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教案
一年级法治安全教育教案
(一)《安全教育》
教学目的: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学生所见所闻,围绕“道路交通安全”、“家庭防火” 防溺水等易发的安全问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真正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发言讲述假期所见所闻„„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集中学习。
(一)用电安全
1、学生说说家里有哪些电器?(引起学生兴趣,因他们较熟识。)
2、电器使用不当造成„„(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中的电器也越来越多,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好多方便及乐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掌握一定的用电知识,不注意用电安全,就会很危险。所以,我们不要出于好奇,自行拆卸、维修电器,不要私自拉或乱接电线和随意拆装电器。使用和操作电器要注意不能湿水,一旦电器出现故障,应立即截断电源。
(二)防火安全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2、根据讨论,结合《安全教育读本》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防溺水
回忆以前因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结合当前的情况,要求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游泳。
(四)交通安全。
1.道路、交通
2.交通安全
3.交通法规
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
5.看图识标志
引导讨论:(1)行人为什么要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要靠路边行走?(2)行人横过马路为什么要走人行横道?(3)没有划设人行横道的马路应该注意哪些?(4)为什么不能翻越护栏?(5)为什么不准扒车、追车、强行拦车?(6)为什么走路时不能看书或做其它活动?(7)骑自行车应该注意什么?(8)乘汽车时要注意什么?(9)遇到交通事故怎么办?
(五)食品卫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饮食,可你知道吗?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1、一日三餐,不可偏废,要合理搭配饮食,各类事物都要吃,不能偏食、挑食。
2、早餐要吃饱吃好,要多吃鸡蛋、牛奶、豆类食品,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吃一点,或干脆不吃。
3、吃饭前要洗手,生吃的水果、水菜要洗净。
4、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暴饮暴食。
5、吃饭时不要看电视、看书,也不要与别人聊天。
6、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吃饭;应先休息一下,喝点水,然后再吃饭。吃饭后可以散步,做些轻微活动,不要马上进行大运动量的运动。
7、不喝生水,不喝没有热开或没消过毒的牛奶,生豆浆要煮沸10分钟,去沫后再喝。
8、不要常吃甜食、零食,不要吃过咸的食品。
9、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吃野菜、野果,不购买、不使用街头小摊贩买的劣质食品。
10、不要自己随便拿药吃,要在大人带领下看病吃药。
(六)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收获。
(七)下面我们来朗读安全警句: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
三、师总结:
安全人人讲,安全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安全、健康、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四、作业:
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二)《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社会在不断进步,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的名称。(生根据课前掌握资料自由发言)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1)国家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6.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
二、案例分析
(一)1、出示课件(案例评析一)案例评析一
张某、王某、宋某、史某、朱某系五名未成年人,通过在溜冰场溜冰认识,结为兄弟。后结识了在外“混”的程某,五名被告人便在外租房,在程的“暗示”下五人开始盗窃,后发展为抢劫。五人同吃同住,有钱同花,作案时一起出动,所得赃款平均分配。案发时,五人正策划购买枪支,并准备为五人组合起个帮号,而每次作案起主要作用的张某已经事实上成了五人中的“老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先后作案十几起,案值2万余元。
2、出示课件(合作探究)
案例中的五个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在哪些方面应引起我们的警示?
3、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总结并出示课件(须引起重视的环节)
须引起重视的环节:(1)家庭教育 ;(2)结交不良青年;(3)租房脱离家庭监管;(4)贪图享乐;(5)拉帮结派;(6)走上犯罪道路。
(二)1、出示课件(案例评析二)
张某(12岁)、展某(13岁)、李某(11岁)抢劫案, 三人摹仿电影中的黑社会人物,购买砍刀、胶带等作案工具, 身穿黑色风衣,头带礼帽、墨镜,各持砍刀,强行闯入被害人的废品收购点,持刀抢劫现金后,将被害人捆绑并用胶带封嘴后逃走。
2、问:三人的犯罪成因?
