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教案
1.小偷小摸危害大
教学目标:
1.知道偷窃就是小偷小摸,指偷拿别人或公家的少量财物;如果从不养成偷东西的习惯,将来就有可能 变成大盗。
2.能做一个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守法的小公民,从而做一个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人。3.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教学重难点:
憎恶小偷小摸的行为,对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用宽容的心原谅他,愿意真诚的帮助他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1.同学们,平时你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有看过 《今日说法》的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日说法》。欢迎大家来到今日说法的现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案例。2.播放案例:(播放今日说法一段现场录像)。
二、展开辩论。1.教师揭示主题
2.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师生交流
三、自主阅读。
1.读法制教材,读老师提供的法制书本 2.也可以上法制网站冲浪,查找法律依据。
四、实话实说
1.调查孩子们生活中身边发生的类似小偷小摸的事情。
2.真情告白。对自己,对小偷,对大家,让学生真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五、课后小结
2.贪小便宜要不得
教学目标:
1.知道负小便宜是自私、不诚实的表现,能结合实例说明贪小便宜的害处。2.厌恶贪小便宜的行为,自己贪小便宜后感到不安和羞耻。3.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贪不要,不该得的利益不占。教学重点:
知道负小便宜是自私、不诚实的表现,能结合实例说明贪小便宜的害处 教学难点:
厌恶贪小便宜的行为,自己贪小便宜后感到不安和羞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你看见过贪小便宜的事吗?你对这类事情是怎么看的?贪小便宜的事是令人讨厌的,贪小便宜的人被人瞧不起,我们大家都不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贪小便宜要不得》。
二、学习课文。
1.讲述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总体印象。2.学习课文,讨论明理。
(1)老人为什么夸农夫是个诚实的人?
(2)农夫明知金斧子、银斧子都比自己的铁斧子值钱,但他是个诚实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所以,他只认了自己的铁斧子。板书:诚实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贪不要
(3)对农夫的行为。老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板书:夸赞 奖励
(4)有个贪财的人,听了这件事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5)学生齐读课文这一句话(你是一个贪财的小人,应当受到惩罚)和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6)那个人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小结:因为那个人贪财,把不是自己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东西,想占便宜,所以受到了惩罚。(7)人们为什么嘲笑他?
小结:因为他想占便宜,不诚实,所以被人瞧不起,人们就嘲笑他这种坏行为。3.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贪小便宜有什么害处?结合实际及课后“读一读”的事例一起说。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小结。贪小便宜的害处: ①贪小便宜的人表面上多占了一些东西,但他却失去了一种可贵的品质——诚实。这是不诚实的表现。
②贪了小便宜,会给别人留下一个环印象,被人瞧不起。
③如果养成爱占小便宜的习惯,在小便宜面前经不起诱惑,也容易从贫小便宜发展为占大便宜,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④贪小便宜还容易上当受骗。(2)怎样做到
首先应该做到不贪,即不为小便宜所诱惑;其次要做到不占,即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要,不该得的利益不要。板书:不该得的利益不占
(3)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出示课后练习“帮一帮”,让学生进行讨论。
(①小洁应把多找给她的5角钱还给卖冰棍的阿姨。②小建应该告诉表哥,这样做是贪小便宜、不诚实的表现,并让表哥去换购一张成人票,不然的话,就不进去看动物表演。③小玉应该把那窝鸭蛋送还给邻居。)4.夸一夸班里的同学。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贪小便宜是自私、不诚实的表现。贪小便宜的人被人瞧不起,人们不愿与这种人交朋友。贪小便宜容易上当受骗。如果养成了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发展下去,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贪不要,不该得的利益不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努力做到的。
3.远离烟酒益身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烟酒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社会的影响,能够正确判断生活中的“阳光”与“陷阱”。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烟酒的危害,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对自己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渴望、对无视社会公德和家人健康、别人安全的现象的厌恶。3.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抵制烟酒的诱惑。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抵制烟酒的诱惑,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烟酒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社会的影响,能够正确判断生活中的“阳光”与“陷阱”。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禁烟限酒的大力提倡,形成对自己健康生命负责任的态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关爱小动物等如此的标语。是啊!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我们人类在关注其他生命,保护地球环境同时,也更关注自身生命的质量。健康是人类关心的一个永恒主题,远离疾病,拥有健康,获得长寿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影响我们的健康,危及我们的生命呢? 2.学生举例生活中影响、危及我们人类健康的行为。
3.其中吸烟,喝酒,吸毒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尤其烟酒更为常见。这些危害和我们青少年有关系吗?
