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小鼹鼠》及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小鼹鼠》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和内容,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快乐、活泼的音乐风格,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美术音乐《快乐的小鼹鼠》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快乐、活泼的音乐风格。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和内容。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了解小鼹鼠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2.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鼹鼠》音乐。
3.《快乐的小鼹鼠》PPT。
活动过程
1.通过手指游戏熟悉音乐的节奏,引出小鼹鼠。
(1)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伸出双手跟老师来做一个“切土豆请客”的手指游戏,(边说儿歌边示范)拿出圆圆的土豆(右手空心拳),放在盘子里(左手摊平)。拿出菜刀(右手伸出做刀状),我们一起切土豆,切切、切切、切切、切,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带幼儿做三遍)。土豆切好了,让我们来做土豆泥吧。捶捶、捶捶、捶捶、垂,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哧,(带幼儿做三遍)。
(2)师:土豆变成土豆泥了,哇,好香啊!这么香的土豆泥把谁引来了?
(3)出示课件,幼儿回答:小鼹鼠
2.整体欣赏音乐。
(1)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他们要出去郊游,现在小朋友们来听听他们在郊游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完整欣赏第一遍音乐,教师加入手指表演。提问:小鼹鼠们在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3.分段欣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内容,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
(1)乐段A
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表演: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他们排着队去郊游(立起右手食指和中指在左手手心做走路状)可是总有一些调皮的小鼹鼠离开队伍,但到最后他们还是会回到队伍中来,(用手指从手心上走到肩膀,再从肩膀回到手心),因为一个人走非常危险。
引导幼儿随着A段音乐做动作。
(2)乐段B
突然,他听到一个可怕的声音,会是谁呢?(幼儿自由回答)好像是狮子的声音,好像又不是,整整队伍继续往前走。小鼹鼠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突然滑了一跤,一下子滑下去了。现在小朋友们来学学滑到的动作,滑到后看哪个小朋友最勇敢,第一个爬起来。(孩子做摔倒状)
(3)乐段A
小鼹鼠们继续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前走,调皮的小鼹鼠还是会离开队伍,但到最后又回到队伍中。(教师边表演边讲述,并请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4)乐段C
他们来到一片草地上,草地上有美丽的大蝴蝶跳舞(鼓励孩子用优美的姿态表现音乐),玩到天黑,大狮子要出来了,小鼹鼠们急急忙忙的回到家。
4.教师带领幼儿完整随音乐做动作,提问:小鼹鼠除了在肩膀上走,还可以走到身体的什么部位?(头顶、腰上、腿上、脚上等)
5.幼儿随音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6.游戏:快乐的小鼹鼠。
(1)请小朋友们扮演小鼹鼠,老师扮演鼹鼠妈妈,一起随音乐去郊游。规则:小鼹鼠跑出队伍后要能随音乐跑回来。
(2)在老师的引领下,幼儿随音乐表现快乐的小鼹鼠。
教学反思:
《快乐小鼹鼠》是一首朗朗上口又简单有趣的儿歌,饭前带孩子一起学习,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念了三遍,孩子们就都会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常常听到孩子们一边玩嘴里还念叨着这首儿歌。一次偶然,我看到幼儿带着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做游戏,玩得很起劲的样子。于是,我凑上前去,发现他们很有智慧的将儿歌的最后一句进行了改编,杨栋在念儿歌,其他的孩子则根据儿歌要求伸出了指定的身体部位,在比谁动作快又准确。再者孩子们快乐的游戏着。
本文扩展阅读:鼹鼠,一种哺乳动物。体矮胖,长10余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后肢细小。眼小,隐藏在毛中。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昆虫,也吃农作物的根。
第二篇:《快乐的小鼹鼠》教学反思
活动中改变了老师听着音乐先做示范或是将动作先灌输给孩子们的做法,限制孩子就是只能做老师想到的动作。再就是教师适时退出给幼儿空间,还有就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坐下来。
在实施的时候首先音乐欣赏同时或者之后都是让孩子们先感知想象创作动作,不能剥脱孩子的主体一直让孩子们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协助。其次是互相学习,让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展示,并鼓励孩子们互相合作创编动作在最后的游戏巩固中,教师退出,让幼儿扮演互换角色可怕的动物、小鼹鼠进行展现,然后才是老师的有意识的加入丰富孩子们的动作。最后是没让孩子坐下来一直让孩子感受音乐直接用肢体动作表现并讲述,老师只是在孩子匮乏的时候给予指导。
这样的改变首先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音乐中,幼儿大胆想象和创编动作,体现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其次就是这样让幼儿能先自主体验,音乐教育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这次活动每当音乐出现教师引导幼儿充分一眼音乐,从倾听带借助动作、语言以及回忆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在音乐基础上进行创编。最后就是教师退出,让幼儿引导带领大家一起做动作,让幼儿互换角色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是因为是放开性的孩子们想象做动作个别幼儿放不开出现了模仿,还有就是违反游戏规则。因此在以后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做采取的措施是:多多的让幼儿自己表现感知到的音乐意境,感受到什么做什么,老师不能一再的示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针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老师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不断的想就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不断的变化幼儿才会有新的提升。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香草咪咪》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香草咪咪》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诙谐、欢快、跳跃的风格,了解其所表达的故事情节。