3、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出示课件(评一评)
三人家庭条件并不贫困,三人之所以去抢劫,除了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外,放任自流的家庭环境也养成了三个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这些孩子的意识中,自己想要的就必须得到,自己的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听任自己的欲望的支配对他们已习以为常,至于其行为后果如何,社会舆论如何评论,则统统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上述的三人抢劫团伙也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要么属于父母离异,在家受气,要么因为和父母不和,离家出走,相似的经历也让他们一拍即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
1、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径?(学生讨论)
2、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相关的案例?我们如何应对?(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出示课件(看一看1)
师:当发现未成年人打架斗殴。
4、出示课件(看一看2)
发现他人对己或别人实施不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学校或家长向公安机关报告。
5、出示课件(看一看3)
四、开放性评估题
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
内容:匪警、火警电话,维权热线、当地派出所、卫生院、消防队、学校、班主任等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
五、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题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经验和同学们分享?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三)《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技能目标:
使学生明确升降国旗不是一种简单仪式,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
2.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红旗飘飘》,视频:《国旗、国歌、国徽》等。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
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认识国旗、国歌
1.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板书:国歌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
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
(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板书: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认识国旗
国歌
国旗
祖国的象征
国徽 骄傲
自豪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五)《小学生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要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
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
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
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
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知法守法》。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
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
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①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六)《行走的安全常识》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3)不脱手骑车。(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 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七)《安全密码心中记》
知识目标:
使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能力目标:
初步加强学生对一些“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从小服从交警的指挥,注意安全规则。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明确活动内容。
1、同学们,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3、小结:是啊!这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出门时,时刻不能忘了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平安、愉快。
二、交流,介绍搜集到的交通标志。
1、出门在外,为了保障人身安全,保证道路的畅通,我们除了要服从交警的指 挥,还要遵从永不下岗的“交通警”的规定。
2、同学们,永不下岗的“交通警”指什么?(各种交通信号、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
3、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交通信号,它指示车辆什么时候可以通行,可以转弯; 什么时候不可以通行,不可以转弯。
4、除了交通信号,还有100多种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你们搜集到哪些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呢?展示出来给大家看看,介绍一下它的意思。并说说它是属于警 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还是指路标志?
5、同学们,你们在小队活动观察时,发现哪些地方有怎样的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呢?在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这些信号规定人们怎样做呢?不按这样的规定 做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
6、如果人们不按这样的规定做,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呢?
三、讨论,小学生该遵守的交通规则。
1、交通安全是人人要注意的。我们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上街不遵守交通规则,遇到了紧急情况更会不知所措,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中国教育总网教案频 我们一定要切记安全第一,规则第一。
2、那么,你想到了,或向交警叔叔请教到了,我们小学生主要要遵守哪些交通 规则呢?
3、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
4、我们小学生主要要遵守以下交通规则:
①不闯红灯。
②不在马路上奔跑,打闹。
③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④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骑自行车上街。⑤乘坐摩托车要戴好安全帽。
1、很多同学都编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儿歌,来朗诵给同学们听听,好吗?
2、学生朗读自己编的儿歌。老师相机板书一首典型儿歌。
3、小结:同学们都非常有水平,编的儿歌文通句顺,朗朗上口。这些交通规则,一定也牢记心中了。
四、服从交警的指挥,尊重交警的劳动。
不管是在刺骨的寒风中,还是在炎炎的烈日下,交警叔叔都坚守岗位维持交通秩序,保障车辆,行人的安全,畅通。他们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服从交警的指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对交警叔叔的尊敬呢?
