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

时间:2020-10-31 09: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

第一篇: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

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

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

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预设2分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吸热)水 水蒸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会流动 无固定形状 液态 看得见 摸得着 有固定体积 较重 气态 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固定体积 较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 B.无色 C.透明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 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 2.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

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烧过水吗?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 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 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A.90℃ B.100℃ C.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

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作业设计】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 B.0℃ C.-3 ℃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 4.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1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2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3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 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板书:吸收热量)(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

固态转化成液态)(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板书:冰 固态 水 液态 水蒸气 气态)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 热量)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

冰融化一半;

冰完全融化。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图文结合。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作业设计】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

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

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

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

(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

(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作业设计】 1.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克食盐 A.20 B.35 C.100 2.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克小苏打 A.1 B.4 C.10 3.下列物体组合中,都能溶于水的是()①白糖 ②食盐 ③面粉 ④沙子 ⑤碱 ⑥食用油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6.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使学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 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温度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都不搅拌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

3.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

2.分步进行;

3.及时记录。)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2.出示实验记录表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实验过程与方法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提出的问题 搅拌与溶解快慢有关系吗? 我们的推测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 水温相同、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 实验过程与方法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冷水中;

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根据不同时间下,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填写。

【作业设计】 1.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可以改变()条件。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2.在做“温度与溶解快慢关系”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A.水的温度 B.搅拌情况 C.食盐的多少 3.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A.搅拌 B.用热水 C.加盐 7.混合与分离 【教材简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 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 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 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整理器材放回原处,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 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3.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四、课后拓展:

1.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 2.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板书设计】】 7.混合与分离 食盐 能溶解在水中 过滤 蒸发 沙 不能溶解在水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

【作业设计】 1.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来加热。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2.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网筛 B.风车 C.磁铁 3.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A.支撑 B.盛放物体 C.使物体受热均匀 第 8 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1、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2、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三、研讨:(预设5分钟)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

还是原来的物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观察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及记录后,学会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3——4题为宜,以选择为主,其他形式也行。

1、水的三态是:

、、。

2、把一张A纸折成纸飞机后发生了什么变化:()a.形状改变 b.颜色改变 c.性质改变 3、冰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a.气态 b.液态 c.固态 4、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恢复原形是因为:()a.乒乓球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b.热水受热膨胀把乒乓球定回原形 C.乒乓球本身受热膨胀变回原形

第二篇: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上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上[2011-9-5]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狗尾草 茎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叶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篇: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随堂练习题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练习题

一、填空。

(1)吸气,是含有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的过程。此时胸腔,腹部。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

到气管,再由

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腹部。

(3)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4)一呼一吸算

次呼吸。

二、选择。

(1)下列器官不参与呼吸的是()。

A.肺部

B.胃

C.气管

(2)鱼用()呼吸。

A.鳃部

B.嘴部

C.鳞片

(3)()是维持生命的必需气体。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三、实验探究

3右图是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图,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B.C.D.(2)当用手往上顶橡皮膜D时,小气球变瘪表示

过程,拉下橡皮膜D时,小气球鼓起表示

过程。

四、培优训练

下图是肺吸气和呼气时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的括号中标注“吸气“或“呼气”。

(1)当吸气时,胸部和肋骨

运动;

当呼气时,胸部和肋骨

运动。也就是说,当吸气时,由胸骨和肋骨等围成的胸腔容积

;呼气时,胸腔容积。

(2)当吸气时,腹部

;呼气时,腹部

。原因是的下降和上升。

参考答案:

1.(1)氧气

扩张

收缩

(2)肺

口腔

收缩

放松

(3)氧气

二氧化碳

(4)一

2.(1)B

(2)A

(3)B

3.(1)气管

胸腔

膈肌

(2)呼气

吸气

4.吸气

呼气

(1)外

变大

变小

(2)扩张

收缩

膈肌

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

我们的呼吸次数,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的。

(2)

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3)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交换。

(4)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

进人血液,呼出

排出体外。

(5)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

(6)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平静状态

慢走一分钟

跑步一分钟

每分钟呼吸次数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发现

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少的,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二、选择题。

(1)下列()不是保护呼吸器官的正确方法。

A.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

B.经常开窗通风

C.经常吸二手烟

(2)对于吸烟者,我们要做到()