二、创设情境,深入探讨
1.认识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尼古丁
教师在教室里现场抽取一支香烟的有害物质,并溶解到水中,再将含有香烟有害物质的水溶解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小金鱼身上,让学生亲眼目睹小金鱼死亡的过程。2.认识香烟中的有害物质——焦油
教师点燃一支烟,然后吸一口,将烟雾含在嘴里不要吸入肺中。用一块潮湿的手绢紧紧地蒙住嘴,吐出烟雾使其透过手绢。反复吸吐3—4次。展示手绢。
学生观察﹙看、闻﹚。学生说观察所得 3.器官标本展示
一组图片内容包括不吸烟者和吸烟者的肺部比较图、吸烟者肺部癌变的图片
(病变肺部标本,正常人的肺部为灰白色且表面光滑,而达8年烟龄的人肺部却为煤黑色,不仅整体干枯萎缩而且表面呈颗粒状,十分恐怖。)抽烟的人长相各不相同,但牙齿,手指甲有共同点——黑、灰、黄。烟碱在牙齿上,在它经过的口腔、气管、支气管、肺部都会留下印迹。黏附其中,不易清除,其中70℅沉淀于肺部,这就是一种致癌物质——焦油。4.观看片段
交流经历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喝醉酒的人吗?他们都有怎样的样子?怎样的表现?你能表演一下?描述一下吗?学生讲述相关经历(2)播放酒后闹事,酒后肇事片段
酒后闹事,酒后肇事等,平日里屡屡发生,如此多的反应都是因为酒里面的一种物质在作怪,酒里都含有酒精,过度饮酒后酒精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的毒害作用,毒害中枢神经,毒害胃,对酒精最敏感的却是肝脏,肝脏持续受害,就导致酒精肝,肝硬化,直接威胁宝贵的生命。目睹了这么多的事例,你了解了什么?还知道烟酒对我们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4.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观点
三、摆脱诱惑,学会拒绝
成年人喝酒过量了,会出现诸多的反应,那我们还在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呢?咱们的小胃呀,小心、小肝、小肺、小肠等等都没有发育成熟,作为它们的主人,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它们,对吗?那当别人引诱我们喝酒 “来,喝几口酒!”的时候,你会如何有智慧地拒绝呢? 1.角色扮演,如何拒绝别人的诱惑。
2.小组讨论交流。看看谁的方法多,谁最有技巧。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方法,大家都在用心保护自己,不想和酒交朋友,对酒如此,我们对烟也如此。同学们已经认识到烟酒的危害,并决定不与烟酒为伍,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的危害,共同抵制烟酒呢?你有什么妙招呢?可以以各种方式(或画一画或写一写宣传标画,宣传语)向人们宣传戒烟戒酒。3.动手制作 4.作品展示
四、总结
在结束今天的话题之前,让我们大声说出我们的主题,大声说出我们的誓言!不和烟酒交朋友!
4.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的出版物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不读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2.教会学生自己学会选择对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读物。3.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及教育工作。教学重点难点:
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学会选择对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读物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读懂书中漫画。
1.学生自由读书中漫画,想想漫画中表达了一件什么事件。2.指名学生读漫画中的文字。3.营业员向少年推荐的是什么书? 4.营业员为什么是推荐这类书呢? 5.解放军叔叔是如何制止的呢?
指名读;法律规定,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此类出版物。
二、讨论。
6.想一想:你知道法律规定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的出版物包括哪些? 7.学生交流:
8.师小结:《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
三、指导读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吗?学生自由读。
四、交流学习书中“小小法博士告诉你”栏目。思考并交流:从这段文字中,你明白了什么信息?
五、请你来参与:
如果你身边有同学在看一些不健康的出版物,你会怎么做呢?
六、师总结。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是造成青少年犯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意志力薄弱,不良书刊不仅对青少年犯罪起诱发、教唆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最后形成起强化作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止和根除不良书刊对青少年的影响。
5.未成年人不能去的场所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随便出入不适宜进出的场所。
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白哪些场所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知道随便出入不适宜进出的场所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重点难点:
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白哪些场所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知道随便出入不适宜进出的场所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读懂书中漫画。
1.学生自由读书中漫画,想想漫画中表达了一件什么事件。2.指名学生读漫画中的文字。3.漫画中的小朋友还到什么地方?
4.夜总会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能进行吗?为什么? 5.齐读:这是歌舞厅,我们不能进。
二、讨论:
你知道法律规定的哪些场所是未成年人不能去的吗?
三、交流阅读“小小法博士告诉你”栏目内容。
提问:你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不能随意出入哪些场所?《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学校周边环境及活动学习场所有哪些明确的规定?