1、学生讨论,交流。
2、①假日,星期天做小小交通协管员,帮助交警叔叔维持交通。②慰问交警叔叔,如夏天给他们送水等。③宣传交通知识,让人们都来遵守交通规则。
④学习交警叔叔不怕困难的精神,刻苦学习,长大也为社会作贡献。
活动小结:
今天的课,同学们交流了很多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说明大家在课外都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所以掌握到了许多书面上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后,我们还要坚持这样做,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愉快。
一年级法治教育教案
(八)《走近法律》
教学内容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
(二)新课新学: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第一框走进法律(板书)
活动
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得。
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1.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2.活动
二、齐心协力
教师: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1: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
学生3:遵守交通法规,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学生4: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每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教师:由此可见,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
一年级法治课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全新的环境,相对陌生,也充满了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好奇和新鲜感,也有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迷茫和恐惧心理。
二、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适应环境、适应新的生活和对社会、自然的认识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三、教学任务
1、了解学校新的生活,认识周遍环境和熟悉人群,了解自然;
2、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
3、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4、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5、学会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健康、安全地生活——了解并运用简单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并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己。
2、愉快、积极地生活——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自豪,对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之情。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爱护周围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了解常见的职业,并对为自己生活服务的人充满感激之情;了解作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责任,并乐于去承担。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对周围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并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假设和验证进行探索;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动。
第二篇:法制教案
8.2 法律“雷池”不可越 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法的种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自己。
2、过程与方法学科王
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我国刑法是怎样处罚犯罪行为的;为什么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王
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运用法律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学科王
教学重点:犯罪要受到刑事处罚和刑事责任的年龄学科王
教学难点: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2、犯罪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不良行为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
4、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案例研讨:阅读课本81页-82页的内容,讨论“谁应应当负刑事责任”,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
按照我国的刑事年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8种最得,才负刑事责任。
故小华不负刑事责任,他虽然已满14周岁但不属于8种罪。小文负刑事责任,虽不满16周岁,但其犯的是抢劫罪属于8种最之列。小东也要负刑事 责任,根据刑法第267条规定,已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
活动二:讨论会--小丽的故事
(1)设计目的
知道要积极和 违法犯罪作斗争。在斗争中,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小丽的故事,并就怎样应对非法侵害,积极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第二步:全班交流,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教师小结点拔
(3)教师对讨论过程忠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科王
三、知识点梳理
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1、惩罚犯罪的意义学科王
(1)对犯罪分子加以惩处,可以及时制止他们继续犯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2)同时 可以遏制其他犯罪行为,对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起到警戒和震慑作用,使他们悬崖勒马,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2、我国刑法的种类学科王
(1)主刑(基本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主刑只可以单独运用,不能附加并用。附加刑事补充主刑适用的,即可以附加在主刑赏使用也可以独立使用。
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负少数集中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通违法犯罪作斗争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学科王
教师小结: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是染上坏思想、坏习惯,但又不自觉改正,逐步发展,便会干违法的事,再不回头,越走越远,就会滑倒犯罪的邪路上。所以中学生要防止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良好的品德,克服缺点和错误,发现有了不好苗头,就要认真改正,千万不 可以等闲视之。法律要严格遵守,对纪律和规章制度也要严格遵守。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得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由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便转化为违法犯罪行为。学科王
同学们:违法与犯罪不 不 仅仅是一念之差,它是由 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平时要注意加强法制学习,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引诱,防止悲剧的重演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法律“雷池”不可越教案
法律“雷池”不可越教案(第一课时)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作者及工作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珊溪中学(毛爱玲)☆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是根据学校举行的新教材研讨活动(公开课)以及新教材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而设计的,这节课“法律„雷池‟不可越”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后,知道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不注意改进,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严重不良行为已经是违法行为)犯罪;了解不同的违法行为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犯罪要承担刑事责任;了解法律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结合三个教学目标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掌握.一是在知识与能力上,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结合事例。
二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运用角色扮演,在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对身边所发生之事讨论。
三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了解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并了解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避免违法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二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三是要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1.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所谓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犯罪的直接后果是受到刑事制裁,即刑罚处罚。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讲主刑时,注意讲清楚主刑的特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同时附加适用。人民法院在判决真罪案时,对一个罪犯只能判处一种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种以上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随主刑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种以上的附加刑。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刑罚的规定,有利于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2.