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穿井得人教案
《穿井得人》教案 荆州开发区实验中学
卢忠海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并学着运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重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二、预读课文明句读
回顾所学的断句的方法,运用方法给课文断句。
1、对称句式断句法。
2、抓住动词断句法。
3、借助虚词断句法。补充:
4、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三、颂读课文知内容
全班大声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译读课文识词汇
1.回顾文言文的词类现象。
2.从文中找出几组一词多义的现象。
3.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真言”,翻译句子。
五、理读课文明主旨
自主探究: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2.从丁氏的角度来看:3.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4.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知识链接: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察传》,原文中有这样几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六、联读课文求拓展
一)阅读下面《智子疑邻》,先加上标点,再完成后面练习。
二)运用本课所学的文言知识自学《杞人忧天》
第二篇:《穿井得人》原文翻译
穿井得人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穿井得人》原文翻译,欢迎欣赏与借鉴。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第三篇: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解析
穿井得人是一个成语,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出自《穿井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解析,欢迎阅读。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便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解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不要轻易相信传言蛮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第四篇:《穿井得人》原文翻译推荐
穿井得人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穿井得人》属于初中必学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穿井得人》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议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议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第五篇:关于《穿井得人》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1:溉汲:浇灌
2:居:停留
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
7:吾:我家
8:于:向;在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
11: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就是向宋君报告。
13:令:命令
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五、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得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
参考答案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五、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得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启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