四、请你来参与:
讨论一下,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五、师总结,拓展一些相关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着少年儿童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接受环境的刺激。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环境敏感性,特别是某些特定场所对少年儿童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具有较多的负面影响。对此,法律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该类场所。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等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等不适宜未成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营业性歌舞厅、酒吧、夜总会、通宵影剧院; 二是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室、游戏场、网吧; 三是营业性台球房;
四是卡拉OK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在学校上课期间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 五是审定为“少年儿童不宜”的影片、录像、录音等播放场所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这些场所来往人员特别复杂,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有的经营者或者从业人员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的低级趣味,往往渲染暴力、赌博、色情等不健康的东西,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十分有害,甚至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天性好玩,好奇心、摹仿能力强,然而自己又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有的学生玩电子游戏上了瘾,学习成绩迅速滑坡。有的学生逃学、逃课去玩电子游戏机,没有了钱就去盗窃、抢劫,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对此,法律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要进入这些场所。同时,法律对经营者和经营场所做了限制性规定。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歌舞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对于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上述场所的工作人员可以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这些场所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不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或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6.暴力说话不可取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遇到矛盾,不可冲动,可有暴力行为和语言,学会理性解决。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会理智处理事件。教育重点难点:
1.教育学生遇到矛盾,不可冲动,可有暴力行为和语言,学会理性解决。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会理智处理事件。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读懂书中情景再现。
1.学生自由读书中情景再现,说说情景再现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件。2.李某与王某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3.你觉得他们解决的方法行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最妥?
二、讨论:
如果与同学有了矛盾,应当如何解决才好?
三、交流阅读“小小法博士告诉你”栏目内容。
提问:你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知道一旦与别人发生了矛盾冲突,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如果用报复的方式,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四、请你来参与:
联系实践说说:你是否与同学有过矛盾,当时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你当时处理的方法行吗?
五、师总结。
人与人之间肯定会有摩擦,难免会发生矛盾。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的清醒,想想自己错在哪里,哪里做得不对。各自认识自己的不对,理解对方。既然大家都是同学,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说出来,相互改进帮助。自己作错事而得罪对方,如拒不认错,势必激怒对方而激化矛盾;若向对方赔礼道歉,常能得到对方谅解而化解矛盾。
7.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来维权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知道当自己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知道青少年维权公益热线是12355。如在法律、心理、生活中遇到困难都可以拨打此电话求得帮助。
教育重点难点:
1.教育学生知道当自己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知道青少年维权公益热线是12355。如在法律、心理、生活中遇到困难都可以拨打此电话求得帮助。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读懂书中情景再现。
1.学生自由读书中情景再现,说说情景再现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件。
2.青少年公益咨询服务热线是什么?这个平台是怎么回事?给我们青少年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帮助?
3.青少年公益咨询服务平台是谁创办的?遇到哪些情况可以求得帮助?
二、讨论:
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除了家长和老师,你知道还可以向谁求助吗?
三、交流阅读“小小法博士告诉你”栏目内容。
提问:你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知道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机构有哪些?他们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承担了哪些职责?
四、请你来参与:
如果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同学,你会告诉他有哪些求助方式
五、师总结。
同学们,当我们有了疑问、困惑,可能拨打12355热线求助,如果我们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也可以向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求助。
8.申请法援是权利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在自己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申请法援。
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教育重点难点:
1.教育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申请法援。
2.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读懂书中情景再现。
1.学生自由读书中情景再现,说说情景再现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件。2.故事中的主人公冬冬遇到了什么困境?
3.法院工作人员是如何帮冬冬进行法律援助的?冬冬在法律援助下,得到了怎样的回报?
二、讨论:
想一想:冬冬的妈妈是如何维护冬冬的合法权益的?
三、交流阅读“小小法博士告诉你”栏目内容。
提问:你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知道法律援助是怎样的一种法律服务?未成年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四、请你来参与: 集体讨论:
未成年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五、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属未成年人,我们应当树立权利意识,在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时,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以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
六、拓展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为经济困通信班的公民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费或免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及实践,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主要体现在律师对特定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帮助。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人及条件如下:
一、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具备法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这些法定条件是: 1.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是法律应予保护的权利或法律允许行使的权利; 2.为主张、确认、维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需要法律援助; 3.因经济困难确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法律援助的申请,应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所属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说明请求法律援助的目的和主要事实,并提交身份证,户口簿或暂住证和主自己经济困难、无力支付代理或法律服务费的证明文件及其他主明案件的材料。法律援助机构收到当事人的申请后,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批准,发给当事人《准予法律援助通知书》。不符合条件的,应给当事人不予法律援助通知书。
获准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应持《准予法律援助通知书》到指定的律师事务所办理签订协议、填写委托书等手续。最后由承担法律义务的律师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二、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法事人,即可经过法院指定获得法律援助。例如,《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盲聋哑等残疾人、未成年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在刑事审判中如果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律师提供法律援助。
三、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安案件包括以下范围:
1.刑事案件。包括被告人历经济困通信班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可能被判处列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的事项。
3.除责任事故外,因公受伤请求赔偿的事项。
4.盲、聋、哑等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事项。5.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6.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事项。7.以法人为援助对象的经济案件。
8.需要予以公证的与公民个人人身、财产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9.其他需要法律援助的事项。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作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权向法律援助机构或律师事务所申请法律援助,请求律师免费或减费为自己作刑事案件的辩护人或民事案件的代理人;基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也会视情况为基人指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未成年人应当充分行使这一权利,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法律援助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二篇:法制教案
8.2 法律“雷池”不可越 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法的种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自己。
2、过程与方法学科王
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我国刑法是怎样处罚犯罪行为的;为什么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王
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运用法律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学科王
教学重点:犯罪要受到刑事处罚和刑事责任的年龄学科王
教学难点: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犯罪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不良行为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
4、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案例研讨:阅读课本81页-82页的内容,讨论“谁应应当负刑事责任”,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
按照我国的刑事年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8种最得,才负刑事责任。
故小华不负刑事责任,他虽然已满14周岁但不属于8种罪。小文负刑事责任,虽不满16周岁,但其犯的是抢劫罪属于8种最之列。小东也要负刑事 责任,根据刑法第267条规定,已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
活动二:讨论会--小丽的故事
(1)设计目的
知道要积极和 违法犯罪作斗争。在斗争中,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小丽的故事,并就怎样应对非法侵害,积极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第二步:全班交流,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教师小结点拔
