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汇总62篇)

2023-02-27 08:5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古诗教案(汇总6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教案(汇总62篇)》。

篇1:古诗教案

5*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课后小记:

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篇2:古诗教案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篇3: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 个别读――正音――齐读

(2) 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篇4: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篇5: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

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祁县第三小学 教师  罗建英 二、教学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大家对南宋,对诗人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南宋可以说是北宋的后半生,《水浒传》里提到的那个皇帝丢了半壁江山,还当了金兵俘虏,他的儿子逃到临安又做了皇帝,继续寻欢作乐……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谁来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个?为什么? 生:有感…… 师;一个字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 生:感受,感慨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师:是啊,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又是怎样的泪啊? 生:这是失去亲人的泪。 生:这是家破人亡的泪。 生:充满仇恨的泪。 生:这是遗民们盼望统一的泪。 师: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惨呀!此时,你的心情是什么?(并请学生怀着体会到的心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汴州 壮美 泪 金兵横行  悲愤交加 忧国忧民 一、《鹿柴》教案 祁县第三小学 教师  罗建英 二、教学内容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三、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   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学生练读。   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   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   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能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板书设计: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 深林 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篇6: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篇7:古诗教案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篇8:古诗教案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篇9: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赠汪伦》

1.以故事引入。

《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干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出示教学软件或课文插图,学生看图练说,可以发挥想象。)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伴以悠扬的笛声或萧声。)

(出示与古诗配套的音乐光盘或配乐录音让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深情厚谊。)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指名描述诗意。

二、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题:

补充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重点解释“西辞”。可结合地图,让学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扬州,看两个地方所处的位置,也可画出长江流向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重点抓“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时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情景,在头脑中或在纸上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别好友后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谊。

④教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⑤用多媒体软件或投影显示画面: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延伸(可任选一项完成)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土,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9.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l)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

三、拓展延伸

1.分小组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2.请2-3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推荐古诗。

四、学习本课生字

1.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的。

2.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给大家。

3.指导正确书写。

篇10: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

⑶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

⑺供:参加。

⑻耕织:耕田织布。

篇11: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10、古诗三首。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徒:徒然……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篇12: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

清平乐・村居

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篇13: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只表示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示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局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小朋友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示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同学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俺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俺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俺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俺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溢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昼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身的事情,各自有自身拿手的本领。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小朋友,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小朋友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俺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篇14: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简析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四、学习《游山西村》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五、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自己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进诗歌。

篇15: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篇16:古诗教案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篇17: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3、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篇18:古诗教案

古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篇19: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D�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

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篇20: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8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梅花》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篇21:古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二、赠汪伦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篇22: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篇23: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推荐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篇24:古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

篇25:古诗 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春晓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 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 板书:古诗(加拼音) (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写“古”) 你会背几首古诗? 板书:首(加拼音) 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 (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 板书:古诗两首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 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 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 (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⑴ “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⑵ “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⑴ 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幻灯出示:鸟叫声) ⑵ 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⑷ 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 评价读。 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 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教学反思  能根据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能按既定的教学思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读的指导,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并会背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时,能在一开始就从指导识字入手,并能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指导朗读这个环节中,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研读古诗时,教师能通过理解重点字来理解诗句,潜移默化的渗透诗歌的情景,对于学生研读古诗有一定的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注重要把图和文融合的更加紧密些,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对文的进一步理解。

