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

时间:2021-12-16 20: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相关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

第一篇: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3.领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表达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内容。

体会通俗、准确,包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者和领导人,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尊敬和怀念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介绍

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六千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通读全文,阅读讨论梳理作者讲了哪些内容?

会议的背景

会议的目的议程

会议的意义

当前的形势与策略

当前面临任务

4理解下列成语的含义

不可磨灭 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

不屈不挠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永垂不朽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5抓住文章关键性的词句,结合相关史实,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

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六千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6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包含感情。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说明。

(1)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4)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5)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7拓展: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结合现实谈谈你有怎样的认识?

长征胜利万岁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探究其中的艺术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二、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杨成武(别名:杨能俊,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杨成武同志1928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是我军的著名将领。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建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我军高级领导职务,历任副总参谋长、常务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军委副秘书长、代总参谋长、军委常委等职,为推进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为加强总参谋部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背景资料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3.文题解读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9月,红一、二、三、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跋(bá)涉 追剿(jiǎo)娄(lóu)山 千钧雷霆(tíng)

寒暄(xuān)寒噤(jìn)

喧(xuān)哗 禁(jìn)止

渲(xuàn)染 衣襟(jīn)

2.图文导航

抵达吴起镇

长征胜利会师 歼灭追兵

消灭反动民团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会师

偶遇邓小平同志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全军干部会议召开

3.主旨点睛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4.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①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②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2)难点: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最后进行全体会餐。

2.精彩段落

第4段“任何”“一切”“唯一”“决无”这些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是涵盖一切可能性,强调“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的不可信,告诫人民要放弃一切幻想,抱定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第9段首句“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承上启下,既对上文“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的举措进行肯定,又引出对当前经济建设工作的阐述,对经济建设困难的预判,以及对解决困难抱有的信心和希望。

文章结尾以气壮山河的排比句式,向人民召唤,向世界宣告。这些满怀革命自信心的豪言壮语,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最强动力。

六、相关链接

(一)长征精神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诗词

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2.《江城子·忆长征》

李志民

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

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为雪国耻洒热血,真理在,恨难消。

梦断推窗听鼓角,冷月皎,流萤高。

身居京华,常盼归鸿早。

抽出心丝填旧句,写往事,万年骄。

【注】作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艰苦的长征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革命成功之后,回忆起当年的漫漫长征路,风萧萧,雨飘飘,敌人的飞机大炮依然没有阻挡勇敢的长征战士前进的步伐;面对强敌依然没有丝毫的胆怯。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为国仇家恨,只要长缨在手不会有丝毫的退让。

(三)名句

1.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略。——朱德

2.万里长征对于我们共产党是一次严重的锻炼,绝大多数党员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刘少奇

3.飞身可得天堑,健步定攀高峰。——胡耀邦

4.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聂荣臻

5.二万五千里长征震动了世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张闻天

6.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

7.毫无疑问,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王安娜(德国友人)

8.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索尔兹伯里(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

9.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迪克·威尔逊(英国学者)

10.长征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安东尼(英国评论家)

(四)人物

1.独臂将军——贺炳炎

贺炳炎(1913—1960),湖北宜都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贺炳炎17岁时,就担任了贺龙的警卫班长。有一次,贺龙给他一封信,让他去交给前线部队。送信返回的途中,正好碰上一群溃退的敌人。他大喊:“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年仅17岁的他就这样勇猛地成功俘虏了47个敌军。当时已经担任师长的贺炳炎,在云南交界发生的一次战役中。不幸被敌军的子弹击中右臂。昏迷的贺炳炎被抬下战场来,由于伤势情况非常严峻,军医建议锯掉贺炳炎的右边胳膊。因为当时医院转移了,既没有手术器械也没有麻药,军医只能勉强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用绳子把他固定在门板上,嘴里塞上毛巾忍着痛,锯掉了右边的胳膊。贺龙从地上把锯下来的骨头一块块捡起来,用毛巾包好,并且告诉战士们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骨头,是贺炳炎的骨头!失去右臂后的贺炳炎仅仅躺了6天,就重新投入到战斗第一线。这位勇猛的将军叱咤疆场,杀敌无数,并被毛主席称为“唯一不用敬军礼的将军”。