(3)教师对讨论过程忠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科王
三、知识点梳理
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1、惩罚犯罪的意义学科王
(1)对犯罪分子加以惩处,可以及时制止他们继续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2)同时 可以遏制其他犯罪行为,对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使他们悬崖勒马,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2、我国刑法的种类学科王
(1)主刑(基本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主刑只可以单独运用,不能附加并用。附加刑事补充主刑适用的,即可以附加在主刑赏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
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负少数集中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通违法犯罪作斗争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学科王
教师小结: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是染上坏思想、坏习惯,但又不自觉改正,逐步发展,便会干违法的事,再不回头,越走越远,就会滑倒犯罪的邪路上。所以中学生要防止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良好的品德,克服缺点和错误,发现有了不好苗头,就要认真改正,千万不 可以等闲视之。法律要严格遵守,对纪律和规章制度也要严格遵守。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得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由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便转化为违法犯罪行为。学科王
同学们:违法与犯罪不 不 仅仅是一念之差,它是由 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平时要注意加强法制学习,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引诱,防止悲剧的重演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法律“雷池”不可越教案
法律“雷池”不可越教案(第一课时)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作者及工作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珊溪中学(毛爱玲)☆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是根据学校举行的新教材研讨活动(公开课)以及新教材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而设计的,这节课“法律„雷池‟不可越”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后,知道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不注意改进,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严重不良行为已经是违法行为)犯罪;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了解法律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结合三个教学目标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掌握.一是在知识与能力上,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结合事例。
二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运用角色扮演,在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对身边所发生之事讨论。
三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了解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并了解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避免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二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三是要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1.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所谓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犯罪的直接后果是受到刑事制裁,即刑罚处罚。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讲主刑时,注意讲清楚主刑的特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同时附加适用。人民法院在判决真罪案时,对一个罪犯只能判处一种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种以上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随主刑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种以上的附加刑。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刑罚的规定,有利于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2.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认识,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具有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根据未成年人年龄的不同时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不满十四岁的人,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负少数几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即对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八种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一切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适用刑罚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不适用死刑;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可对这些规定展开讨论或辩论,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增强法制观念。3.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学习法律真正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和护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人民群众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公民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觉悟的表现。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并将其明确规定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这是我国法律保障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既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又要勇敢、机智。违法犯罪分子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有“胆”,更要有“谋”。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要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这问题在教学时应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学情分析
本课在前一课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犯罪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更深刻地警示自己:法律“雷池”不可越。
(一)教学对象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
2、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
3、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刚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只要遵守学校的校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行。这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求他们遵守才遵守的。所以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行为规则以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有关制度、规则和法律程序。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让学生了解到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好学生。
☆ 教学目标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通过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和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的活动,感受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了解法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体会面对不法侵害,应采取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进一步认识犯罪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我国刑法是怎样处罚犯罪行为的;为什么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通过阅读《一个不孝子的忏悔》,加深对刑罚的认识,进一步领悟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教学难点:我们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本课在前一课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犯罪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更深刻地警示自己:法律“雷池”不可越。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二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三是要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1.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所谓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犯罪的直接后果是受到刑事制裁,即刑罚处罚。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讲主刑时,注意讲清楚主刑的特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同时附加适用。人民法院在判决真罪案时,对一个罪犯只能判处一种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种以上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随主刑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种以上的附加刑。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刑罚的规定,有利于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2.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认识,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具有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根据未成年人年龄的不同时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不满十四岁的人,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负少数几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即对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八种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一切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适用刑罚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不适用死刑;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可对这些规定展开讨论或辩论,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增强法制观念。3.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学习法律真正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和护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人民群众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公民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觉悟的表现。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并将其明确规定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这是我国法律保障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既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又要勇敢、机智。违法犯罪分子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有“胆”,更要有“谋”。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要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这问题在教学时应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指导。教学过程:
(一)、以小丽的故事引入。
图(小丽)启发学生
提出问题:(老师)小丽的故事给我们有什么教训?假如,你是小丽,该怎么做?假如你是三位同学的其中一人又该如何做?