篇26:古诗 教案

古诗二首 教案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单 元:哲理故事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峰峦重重的山谷、曲折蜿蜒的小路、哼唱山歌的清泉和参差错落的树木。《“一”字诗》是一首七言诗,用十个“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条渔船泊在江面,一位渔翁悠闲地垂钓其中。两首诗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在运用重叠词语的同时,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入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了解多音字“曲”的读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以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古诗配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绘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初步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难点分析: l  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课要求认读的“溪、叠、俯、仰”等生字笔画较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l  古诗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有困难,如“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画面,帮助理解;“俯、仰”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可借助课件出示插图,辅以教师谈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 l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l  两首诗分别用了“重言”和“重复”的修辞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呀?(学生自由交流)是啊,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二)课件出示图片,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最后画面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三) 揭示课题:这最后一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九溪十八涧。(板书课题) (四)理解题目意思。 “涧”就是山间流水的沟。(借助课件理解“涧”)九溪十八涧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俞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九溪十八涧》,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九溪十八涧》,提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二)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三)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正确熟练。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多音字“曲”和“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 (四)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 溪”和“叠”可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想象字形的方法识记; (五) 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六)学写生字“泉”、“树”。 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自由读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同桌相互释疑。 教师引导: 曲:弯曲。  高下:高低。 (二)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哪儿最美?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古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三)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预设: 1.学生感觉群山之美,引导学生想象山“重重叠叠”的样子(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指导朗读。 2.曲曲环环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弯弯曲曲、蜿蜒回环的小路。 3.叮叮咚咚泉:引导学生想象山泉叮叮咚咚,唱着山歌流向溪涧的情景。指导读好“叮叮咚咚”,声音要清脆、好听。 4.高高下下树:引导学生想象九溪十八涧的树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树木高高矮矮、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样子。) 5.体会叠词的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叠词的用法, 课件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齐读这些词,说一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古诗中用了这些重叠词,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话激趣: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悦耳的泉水声,你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提出背诵要求,小组竞赛背诵。 四、课外延伸作业。 为古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一)指名背诵《九溪十八涧》。 (二)教师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诵读得真好,就像是唱了一首悦耳的山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很有趣,诗的题目是《“一”字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数一数这首诗里面共有几个“一”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一)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错处。 (二)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名朗读,说一说诗中共有几个“一”字。引导学生注意十个“一”字的不同读音。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音。 (三)学生画出诗中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四)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情况。 “仰、俯”可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翁”: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记忆。 “钓―钩”:对比记忆。 “舟”:象形字,可通过画简笔画,引导想象的方法帮助记忆。 (五) 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一)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读诗感受,教师引导理解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做什么?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 (三)出示配乐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一边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 背诵古诗。 四、课外延伸,补充古诗。 (一)补充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陈沆。 (二)课件出示古诗《江雪》,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鼓励课外背诵。 五、指导写字。 (一)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二) 教师范写,注意以下几点。 笑: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不是横。 舟:独体字,注意第二笔是竖撇,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指导学生写字时边想象边写,如“笑”字,书写时想象可爱的笑脸,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神韵。 (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交流作品,欣赏评价。         介绍杭州美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他们自然融入古诗所创设的美好情境之中。                   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融情于景,易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词义---理解诗句---感情朗读---体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鼓励照样子说词语,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词汇的积累。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诗情。                   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渗透汉语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内涵。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使学生体验学语文的乐趣。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又使学生了解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写好每一个汉字。        

篇27:《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日(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寒山】 产生,生出。“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石径】 因为。

【生】 深秋时节的山。

【坐】 石子小路。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寒径斜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蚝�山‖石径�蛐保�

白云�蛏�处‖有�蛉思摇�

停车�蜃�爱‖枫林�蛲恚�

霜叶�蚝煊凇�二月�蚧ā�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斜)

山行枫林(红)热爱

白云(生处)人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导课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的观图,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前两句古诗的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在教学后两句诗时,在学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完善自己的简笔画。在绘制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古诗的意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在今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赠刘景文学生齐读课题。)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理解题目:谁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设计意图: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随文识字”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赠送姓刘菊残犹有傲霜君子橙黄橘绿

(重点指导读准平舌音“赠”;翘舌音“橙”;前鼻音“残”;后鼻音“赠、橙”。)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刘景文】 举,向上托。

【擎】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傲霜】 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君】 最。

【正】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橙黄橘绿】 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2)减一减:“群―羊=君”。

(3)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盖”字的“羊”没有尾巴;“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盖、菊”和左右结构的字“赠、橙”,学生练写。

赠: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不是日或田。

刘: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盖: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菊: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君: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

橙: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指名朗读,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尽菊残

3、理解“荷尽”

(1)看到“荷”,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小荷”和“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荷”有什么区别?