A.积极劝阻

B.大加赞赏

C.不理不睬

(3)体育课进行100米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

A.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B.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

(4)关于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呼吸变慢

B.运动时呼吸与平静状态下一样

C.运动时,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呼吸急促

(5)在安静状态下每位同学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是()。

A.一模一样的B.有一些差别

C.有很大差别

(6)人体从呼吸过程中获取()。

A.血液

B.氧气

C.细胞

三、实验探究题

下面是乐乐记录的自己在三种状态下意分钟的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下

运动结束时

休息3分钟后

休息10分钟后

第一次

24次

45次

39次

27次

第二次

25次

44次

38次

26次

第三次

23次

45次

40次

25次

(1)乐乐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平均值是

次。

(2)在不同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填“相同”或“不相同”)。

(3)运动结束后呼吸次数比安静状态次数,说明运动时呼吸会。

四、培优训练

下图是奇奇根据自己的呼吸次数的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1)通过课堂实验以及观察、比较: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明显,休息3分钟后,逐渐。

(2)呼吸时,奇奇吸入含有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这些气体在呼吸器官

中进行交换。

参考答案:

1、(1)增加

(2)肺

(3)气体

(4)氧气

二氧化碳

(5)增加

(6)平静状态

跑步一分钟后

2、CAC

CBB3、(1)24

(2)不相同

(3)多

加快

4、(1)加快

减慢

(2)氧气

二氧化碳

2.3测量肺活量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

(2)可以用

法测量肺活量,肺活量越大的同学会使塑料瓶里排出的水量越多。

(3)肺活量的大小对身体的影响。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肺活量较小,就说明他的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较差,那么一旦身体需要大量耗氧时,就会出现供氧不足、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4)增加肺活量最显著的方法是多参加,也可以通过一些调整呼吸的方法来增加肺活量。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肺活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肺活量越大呼吸能力越强

B.用鼻子呼吸和用嘴呼吸肺活量是一样的C.一次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2)一呼-吸算呼吸()

A.一次

B.两次

C.不确定

(3)以下()状态下,肺活量最小。

A.跑步

B.跳绳

C.睡觉

(4)()越大,肺功能就越强。

A.肺泡

B.气管

C.肺活量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人在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B.呼吸对我们人体不重要

C.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弱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每个人都有肺活量

B.每个人的肺活量大小都是一样的C.阳阳爱运动,豆豆不爱运动,阳阳的肺活量可能要比豆豆的大

(7)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

A.氧气

B.营养

C.肺活量

三、实验探究

如图是一个肺活量测试袋,飞飞和亮亮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分别往测试袋里

用力吹气。

(1)他们这是在研究

大小的实验。

(2)飞飞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000毫升,亮亮的测量袋鼓起后的数值是1200毫升。的肺活量大一些。

四、培优训练

1.肺活量是()的气体。

A.轻轻吹一口气

B.深吸一口气,用力呼出

C.轻吸一口气,慢慢呼出

2.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比肺活量小的人吹得响,时间也()。

A.久

B.短

C.一样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增大肺活量的方法

吹气球是增加肺活量的好方法。当你走在路上,在家做家务,或短暂休息时,练习吹气球然后放气。当你多次尝试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肺变得更强大,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气了。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鼻尖上贴一个长而轻的纸(或纸巾),吹动纸条使它尽可

能舒展开。定期练习并计时,逐渐增加纸条长度,肺活量自然会慢慢提高。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们的肺活量可以()

A.减少

B.增加

C,没变化

参考答案:

1、(1)肺活量

(2)排水

(3)强

(4)体育锻炼

2、BAC

CACA3、(1)肺活量

(2)亮亮

4、B5、A6、B

2.4

《一天的食物》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按食物的来源分,食物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_______中得到的。

3、番茄炒鸡蛋是______种食物。

4、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_____有关。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八宝粥是一种食物。()

2、牛奶是食物,矿泉水不是食物。()

3、给食物进行分类,有利于食物的搭配、运输和储藏。()

4、西红柿、黄瓜和红薯既可生食又可熟食。()

5、平常吃的小零食不属于食物。()

6、一天中吃得最多的食物是主食。()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是植物类食物。

A、米饭

B、鸡肉

C、牛奶

2、下列()是动物类食物。

A、玉米

B、牛奶

C、西红柿

3、佳乐不爱吃主食,爱吃小零食。下面()会是他喜欢的食物。

A、包子

B、面条

C、牛肉粒

4、下列属于蔬菜类食物是()

