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合集五篇)

时间:2020-05-05 17: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篇1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战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同学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同学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笼统,同学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同学通过观察、考虑、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同学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协助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同学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括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同学汇报(注意让同学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同学上台汇报自学效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同学自我展示自学效果,极大地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同学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同学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同学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39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我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宽*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

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

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体积和体积单位》数学说课稿

2.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3.《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4.《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说课稿

5.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6.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7.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8.体积和体积单位竞赛课教案

9.《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第二篇:《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单位,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之后学习的,它将为学生以后计算物体的体积做下铺垫,同时,也为学生利用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这节课,教材是借助两个大小不同的牛奶包装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两个问题,逐步学习体积的含义和体积单位。

学情分析: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教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去进行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生活中对物体的“体积”有了初步的感知,通过学习面积单位已积累了探究“体积单位”的方法。并且,五年级的孩子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我们适时的引领和指导。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体积的含义。借助教具,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的观察、分析、操作和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需要准备的教具是:两个一样的杯子、水、石块、木块、沙子,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等教具。可以采用直观演示为主、谈话交流为辅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4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要探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做两个实验,先让学生读一读出示实验要求再动手,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实验有目的、思考有方向,通过实验得出石块和木块占有空间。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有空间?在学生交流汇报中感知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有大有小,从而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接着试一试: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

第二个问题:体积单位。

当不能直观判断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测量面积的方法来测量体积,可以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开始采用大小不一的小正方体来摆,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要采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对于体积单位的问题,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然后汇报交流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用字母表示是: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而1立方米的大小我借助教具围成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知它的大小。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或1立方米。

这样,(总之,我借助直观观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新知以后,还需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巩固。下一环节

第三环节:自主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3个练习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微波炉的体积大约是40。

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

设计目的:形式不同、分层设计,既有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对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巩固提高、深化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本环节我采用问题引领式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在学生回顾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还有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技能上的提升。

板书设计:

重点知识写在主要位置,便于学生整体了解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指导。谢谢!

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文具盒的体积大约是200()

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不同,同时让学生理解立方米和立方分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

3.把正方体(棱长5厘米)礼品盒装到箱子(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最多能装多少盒?(材料厚度忽略不计)

这是一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

这道题主要考察: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实验一要求:

1.准备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

2.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观察放入石头后水位有的变化情况。

3.说说观察的结果,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二要求:

1.准备2个同样的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沙子,第二个杯子空杯。

2.将一块木块放入第二个杯子中,然后从第一个杯子向第二个杯子中倒沙子,倒满为止。

3.说说观察的结果,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三、列出体积单位。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四、认识体积单位。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 、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

(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3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上台汇报自学成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学生自我展示自学成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4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战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 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同学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同学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笼统,同学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同学通过观察、考虑、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同学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协助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同学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括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同学汇报(注意让同学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 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同学上台汇报自学效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同学自我展示自学效果,极大地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同学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同学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 通过比较,有利于同学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5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杯、水、石子、书包、橡皮擦等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讲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来说明吗?

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激动地:放大的石子。

师:为什么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二、合作探究

(1)建立体积概念。

出示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实物演示:橡皮擦、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三、学习而新知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橡皮擦小的物体吗?

师:出示书中插图,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和体积单位》,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5页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作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现阶段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规律和空间观念,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玻璃杯、水、石块、细沙、米尺、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法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原则,采取以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操作体验、合作交流的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石头放进瓶子里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很快学生就会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启发:石头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石子的体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体积的知识。(板书:体积)

通过童话故事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会到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的。

(二)实验演示 探究新知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一下几个活动:

1.实验演示,建立体积的概念

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这一意义,我采用分小组做实验的方式,分两个实验,

实验一:用一个杯子装满细砂,然后倒出细砂,放入石块,再倒入细砂,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实验二:把一大一小的两块石块放入盛有同样多水的玻璃杯子,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

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验物体时占有一定懂得空间;第二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表象,帮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体积的意义。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概括出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物体,如冰箱、电脑、手机等等,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游戏操作,形成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纸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由于无法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单位的长度、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顺利地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板书:体积单位)