(3)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4)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4、理解“据残”。

(1)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这时候的菊花怎样了?(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3)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菊残犹有傲霜枝)

5、对比朗读,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读了这两句脑海中出现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荷花已经黄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秋雨中枯黄、卷曲的花瓣,随风飘落,但是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仍然露出孤高之态。

(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看到“橙黄橘绿”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

3、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三)《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田野里那好闻的气味。红薯地都翻过了,玉米秸已砍倒,摘完棉花的花棵立在地里。经过秋霜的红薯秧,叶黑黑的,一团团堆在地头,发出一种甘甜的味道。……(只要能体现秋天的特征就可)。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谈话过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朗读,好吗?

2、知道了解七言诗的朗读。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在诗句中适当的停顿,这样有节奏读,听起来才会有美感。不同字数(五言诗、七言诗)的诗有不同的节奏。

(2)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句式应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一般七言诗我们都是后三字和前面的四字分为两个大节奏来读,也就是上四下三读法。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学生自由体会读。

5、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齐读。

7、指导背诵: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8、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八、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唤起了我们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九、当堂检测

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荷尽已无

赠刘景文菊残傲霜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并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由于三年级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生活阅历较浅,在理解这首诗时存在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引导孩子们一边对照注释,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交流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理解了诗句意思,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和时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如果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孩子细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教师口述: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介绍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风声。

【萧萧】 晚上写。

【梧】 梧桐树。

【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知】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挑】 篱笆。

【促织】 猜想。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送挑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

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挑促织

(重点指导读准“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ǎo)

tiāo: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挑担;3>选,拣,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ǎo: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谈话过渡:你们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吗?(秋季)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到这首诗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萧萧:风声;梧:梧桐树;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蟋蟀,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6、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7、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8、引读: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理解“知”: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2、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篱落一灯明。)

3、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4、朗读指导。

5、师范读,并小结: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6、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诵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问题交流:《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方法指导

1、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读刘景文、苏轼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

八、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2、举例: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看到“枫林”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点丝丝的寒意!也带来漫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飘飘而下。我看看这儿,看看那儿。突然,一片“火光”,不对,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层层、一段段、红的鲜艳、红的可爱……衬着白云蓝天格外的艳丽,我心中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般的枫林之季!

3、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中“萧萧梧叶”会想到什么景象?

九、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十、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组织一次“秋天的诗歌诵读会”吧!建议如下:

1、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

2、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3、做好朗诵的准备,形式多样:可以诗配画、可以表演(跳舞、歌唱)、也可以做成PPT配上音乐诵读……

十一、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秋夕》

(一)阅读《和杜录事题红叶》背诵这首诗,思考:

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秋夕》思考:

1、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十二、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近梧叶送寒声

处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思乡怀亲

远儿童挑促织

处篱落一灯明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在教学中,不但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而且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在指导学生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朗读感受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能越俎代庖,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篇28:《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一、课前说说:

二、指导看图

三、讲读诗句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巩固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篇29:《古诗》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南平三中佘冬妹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下午10月21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八、教学反思: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篇30:《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篇31:《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学习“会写字”

暮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露水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未肯降骚人输梅阁笔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题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缘 书写,题写。

降 诗人。

骚人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不及;比不上。

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横岭侧峰)(板书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远近高低)(板书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板书《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篇32:《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课 型 新授 课题 21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备课 第 组 整理 李仲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5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2)知作者,解诗题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B教师引导: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教师补充资料: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板 书 设 计   出塞 秦时明白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 学 反 思     课 型 新授 课题 21古诗三首 教学时间 共  2  课时 第 2课时 备课 第 组 整理 李仲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5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什么去了?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三、达标练习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出自  朝诗人  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选自 朝诗人  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默写《示儿》 四、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篇33:《古诗》教案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篇34:《古诗》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模板

助学目标:

1.诵读、会背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2.理解诗意,学习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诗歌,深入理解名句。

助学重点:诵读、背诵四首古诗。

助学难点:诗歌鉴赏。

课时安排:2课时

助学流程:

第1课时:(学习前两首)

一、学生自助: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①听读,感受诗意,欣赏古诗。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心境,他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作诗的?

②用“/”划出诗句节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诵出感情。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③小组竞赛,学生互评。(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

二、求助互助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首诗各句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情

结合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提示:可结合以下问题,畅所欲言。

(1) 诗人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2)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有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

(3) 本诗的名句和值得欣赏的重点字词是哪些?它妙在何处?