A、牛奶

B、水

C、青椒

5、青椒炒鸡蛋属于()食物。

A、植物类

B、动物类

C、植物类和动物类

6、按照()的顺序我们一天吃过很多食物。

A、早餐

午餐

晚餐

B、午餐

晚餐

早餐

C、晚餐

早餐

午餐

7、按人们生活习惯,食物可以分为()

A、荤食

素食

主食

副食

B、粮食

蔬菜

水果

调味品

C、生食

熟食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四、给下面食物进行分类

①黄瓜

②鱼

③米饭

④青菜

⑤番薯

⑥馒头

⑦葡萄

⑧四季豆

⑨猪肉

⑩鸡蛋

(1)植物类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类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吃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熟吃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熟都可以吃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2、食物3、24、食物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A2、B3、C4、C5、C6、A7、B

四、给下面食物进行分类

(1)①③④⑤⑥⑦⑧

(2)②⑨⑩

(3)⑦

(4)②③④⑥⑧⑨⑩

(5)①⑤

2.5《食物中的营养》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构成人体肌肉、内

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2、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以及水。

3、脂肪和糖类是人体________的主要来源。

4、维生素和矿物质有________的作用。

5、含有______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渍。

6、看标签或相关资料,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离不开矿物质。()

2、我们要吃不同的食物,不能偏食和挑食。()

3、蛋白质放在火上烧会发出像头发烧焦的味道。()

4、食物中的淀粉遇到碘酒会变紫色。()

5、水在白纸上干燥后会留下痕迹。()

6、许多蔬菜、水果中都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食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A、蛋白质

B、脂肪

C、矿物质

2、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是()

A、面包

B、牛奶

C、黄瓜

3、玉米粉中含有丰富的()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4、植物油、花生、芝麻等食物含有丰富的()

A、维生素

B、脂肪

C、蛋白质

5、在下列食物中滴上碘酒后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面包片

B、土豆

C、牛奶

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多吃含_____的食物。

A.维生素

B、水

C、脂肪

7、某人牙齿经常出血,这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缘故,医生嘱咐他应多吃()

A、海产品

B、豆制品

C、蔬菜水果

8、人体的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蛋白质、糖类、水

B、蛋白质、糖类、维生素

C、蛋白质、糖类、脂肪

四、连线题

把食物名称、营养成分与人体的主要作用连起来。

胡萝卜

蛋白质

馒头

糖类

输送营养物质

鸡蛋

脂肪

提供人体活动能量

肥肉

维生素

调节人体机能

食盐

矿物质

长身体的材料

五、实验探究题

小红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了面粉、黄豆、菠菜、核桃、牛乳粉五种食品,小红列出了这五种食物(各100克)中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C、钙的含量:

1、从表中可以知道A、B、C、D、E分别是哪种物质并说明理由?

2、食物中含有六类营养物质,请写出表中没有的一类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蛋白质

2、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矿物质

3、能量

4、调节身体机能

5、脂肪

6、蛋白质

维生素

矿物质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A2、C3、C4、B5、C6、A7、C8、C

四、连线题

胡萝卜

蛋白质

馒头

糖类

输送营养物质

鸡蛋

脂肪

提供人体活动能量

肥肉

维生素

调节人体机能

食盐

矿物质

长身体的材料

五、实验探究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中主要含蛋白质,因此A是黄豆;B中主要含维生素C,是菠菜,C中主要含糖类较多,是牛乳粉D中主要含糖类,是面粉,E中主要含脂肪是核桃。

2、水

3.3《营养要均衡》练习

一、填空题

1、在平衡膳食宝塔中面积最大的底层是______食物。

2、营养的均衡就是指所获取的营养必须______搭配。

3、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______的食物。

4、“宝塔”中食物的用量呈现________的变化规律。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2、人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营养成分。()

3、生活中,爱吃什么就多吃,因为身体需要。()

4、小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应该多食。()

5、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要做到营养均衡。()

6、“美味不可多用”是有科学道理的。()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糖既好吃又能提供能量,应该多吃

B、早上来不及吃早餐,中餐和晚餐多吃点补充回去

C、多吃零食,零食里的营养成分可以取代一日三餐

D、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莱

2、在“均衡膳食宝塔”图中,能支持我们身体生长的主要是()