分析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解决问题:(老师)总结各种角度的设计,讨论。
提示学生分别从小丽的角度和三位勒索财物的同学角度考虑。让学生讨论后,抽取几名学生发言点评。
让同学讨论,探讨。
师:在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如何对待上述之事后,抽取几名学生发言回答各种不同意见加以肯定,适当进行点拨、启发、过渡,使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性引导。然后引入正题:法律“雷池”不可越。评析:在上课之前,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又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优化课堂知识,又能让学生分工进行,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实在合作中,又激起他们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也使自己行为行为得到训练的结果。
(二)、引入课题: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1、案例。
在一辆长途公共汽车上,乘客睡得正香。突然一声“把钱拿出来”惊醒了大家。乘客们心里咯噔一下,顿时都明白遇上歹徒了,怎么办呢?
A.每个人乖乖地拿出了自己的钱,歹徒们扬长而去,又去别的地方作案去了。
B.一个乘客大喊一声“大家抓歹徒”并冲上前去,但是其他人毫无反应,这个乘客受到歹徒一阵毒打。C.几个乘客暗中商量对策,抓住时机上前制止,其他人见状纷纷上前帮忙。大家将歹徒,送到公安局。
2、讨论: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果对犯罪行为置之不理,会产生什么后果?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3、讨论:小丽的故事
评价:(1)案例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2)讨论带领同学们进入法律课堂,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把已学的知识,有关道德、法律等都运用起来,形成了开放型结构,便于学生交流合作,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守法、护法,并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引入模拟法庭。法庭纪律
1、到庭所有人员应听从审判员统一指挥,一律关闭通讯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准吸烟。
2、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喧哗、鼓掌、插话,不得进入审判区,有意见可以在闭庭后提出。
3、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诉处理;是被告的则依法缺席判决。
4、审判人员或法警有权制止违反法庭纪律,妨碍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不听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注意观察起诉书的写法。
如、模拟法庭
师:案由的仔细分析、讲解、举例说明。生:各组派代表归纳。
师:(营造学生气氛,见有不同意见,适当进行点拨、过渡,站在各自立场上进行探究性辩答)。法院判决
一、被告张超等三人返还原告小丽人民币150元,增加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合计人民币1150元。
二、被告张超和王小笔受到管制两年;被告夏志桥受到管制三年。上述一、二两项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履行。
案件受理费330元、其他诉讼费200元,合计530元,均由被告三人负担。
生:举例说明。案 由
原告:小丽,性别 女,年龄14岁,民族汉,籍贯黑龙江七年纪学生,住址芳园里3区4幢306室 案由:原告小丽再三受到被告(同校的三位高年纪同学16岁的张超和王小笔、17岁的夏志桥)勒索的案件。属于刑事案件。
请求事项:判被告退还原告人民币150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3000元;共计人民币3150元
事实和理由:被告三次勒索财物、恐吓小丽。对已满16周岁的三同学违反了《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已构成勒索财物罪,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三人要负刑事责任。
师:(总结)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着重让学生学习起诉书的写法。起诉书的步骤:
1、写明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现在何处。
2、辩护人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3、案件的事实过程。(注重要点)
4、写明请求事项。
(五)实践与评价:
师:着重讲解起诉书的写法。生:讨论、尝试
启发学生运用实际行动。
某中学14岁女学生小丽,多次受到同校三个高年级同学的勒索。第一次,他们要她交50元“保护费”,声称不给便要打她,不准她进教室,她只好忍气吞声把自己存的零花钱给了他们。五天后,他们又要她就交出100元,扬言如若便要划破她的脸。这次她只好偷偷地向别人借钱。半个月后,这三个同学得寸进尺,再次胁迫小丽交出500元,并不准她告诉家长和老师。一个14岁的学生哪来这么多钱?小 丽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鼓起勇气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后来,三个勒索钱财的学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丽高兴的唱起《小小少年》的歌曲。
评价: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好和上课时小组学习组织得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尝试着写起诉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纷纷发表自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对象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
2、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
3、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刚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只要遵守学校的校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行。这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求他们遵守才遵守的。所以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行为规则以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有关制度、规则和法律程序。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让学生了解到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1、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会写起诉书
3、会写判决书
4、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复习8.2法律“雷池”不可越的知识。
2、作业本8.2法律“雷池”不可越P4 2—43页第十、十一、十二题全做。3、尝试写一写判决书。(选做题)4、预习下节内容:8.3对不良诱惑说“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实践与评价:
师:着重讲解起诉书的写法。生:讨论、尝试
启发学生运用实际行动。