(4) 诗中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提出质疑

三、教师补助:如何鉴赏诗歌。

1.律诗的相关常识。

2.四首诗的鉴赏文章各一篇。

3.小结如何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结合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五、课堂巩固:背诵、默写课文。

六、续助方案:《同步练习》。

第2课时:(学习后两首,流程同上。)

课题:《古诗四首》 班级: 姓名:

助学目标:1.诵读、会背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2.理解诗意,学习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诗歌,深入理解名句。

课前自助:

1.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读音。

抵( ) 搔( ) 簪( ) 笼( )

戍( ) 阑( ) 寥( ) 惶( )

2.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意思。

烽火 家书 浑欲 不胜 犹唱

尚思 轮台 夜阑 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丹心 汗青 四周星

3.小组讨论,用“/”线标出诗句节奏,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4.结合文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歌字面意思。

(要求:①在翻译有困难的字句下做记号。②能做到理解后对照诗句直接翻译。)

5.结合鉴赏文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详细分析,准备展示发言,将发言提纲列在下面。要求:小组分工,小组内完成四首诗的.鉴赏。

提示:你的鉴赏活动可以结合以下问题展开,畅所欲言。

(1) 诗人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2)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有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

(3) 本诗的名句和值得欣赏的重点字词是哪些?它妙在何处?

(4) 诗中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堂巩固:

背诵、默写课文。

续助方案:

通过本课学习,你觉得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篇35:《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篇36:《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说说自己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说说自己从老师那里听出了什么?

2、自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4、展示读课文

5、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认读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诗人离开时心情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赠汪伦》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3、同桌互相读全文。

三、熟读

1、自己试着按节奏读

2、指名读

3、有韵味地读一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4、请同学读。

5、指名读

6、学生自由背诵。

四、指导书写

1、自己边读边画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读。你准备如何记住它?

3、练习书写。

篇37:《古诗》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古诗四首》教案2。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古诗四首》教案2》。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篇38:《古诗》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篇39:《古诗》教案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篇40:《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会读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复习以前学过写景的古诗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

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

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

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出示图片

(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图文结合,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

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出示画面

图文结合精读诗句,出示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窗含”,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

结合实际让学生透过窗子看天空、柳树。理解窗含体会诗人用了个“含”,

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

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

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篇41:《古诗》教案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二)学习生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三)指导书写。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四)巩固练习。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 )( )(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篇42:《古诗》教案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D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篇43:《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声母是“d”,不是“t”。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齐读生字)

4.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小组交流。

五、品悟古诗

(一)学习第1、2句。

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第1、2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早春二月里,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仿佛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风中轻拂堤岸。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指名读)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生汇报)

7.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两句诗的。(生齐读第1、2句)

(二)学习第3、4句。

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你能读好它吗?

2.自由读这两句古诗。

3.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他们在干什么?(分组交流)

5.你们能配合画面,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分组交流,尝试练说)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汇报)

7.你们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指名读)

8.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中去呢?这样吧,让我们朗读古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吧。(生齐读第3、4句)

六、背诵古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首古诗你们一定能背下来。

2.集体配乐吟诵。

3.生自由背。

七、指导书写

指导写好生字“诗”“童”“村”,重点写好生字“童”。

1.看“电脑小博士”的笔顺顺序,学生认真观察笔顺顺序、笔画写法。

2.指名反馈。

“童”字是上下结构,共有12画,可组词为“儿童、童年”。

3.观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找到关键笔画,再通过课件演示,提醒学生“立”的最后一横最长。)

4.教师范写3个生字。

5.学生描红并临写3个生字。

6.师生评议。

八、梳理板书

篇44:《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篇45:《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篇46:《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篇47:《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篇48:《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篇49:《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篇50:《古诗》教案

课型: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篇51:《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篇52:《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篇53:《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篇54:《古诗》教案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板书诗题:

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

印:踏印上。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

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

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

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

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

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

尽: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5:《古诗》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篇56:《古诗》教案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篇57:《古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 寺 危 辰 恐 惊 似 庐 笼 盖 苍 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篇58:《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晓、慈”等12个生字,会写“湖、莲”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诗赏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的心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读、齐读。教师注意指导“净慈寺”的读音及诗题的停顿。

2、相机解释“净慈寺”和“林子方”。

3、从诗题当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朗读古诗,识记生字

1、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听朗读音频,指名读,指导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4)分组比赛读,读出诗的韵味。

2、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读诗的感受,指出不好读的字,教师指导。

(2)玩一玩“快乐连连看”游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读古诗,学生仔细听,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写的是(季节)西湖的美景。

四、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过渡:我们知道诗人在诗中写了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那么诗中具体是怎样写的呢?

