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生命与爱相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使用教材: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命是宝贵的”第二课时。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十二岁左右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起点,生命日趋充满活力,此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此之前《品德与社会》课以及其他教育中,学生已经受到一些安全教育,自护、自救教育,但是,很少从生命意义与责任的高度探究珍爱生命的意思和方法。《珍爱宝贵的生命》在以前安全教育的基础上,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关于生命的价值观,从而鼓励学生更加注重生命的安全。通过本单元教学,可以帮学生体会到比以前较为全面,较为深刻的生命教育。
3、创造地使用教材:教师在上这节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教材上的内容有选择地使用。
4、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受父母的伟大与平凡,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愿
意与他们真情沟通
(2)在每个人独特、神奇、美丽的生命之旅中,时时刻刻在接受来自各方的关爱。本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会周围人的爱心,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从而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来临,生命的爱并不陌生。针对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年龄特点,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地理解,引导学生在平凡地生命中感悟世界上生命地珍贵与和谐,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珍惜、善待生命。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导演”的角色,给予学生指导,突出学生的体会。
(2)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感悟爱的力量的伟大。
2、学法
(1)合作学习法:既学生间的互动、合作、共同探讨、研究问题
(2)自己研究法:即学生要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社会的理解。
3、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命的.可贵
通过看“小海的诞生” 材料的感悟对生命的来临给家人带来的欢乐。小孩他也得到了生命与爱。
活动二:爱在温馨的家里
播放学生时候照片,让学生找变化,猜是谁,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爱。
活动三:爱在温暖的集体里
通过讲同学、老师关爱的故事,及刘煜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爱。
活动四:爱在社会的真情里
通过讲“5· 12”大地震中感人的故事和自身也体会到社会关爱的故事。让学生感悟爱在社会的真情里。
活动五:设计爱心小卡片
让学生把对爱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写下来,提醒自己要珍爱生命。因为珍爱生命是我们的本能,也是我们的责任。
【品德与社会《生命与爱相随》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品德说课稿
2.品德与社会《民居特色》说课稿范文
3.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4.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
5.品德与社会《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6.品德与社会下册《说声谢谢》说课稿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说声谢谢》说课稿
8.品德与社会《钱该怎样花》说课稿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
说教材
《漫话邮政》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走向信息时代”,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安全有效地利用、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讯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等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思考,但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网络信息时代,快递业务也越来越丰富,对此早前的一些邮政业务孩子们还不是很了解。根据本课的要求和四年级小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住处方式变迁,感受现代信息社会中邮政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
3.了解集邮常识,懂得文明集邮。
4.学会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说重点难点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额教学重点是
1.了解从古至今,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邮政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日趋便捷。
2.通过写信、邮寄信件,体会邮政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它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之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集邮常识,知道私拆他们信件、私揭邮票是违法行为,必须文明集邮。
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将在欣赏广告、搜集资料、说话和书写等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通信方式。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简单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我这一课分为四个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环节是课题导入。
第二个活动环节是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第三个活动环节是话说现代邮政。
第四个活动环节是体验EMS。
现在,我将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每一个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题导入
1、播放:EMS广告(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
2、问:什么是EMS?中国邮政局为什么要聘请刘翔担任全球特快专递的形象大使?
出示课题“漫话邮政”。
活动二:漫谈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么意思?(波斯人听着!你们能像鸟一样高飞,像老鼠一样在地下话动,像青蛙一样跳进池塘吗?如果不能,日你们就休想和我们打仗,当你们踏上我们国土时,我们就用箭射死你们!)
2、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的资料,了解古时候人们有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古代的信息传递怎么样?(慢,不方便)。
3、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产物——邮政取而代之。
活动三:话说现代邮政
1、师:如今,邮政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你们知道邮政局提供哪些服务?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说说。(国内邮递、邮政储蓄、集邮业务)
2、(出示表格),教师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享受邮政服务情况。
根据我们刚才的统计,你们发现了什么?