2.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3.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以及模仿大猫、一同游戏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学会歌唱本首歌曲《香草咪咪》。
活动准备:
音乐《香草咪咪》
活动过程:
一、创编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师:有一只大猫特别喜欢跳舞,就连走路的时候都会像跳舞那样一扭一扭的,这只大猫还很爱臭美,在星期天的早晨穿上漂亮的衣服、还化化妆出去散步。住在隔壁有一群调皮的小老鼠,就喜欢逗这只大猫玩游戏,大猫去散步,小老鼠也跟在后面学走路,可是小老鼠又怕被大猫发现,它们总是悄悄的。你们知道吗?它们在游戏时还有好听的音乐,我们来听一听。
二、欣赏音乐《香草咪咪》,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
播放音乐,幼儿欣赏,感受音乐的变化。
三、讨论音乐带来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音量的大小,声音高的是大猫走。) ?带领幼儿欣赏乐曲A段。
师:声音高的来是猫出来散步了,这可是一只爱臭美的猫,它会做哪些动作呢?(幼儿尝试创编,对应的动作,并相互模仿、练习) ?刚才小朋友听到音乐的前面有一段没唱歌的地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呢?(大猫化妆的动作)2. 带领幼儿欣赏乐曲B段,创编猫去逗老鼠的动作。
师:这只大猫在散步的时候总觉得有老鼠跟着,这只大猫怎么去逗这些老鼠呢?(猫去给老鼠挠痒痒?老鼠装死)师:创编结束动作。
四、听音乐完整游戏“香草咪咪”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玩这个游戏吧!?教师加大大猫动作的难度,让“小老鼠”们去尝试模仿游戏师:你们想的动作想的太好了,我还有更难的动作,你们敢不敢去做呢?看我这只大猫能不能抓住你。
1.教师加大动作的难度,让幼儿儿模仿游戏。
2.角色交换,请幼儿创编做大猫的动作,游戏一次。
3.邀请急性子的猫来表演游戏,幼儿模仿,教师小结。
五、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香草咪咪》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教师夸张的动作形象表现出了一只爱臭美、爱跳舞的猫。教师的引导过程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熟悉音乐 ——创编单个动作——随音乐变化动作。在这节课中,教师将音乐生动化、游戏化,幼儿在自然地情境中发展了能力。费老师本着“尊重幼儿”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完全尊重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运用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充满了教师智慧、灵活的应变能力。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音乐鼹鼠宝宝教案
一、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学习按音乐的旋律变换动作。
2、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重拍,会躲闪,懂得遵守游戏规则。
3、能愉快地进行音乐游戏活动。
二、活动准备
CD碟,图谱一份,大锤子一个,小鼹鼠手偶一个
三、活动过程
1、入室:完整放音乐,幼儿随音乐跟老师做小鼹鼠的模仿动作。
师:春天来了,鼹鼠宝宝睡醒了,觉得肚子饿了,想去找东西吃,请跟妈妈一起出发吧。
2、完整欣赏乐曲一遍,出示图谱,操作并讲述《鼹鼠宝宝》的故事。
3、引导幼儿模仿小鼹鼠的动作,重点学习躲过农夫敲打的动态。
①老师扮鼹鼠妈妈,有节奏的向孩子们演示小鼹鼠躲闪农夫的动作,在重音上躲闪。(老师边讲边做躲闪的动作)。
②教师哼唱乐谱,帮助幼儿重点练习躲闪的动作,并用声势提示幼儿在重拍的地方进行躲闪。
4、集体听音乐用动作表现乐曲。
5、游戏《小心农夫》。
游戏规则:请一位老师当农夫,其余幼儿跟着鼹鼠妈妈当鼹鼠宝宝,按照音乐进行动作,当农夫要打小鼹鼠的时候,会躲闪,若能躲闪不被农夫打到则小鼹鼠赢,若给农夫打到则打到的小鼹鼠就要到农夫的家(老师指定的地方)休息。
6、出室:听着音乐出室。
师:我们战胜了农夫真高兴,我们一起把小土豆拿回去分给其他的小鼹鼠吃吧。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第五篇:鼹鼠的箱子大班教学反思
非常有趣的故事,掀开了主题《开心一刻》。教参上的内容仔细看了,删去了繁琐的材料(箱子等)。对大班孩子来说,箱子等道具不会再起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个故事,与现实不同,但大家依然喜欢。前几个星期,有个孩子带来了《鼹鼠姐妹》的碟片,孩子们被鼹鼠可爱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所吸引。因此,活动就从动画片开始,自然导入。原先在设计时,曾设想要准备一些有关角色的图文卡,来帮助孩子记忆情节。但是重新确定目标后,发觉时多次一举。故事中的三个情节,小兔、狐狸、松鼠,是孩子记忆的难点还是理解的难点?应该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
难点应该是:失去笑声后,小动物们没有了快乐,因此大人们也就不快乐。于是,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安排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小动物们怎么会不快乐的?到了大班,孩子们跟随故事理解的能力相当惊人。“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一定是笑声也被箱子关起来了。鼹鼠大夫应该道歉。”有些孩子还未这个情节作了严密的解释。“箱子不管好坏,都要关进去的。”
“鼹鼠大夫肯定会把箱子打开的。”“病如果再出来怎么办?”“这是个神奇的箱子,一定能把病全部融化掉。”孩子们,你们比作家想得都周到。向你们学习了,善良的孩子!聪明的孩子!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故事变得丰满、有趣,有血有肉。充满了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