1、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自由读第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碧绿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绿色)

①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接天无穷碧)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体会这句诗。

③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看到的画面,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④让学生解释“接天”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荷叶挨挨挤挤,往远处看,看不到尽头,仿佛与天相接了。)

⑤指名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放慢,读出壮观的感觉。

(2)读“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一片碧绿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①“别样”是什么意思?

②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别的娇艳,你看,她红得像什么?(图片展示)

③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映日,在太阳的照射下)还有什么原因?(在荷叶的映衬下)

(3)诗人是早上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的,此时的太阳是朝阳,同学们再想想,在碧绿的荷叶上,你还能看到什么?(晶莹的露珠……)(齐读诗句)

2、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地点:西湖时间:六月)

(2)为什么诗人会说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同”?

(3)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1)看着这样一幅图,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来尽情地赞颂一下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师配乐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全班入情入境地诵读全诗。

五、指导写字

学习“湖、莲、穷、荷”4个生字。

1、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及书写顺序。

2、进行口头组词训练,加强记忆。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欣赏了西湖六月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写的一首《绝句》,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受古诗中如画的春天美景吧。(板书课题:绝句)8、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习。学习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个别字注意扩词练习,加深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字。

3、指读诗句。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理解第1、2句。

(1)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哪些景物?(黄鹂、柳树、白鹭、青天)

(2)“鸣”是什么意思?(叫)“翠柳”指什么?(碧绿的柳树)

(3)此时正是春天,想一想:诗人看到的会是一棵怎样的柳树?(引导背诵《咏柳》)

2、齐读第二句诗,理解“行”“上青天”。(行:行列。上:飞上。青天:蓝天。)

3、理解3、4句。(展示图片,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1)“窗含”是什么意思?(窗对着)“千秋雪”指什么?(终年不化的积雪)

(2)“泊”是什么意思?(停泊靠岸)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字词。

鸣:泊:千秋雪:

(2)、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根据意思写诗句。

(4)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唱歌。

5、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呢?(由近及远)

6、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闲适、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1)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四、指导写字

书写“绝、含、岭、吴”4个字。

1、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学生找出自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含”和“岭”中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的上部是“今”,“岭”的右边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教学板书]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六月西湖莲叶:接天,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莘绻獠挥胨氖蓖

黄鹂叫白鹭飞

千秋雪万里船秀美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中。

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落实读,悟,品等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景。在教学《绝句》这首诗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更鼓励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

篇59:《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篇60:《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1:《古诗》教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篇62:《古诗》教案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A.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B.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

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下载古诗教案(汇总62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教案(汇总62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教案

    在《夜宿山寺》中,诗人李白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夜宿山寺的身临高处的感受。全诗仅20个字,但足以令读者如亲临其境,亲感其情。教学此诗就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夜静、星朗......

    古诗鉴赏教案

    古诗鉴赏 ——感受春天之美 教学目标:通过古诗鉴赏课,使学生感受描写春天古诗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古诗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

    课外古诗教案

    晴儿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の文學常識。 2、品味語言,體會古詩意境,運用想象描繪詩歌の藝術畫面。3、理解、感受詩歌の思想內涵和藝術......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教案《渔歌子》 一、回忆学法,引出渔父。 1.借助画面,认识渔父。 2.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 设计意图: 由渔父形象走进渔父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

    古诗《游子吟》教案

    《游子吟》 执教:重庆市 彭水县第一小学 王娇娥 教材:(选自西师版二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古诗复习教案

    古诗专项复习复习目标: 1.熟练朗诵本册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

    三年级古诗教案

    三 年 级 古 诗 备 课 (下 册) 晏 北 街 道 河 李 小 学 任 秀 红 2015.3 三年级古诗教案 教学课题:《凉州词》《春夜喜雨》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5年3月9日 教案序号:1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