2.杨朝礼与梁天文

杨朝礼(杨政委),河南商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曾在红一军,红四方面军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及西征入川。

梁天文,1922年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13岁参加了童子团,结识恩人杨朝礼(杨政委)。童子团解散后,14岁的梁天文被分给师首长杨朝礼(杨政委)当勤务员,负责政委的饮食起居。

长征途中,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爬雪山、过草地。3年的时间里,杨政委既像个父亲一样照顾梁天文,同时作为一位老首长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坚强刚毅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当年的小战士。二人同甘苦、共进退。吃饭的时候,两个人用一个小碗,倒点炒面搁里头,再倒点水,捏成个面团,这个小碗一用就是三年。晚上睡觉时,褥子都是横着放,被子也横着盖在身上,杨政委睡在中间,而梁天文和警卫员睡在他两侧。当时杨政委的腿部顽疾复发,却把自己的被子一半留给了梁天文。由于杨政委双腿旧疾复发,只能用骑马来代替步行。而梁天文当时年龄小,为防止走丢,便让他拽着杨政委的马尾巴过草地。

1937年3月,梨园口战役中,敌方骑兵和梁天文所在的红军步兵激烈地战斗,杨政委在作战时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杨政委牺牲之前,曾嘱咐梁天文转移战略物资,将自己的两匹马牵到山上去。此时的杨政委已经身负重伤,奄奄一息。而梁天文为了保护杨朝礼的马,受伤后也被俘了。

(五)影视

1.《四渡赤水》上映于1983年,影片以红军四渡赤水的史实为创作基点,成功塑了军事统帅毛泽东的动人形象,并真实地再现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历史过程。不论是跌宕起伏的剧情还是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都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残酷的战争让我们至今想来仍是心惊胆战。看完影片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这都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为我们争取的。

2.《马蹄声碎》上映于1987年,区别于其他众多的同题材电影,本片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给观众们展示了那一段悲怆的岁月,细致地刻画了女战士们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面对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勇敢坚韧的女兵们不屈不挠,扛过了生死考验,追上了红军大部队。在当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剧组的服化道依然竭尽全力做到细致真实展现当年艰苦的长征历史。

3.《长征》上映于2001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全剧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六)文体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结构清晰的叙事性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体现在文章很少使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多用口语、白话,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直接抒情,朴实无华。叙事结构清晰主要体现在整篇文章都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大战中的插曲》

一、学习目标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本文,梳理故事叙述的思路,厘清文章情节,进而了解所写人物的特点。

2.从文章内容入手,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 字福骈,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2.背景资料:

“"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八月二十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八月二十一日黎明,八路军在一番苦战以后,占领了位于北边的新矿区,在重重炮火中,日本在矿区的站长室被炮弹击中了,副站长也受了非常严重的伤,然后被我方的士兵抓住了,然后在进行转移的时候,死在了担架上面,当时这个副站长的妻子也被子弹打中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夫妻两人只留下了一对女孩子,大的才刚刚五六岁,小的才一岁多,而且肩膀上也受了伤,我方的士兵冒着大火,冲了进去,然后把她们两个抱了出来。

3.文题解读: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生字注音

井陉(xí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拽(zhuài)

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

沟壑(hè)

幡然(f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3.图文导航

综述,引出故事

战火中照顾孤女

大战中的插曲 战火中送回孤女 革命人道

孤女谢恩 主义精神

“插曲”成佳话

4.主旨点睛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5.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②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又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2)难点:

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2、重点和精彩段落

(1)第六自然段,前文是“我牵着她的手”,此处是“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2)第二自然段。“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立即”“送”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六、相关链接

1、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文体,主要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写了一本书,《回忆苏格拉底》,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2、回忆录的写作要领

回忆录如按篇幅划分,可分为长篇回忆录和短篇回忆录;如按题材划分,可分为生活回忆录和革命回忆录。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写作都要把握好四个基本环节:题材的选定;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这些与一般的记叙文区别不大。从结构上说,回忆录的写作有四个构件。