3、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进入网络时代,邮政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快递邮寄物品。
活动四:体验EMS
1、比较EMS快递和其他物品传送方式
长兴到杭州路程约120公里,乘车费用(74)元;快件到达天,邮费()元。
2、小结:EMS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学生填写EMS单子
要求:左边填写寄信人的信息,右边填写收信人的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邮政编码。
4、小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主要坚持简洁、鲜明、条理、重点突出的原则,将板书设计为:
漫画邮政
方便快捷
次板书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解脉络。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题是《“问号”之歌》。该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针对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了解自己祖辈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而《问号之歌》一课旨在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然而,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拖拖拉拉,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我们备课组预设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
2、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
难点:激发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激趣导入”,首先出示“苹果落地、小鸟飞翔、热水沸腾”三张图片,让学生看一看,问一问,学生可能会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苹果究竟是怎么落地的?”也可能会问“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热水为什么会沸腾?”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我们截取这几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只要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牛顿的故事。介绍牛顿当时因为受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启发,然后刻苦钻研,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从而让学生懂得问号的魅力,认识到爱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今天的一小问,也许成就的就是将来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问号之歌。首先引导学生围绕小鸟和沸水深入思考“这两个现象又能带给人们怎样的启发呢?”在猜一猜的基础上揭示“如今的飞机最初的雏形就是飞翔的小鸟,现在的火车就是受到沸水的启发而运行”,而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有人从生活的小事中善于发现,积极思考才产生的。如此一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问的魅力。接下来再通过课件提供“雨后彩虹、秋日落叶、冬天飘雪”等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再次提问,然后由此延伸到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说一说“除了老师提供给你的这些现象,你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最后通过一首“问号之歌”来小结过渡,既总结了问号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爱问、善问的兴趣,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勤学”做足了铺垫。
当然,生活也好,学习也好,仅仅有问号是远远不够的,好问只是改变世界的开始。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是整节课的引子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勤学”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猜一猜“牛顿从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到最终发现万有引力,这中间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然后再读牛顿为研究万有引力而“七年做研究和煮怀表”的故事谈感受,懂得即使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也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从小爱学习呢?我们引用了教材中“华罗庚在牛棚上的阁楼里写书和匡恒凿壁借光读书”这两个小故事,通过读一读故事,谈一谈感受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从而在对比中懂得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养成勤学的好品质。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3
各位尊敬的老师上午好 我要说的课是四年级思品的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的第一课时《我不能说谎》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要让学生努力做一个诚实讲信用的人。这一单元分为八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诚实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撒谎的危害性,从小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学习奇心较强,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本课时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诚实的的含义,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了解撒谎的危害性,学习正确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不隐瞒错误,学习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体会诚实的可贵。
3. 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建立自己的诚信小档案,努力做一个讲信誉的人。
教学的重点:
理解诚实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知道撒谎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
能不断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提高,体会诚信的可贵。
教学准备:
1、古今中外有关诚实的经典事例。(列宁与华盛顿的小故事)
教学活动设计上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分为八个步骤
活动一利用狼来了的 故事导入,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故事中的小孩被狼吃掉的原因,老师明确活动主题,明确诚实的含义,及撒谎的危害性。相机板书:我不能说谎
活动二、让学生夸夸自己在家里在学校里的诚实表现。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在夸的过程中加深对诚实的认识。去感受做一个诚实孩子的轻松和坦荡。跟深一步明确诚实的含义
活动三.身边有很多诚实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夸夸这些人,讲讲这些事。在讲与夸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进一步的提升,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同时增强对学生语言表达上的培养。
活动四、通过创设情境演一演如果真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又该怎样做呢?