接着多媒体出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那么,你们想知道它们大概有多大吗?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有多大,在头脑中对它们形成模型,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接着举例生活中一些物体如1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计算机键盘的按钮,小骰子等物体接近1立方厘米;一个粉笔盒,纸盒(自制)等物体是接近1立方分米。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建立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而对于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采用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借助三把米尺,做成一个护城直角的架子,我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在通过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让学生钻进1 立方米的框架内,看能站进多少人,来感受1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通过游戏操作,学生从直观上感知体积单位,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悟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使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是巩固新知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是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练习:填一填体积单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实际物体的大小;并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小,让学生深刻感受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小结归纳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课堂小结我将采取提问方式: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有关体积的什么知识呢?你又有哪些收获呢?接着,我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脉络,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39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我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是什么?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习近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宽*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线段*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

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

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第三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体积和体积单位,它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8~40页的内容。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定、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1.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3.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等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体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而活动无疑是这个过程的再现。大量的活动又为从直观辨认到探索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比较、概况的能力,扩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方法选定

体积和体积单位属于概念教学,要展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虽然前面已经学过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但是由面积概念过度到体积概念,由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又一次发展,知识跨度大,难度高,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这部分教学要加强对体积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本节课我首先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生活应用等体验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本节课我是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的:

(一)、认识体积 1.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课件,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小故事导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导入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在上课时以《乌鸦喝水》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

2.实验证明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清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这时第一个杯子装不下第二个杯子的水,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占空间”。

3.建立体积概念

实物演示一:用手摸一摸抽屉,说说有什么感觉。再把书包放入抽屉,用手摸一摸,说说感觉。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

实物演示二:橡皮、铅笔盒、书包。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由此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课件展示冰箱、电脑、手机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冰箱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手机小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物演示,让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二)、引出体积单位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请学生判断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引导学生得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在学习体积单位前,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应该是正方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运用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三)、认识体积单位

猜想1cm、1dm、1m是多大的正方体,讨论得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看书自学验证。举生活中的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的例子,如手指尖的部分、一颗蚕豆、计算机键盘的按钮、小骰子;一个拳头、一个粉笔盒、魔方,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四)、训练检测

1.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使学生正确看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的联系与区别。

2.填单位,考察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3.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二小题,使学生明白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3

3333

34.淘气日记,使学生熟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应用,并进行德育教育。

这四个练习,动静结合,紧扣教学难点。

(五)、归纳总结

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把你知道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

立方分米: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

立方米: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

第四篇: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白 马 小 学

2015年12月日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想象,让学生理解物体是可以把空间给占了的,也就是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

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

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

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11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还应关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回顾和反思,这一环节缺失的课是不完整的课。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2015年12月1 日

白马小学:秦建

第五篇: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这一概念,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我采用六环三步模式进行教学,收到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一、创境激趣,激发学生想参与

“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我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据空间,然后举出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等一些物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这部分教学我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的,但动画和实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注重设计数学活动

好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怎样的活动能促进学生对体积表象的建立呢?在教学设计中,我出示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有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迁移类推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统一的体积单位,之后,对于体积单位大小的认识,我也是通过猜想、验证、观察等活动来完成的,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表象建立的还是比较清晰的。

三、在总结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环三步教学强调归纳概括这一环节。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不仅总结学会了哪些知识,还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此环节十分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不断丰富它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

遗憾的是:课件的制作有时并不尽人意,如播放两个长方体被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时,后排的一些同学看的并不十分清楚,这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与改进。

下载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积 体积单位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平时按照师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回顾已走过的路,方方面面都有所提高,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师德师风进行一下自我......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教案 体积和体积单位 八十中附小 曹海丽 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7-28页内容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

    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堂实录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

    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玉华小学 王国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换算

    《体积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43-45页练习1。 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了解立方厘米......

    《体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体积单位(教材43页 ,45页练一练1,2)二、教学目标1、认识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0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