(1)标题

回忆录的标题,可以直接叫做《××回忆录》,如成仿吾的长篇《长征回忆录》;也可以写成常规的记叙文标题,如许世友的《我在山东十六年》;还可以采用双标题的写法,如《难忘的岁月——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

(2)开头

回忆录的开头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交代写作缘由。因为一种责任,还是因为一种感动,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拿起笔来写回忆录,不妨直接写出作为开头。

描述触发事件。如果是现实中的某一事件引发了回忆的思潮,可将这一触发事件描述下来,自然而然引出下面的正文。

直接交代背景。如一些老革命、老战士写的回忆录,一开头就出现“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的句子,毫无遮拦,直奔中心题材而去,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

(3)主体

主体是对中心事件的描述。如果是长篇回忆录,除了开端的引言和最后的尾声,都属主体部分。几乎全部的人物、事件、情景,都要在主体部分予以表达。所以这部分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能够提示的,主要是结构线索的安排。回忆录或者是以时间为线索,或者以空间变换为线索,或者以人物行动为线索,或者以某一物品为线索,或者以不同性质的人物事件类型为线索。掌握好了线索,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全文的叙述和描写。

(4)结尾

回忆录的结尾有总结型、评论型、展望型等多种写法。也可以不写专门的结尾,让文章自然收束。

补充: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以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3、自传与回忆录的不同

自传与回忆录很相似,应该算是自传。通常回忆录一般可以别人写你的,而自传只是自己写自己。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自传是应用写作中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或者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均为自传。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自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最大不同:自传这种体裁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着重于描述作者自己的一生;回忆录,针对作者所经历中的某件大事件,往往是历史大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大事件,所作出的追忆。

5、拓展延伸

(1)人物

聂荣臻

”“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战士们立刻把两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朋友啊?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被深深震动了。聂荣臻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说着把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美穗子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会儿,秘书问聂荣臻:“怎么安置她们啊?”聂荣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聂荣臻转身走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信件详细内容,见课文)

写好后聂荣臻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达日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他面前,聂元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聂荣臻元帅 之 七言诗

《悼念刘伯承》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注: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与世长辞。10月14日,告别仪式在总后勤部礼堂前厅举行。邓小平率全家最先来到,流泪向刘伯承的遗像三鞠躬。聂荣臻臂戴黑纱,坐着轮椅来了,泪流满面。他多次看望病中的刘伯承,现在再也见不到了。他在灯下挥毫作诗,以寄托对战友的哀思。

(2)影视及作品推荐

聂荣臻和他的日本女儿(纪录片)

”“

《聂荣臻和他的日本女儿》分为《拯救生命》和《传播友谊》两集,每集30分钟,以1940年8月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救助日本孤女美穗子的感人故事为背景,通过文物资料佐证、现场讲解、专家访谈、口述历史等方式,真实再现聂荣臻元帅的宽广胸怀。

聂荣臻(电视剧)

”“

剧情介绍:

电视剧《聂荣臻》根据聂荣臻之女聂力所撰写的《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改编创作而成,全剧从聂荣臻同志在法国留学的青春岁月写起,讲述了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等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亲身经历,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同时,将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聂荣臻展现给观众。

文学作品推荐

《聂荣臻回忆录》

”“

《聂荣臻回忆录》是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聂荣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第二篇: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话题一: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周党中心小学 张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数据中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

2.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取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重难点:

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国力的增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教学方法:讲授

谈话

启发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历史

1.播放北京申奥成功录像 2.师小结,板题

二:在资料展示体会中引发情感萌动,提高道德认识。大屏幕依次展示旧中国参加的三届奥运会资料。1.假如你是刘长春或看台上的中国观众,当时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

2.合作探究

① 你从中国参加这三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到了什么? ② 你能从中领略到国力衰败带给我们什么?

三 在说唱中激起情感波澜,陶冶道德情感

大屏幕展示1984—2008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1.透过中国所获得的金牌及在世界上的排名变化,你看出了什么?