(1)自己贪玩,上课迟到了。
(2)别人有好玩的玩具,我偷偷的拿走了。
(3)考试我有一题不会做,偷看同桌得了100分
通过表演这一环节,在生活和学习上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感受撒谎的危害,使学生懂得做诚实的人,说实话,才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活动五、学生讲列宁小时侯打破姑妈家花瓶勇于承认的故事。
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乔治.华盛顿的故事,更深一步的体会诚实和讲信用的可贵。
活动六. 交流各自曾经说谎的经历。分析撒谎的心理,反思撒谎的原因。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下让学生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
活动七 、通过拓展延伸,出示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体会爱的谎言,去正确的使用爱的谎言,在情感上做进一步提升。
活动八. 课外实践。让学生收集关于诚实的格言与谚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以小组建立“诚实小档案”进行自我表扬,自我批评的记录,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这节课说完了谢谢各位老师请多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解读课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3)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难点是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主体参与说教法
观察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亲身体验法。
三、教育理念
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也很少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因此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于是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先通过同学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引入今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进而引入关注残疾人、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然后我适时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
此环节是在课前谈话话奥运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时势知识的了解,在情境创设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引起同学们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二)初步感知,了解残疾人
初步了解残疾的范畴
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到的实际说说他们知道那些残疾人种类,并适时粘贴板书,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师适时补充、粘贴;进而小结残疾人的定义。
简介熟悉的残疾人
师出示问题: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残疾人?他们怎样生活的?接着让同学们分组汇报交流,师对于同学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激励。
观看视频、谈感受
学生看后感受颇深,许多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此后我适时让学生尽情地畅谈感受。观看视频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积极自主参与学习。通过畅谈感受,引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并适时进行板书。
(三)指导体验,感受残疾人生活
在同学们很浅显地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中困难、内心的痛苦,我用分发信封的方式将事先设计好的三种不同类别的体验活动安排下去,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进行体验活动,在次基础上,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畅谈感受;不按固定的顺序由“体验盲人组”、“体验聋哑人组”、“体验肢残组”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予以点拨,让学生充分地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进而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四)升华情感,理解与尊重残疾人
此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残疾人成功的事迹与事例的资料,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人成功的事迹与事例,展示完毕后,再让学生充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爱的奉献”的音乐伴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板书:“尊重”。
五、解疑升华说板书
走近残疾人
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
言语残疾同情—尊重
智力残疾
肢体残疾
精神残疾
多重残疾
板书是根据教学环节依次呈现,层层递进,成“递进式”,这样设计有层次感,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情感和态度 : 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方法 : 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 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小金鱼、鱼缸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
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五、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
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改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超级模仿秀。
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
[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
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
[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
[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家园
贴动物明星卡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将“动物明星卡”贴到美丽家园图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动物送回他们自己的家,树立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它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的第六个主题。主题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地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知道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和丰富性。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3、在本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4、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并没有呈现大量的知识点,而是以日记、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和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介,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设置活动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课内外结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活动形式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一:创设情境(看视频)
上课前,我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爱我你就抱抱我》,由此引入本课的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歌曲中交叉的十种不同方言,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调动他们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主题。
活动二:互动交流(说方言)
在说方言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用自己所知道的方言说一说“不怎么样(嘎咕,二五眼,羸lei嘚dei……)”这个词在丰润不同地域的不同说法,然后让同学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方言中“我”(俺,阿拉…)等常用的词语,明白方言的广泛性和地区差异性。
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这个案例一是让学生明白区域语言的差异性,阐明这种差异性的语言就是方言,方言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而已;
同时也要明白对不同风格语言的尊重,以及对人性本身的尊重。
活动三:合作探究(议方言)
在学生对方言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后,我以教材35页的日记一则入手,让学生自已阅读日记之后,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方言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2、全国有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你认为有必要推普通话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先这则日记入手,以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白:方言能够体现家乡人的亲情,令海外的游子备感乡音的亲切,但是不同地域的方言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困难。而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活动四:展示自我(我来当小导游)
同学们学好了普通话,就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同学朋友直接交流;还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邀请朋友来自己的家乡看一看,玩一玩。今天,请我们班的小导游们带领大家去感受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