评价: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好和上课时小组学习组织得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尝试着写起诉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纷纷发表自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 “法律„雷池‟不可越,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而且还学会了写起诉书。并采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反思
(一)适合教学的“三维目标”,突出重难点。
通过8.2《法律“雷池”不可越》这课的学习,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兴趣提高,积极性增强。
8.2《法律“雷池”不可越》是法律常识的实践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常识。在探究园内容和小丽的事例中,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给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而且还学会了写起诉书。并采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过感悟与体验《法律不相信眼泪》,进一步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结合课堂练习,学习法律导航,掌握法律的特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布置有关课后作业,有待学生进一步练习巩固,从而进行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老师的评价,有效的探究。
1、王老师评说:思品公开课《法律“雷池”不可越》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并创设了好多个新情景去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运用实例“小丽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深入分析,提出质疑,启发引入发生在你身边或身上该怎么办?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问题,既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中去,又给学生一个切身体会的空间,能完整地衔接课文内容与身边之事相结合,达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用。总之,《法律“雷池”不可越》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可用明、准、活、强四个字来概括。合乎逻辑,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与学生的活动息息相关,是有效性教研经历。
2、包老师这样评价: 这节公开课符合新教材的“三维目标”,注重课文的知识能力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明确具体要求,实施相应的措施。能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容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适时拓展充分利用新资源,并与日常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点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达到师生共融效果。但模拟法庭后,应让学生写一写起诉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写判决书是比较难的。
3、项老师给出的总评是,这堂公开课,明显体现出授课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理解深刻、课文内容吃透,内容设计讲究问题化、经验化,能突出基本理念方法,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节奏紧密,分散思维发挥的如写散文一样,先放再收,课文重难点突出,充分地显示出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8.3 对不良诱惑说“不” 教案
课 时:2课时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学科王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了解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认识抵制不良诱惑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学会对各种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分辨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开展的教学活动,学习“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认识和理解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认识各种不良诱惑的危害性,从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在拒绝不良诱惑问题上做到知行统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科王
教学重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过程:学科王
一、导入 以12岁的法轮功信徒刘思影的天安门自焚事件倒入本课。从而引入本课课题。学科王
对不良诱惑说“不”(板书)
二、案例研讨:他该怎么办?
一天吴坤收到一封厚厚的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乡的镇印刷厂寄来的一叠征订单,并附有介绍材料,上面尽是宣传色情凶杀的不良读物的简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吴坤该怎么办?
活动:“网络利弊大家谈”辩论会
活动目的:
针对当前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上网利弊,摆脱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健康文明上网。
活动过程:
1、由学生自己组成辩论的正方和反方,选出辩手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论点,收集和整理辩论材料
3、教师小结合点评。
三、知识点梳理(法律导航)
(一)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1、不良诱惑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发违法犯罪;
2、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1)“黄色”(色情)诱惑多未成年人的危害
(2)赌博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3)毒品对为成年人的危害;
(4)“法轮功”邪教的危害。
(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违法犯罪;学科王
2、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1)避开诱因法;
(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
(3)专时转用法;学科王
(4)联想后果法;学科王
(5)请人监督法。
四、阅读与感悟
选材目的: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误入歧途的同学,也能重新改过,只要有信心、恒心,就一定能改的道理;同时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就一定能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参考背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学科王