2.播放许海峰实现金牌零突破时的图片,感受民族自豪感。

3.师小结,学生合作交流:

从1932年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你能从中领略到国家富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吗? 4.播放中国获奖运动员图片,生说其内容。

5.播放«红旗飘飘»,引导生用一句话赞美伟大的中国。四 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 课堂总结 六 作业布置 七 板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国力衰败 国力昌盛

耻辱 骄傲

第三篇:教案: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与骄傲。

(二)能力目标: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三)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均源于祖国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由衷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与自豪。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前搜集与中国奥运历程相关的音像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我国奥运冠军的情况;收集我国近年来参与国际活动的报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的教材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激动人心的时刻。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请看大屏幕。2.播放视频:《北京申奥成功》

3.师问:从视频当中,你看到或是感受到了什么?

4.师:为什么一个体育运动会申报成功,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就让我们从“站立起来的中国人”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开书本58页

(二)奥运历史

过渡语:快速阅读书上内容,我们国家所申办的是哪一场奥运会,那是在(2008年8月8日)。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北京奥运 1.生分享收集到的2008北京奥运会。

2.师:北京奥运会那是怎样的一场奥运会。然而,你可曾知道,我们的奥运征途却是历尽沧桑。3.生小组分享收集到奥运历程。

4.师:同学们讨论的可真热烈,你知道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是在(1932年),谁能具体介绍下这届奥运会。5.生介绍1932年奥运会。

6.师问:瞧,刘长春孤独地离开赛场,假如此时就是刘长春,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7.师:是呀,刘长春多么期盼我们祖国能富强起来,中国人能站立起来,站在世界人们面前,向他们展示中国健儿有风采啊。为此,中国健儿再次征战奥运。(1936年),这次,中国健儿们战绩如何呢? 8.生介绍 1936年柏林奥动会。

9.师:是呀,运动员在回来途中还收获一样特别的礼物。“东亚病夫” 10.师:你从这个称呼感受到了什么?(耻辱)是呀,这不仅是对中国体育健儿的嘲讽,更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污辱。尽管如此,依旧没有打消中国人的奥运梦。1948年,我们再接再厉,结果呢?(零的记录)

(三)解读中国奥运奖牌榜中的变化

过渡语:从1896年至1948年,奥运会共举办了14届,而偌大的中国仅参加过三次,均留下了“零的记录”。什么时候中国人实现了“零的突破”,1984,谁实现了(许海峰),什么项目(射击)1.瞧,中国的国旗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飘扬,国歌第一次奏响.2.假如你是许海峰,站在冠军台上,你最想说什么? 3.是呀,那时我们只想告诉全世界,他是中国人,是站立起来的中国人。在这届奥运会了我们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们国家所获得的奖牌数跃屈奖牌榜第四,其中金牌15枚。听,我们的国旗在赛场上一次次地冉冉升起。(播放视频)

4.作为一名中国人,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你的心情如何? 5.讨论:同样是在奥运赛场,同样是中国人,事过半个世纪,为什么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 是呀,一枚枚奖牌不仅向世人证明中国体育实力的增强,而且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站立起来了,中国在日益富强。4.请看。

5.[出示图片: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奖牌统计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 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讨论:祖国的富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小结:正因为祖国的强盛,中国运动员才能赛出好成绩,展示自己的实力。只有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

(四)深化主题

过渡语:日渐富强的祖国,在奥运会上一路走来,留下了许多辉煌的印迹,而今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喊出他们的名字。1.生分享所知道的奥运冠军。(运动健将)

2.师:如今人们在国际赛场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赛场上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还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崛起的民族。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立起来了。

3.除了奥运会,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祖国在日益富强,中国人站立起来了?

4.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为祖国的日益富强做些什么?

(五)课堂总结 1如今我们已不再是任人歧视的国家,未来的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站得更持久,还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断地努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用庄严的姿态向全世界在大声回答出这个问题:“我是谁”,“中国人”“站立起来的中国人”。请站立起来的中国人站起来,我是谁——中国人,我是谁——站立起来的中国人。2.歌词: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生命,比我生命更重要。

第四篇: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与骄傲。

能力: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知识: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知道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信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程度较城市学生来说要少,对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更少,对于旧中国中国人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了解也很有限。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丢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参与了更多国际性组织。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以上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均源于祖国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由衷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与自豪。

