不能抢拍子。

8、分组唱,比一比哪组唱的最好。

三、小结下课

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后记

第五篇: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1)的上下八度的节奏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唻伊噢都 ”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琴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发音练习)

2、谈话导入:(PPT课件图片:火车)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并简单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在开车之间,请允许我为大家简单介绍电影《音乐之声》。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好了同学们,赶快做好,我们的列车就要出发了。

设计理念:用谈话导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欣赏《DO RE MI》。

师:同学们,列车到站了,快听,玛利亚和她的学生们用歌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播放PPT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句吗? 生:略。

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好。这首歌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节奏怎样? 生:活泼、欢快。

4、欣赏《雪绒花》。

师:下面这首歌曲是军官爸爸带来的,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它的节奏怎样?(播放PPT课件)生:安静、抒情。节奏缓慢。师:那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雪绒花》。师:真棒!

(播放PPT课件:图片比较)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两首歌曲一快一慢,但是都体现出了乡村音乐的典型特点,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从视频中截取的图片,我们来找找看,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手上都有一把吉他。

不同的地方有:(1)唱歌的人性别不同;(2)唱歌的场地不同。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么快就找出了乡村音乐的特点。

乡村音乐的特点有:(1)唱歌时只需要一把吉他或者口琴;(2)唱歌时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3)唱歌时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

5、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师:嘘,玛利亚在叫我了,让我赶快带着你们去观看她和学生表演的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播放PPT课件)

师:他们表演的好看吗?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同学们还想看一次吗?我把录下来了,不过你们要带着问题去听,歌曲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你能模仿吗? 生: “唻伊噢嘟„„”。

师:这是假声和真声的交替,使歌曲诙谐幽默,这也是乡村音乐的特点。现在我们总结出了乡村音乐的四个特点,请同学们把它们描述出来。(PPT课件)生:略。

设计理念: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情绪,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观察,找出乡村音乐的特点。

师:请跟我一起来分句学习。注意唱假声时,声音不要太紧,放松。师:我们来看看第一段歌词,牧羊人为什么孤独?

生:跟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在衬词“唻伊噢嘟„„”处加入伴唱。生:因为只有牧羊人一个人在放羊和唱歌,所以孤独。

师:牧羊人的歌声传到了城里和田野,都有谁听到了他的歌声呢? 生:跟音乐朗读第二段歌词,衬词处伴唱。生:王子、旅客、喝酒的人们„„。

师:可牧羊人还是很孤独,我们来听听有谁和他一起唱歌呢?心情如何? 生:聆听第三段歌词,衬词处伴唱。心情愉快。生:穿红色衣服的小小姑娘和牧羊人一起伴唱。设计理念:分段欣赏歌曲,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衬词的学唱与伴唱,加强学生对乡村音乐真声与假声的理解。

6、欣赏音乐剧《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提到了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同名的音乐剧改变而成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PPT课件,介绍作者)

师:《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他也是音乐剧的创始人。

师:我们来欣赏《孤独的牧羊人》音乐剧片段,同学们在观看时请动动小脑筋,在片段中你能找出都有哪些内容吗(比如音乐、歌曲„„)?(播放PPT)生:这段音乐剧中有人唱歌,有人跳舞,有音乐。

师:回答的很对。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音乐剧和歌伴舞的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音乐剧虽然也有人伴舞,但是音乐剧所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歌伴舞只是简单唱歌与伴舞,舞蹈与歌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牧羊人一起跳起来吧。生:自由组合,随音乐律动。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音乐剧导出音乐剧的四个元素,让学生理解音乐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情绪。

7、拓展:欣赏《记忆》(选自歌曲《猫》)。

师:时间过的真快呀,同学们,我们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在结束前,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部迄今为止最杰出的音乐剧《猫》(播放PPT)。

师:《猫》是以猫为主人翁的音乐剧,自1981年创作演出至今,没有任何音乐剧能够超过它,其中的《记忆》在世界广为流传过,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记忆》片段。(播放PPT)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记忆》再次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加强对音乐剧的理解。

五、小结,下课。师:同学们,希望这次的旅程给你们带来愉快的回忆。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乡村音乐的特点有哪些? 生:略。

师:什么是音乐剧? 生:略。

师:同学们,在《记忆》中结束我们的旅程吧。设计理念: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

下载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案例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案例 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课例交流展示活动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 【教学......

    《孤独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

    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衬词重复演唱的趣味,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的快乐。2、理解“孤独”的含义,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用唱歌、跳舞等积极的方法使......

    孤独的牧羊人(推荐阅读)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合肥市东风小学 马烽 一、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曾获得第38界奥斯卡5项金像奖。叙述了一个发生......

    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反思及评价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聆听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感受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2.围......

    公开课教案:中班音乐活动《牧羊人之歌》

    公开课教案:中班音乐活动《牧羊人之歌》 公开课教案:中班音乐活动《牧羊人之歌》 明月幼儿园 仇蕾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衬词部分的重复和趣味性。 2、体验并表现歌......

    大班音乐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黄梅调“春晓”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 2、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能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 3、萌发幼儿喜爱黄梅......

    大班音乐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动物猜谜》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接唱和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2、尝试按节奏创编谜语歌词,玩猜谜游戏。 3、体验有节奏地念象声词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更高要求中......

    大班音乐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春天在哪里 教学思路:通过春游前给孩子们上一堂音乐课《春天在哪里》,让幼儿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感受春天的美,并让幼儿能够结合肢体动作来大胆创编动作、表演。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