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认识,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具有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根据未成年人年龄的不同时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不满十四岁的人,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负少数几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即对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八种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一切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适用刑罚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不适用死刑;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可对这些规定展开讨论或辩论,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增强法制观念。3.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学习法律真正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和护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人民群众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公民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觉悟的表现。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并将其明确规定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这是我国法律保障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既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又要勇敢、机智。违法犯罪分子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有“胆”,更要有“谋”。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要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这问题在教学时应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指导。☆学情分析
本课在前一课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犯罪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更深刻地警示自己:法律“雷池”不可越。
(一)教学对象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
2、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
3、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刚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只要遵守学校的校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行。这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求他们遵守才遵守的。所以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行为规则以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有关制度、规则和法律程序。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让学生了解到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好学生。
☆ 教学目标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警示自己不能犯罪,即使不满16周岁,犯了刑法规定的八种罪也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认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通过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和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的活动,感受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了解法律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体会面对不法侵害,应采取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进一步认识犯罪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理解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我国刑法是怎样处罚犯罪行为的;为什么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通过阅读《一个不孝子的忏悔》,加深对刑罚的认识,进一步领悟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避免违法犯罪,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了解犯罪要受到怎样的惩罚,才能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的发生;同时,树立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教学难点:我们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本课在前一课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犯罪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更深刻地警示自己:法律“雷池”不可越。
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二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三是要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1.犯罪要受到刑事制裁
所谓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犯罪的直接后果是受到刑事制裁,即刑罚处罚。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讲主刑时,注意讲清楚主刑的特点,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同时附加适用。人民法院在判决真罪案时,对一个罪犯只能判处一种主刑,不能同时判处两种以上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随主刑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种以上的附加刑。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刑罚的规定,有利于警示学生,从反面教育学生不能犯罪,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2.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认识,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具有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根据未成年人年龄的不同时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不满十四岁的人,一概不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负少数几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责任,即对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八种罪的,要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一切犯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适用刑罚上,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不适用死刑;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可对这些规定展开讨论或辩论,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增强法制观念。3.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中学生学习法律真正的目的在于守法、用法和护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只是执法机关的任务,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人民群众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公民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觉悟的表现。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并将其明确规定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这是我国法律保障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既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又要勇敢、机智。违法犯罪分子是凶恶、狡猾的,青少年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有“胆”,更要有“谋”。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要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这问题在教学时应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指导。教学过程:
(一)、以小丽的故事引入。
图(小丽)启发学生
提出问题:(老师)小丽的故事给我们有什么教训?假如,你是小丽,该怎么做?假如你是三位同学的其中一人又该如何做?
分析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解决问题:(老师)总结各种角度的设计,讨论。
提示学生分别从小丽的角度和三位勒索财物的同学角度考虑。让学生讨论后,抽取几名学生发言点评。
让同学讨论,探讨。
师:在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如何对待上述之事后,抽取几名学生发言回答各种不同意见加以肯定,适当进行点拨、启发、过渡,使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性引导。然后引入正题:法律“雷池”不可越。评析:在上课之前,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又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优化课堂知识,又能让学生分工进行,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落实在合作中,又激起他们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也使自己行为行为得到训练的结果。
(二)、引入课题: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1、案例。
在一辆长途公共汽车上,乘客睡得正香。突然一声“把钱拿出来”惊醒了大家。乘客们心里咯噔一下,顿时都明白遇上歹徒了,怎么办呢?
A.每个人乖乖地拿出了自己的钱,歹徒们扬长而去,又去别的地方作案去了。
B.一个乘客大喊一声“大家抓歹徒”并冲上前去,但是其他人毫无反应,这个乘客受到歹徒一阵毒打。C.几个乘客暗中商量对策,抓住时机上前制止,其他人见状纷纷上前帮忙。大家将歹徒,送到公安局。
2、讨论: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如果对犯罪行为置之不理,会产生什么后果?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3、讨论:小丽的故事
评价:(1)案例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2)讨论带领同学们进入法律课堂,引导他们在课堂上把已学的知识,有关道德、法律等都运用起来,形成了开放型结构,便于学生交流合作,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运用法律武器进行守法、护法,并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引入模拟法庭。法庭纪律
1、到庭所有人员应听从审判员统一指挥,一律关闭通讯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准吸烟。
2、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喧哗、鼓掌、插话,不得进入审判区,有意见可以在闭庭后提出。