A、第5层

B、第3层和第4层

C.第2层

D、第1层

3、在“均衡膳食营养宝塔”中,能让我们保持健康的主要是()

A、第5层

B、第3层和第4层

C、第2层

D、第1层

4、在“均衡膳食营养宝塔”中,给我们提供能量的主要是()

A、第5层和第3层

B、第3层和第4层

C、第2层和第4层

D、第1层和第5层

5、某校餐厅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排骨、麻辣豆腐。小明认为这一食谱増加蔬菜类食物才均衡,添加下列()后这份食谱变得更为合理

A、素炒豆角

B、红焖羊肉

C、煮鸡蛋

D、炸鱼

6、制定一份合理的食谱,用量最多的食物是()

A、蔬菜水果类

B、五谷类

C、油脂类

D、禽畜肉、鱼虾和蛋类

7、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膳食,比如“腊八粥”,其营养成特点是()

A、营养成分单一

B、营养成分比较全面

C、营养有所侧重

D、营养最齐全

8、下列选项中,符合科学饮食原则的是()

A、荤素搭配

B、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C、喜爱吃的食物多吃

D、爱吃就吃,不爱吃就不吃

四、连线题

油脂类

脂肪

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奶类和奶制品

糖类

豆类和豆制品

给我们提供能量

鱼虾类、蛋类

蛋白质

蔬菜、水果类

让我们保持健康

谷类

维生素

五、看图题

1、下图是平衡膳食宝塔,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每天人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

]__________类食物。

(2)、每天人摄取最少的食物应是[

]__________类食物。

(3)、青少年每天应比成年人多摄取含______多的食物,即金字塔第______、______层的食物。

(4)、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第______层的食物,适当多吃第______层的食物。

2、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A、B、C、D、E五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营养学家将这五类形象地设计成右图示的“____________”,并提倡居民每天均衡地吃这五类食物。为保证身体健康,建议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例是____________。

(2)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应多吃图中C、D类食物,原因是

该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和钙质。

(3)你每天吃的主食是______类食物,膳食中如果不搭配该类食物

会造成身体内缺乏供能物质。

(4)B类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_______和无机盐。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谷类

2、合理

3、维生素

4、由多到少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D2、B3、C4、D5、A6、B7、B8、A

四、连线题

油脂类

脂肪

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奶类和奶制品

糖类

豆类和豆制品

给我们提供能量

鱼虾类、蛋类

蛋白质

蔬菜、水果类

让我们保持健康

谷类

维生素

五、看图题

1、(1)①

(2)⑤

油脂

(3)蛋白质

(4)⑤

2、(1)均衡膳食宝塔

3:4:3

(2)蛋白质

(3)A

(4)维生素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习题

1、填空

(1)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我们的牙齿可分为()三类。

(2)

口腔里的牙齿能(),舌头能()。

(3)口腔中的唾液可以消化(),使它变成()。

(4)在消化过程中,门牙将食物()、犬牙将食物()、臼齿()食物,经过舌的(),和唾液混合,变成(),进入()。

(5)牙齿从结构上分可以分为(),()。

(6)龋齿又叫()。

2、判断

(1)

每个人的口腔中有32颗牙齿。()

(2)

门牙、犬牙、臼齿分工明确,互不干涉。()

(3)

牙齿可以帮助消化,所以它也是消化器官。()

(4)

牙槽脓肿会使牙髓坏死,所以要讲究口腔卫生。()、(5)

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保护牙齿,所以每天要刷一次牙。()

(6)为了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我们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3、填图

答案

1、填空题

2、判断

(1)

(2)×

(3)×

(4)√

(5)×

(6)√

3、填图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时,我们可以用

模拟胃。

2.将食物传送到胃。

3.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4.肠道是人体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倍。

5.胃可以储存和搅拌,吸收一些。

二、选择题

1.负责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的消化器官是()。

A.咽部

B.口腔

C.胃

2.食物开始消化的地方是()。

A.胃

B.小肠

C.口腔

3.小肠的作用是()。

A.传送食物至胃

B.储存和搅拌食物

C.完成消化和吸收

4.下面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的做法是()。

A.平时多吃生的食物

B.每天的饮食要有规律

C.多吃辛辣的食物

5.通过反复揉挤塑料袋里的食物可以模拟()的功能。

A.胃

B.小肠

C.大肠

三、判断题

1.吃太多会增加胃的负担,但饿肚子不会影响胃的健康。

()

