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美学经典,追求艺术人生
——《谈美》导读
目标:1、了解《谈美》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美学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1、美感
2、审美距离
3、移情
4、人生的艺术化
难点:人生的艺术化
课时:1
过程:
导入
关于学生审美情趣的调查。
师: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人吗?请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生:
师:懂得审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情趣,少一些庸俗;多一些精神的企求,少一
些物质的迷恋。今天,我们上一节关于美学的名著导读课,了解朱光潜的美学名著《谈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至1933年,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代表作有《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解放后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
三、《谈美》内容概要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7、《“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8、《“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10、《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12、《“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5、《“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四、关于“美感”
1、引出美感:
朱光潜认为,美感其实是一种态度。以古松为例,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实用的态度——善(好。能做什么,值多少钱,有什么实用价值。)
博物学家:科学的态度——真(探求事物本质,什么属,什么科,怎么生长等)
游客:审美的态度——美(古松苍翠的颜色,独特的造型,凌空的姿态,顽强的精神;超越利害,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朱光潜认为,人为什么要培养美感(审美的态度)?
美感(审美的态度)可以使人“免俗”,超越利害,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即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植,有一些理想和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朱光潜所说的“俗”:如果只是求个物质生活的温饱舒服,为物欲所支配,也会完全失去自己的精神空间。这即是朱光潜所说的“俗”。
3、让学生说说以下现象,哪些是美感,哪些是快感:
例:口渴后捧起大碗大口喝茶的舒畅;(快感)
清闲时手持陶瓷茶具细品龙井清香的愉悦;(美感)
饥饿时狼吞虎咽的满足;(快感)
细嚼慢咽,细品美味佳肴的享受;(美感)
寒风凛冽中穿衣御寒的温暖;(快感)
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的和谐;(美感)
在江边久等后,终于登上渡船的高兴;(快感)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美感)
4、归纳“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1)快感:普通的感官刺激,当我们感到高兴而联想到自己的欲望时,这只是快感而非美感。——与功利和欲望相关
2)美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之中。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
——与功利和欲望无关
5、怎样培养美感?
要养成“美感的态度”,对现实生活的功利有一些“超越”,对审美对象学会“玩味”。
6、怎样理解“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的含义?阐释并举例说明。
阐释:出世的精神,可以使人超脱于利害,专注于事业,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举例:钱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钟书、杨绛……
五、关于“欣赏的距离”
1、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朱光潜也将之归纳为常见的审美规律之一。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举例阐释该审美规律。
2、补充举例:
人与人相处的“刺猬”现象。
舞台服饰大红大绿搭配是美,可以产生艳丽夺目的舞台效果,是因为舞台与现实生活有距离,“距离产生美”。而现实生活中大红大绿搭配则不和谐。
3)漫画对人物的夸张变形手法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美感,因为漫画是艺术,与现实生活有距离,“距离产生美”。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长成漫画中那样,就是“丑”。
4)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阿炳苦难人生的艺术结晶,音乐表达的是阿炳的痛苦,但我们欣赏《二泉映月》时,从凄美的乐声中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因为阿炳的痛苦与我们有距离,是艺术化了的痛苦。
2、小结:“距离产生美”,对现实有一些超越,对利害有一些淡然的心态,生活就会多一些美感的享受。
六、关于“移情”——宇宙的人情化
1、“移情”解释:“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把这种“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2、举例解释“移情”现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如果苍天有感情就会逐渐变老,如果月亮没有忧愁就不会有缺失。“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这句话在古代就早已闻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做对子,看谁对得好。宋代就有个叫石曼卿的人,一语既出,惊动四座,众人皆五体投地。这件事记载在《蓼花州闲录》中。石曼卿对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天若有情天亦老”后被毛泽东引用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
3、学生补充举例。
4、小结:
由于情感的投射,世界才多姿多彩。希望我们以情感润泽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七、关于“人生的艺术化”
1、《谈美》末篇《慢慢走,欣赏啊!》精彩文段选读: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慢慢走,欣赏啊!”
2、学生讨论,就“人生的艺术化”发表自己的见解。
3、“饭余合唱”视频
八、小结
美,可以使我们免俗,超越利害,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希望同学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对待人生,让我们的人生艺术化。
九、作业
课外阅读《谈美》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