3、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诉处理;是被告的则依法缺席判决。
4、审判人员或法警有权制止违反法庭纪律,妨碍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对不听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注意观察起诉书的写法。
如、模拟法庭
师:案由的仔细分析、讲解、举例说明。生:各组派代表归纳。
师:(营造学生气氛,见有不同意见,适当进行点拨、过渡,站在各自立场上进行探究性辩答)。法院判决
一、被告张超等三人返还原告小丽人民币150元,增加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合计人民币1150元。
二、被告张超和王小笔受到管制两年;被告夏志桥受到管制三年。上述一、二两项在判决生效后五日内履行。
案件受理费330元、其他诉讼费200元,合计530元,均由被告三人负担。
生:举例说明。案 由
原告:小丽,性别 女,年龄14岁,民族汉,籍贯黑龙江七年纪学生,住址芳园里3区4幢306室 案由:原告小丽再三受到被告(同校的三位高年纪同学16岁的张超和王小笔、17岁的夏志桥)勒索的案件。属于刑事案件。
请求事项:判被告退还原告人民币150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3000元;共计人民币3150元
事实和理由:被告三次勒索财物、恐吓小丽。对已满16周岁的三同学违反了《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已构成勒索财物罪,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三人要负刑事责任。
师:(总结)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着重让学生学习起诉书的写法。起诉书的步骤:
1、写明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现在何处。
2、辩护人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和职务。
3、案件的事实过程。(注重要点)
4、写明请求事项。
(五)实践与评价:
师:着重讲解起诉书的写法。生:讨论、尝试
启发学生运用实际行动。
某中学14岁女学生小丽,多次受到同校三个高年级同学的勒索。第一次,他们要她交50元“保护费”,声称不给便要打她,不准她进教室,她只好忍气吞声把自己存的零花钱给了他们。五天后,他们又要她就交出100元,扬言如若便要划破她的脸。这次她只好偷偷地向别人借钱。半个月后,这三个同学得寸进尺,再次胁迫小丽交出500元,并不准她告诉家长和老师。一个14岁的学生哪来这么多钱?小 丽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鼓起勇气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后来,三个勒索钱财的学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丽高兴的唱起《小小少年》的歌曲。
评价: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好和上课时小组学习组织得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尝试着写起诉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纷纷发表自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对象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违法犯罪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事制裁?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许多学生仅仅从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一些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知识,对刑事责任年龄
认定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和会误认为只有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刑事制裁,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
2、情感方面,一方面学生会对社会上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产生憎恨感,但未能意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学生会崇拜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公民,有愿望向这些公民学习,但局向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未能真正掌握斗争的方法。
3、生活背景方面,近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上升趋势,这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应特别采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起警示作用。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刚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只要遵守学校的校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行。这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求他们遵守才遵守的。所以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行为规则以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有关制度、规则和法律程序。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让学生了解到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学习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并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8.2法律“雷池”不可越
1、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会写起诉书
3、会写判决书
4、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复习8.2法律“雷池”不可越的知识。
2、作业本8.2法律“雷池”不可越P4 2—43页第十、十一、十二题全做。3、尝试写一写判决书。(选做题)4、预习下节内容:8.3对不良诱惑说“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实践与评价:
师:着重讲解起诉书的写法。生:讨论、尝试
启发学生运用实际行动。
评价: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好和上课时小组学习组织得很好,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尝试着写起诉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纷纷发表自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 “法律„雷池‟不可越,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而且还学会了写起诉书。并采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反思
(一)适合教学的“三维目标”,突出重难点。
通过8.2《法律“雷池”不可越》这课的学习,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兴趣提高,积极性增强。
8.2《法律“雷池”不可越》是法律常识的实践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常识。在探究园内容和小丽的事例中,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给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认识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且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而且还学会了写起诉书。并采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过感悟与体验《法律不相信眼泪》,进一步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结合课堂练习,学习法律导航,掌握法律的特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布置有关课后作业,有待学生进一步练习巩固,从而进行引导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并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老师的评价,有效的探究。
1、王老师评说:思品公开课《法律“雷池”不可越》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并创设了好多个新情景去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运用实例“小丽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深入分析,提出质疑,启发引入发生在你身边或身上该怎么办?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问题,既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中去,又给学生一个切身体会的空间,能完整地衔接课文内容与身边之事相结合,达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作用。总之,《法律“雷池”不可越》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可用明、准、活、强四个字来概括。合乎逻辑,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与学生的活动息息相关,是有效性教研经历。
2、包老师这样评价: 这节公开课符合新教材的“三维目标”,注重课文的知识能力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相结合。明确具体要求,实施相应的措施。能做到合理安排教学容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适时拓展充分利用新资源,并与日常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点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达到师生共融效果。但模拟法庭后,应让学生写一写起诉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写判决书是比较难的。
3、项老师给出的总评是,这堂公开课,明显体现出授课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如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新教材的教育理念理解深刻、课文内容吃透,内容设计讲究问题化、经验化,能突出基本理念方法,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节奏紧密,分散思维发挥的如写散文一样,先放再收,课文重难点突出,充分地显示出老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8.3 对不良诱惑说“不” 教案
课 时:2课时
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学科王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了解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认识抵制不良诱惑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学会对各种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分辨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开展的教学活动,学习“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认识和理解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认识各种不良诱惑的危害性,从而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在拒绝不良诱惑问题上做到知行统一,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科王
教学重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过程:学科王
一、导入 以12岁的法轮功信徒刘思影的天安门自焚事件倒入本课。从而引入本课课题。学科王
对不良诱惑说“不”(板书)
二、案例研讨:他该怎么办?