要求是:小导游们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与课前所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形象具体的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地方节日,重点讲解节日的由来,主要活动等。
在这个环节,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互动平台,通过全班交流、自我展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
活动五:总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语言和节日文化,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最后,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作业:就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化和节日文化,结合同学们手中收集整理的资料,做一起手抄报,继续感受祖国丰富的文化。
补充展示:手抄报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7
《我们的班级》一课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准备期中的第二课。
从本课的课题上理解,《我们的班级》重在强化“集体”的概念,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维目标也应围绕“集体”展开。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这一课时才成为小学生没几天,他们对新的生活环境一定还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许有些孩子已经交到了新的朋友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也许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却还没有机会或者勇气,作为学习准备期的这一课正好可以从此入手,依次从“认识集体环境”——使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级的名称、人数和环境;“认识集体成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介绍,认识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学;“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知道教室的设施,初步形成能为班级出一份力的概念。这三点逐步将“集体”的概念形成于孩子们的心目中,既而达成教学目标——熟悉班级的师生与物品,喜爱自己的班级。
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还需要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孩子们怀着积极参与的心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家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教学活动来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认识集体环境
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带一个玩偶进入教室创设情景,并向孩子们介绍——这位是我们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请大家带着客人参观一下我们的教室吧!孩子们一定会被这样的活动设计吸引住,随着孩子们以班级主人的身份一一解开:“你们是几年级几班?”“带我参观一下你们的教室吧!”“刚才有好多小朋友给我介绍,你们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诸如此类的疑问,教学目标中所提及的班级名称、环境和人数也得到了落实,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在介绍班级环境的时候,一定有许多孩子有能力并且也想介绍,而有些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不敢介绍,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可以请孩子们离开座位,给孩子们时间先绕着教室自己介绍一翻,然后再请有意愿的孩子介绍,之后,告诉孩子们老师会把教室的图片传输到家校网上,鼓励孩子们回家将自己的教室环境介绍给长辈们听,这样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同时心中也滋生出了身为班级主人的骄傲。其二,有关班级的人数,孩子们可能只算了在班级内孩子的数量,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强调在这个数字上加“一”,这个“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级成员之一,孩子们对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玩偶之口在总结这个教学环节时帮助孩子们理解,简单地告知孩子们——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师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关心爱护着大家成长的大人。用这样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这个难题,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认识集体成员
班主任作为班级成员之一究竟能参与班集体的哪些活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认识集体成员”的教学环节了。先引导孩子们回忆班主任家访时的情景,马上就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产生熟悉的画面,他们都有能力说上几句,在温馨的气氛中,打开书本看图说说图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课堂中现场模拟开展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比如“现场排队”,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是很愿意动动手脚的,乘这个机会活动活动从而又重温了集体活动的快乐,当然在这个活动中,无论孩子们的队伍排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主要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活动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的。聊完了书上的内容,还可以请孩子们回忆回忆自己与班主任之间发生的事情,譬如: 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们与班主任的感情又进了一步。此时,开场白中的玩偶作为过渡角色再次出场,引导学生介绍班级中的其他成员,也就是他们自己,通过三个闯关游戏,再次激发起他们参与的兴趣,闯关游戏第一关: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谁?第二关:比听力——蒙住眼睛,听声音,说说同学的名字。第三关:比一比谁的朋友最多?在里的“比一比”与第一课《我上学了》的认识新朋友是有联系的,我们这里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课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础上,相处后已经有过交往的朋友,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关也就是对第一课“找朋友”教学活动的反馈。最后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请孩子们边唱边跳与朋友玩在一起,结束这个教学环节。
三、喜爱参与集体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为集体出上一分力,这样的成就感是会给孩子巨大愉悦的。虽然新的集体才成立不久,虽然孩子们年龄很小,但他们一样有能力能为集体作贡献。因此,第三部分“喜爱参与集体生活”的教学环节我们就从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入手。说到孩子们已经参与的班集体活动,我想班级的第一次环境布置就是很好的契机,事先收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来布置教室环境,课上将有学生作品和没有学生作品的环境进行对比,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为集体出力,借着这股力,引导孩子们观察教室,看看自己还能为集体做些什么?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围绕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教学目标,以“聘任会”的形式依次从定下“小岗位”名称、要求以及人员进行,在整个聘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整堂课都是模拟“聘任会”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布置上要与“聘任”有联系,譬如可以课前在黑板上写上“小岗位聘任会”几个字,予以气氛的渲染。其二,“小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学生的想法为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尽量体现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岗位”中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其三,应聘“小岗位监督员”时,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孩子们全员参与,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平时比较内向,但却非常想为班集体做事的孩子。如果应聘同一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轮流的形式,阶段性地评比,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的班级”是个集体,集体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参与到集体中来,就达到本课的预期教学效果了。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8