教师小结: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信息的千变万化,现代社会的开放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良诱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不良诱惑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这样,才有助于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同时提高自我识别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学科王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第三篇:法制教案
2016-2017第一学期
法 制 教 案
大(2)班
文明交通
活动目标:
1.知道红绿灯的用处,能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2.懂得过马路时应注意安全,一定要走斑马线。3.对交通标志感兴趣,增强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红绿灯、斑马线、故事《三颗星星》。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听故事,谈感受:
街道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的喧闹声,喇叭声,汽车快速行驶的声音……突然,传来了长长的急刹车的声音。
师:请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
二、倾听故事《三颗星星》认识斑马线标志。1.故事《三颗星星》,使幼儿知道红、黄、绿灯代表的意思。2.出示斑马线标志,共同讨论斑马线的用处。
3.幼儿学习安全儿歌,帮助理解红绿灯和斑马线的用处。
附安全儿歌:
嘀嘀嘀,汽车叫,车来了我让道,过马路,左右瞧,走路要走人行道,不玩耍,不乱跑,安全第一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遵守规则别忘掉。
三、交通游戏。
1.谁对谁错——教师依次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判断图中行为的对错,并说出理由。
2.红绿灯、斑马线游戏玩法:教师出示红绿灯的变化图,请幼儿按照红绿灯的指令前进或停止。
遵守交通规则的幼儿可获得安全宝宝奖,小组中遵守交通规则多者为胜。附故事: 《三颗星星》
太阳妈妈有三个孩子:红星星、黄星星、绿星星。三颗星星长大了,太阳妈妈教他们学本领。
红星星是让跑的物体停下来,黄星星的本领是让跑的物体放慢速度注意安全,绿星星学的本领是让物体跑起来。三颗星星学会了本领。太阳妈妈吐口气,用太阳风把三颗星星吹到了地球上。
好多年过去了,太阳妈妈思念孩子,她发出了呼唤信号。三颗星星又回到了太阳妈妈的身边,地球却出了事。所有的马路都塞满了汽车,爸爸妈妈上不了班,小朋友去不了幼儿园。
地球上的人发出了求救信号。三颗星星立刻返回了地球,马路又畅通了。从那以后,三颗星星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到现在,太阳妈妈也不知道三颗星星在地球上干什么。
地球上的小朋友都知道红黄绿三颗星星,也都喜欢他们。因为在每个十字路口,三颗星星天天向小朋友问好。
预防传染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难点: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有关传染病的资料与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由幼儿比较熟悉的手足口病谈到传染病。(1)、讨论春秋季为什么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秋天气候由暖变凉阴雨绵绵,潮湿多雾,气候多变。)(2)、教师告诉幼儿秋季会有哪些流行性传染病会出现?(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腹泻、脑膜炎、狂犬病等)
(3)请幼儿讲述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和感受。(如请医生诊治,要定时服药,多休息,多喝水,痊愈后才回幼儿园上课等。)
2.教师讲述秋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介绍腹泻、乙脑及狂犬病。
腹泻是秋季的常见传染病,一般是细菌性腹泻,有霍乱、菌痢、副伤寒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在夏秋季高发。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病从口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是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
乙脑是乙型脑炎的简称,是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蚊虫叮咬,发现被蚊虫咬了要赶快擦药或告诉老师和家长,做好消毒灭菌的工作。
狂犬病是秋天被动物咬伤或抓伤,被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的一种病。发病时会像动物一样咬人,严重会危及生命。预防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去挨近小动物,更不要随便抱或者打它们,引起动物的撕咬。万一被小动物咬了,要立即告诉大人或老师。(尽快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至少20分钟冲洗,并消毒。还要去防疫站打狂犬疫苗。)
(1)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讨论。
(2)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讲一讲小朋友们的经验。(3)老师小结:咳嗽,打喷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过的用具上都会留下细菌,都有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手足口病是一样的。3.幼儿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2)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小结: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预防针,不接触生传染病的人群。
4、带幼儿到洗手池吸收结束活动。
第四篇:法制教案
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教案
谢萍
【 课 题 名 称】
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 【 课 程 类 型】
法制教育活动课 【教学时间安排】
45分钟 【教学活动准备】
1、邀请一名交警同志讲解交通规则。
2、准备小黄帽十顶,标牌一块。
3、请交警同志教会小交警(全体同学)指挥动作。
4、排练童话剧《森林交通学校》。
5、布置好操场,用石灰标出路口和马路,并设一个简易岗亭。
6、奖品:一顶摩托安全帽。【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识记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法制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规则;明确遵守交通规则,创设良好交通环境的重要性。
思想目标:使学生明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对社 会成员的交通法规教育,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结合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充分认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性,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教学难点】
领会和掌握交通指挥动作。
【教学方法】
情境实践活动教学法,排演小品戏剧法,教育先导
法,“知行合一”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班主任导语:同学们,《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法制教育活动课现在开始,请让我代表学校老师、同学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课的交警叔叔致以崇高敬意,并请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课。