一天吴坤收到一封厚厚的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乡的镇印刷厂寄来的一叠征订单,并附有介绍材料,上面尽是宣传色情凶杀的不良读物的简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吴坤该怎么办?
活动:“网络利弊大家谈”辩论会
活动目的:
针对当前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上网利弊,摆脱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健康文明上网。
活动过程:
1、由学生自己组成辩论的正方和反方,选出辩手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论点,收集和整理辩论材料
3、教师小结合点评。
三、知识点梳理(法律导航)
(一)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1、不良诱惑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发违法犯罪;
2、黄赌毒和邪教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1)“黄色”(色情)诱惑多未成年人的危害
(2)赌博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3)毒品对为成年人的危害;
(4)“法轮功”邪教的危害。
(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1、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违法犯罪;学科王
2、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1)避开诱因法;
(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
(3)专时转用法;学科王
(4)联想后果法;学科王
(5)请人监督法。
四、阅读与感悟
选材目的:让学生懂得,即使是误入歧途的同学,也能重新改过,只要有信心、恒心,就一定能改的道理;同时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就一定能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参考背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学科王
教师小结: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信息的千变万化,现代社会的开放不可避免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良诱惑,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不良诱惑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这样,才有助于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同时提高自我识别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学科王 也许您也喜欢下面的内容:
第三篇:法制教案
2016-2017第一学期
法 制 教 案
大(2)班
文明交通
活动目标:
1.知道红绿灯的用处,能自觉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2.懂得过马路时应注意安全,一定要走斑马线。3.对交通标志感兴趣,增强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红绿灯、斑马线、故事《三颗星星》。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听故事,谈感受:
街道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的喧闹声,喇叭声,汽车快速行驶的声音……突然,传来了长长的急刹车的声音。
师:请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
二、倾听故事《三颗星星》认识斑马线标志。1.故事《三颗星星》,使幼儿知道红、黄、绿灯代表的意思。2.出示斑马线标志,共同讨论斑马线的用处。
3.幼儿学习安全儿歌,帮助理解红绿灯和斑马线的用处。
附安全儿歌:
嘀嘀嘀,汽车叫,车来了我让道,过马路,左右瞧,走路要走人行道,不玩耍,不乱跑,安全第一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遵守规则别忘掉。
三、交通游戏。
1.谁对谁错——教师依次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判断图中行为的对错,并说出理由。
2.红绿灯、斑马线游戏玩法:教师出示红绿灯的变化图,请幼儿按照红绿灯的指令前进或停止。
遵守交通规则的幼儿可获得安全宝宝奖,小组中遵守交通规则多者为胜。附故事: 《三颗星星》
太阳妈妈有三个孩子:红星星、黄星星、绿星星。三颗星星长大了,太阳妈妈教他们学本领。
红星星是让跑的物体停下来,黄星星的本领是让跑的物体放慢速度注意安全,绿星星学的本领是让物体跑起来。三颗星星学会了本领。太阳妈妈吐口气,用太阳风把三颗星星吹到了地球上。
好多年过去了,太阳妈妈思念孩子,她发出了呼唤信号。三颗星星又回到了太阳妈妈的身边,地球却出了事。所有的马路都塞满了汽车,爸爸妈妈上不了班,小朋友去不了幼儿园。
地球上的人发出了求救信号。三颗星星立刻返回了地球,马路又畅通了。从那以后,三颗星星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到现在,太阳妈妈也不知道三颗星星在地球上干什么。
地球上的小朋友都知道红黄绿三颗星星,也都喜欢他们。因为在每个十字路口,三颗星星天天向小朋友问好。
预防传染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幼儿容易传染上的传染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难点: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增强幼儿预防疾病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有关传染病的资料与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由幼儿比较熟悉的手足口病谈到传染病。(1)、讨论春秋季为什么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秋天气候由暖变凉阴雨绵绵,潮湿多雾,气候多变。)(2)、教师告诉幼儿秋季会有哪些流行性传染病会出现?(如:感冒、麻疹、咳嗽、腮腺炎、腹泻、脑膜炎、狂犬病等)