《通信连万家》一课是现代生活与现在科技的结合。课程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教材的特性。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内容编写的。基于课程目标与四下学期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和实施我的教学的。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因为是农村孩子有他的特殊性,他们的家庭没有电脑和网络,不会用电子邮件和软件聊天。对他们来说,知道这些高科技通信工具的存在和可以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这些目标可能对于城里孩子不上他们早就知道了,而且已经拥有并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第一环节在这里起到的是铺垫作用,孩子们知道了从古到今的通信发展,更加能深刻感受通信的重要性。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孩子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古代的通信方式,他们觉得古人想的通信方式很有趣很聪明,也想试试,但一提到有急事时想用它吗?答案就是否定了。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着重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是如何运用的,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感受等,让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现代生活因为有了通信而变的方便、快捷、高效。感受通信的无所不能,即可以进行天地间的通话,又可以挽救人的生命,震撼之极!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以西塘旅游节为载体,让孩子发出邀请,尝试使用现代的各种通信工具。同时又创设情境让孩子也能试着使用现代的邮政通信,知道通信工具无好坏之分,他的存在就是为我们良好的生活服务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不同的通信工具。第四环节是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试教的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软件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通信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本节课我花得心思真的'挺多的,因为这个话题农村孩子真的比较陌生,把课上得他们喜欢是挺重要,要时时刻刻的吸引孩子们,这样他们才会和你合作,参与课堂。了解古代现代的通信工具他们很好奇,自己去调查了。我把我的照片展示给他们看,他们喜欢,也知道了软件这个时尚的网络通信。又出示了他们熟悉的西塘要开旅游节,闭幕式那天还有焰火晚会还是星期六,多方面的重合,孩子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各个都想参与进来,都想用通信去邀请亲友一起去。跃跃欲试!等到教师名片的出示就是整堂课高潮后的沸点,孩子们都拿起笔来记下的通信方式。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去使用通信和我联系,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和人格魅力的最佳体现通信连着师生间的浓浓的情意,连着你、我、他,连万家。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命多么可贵》的第一课时《感激生命》。本课引导学生感受来自亲人、学校、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唤醒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平凡与伟大;
三是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各方面的关爱,懂得如何感激在生命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珍惜眼前这美好、温馨、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加之小学阶段生命教育比较缺失,不少孩子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不懂得感激与感恩。所以,我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教学资源内容、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
我将本课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揭示主题。第二、第三、第四个环节分别是爱在温馨的家里、爱在温暖的集体里、爱在社会的真情里。第五个环节是社会调查,体验珍爱。
下面,我具体的为大家介绍教学过程:
生命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我运用了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视频,(点击万花筒),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之后,充满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诗歌,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最美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通过问题:自然的过渡到生命。于是我采用课件《妈妈日记》(点击课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诞生过程,并配上照片来认识生命的降临给予母亲的幸福,体会生命的存在对于家人的非比寻常的意义。
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家人的呵护,通过课件“温馨时刻”,让学生体会那温暖的瞬间,引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小镜头”(点击课件)让学生倾听父母爱的表白,帮助学生回忆和感受家庭生活细节,通过采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来寻找生活中的爱,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关爱自己的亲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然后,我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活动,提出问题: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这么多年来,父母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父母语重心长教育你好好学习健康生活的话有多少句?这么多年来,我们与父母相处中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爱有多重?当学生门动笔去计算时,就会发现这根本是一个无法计算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考父爱母爱的伟大,意识到作为爱的回报,他们也有责任照顾自己,爱惜自己,接受爱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回报,利用课件“问题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这样就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的第二个家。通过课件“校园关爱”(点击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做引子,然后通过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去捕捉,去收获,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学校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关爱,充分感受到应该努力学习,以此来作为爱的回报。
爱在社会的真情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较少。首先,我用书中的图片揭示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爱;然后用问题让学生去自己寻找。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充分利用课件,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对他的关爱。同时,国家也制定了法律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我也设计了课件出示出来,让学生有所了解。
最后,通过活动“小调查”(点击课件),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那些生动的情境、平凡的细节,切身体验到社会的关爱,使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承载着来自社会的共同关心。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资源,精心营造轻松体验、自由探究的氛围,巧妙地引导他们体验家庭、体验学校、体验社会给予他们的爱。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的关爱,还通过若干个生活细节,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唤醒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懂得对周围的人要充满感恩,随之情感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伟大的先人,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孔子。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以目标为本,从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名人及他们的思想事迹已经有一些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认识得并不深刻,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对孔子等历史名人有更深、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受到他们事迹的感动,产生学习他们精神想法。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故事及图片的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
难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
所以我设计了:交流谈话、直观感知、探究思考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了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交流和了解的愿望,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二)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举例子、讲故事、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孔子画像”、“文庙”、“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学生:1、调查孔子的知名度
2、搜集孔子等名人的资料,搜集他们的图片、故事、思想主张等,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的思想与事迹
3、搜集《论语》的经典名言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做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一)、情境导入,感受名人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说说你知道哪些历史名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
给这些名人分一下类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头设计,抓住学生感情,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交流汇报感受学习
师:这些名人的的思想、主张、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很多教育,大家畅谈一下吧!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图片、故事等,挑选重点介绍)
学生交流汇报
听了这些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一些了解,进而去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交流汇报,了解孔子
师:如果要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谁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影响最大、最久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孔子。
那么,你知道孔子吗?先说说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在你的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孔子?