(二)交警同志演讲课程:同学们,我很高兴来到你们学校参加这样有特别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课,希望通过本次的学习活动,大家能懂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健康成长。我预祝本次的法制教育活动课开得圆满成功。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地上跑的有火车,公共汽车、客车、货车、电车、轿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你们可知道,我国现有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4000多万辆,自行车近5亿辆,要保证大家的交通安全,就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
下面,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
1、学生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走路时,尽量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时靠路边走。过马路时,在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应遵守信号的规定;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地方,应先看左后看右,确认无车或车少时,慢步走过,切忌猛跑,以免突然来车,双方闪避不及。
2、学生应注意骑自行车的安全。刹车要灵,不抢行,不准猛拐弯,不准快速骑车,不准闯红灯,不准双手离把或攀扶其他车辆,不准拖带车辆,不准追逐竞驶或曲折竞驶,不准扶肩并行或并行攀谈;雨天不要撑伞骑车(可穿雨衣),骑车拐弯时,要及早打出拐弯手势,同时回头看一下车后是否安全,再减速行驶。
3、校园内一律不准骑自行车,只能推车慢行。
4、一般不准驾驶机动车入校园。如经批准同意驶入校园内的机动车在驶入校园时应减速,并停靠在学校指定停车的地方,不准驶入教学区。如有机动车在校园内倒车,门卫要负责警戒,防止出事故。
5、禁止中小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教育学生不要乘坐无证驾驶者驾驶的摩托车。
6、学生集体外出,不准骑自行车,以乘坐客车为宜。
〖过渡〗班主任发言:感谢交警叔叔对我们的教育和指导。在上学或外出活动时,我们要千万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警叔叔告诉我们的这些交通规则。下面请看表演:《森林交通学校》。(学生扮演各个角色)
童话剧的大意: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动物(由同学们扮演),它们为了看看外面世界,齐心协力修了一条公路,并选出机灵的猴子(由小明扮演)当警察。新年临近,动物们来来往往探亲访友,公路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可是许多动物不懂交通规则。你看:小狗(由小东扮演)的自行车上带着狗弟弟(由小佳扮演),小熊(由小坚扮演)驾驶吉普车飞奔而来,猴警察做手势让小熊停车,可它不懂猴警察作出的手势表示的意思。真惨!小狗兄弟俩被吉普车撞伤了,立即送进医院,狗哥哥死了,狗弟弟也失去一条腿,成了残疾!第二天又出事了,山羊(由小雄扮演)驾着摩托车带着小鹿(由小娜扮演)去兜风,因它驾车技术不熟练,没取得驾驶执照,一不小心把走在路边的兔妈妈(由小芬扮演)给撞伤了,三个兔兄弟(由小锐、小武、小艺扮演)哭成一团,好心的猴警察急忙把兔妈妈送进了医院。有两只顽皮的小猴(由小伟、小培扮演),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又边跑边打闹,也被卡车给轧得双双受伤„„。老是出交通事故该怎么办呢?猴子警察很发愁。黑猩猩博士(由小鹏扮演)对猴子警察说:“别着急,咱们马上开办交通法规学校,先培训司机,再培训行人。”狮子大王(由小光扮演)立刻批准了黑猩猩的报告。交通学校开学了,从此以后,交通事故大大减少了。如果你到这个大森林中去玩,也一定要听黑猩猩博士讲交通法规,不然你就寸步难行了呀!
〖过渡〗班主任发言:看完表演我们很受教育,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懂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性,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下面,我来出一则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此物生来权力大,车马行人服从它,看它脸红不能走,变成绿色可通行。(打一交通设施)(谜底:交通指挥灯)
学生抢答。(略)(答对者分给奖品)
班主任发言:大家猜完谜语后,现在我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到操场参加表演活动:《我们是小交警》。(到操场上稳定秩序后,表演开始)
1、四名身穿警服、袖戴白臂章的同学(由小荣、小玲、小誉、小霞扮演)边唱儿歌边出场。
歌词为:身戴白臂章,手拿指挥棒,我们是人民警察,白天黑夜为您站岗,请看我们的指挥动作,猜猜是哪种指挥信号?
小交警A(小荣):
出列,作立正姿势,右手持棒向上直伸,这是什么信号?(答案:停止信号)
小交警B(小玲):
出列,作立正姿势,右手持棒向右平伸,继之向左挥棒,然后持棒下垂,保持立正姿势。
(答案:放行信号,左右两方相当于绿灯信号,前后两方相当于红灯信号)
小交警C(小誉):
出列,摆出稍息姿势。(答案:表示信号解除)
2、做指挥车辆和行人过马路表演 小交警D(小霞):
精神抖擞地走上岗亭,做出指挥车辆各种手势。主要有:①停止一方车辆手势;②示意车辆直行手势;③示意车辆左右转弯手势;④示意车辆慢行手势;⑤示意车辆靠边行手势。
由十位同学头戴小黄帽,背着书包做横过马路表演。具体方法1:
排头同学走到马路边停止,向左右观察,确认安全后,齐喊“一看,二慢,三通过”依次穿过马路。具体方法2:
排头同学到马路边举起一块路牌,上写:“数一二过马路,先看左再看右”,“安全幸福千万家”,有秩序地通过马路。
〖过渡〗班主任发言:同学们刚才表演得很好,我们从中学到 了许多关于交通安全的常识,下面请结合刚才表演抢答我提出的问题:
(1)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不猛跑,对不对?(对!)(2)几个同学在马路上打闹、扔球,对不对?(不对!)(3)搀扶一位老妈妈过马路,对不对?(对!)(4)一边看书,一边过马路,对不对?(不对!)(5)红灯亮着,继续过马路,对不对?(不对!)〖给以掌声〗
(三)班主任作课堂小结: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 的内容,其中的“行”要涉及交通问题。同学们上学,放学,节假日外出旅游,除了步行以外,还要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火车等。所以,交通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要从小遵守交通法规,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
(四)课后活动:
① 全班讨论制定一个安全交通小公约。
② 把上学需过马路的同学分组,选出“路队长
第五篇:法制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毒、注射毒品;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
•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十)吸烟、酗酒。
问题
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一)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案例1(小偷小摸导致犯罪)
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坏。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四、殷切的希望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宣 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中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主持人宣布本次班队会结束。
五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