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用对比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从“北京申奥成功”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申办奥运充满了热情。在旧中国中国人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与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第一块金牌的对比中,在一组组奥运会中国奖牌统计的数据中,在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列强在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时的照片与江泽民主席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与各国首脑身穿唐装时的合影的对比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受到祖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提高。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均源于祖国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其由衷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与自豪。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前搜集与中国奥运历程相关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我国奥运冠军的情况;收集我国近年来参与国际活动的报道。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完成话题“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的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第1课时

活动一 回顾申奥成功的激动时刻 [播放视频:北京申奥成功]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什么?为什么一届体育运动会的申办成功,会牵动那么多人的心?(板书: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设计意图:由申奥成功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申办奥运充满了热情。】 活动二 了解旧中国参加奥运的经历 [播放视频:刘长春参加奥运会]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当时的刘长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到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你怎么想?使学生了解到旧中国国力衰败,运动员训练比赛条件很差,无法取得好成绩。

小结:运动员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落后的体育事业是旧中国实力软弱的真实写照,三次参加奥运会,带回的是中国人民的耻辱和痛苦。(板书:综合国力弱)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由于国力衰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的悲惨遭遇。】 活动三 解读中国奥运奖牌榜中的变化 1.[播放课件:许海峰夺冠]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说明什么?透过我们国家参加奥运会这一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会的历史,你能从中领略到祖国的富强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吗?使学生看到新中国国

力强盛,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条件极大改观,为取得好成绩提供了物质保证,体会到只有新中国才能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才能真正站起来。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和骄傲。

2.[播放视频:奥运飞人刘翔]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刘翔身披的国旗中看到了什么?使学生感受到正因为祖国的强盛,中国运动员才能赛出好成绩,展示自己的实力。

3.[播放视频:2008奥运开幕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从开幕式盛况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国的日益强大。

4.[出示图片:1984─2004年奥运会中国奖牌统计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榜] 引导学生结合素材进行讨论:从数据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从数据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和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当国际体育赛场上一次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赛场上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还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崛起的民族,中国一次又一次向世界证明: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板书:综合国力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国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到成功举办奥运盛会,获得奥运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中,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的强大。】

板书设计

从“东亚病夫”到相约2008 综合国力:弱——强

第2课时

活动一 两幅照片的对话

[播放课件:从两张图片看中国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这两幅相隔100年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看着这前后相隔百年的照片,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腐败的清政府在列强入侵时,只能被迫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赔偿、割地等方式来换取一时的安稳。而10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却是截然不同的形象,祖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不仅完全有能力组织好大型的国际会议,而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平等协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板书:平等协商 发表主张 发挥作用)

【设计意图:从两张照片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活动二 国事论坛

[播放课件: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哪些方面看出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了?从电视等媒体中,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性活动的报道?

总结:从我国参与的各种各样的国际事务和国际性活动中,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今天的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有能力、负责任的一个大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真正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篇: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教案)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1:今天我们要上的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请同学们阅读这一课。

2:全体起立!我把板块上的字读一遍,全班齐唱——国歌。3:我点击下一张,看歌词唱。

4:好!那我们进入下一个板块。我把题目读一遍,第一次出现让同学读;第二次出现我读;第三次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一分钟,在回答。

5:同学们回答完后,展出答案,请同学们自己阅读。6-9:展出图片,说说现代这张图的名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10:看完图,提出问题,回答完,再放出答案。11:让同学们在书中P37面中,将以前还有哪些洋货。12:我把这段话读一遍,再把洋房图片展出。13:把问题说出来。

14:请一位同学读者几句话。15:我读出这一版。

16:放出现代图片与古代图片的不同。17:我问出问题。18:答案我念一遍。再见!

下载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设计一 同学们好,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01年,带着《辛丑条约》的耻辱,中国走进了二十世纪。一百年之后,在二十一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岗上学区小丰小学李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取......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通过体育方面的崛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富强,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学情分析:小学......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安居街小学 赵华萍 一、爱国情怀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我在课堂上让师生恣意抒发爱国情怀。导入新课后,我通过播放申奥成功录象,使学生喜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掌 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乘胜追击 教学目标: 1.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2.知道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一课_中国人民站起来了__教案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内容;开国大典的盛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