指名回答。
师: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由于他的世界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建筑有纪念孔子的建筑。
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有关孔子的建筑,引起学生敬佩的感情。
师: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被尊为“至圣先师”,为什么这么多人知道孔子,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孔子呢?大家想了解吗?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一下,注意要挑选重点来交流。
然后,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组了解的孔子情况。
要求:声音洪亮、回答流利、表达清楚简洁。
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这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中国名人的伟大,进而产生学习他们的欲望。
然后师让学生观看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孔子。
(四)、拓展空间,学习孔子
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孔子的言论,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孔子的一些言论,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还有很大的意义。
(五)、学习反馈,品味感悟
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孔子之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反馈,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六)、概括总结,课后升华: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
做到坚持,学习才会有成效。
总结: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伟人以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认真生活,帮助他人、关心社会,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学习这些伟人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光大,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建树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通过课件展示:
伟大的先人
至圣先师孔子《论语》
这样的板书,既直观形象,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目的,而设计的《伟大的先人》一课。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学生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校园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学生“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学生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及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学生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学生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己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学生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及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孩子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孩子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校园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3、平时你还参加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赶快拿出你的劳动体验日记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4、课件出示一则劳动体验日记,学生欣赏。
5、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感受,累,并且高兴,累,但很幸福。是吗?(随机板书:累,并幸福着)。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讲出劳动时的感觉和劳动后最终的感受。累,并幸福着。正是因为劳动这种独特的感受,才能鼓舞孩子为着最终“幸福”的感觉而克服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感受,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场采访,了解他人的劳动。
1、同学们,你们劳动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的劳动岗位,很多的劳动者,你们想了解他们的劳动感受吗?想,就请把你的问题准备好。同时课件出示:采访问题提示。(学生主要讨论采访时该怎样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帮助学生归纳采访问题。)
2、请出学校管理学校电路、多媒体的教师—孙瑞炎老师,让同学们做现场采访。采访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老师对采访的情况作了总结:是呀,孙老师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虽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们在一天天地健康成长、慢慢成熟,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幸福!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资源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传递和升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经历,感受经验,形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现场采访孙老师的劳动感受,不但深化了自己的劳动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使孩子们有机会走近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现场劳动,体验真实。
1、刚才,我们听了班上同学的劳动感受,也现场采访了老师的劳动感受。既然劳动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吧!
2、分工合作,安排劳动任务:第一组:叠衣服;第二组:缝纽扣;第三组:剥花生;第四组:整理教室。(课件出示课本P42页“劳动须知”)
3、学生进行劳动。
4、刚才的劳动,你遇到困难了吗?你用什么办法解决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①原先我觉得“穿针线”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呢!②叠衣服时需要耐心才能叠好。③我在剥花生时,发现有些壳特别硬,我怎么也剥不开,后来我就用东西把它砸开了。④拖地板真累,现在我知道妈妈平时干家务很辛苦。)
5、展示劳动成果:整齐的衣服、缝好的衣服、一盘花生仁、干净整洁的教室。当你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6、劳动让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课本P45页“劳动的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7、师小结: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方法,开动了脑筋,培养了能力,所以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给我们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从劳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板书:忙,但有乐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性的发展不只是一种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依靠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经历、体验、建构的高效率的品德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以学生个体的亲身经历、主题体验为前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德育的自立建构,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主体,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本课堂我以“劳动感受”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谈自己的劳动感受”、“访问别人的劳动感受”、“当堂劳动体验感受”这些亲身经历或互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学生的主题道德教育与构建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累,并幸福着!