2.夏天天气太热,吃过冷的食物可以解暑,并不会伤害消化器官。()

3.每天的饮食不需要有规律。()

4.食物在被消化的过程中,其中的营养物质会被慢慢吸收。()

5.胆囊能够产生胆汁。()

四、连线题

口腔

传送食物至胃

小肠

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大肠

完成消化和吸收

食道

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五、综合题

(A)

(C)

(D)

(B)

(E)

上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图,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消化器官各部分的名称。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E:_______

(2)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初步的消化过程,在_______

里化学性消化,变成食糜;食物的营养主要是在_______

中被吸收的。

答案参考

一、1.塑料袋

2.食道

3.大肠

4.最大

4.5

5.食物

营养

二、BCCBA

三、×××√×

四、口腔

传送食物至胃

小肠

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大肠

完成消化和吸收

食道

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五、(1)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2)胃

小肠

第四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2013-2014

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评估科学试卷(一单元)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知道:(每空1分,共18分)

1.像樟树这样的植物叫()植物,它的茎叫()。

2.像狗尾巴草这样的植物叫()植物,它的茎叫()。

3.陆地上生长的植物叫()植物,水中生长的植物叫()。

4.叶是由()和()两部分结成。其中()上有叶脉。

5.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过()、()、()、()等过程。

6.植物有着共用的结构:()、()、()、()、()。

二、辩一辩。(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带着目的去观察大树,才能发现更多。()

2、大树和小草的茎都一样坚硬。()

3、车前草和水花生都是水生植物。()

4、浮萍不需要土壤也能生长。()

5、春天是树木落叶的季节。()

6、新鲜的树叶是黄色的。()

7、菊花一般在秋天才开花。()

8、有的树生长时间长,永远都不会枯死。()

9、有的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10.植物不能运动,所以是没有生命的。()

三、对号入座。(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7分)

1、一些大树看不到它的根,它应该()根。A、有B、没有

2、蒲公英属于()A、木本植物B、草本植物

3、不属于陆生植物的是()。A、玉米B水葫芦C、狗尾草

4、植物的叶是()。A、有生命的B、无生命的5、树叶变黄的季节是()。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6、陆生植物的生长()水份。A、需要B、不需要

7、变硬的树叶一般是()。A、绿色的B、枯黄的四、连一连:7

狗尾草石榴树

水葫芦水生植物金鱼藻木本植物 香菜草莓

金鱼藻陆生植物核桃树草本植物 芦苇香樟树

四、我的研究。(每小题2分,共8分)

1、植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正常生长?

2、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把你观察的一棵大树的内容记录下来。

4、请你画出一片完整的树叶,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第五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机械是能使我们审理或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这些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简单的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成为工具。

2、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翘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4、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刚赶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5、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6、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7、轮轴可以省力。

在轴粗细相同的情况下,轮轴的轮越大越省力。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9、像塔吊的钩子上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10、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1、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12、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13、斜面可以省力。

14、在杠杆使用中,省力和费力的关系规律是怎样的?

答:在杠杆的使用中,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

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15、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当并不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6、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点:不同坡度的斜面都能省力

不同点: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17、自行车上都应用了哪些机械?

答:车把是轮轴、刹车时杠杆、脚蹬子是轮轴、大齿轮与小齿轮是轮轴螺丝与螺丝

帽是斜面等。

18、齿轮转动的快慢于齿轮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答: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大齿轮

转动比小齿轮慢。

19、盘山路为什么修成“S”型的?

答:把盘山路修成“S”型是运用了斜面原理,由于路程的延长而坡度变小,可以

省力。

20、为什么塔吊能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答:因为塔吊有许多滑轮组,滑轮组越多越省力。

21、我们已经认识了些机械,归纳起来,机械有哪些作用?

答:简单机械由省里或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使用各种机械就如同延长了人类的臂膀,增强了人类的工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下载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附练习题(非表格式)[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地平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 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 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

    六年下册科学一、二单元检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人们把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 2.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一、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金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新教科版科学 2.6金鱼教学设计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6 《金鱼》 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林光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动物单元着重认识的第4中小动物,教科书不厌其烦地四次安排认识动物的个体,因为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了解空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