(3)请幼儿讲述自己生病时的经历和感受。(如请医生诊治,要定时服药,多休息,多喝水,痊愈后才回幼儿园上课等。)
2.教师讲述秋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介绍腹泻、乙脑及狂犬病。
腹泻是秋季的常见传染病,一般是细菌性腹泻,有霍乱、菌痢、副伤寒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在夏秋季高发。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病从口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是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
乙脑是乙型脑炎的简称,是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蚊虫叮咬,发现被蚊虫咬了要赶快擦药或告诉老师和家长,做好消毒灭菌的工作。
狂犬病是秋天被动物咬伤或抓伤,被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的一种病。发病时会像动物一样咬人,严重会危及生命。预防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去挨近小动物,更不要随便抱或者打它们,引起动物的撕咬。万一被小动物咬了,要立即告诉大人或老师。(尽快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至少20分钟冲洗,并消毒。还要去防疫站打狂犬疫苗。)
(1)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讨论。
(2)请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到前面来讲一讲小朋友们的经验。(3)老师小结:咳嗽,打喷嚏,吐口水,毛巾及手摸过的用具上都会留下细菌,都有可能会传染手足口病的。
(4)很多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手足口病是一样的。3.幼儿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1)提问: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2)幼儿自由回答。
(3)老师小结: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勤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打预防针,不接触生传染病的人群。
4、带幼儿到洗手池吸收结束活动。
第四篇:法制教案
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教案
谢萍
【 课 题 名 称】
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 【 课 程 类 型】
法制教育活动课 【教学时间安排】
45分钟 【教学活动准备】
1、邀请一名交警同志讲解交通规则。
2、准备小黄帽十顶,标牌一块。
3、请交警同志教会小交警(全体同学)指挥动作。
4、排练童话剧《森林交通学校》。
5、布置好操场,用石灰标出路口和马路,并设一个简易岗亭。
6、奖品:一顶摩托安全帽。【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识记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确保交通安全。能力目标:通过本次法制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规则;明确遵守交通规则,创设良好交通环境的重要性。
思想目标:使学生明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对社 会成员的交通法规教育,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结合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充分认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性,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规则。【教学难点】
领会和掌握交通指挥动作。
【教学方法】
情境实践活动教学法,排演小品戏剧法,教育先导
法,“知行合一”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班主任导语:同学们,《遵守交通法规,创设良好交通环境》法制教育活动课现在开始,请让我代表学校老师、同学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课的交警叔叔致以崇高敬意,并请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课。
(二)交警同志演讲课程:同学们,我很高兴来到你们学校参加这样有特别意义的法制教育活动课,希望通过本次的学习活动,大家能懂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健康成长。我预祝本次的法制教育活动课开得圆满成功。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地上跑的有火车,公共汽车、客车、货车、电车、轿车、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你们可知道,我国现有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4000多万辆,自行车近5亿辆,要保证大家的交通安全,就必须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
下面,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中学生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
1、学生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走路时,尽量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时靠路边走。过马路时,在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应遵守信号的规定;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地方,应先看左后看右,确认无车或车少时,慢步走过,切忌猛跑,以免突然来车,双方闪避不及。