我的劳动感受: 幸福 快乐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劳动经历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2
【说教材】
《游子回家》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的第二个主题活动《炎黄子孙的心愿》当中的第一个课题。
本单元通过两个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首先,以“走进民族大家庭”这一主题开始,展开我国各民族绚丽的画卷,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次,以“炎黄子孙的心愿”为主题,介绍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和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打开了了解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窗口,使学生知道港、澳回归,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骄傲、自豪。
【说教学目标】
品德教育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游子回家》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态度目标: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识目标: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教学重难点: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回归则是国家的发达与强盛。
【说教学学法】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教法与学法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体验中培养探究的习惯,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之中,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与香港有关的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对香港有了较深的认识,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汇报、讨论、交流、体验、设计等活动;课后通过行为实践,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情感的生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在动态的体验过程中生成和发展。
【说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齐唱《大中国》
利用课前播放的歌曲《大中国》资源,让学生在听、看、唱、想等多感观的刺激,感受祖**亲大好河山的风光景色。
第一环节:创设意境激情揭题
(出示中国地图)教师配合简明言语直接点题:
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每一寸土地,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溶于水的赤子之情。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吗?7月1日,这是一个让13亿炎黄子孙和海外游子为之振奋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香港这个游子终于回家了,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出示课题《游子回家》
第二环节:汇报交流明理激情
师:课前,各小组的同学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许多有关香港的资料。下面,请拿出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位代表准备汇报。
㈠小组内资料交流
㈡小组代表汇报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小组汇报)
香港地处我国的南部沿海,位于珠江口东岸,深圳市之南,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以及周围200多个岛屿,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不但是我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了解到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知道香港区域的范畴,使学生初步对香港有了大概的感知,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香港,让学生对香港充满探究的愿望。】
2、回顾历史
①交流“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的资料
②观看香港被英军侵占的历史画面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租包括九龙、新界等整个香港地区。)
师:同学们,看到这种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师小结: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中国人,让我们铭记这段屈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由于香港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过程复杂,特别是要弄清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他们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造成,并且通过收集材料、交流材料,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再精选香港被英军侵占的历史画面,引领孩子走近那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历史情境,还原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并让学生畅谈感受,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起到共鸣的效果。】
3、重温回归
①交流香港回归的资料:
播放录像“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6月30日晚,无数个家庭守在电视机旁,兴奋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是啊,100多年的屈辱将在今夜被洗刷干净。香港,这块镌刻着中华民族耻辱的土地,这个被称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港湾,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了,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呢!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波光粼粼的维多利亚港湾准时在午夜爆发出了如潮的欢呼——香港回归祖国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②学生畅谈感受
师:看到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什么?
师小结: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4、了解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①师:谁来说说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呢?(小组汇报、交流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红色底色,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代表祖国,象征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故洋紫荆图案被改成白色。
整个区徽意思是指香港在祖国的环抱下,更加开花结果,繁荣昌盛。
②学生动手制作区旗和区徽,以便更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重温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在一幅幅的画面中充分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心中爱国之情的自豪感。进而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并认识到香港的顺利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第三环节:香港之旅升华情感
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香港去看一看,去领略这魅力之都的风采吧!
播放“香港风光”录像:
1、太平山顶看夜景,火树银花不夜天。
2、夜色中的维多利亚港湾。
3、登上太平山顶,香港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4、夜晚中的美丽港湾
5、白天的维多利亚港
【设计意图:教师在此创设“香港之旅”,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回归后的香港的繁荣兴旺,这是祖国强大的体现,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年20xx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亲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播放录像)这一时刻,轰鸣的礼炮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地宣告:今日的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雄狮,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满怀信心地期望,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随着祖**亲的日益强大,宝岛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到了许许多多关于香港的资料,对香港有了较深的认识,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希望你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探究澳门、台湾。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活动虽已结束,但是探究的脚步依然在延续,此环节为探究澳门、台湾埋下伏笔。】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在追求简洁明了的同时,力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炎黄子孙的
游子回家
香港割让落后
一国两制回归强大
风采发展
以上是我对《游子回家》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说明,敬请各位评委、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3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内容。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把全面了解天津的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上古林地区濒临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饮食特点,孩子们对海鲜菜非常熟悉。另外,上古林地处城郊结合部班里有很多学生是随父母来津务工的孩子,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了解祖国其他地区美食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学情的另外一特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天津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上述认识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首先利用相声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报菜名》。片断里那些诱人的美食,带着孩子很快地进入一个美食天地。这样的导入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然后,借助俗语“吃在天津”,引发学生探究家乡天津美食的愿望,顺利切入主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