2、学生应注意骑自行车的安全。刹车要灵,不抢行,不准猛拐弯,不准快速骑车,不准闯红灯,不准双手离把或攀扶其他车辆,不准拖带车辆,不准追逐竞驶或曲折竞驶,不准扶肩并行或并行攀谈;雨天不要撑伞骑车(可穿雨衣),骑车拐弯时,要及早打出拐弯手势,同时回头看一下车后是否安全,再减速行驶。
3、校园内一律不准骑自行车,只能推车慢行。
4、一般不准驾驶机动车入校园。如经批准同意驶入校园内的机动车在驶入校园时应减速,并停靠在学校指定停车的地方,不准驶入教学区。如有机动车在校园内倒车,门卫要负责警戒,防止出事故。
5、禁止中小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教育学生不要乘坐无证驾驶者驾驶的摩托车。
6、学生集体外出,不准骑自行车,以乘坐客车为宜。
〖过渡〗班主任发言:感谢交警叔叔对我们的教育和指导。在上学或外出活动时,我们要千万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警叔叔告诉我们的这些交通规则。下面请看表演:《森林交通学校》。(学生扮演各个角色)
童话剧的大意: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动物(由同学们扮演),它们为了看看外面世界,齐心协力修了一条公路,并选出机灵的猴子(由小明扮演)当警察。新年临近,动物们来来往往探亲访友,公路上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可是许多动物不懂交通规则。你看:小狗(由小东扮演)的自行车上带着狗弟弟(由小佳扮演),小熊(由小坚扮演)驾驶吉普车飞奔而来,猴警察做手势让小熊停车,可它不懂猴警察作出的手势表示的意思。真惨!小狗兄弟俩被吉普车撞伤了,立即送进医院,狗哥哥死了,狗弟弟也失去一条腿,成了残疾!第二天又出事了,山羊(由小雄扮演)驾着摩托车带着小鹿(由小娜扮演)去兜风,因它驾车技术不熟练,没取得驾驶执照,一不小心把走在路边的兔妈妈(由小芬扮演)给撞伤了,三个兔兄弟(由小锐、小武、小艺扮演)哭成一团,好心的猴警察急忙把兔妈妈送进了医院。有两只顽皮的小猴(由小伟、小培扮演),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又边跑边打闹,也被卡车给轧得双双受伤„„。老是出交通事故该怎么办呢?猴子警察很发愁。黑猩猩博士(由小鹏扮演)对猴子警察说:“别着急,咱们马上开办交通法规学校,先培训司机,再培训行人。”狮子大王(由小光扮演)立刻批准了黑猩猩的报告。交通学校开学了,从此以后,交通事故大大减少了。如果你到这个大森林中去玩,也一定要听黑猩猩博士讲交通法规,不然你就寸步难行了呀!
〖过渡〗班主任发言:看完表演我们很受教育,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不懂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性,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下面,我来出一则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此物生来权力大,车马行人服从它,看它脸红不能走,变成绿色可通行。(打一交通设施)(谜底:交通指挥灯)
学生抢答。(略)(答对者分给奖品)
班主任发言:大家猜完谜语后,现在我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到操场参加表演活动:《我们是小交警》。(到操场上稳定秩序后,表演开始)
1、四名身穿警服、袖戴白臂章的同学(由小荣、小玲、小誉、小霞扮演)边唱儿歌边出场。
歌词为:身戴白臂章,手拿指挥棒,我们是人民警察,白天黑夜为您站岗,请看我们的指挥动作,猜猜是哪种指挥信号?
小交警A(小荣):
出列,作立正姿势,右手持棒向上直伸,这是什么信号?(答案:停止信号)
小交警B(小玲):
出列,作立正姿势,右手持棒向右平伸,继之向左挥棒,然后持棒下垂,保持立正姿势。
(答案:放行信号,左右两方相当于绿灯信号,前后两方相当于红灯信号)
小交警C(小誉):
出列,摆出稍息姿势。(答案:表示信号解除)
2、做指挥车辆和行人过马路表演 小交警D(小霞):
精神抖擞地走上岗亭,做出指挥车辆各种手势。主要有:①停止一方车辆手势;②示意车辆直行手势;③示意车辆左右转弯手势;④示意车辆慢行手势;⑤示意车辆靠边行手势。
由十位同学头戴小黄帽,背着书包做横过马路表演。具体方法1:
排头同学走到马路边停止,向左右观察,确认安全后,齐喊“一看,二慢,三通过”依次穿过马路。具体方法2:
排头同学到马路边举起一块路牌,上写:“数一二过马路,先看左再看右”,“安全幸福千万家”,有秩序地通过马路。
〖过渡〗班主任发言:同学们刚才表演得很好,我们从中学到 了许多关于交通安全的常识,下面请结合刚才表演抢答我提出的问题:
(1)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不猛跑,对不对?(对!)(2)几个同学在马路上打闹、扔球,对不对?(不对!)(3)搀扶一位老妈妈过马路,对不对?(对!)(4)一边看书,一边过马路,对不对?(不对!)(5)红灯亮着,继续过马路,对不对?(不对!)〖给以掌声〗
(三)班主任作课堂小结: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 的内容,其中的“行”要涉及交通问题。同学们上学,放学,节假日外出旅游,除了步行以外,还要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火车等。所以,交通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要从小遵守交通法规,共同创设良好的交通环境。
(四)课后活动:
① 全班讨论制定一个安全交通小公约。
② 把上学需过马路的同学分组,选出“路队长
第五篇:法制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毒、注射毒品;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
•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十)吸烟、酗酒。
问题
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一)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案例1(小偷小摸导致犯罪)
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坏。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四、殷切的希望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宣 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中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主持人宣布本次班队会结束。
五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