(一)、交流展示,了解、感受家乡——天津的饮食文化。
1、在本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图片数字等的使学生领略天津地区美食的色香味以外,也努力地通过探究美食的历史、名称的来历、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吃”中所蕴藏的文化。2、结合大港区上古林当地的生活实际,通过孩子们观赏一道道诱人的海鲜菜,观看当地以经营海鲜形成规模的古林海鲜一条街影音资料,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天津人爱吃海鲜的特点,为后面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吃在天津”吃的丰富、吃有特色、吃出文化。
(二)、关注全体、外地学生介绍家乡的美味佳肴及文化内涵。
在全面了解了天津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后,为了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饮食概况,我请班上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孩子,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让本地的同学感受到:天津是一个对“吃”非常有研究的城市,同时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有着悠久的饮食历史和文化!激发了了解祖国各地饮食风貌的愿望及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同学大量交流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后,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呢?我借助中国一些特征明显地区的实例:如,咱们天津地区,爱吃海鲜,和地理位置有关;四川、重庆爱吃辣,和气候有关。最终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四)、全课小结、激发情感。
天津真是一个美食天地,我感到很自豪.咱们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同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感到自豪!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是保证有效课堂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我考虑到了我们班学生外地生比较多这样一个学情,设计了让其他省市的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这样不仅体现了照顾全体的原则,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其次我了解到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困难,教师也作相应的资料补充使整个教学资料更加充分。 最后,作为渤海湾渔村的上古林的海鲜一条街,它不仅有海鲜菜的美味更是我们上古林人的骄傲,所以在本课中设计了介绍海鲜街的录像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2、良好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心境是有效课堂的保证。“美食佳肴”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轻松、愉悦的话题,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和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在教学的一开始以大家喜闻乐见相声的形式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配以“隔着门缝吹喇叭”、“想不想吃”“你来做形象代言人”“馋得流口水”等幽默的语言这些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3、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品社课教学的资源库。
在我查阅天津饮食文化资料的时候,想到了我们的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在这里我不费力气就找到了狗不理包子名称的来历、津菜的特点、天津的小吃有99种等等丰富的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看,我要感谢我们的孟老师为我们的学生编了这么好的教材,也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
4、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目标较好的达成提供了保障。由于学生在对天津饮食认识上的局限性,课前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上古林地区地处渤海湾,这里的学生也经常吃海鲜菜但对于为什么海鲜菜会成为我们天津的特色菜也很难说出。对于“天津三绝”天津的风味小吃等由于是农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了。所以在在课前指导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访问厨师、向父母询问等多种途径,进行了有目的的资料搜集,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然后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
5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探究饮食中所蕴藏的文化方面,我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体现得不够突出例如饮食特色和什么有关的时候学生们只总结出了和地理位置、气候等。其实还有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等;还有由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他们对于调查得来的资料,运用起来,比较生疏,造成了交流的困难。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都是学生汇报,老师补充的形式。
希望各位老师,在看完后,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习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说课稿范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练习层次。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说课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08017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什么版《品德与社会》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 》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学目标,三是说教学重、难点,四是说教法,五是说学法,六是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一、说教材
《 》是什么版《品德与社会》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几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几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几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
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几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几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乐。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歌曲导入,缩近距离 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共同体验,分享快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
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
(五)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六、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七、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尊重与理解》说课稿
《尊重与理解》是义务教育辽师大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我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的:
一、说教村材
渗透理念,设定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尊重与理解》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和邻里为切入点,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的追求。这节课,我打破单
一、呆板、严肃的课堂模式,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邻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多为他人着想,理解邻居,和邻居和睦相处。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如何与邻居相处,解决邻里之间的纠纷。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二)运用理念,精心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课后调查:了解自己与邻居的关系。一开始我就将调查结果引入课堂,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经过调查,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其中有11人与邻居相处融洽,有12人与邻居有矛盾,有17人与邻居不认识!我们怎么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具体的事例最能说明问题,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2、畅谈邻里,明理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邻里之间的故事、事例等,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同时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畅谈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邻里之间的烦恼?你是怎样解决的?同学们在交流中全面地了解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处理好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重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等,从而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
3、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生生互动:(活动一)祝福邻居
学生自由将祝福送给其他邻居等,让其他学生来扮演他们,相互赠送祝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全面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群体互动:(活动二)特别行动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过邻居节”等,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主题,再进行准备,制定计划或排练小短剧。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恰倒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应用现代教育方法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儿童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幅声形并茂的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