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

时间:2019-05-13 01:2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

第一篇: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恋之情 长篙

„„ 星辉

„„ „„

„„

(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意象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高中语文 4 10《项链》教案 鲁教版必修2(模版)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3.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套中人》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2.播放课文相关视频片断,引起学生兴趣。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4.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

1.玛蒂尔德的性格是怎样的?

明确:其性格是渐变的,玛蒂尔德性格形成过程,也正是她的心理变化过程。起初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最后善良、诚实、质朴,坚韧、忍耐和能吃苦,并懂得了真爱。

2.作者是如何看待玛蒂尔德的?你们怎么看?(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警示? 明确:个人原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不满现状; 社会原因──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学生讨论,教师引导。)4.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的?

明确: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和他的动机。(选择相关重点语段师生共赏。)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独具匠心,出人意料,情理之中。(1)为了突出悲剧性,作者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的艺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又打开了希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而碰到的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的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次坠入了厄运,以致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的有力陪衬,它升得越高,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的惩罚也就更加沉重。

(2)莫泊桑还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中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帖,她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发现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3)小说中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读来奇而可信,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的必然性,同时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是分不开的。小说的开端,作者就大段地介绍了女主人公好虚荣的性格,这段文字虽是静态的描写,却为后面描写人物、开展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中还提到玛蒂尔德与她朋友佛来思节太太的关系,这一线索写来漫不经心,却成了后面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玛蒂尔德借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是假的,都与此紧密相连,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太太借项链、还项链时,后者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钱的首饰,最后点穿项链是赝品,读者回味前事,恍然大悟。这就是《项链》中许多情节读来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重要原因。

四、作业

联系课文,以《理想与追求》为题写一篇文章。附: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短篇小说之王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独具匠心 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 爱慕虚荣

贪图享乐 到 坚韧、能吃苦 不满现状 到 懂得真爱 善良诚实

心理描写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案 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江门市新会三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志泳

教学目的:

1、通过景物的描写,体会诗歌中诗人所深寓的感情。

2、拟人、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意象的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讨论学习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他,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受人尊敬的诗人;他,一个将人生的全部复杂 性交付给诗的诗人;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期待着缠绕于康 桥左右;„„

那徐志摩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抽几个学生回答,教师结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称,每个人心中的徐志摩是各不相同的,但大家都不可否认的是他优美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诗歌之优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亲身体会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3、《再别康桥》美在哪里?

明确:绘画美(意境美)、建筑美、韵律美(音乐美)

4、重点分析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潭水、长蒿、星辉,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这些景象中,主客合一,构成了文章的意象,表现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5、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6、诗歌中,建筑美和音韵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建筑美---诗中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音韵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亦有回环反复感。“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三、学生讨论:请你为每一节诗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在每一节诗中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挥手作别云彩图--难舍难分;

2、河畔金柳倒影图--欢喜和眷恋;

3、青草水底招摇图--更加欢喜和眷恋;

4、榆阴浮藻清潭图--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撑篙漫溯寻梦图--大声高歌,感情达到高潮;

6、黄昏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静思默想;

7、招手惜别云彩图--悄悄作别,难舍难离。

四、分析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

1、赏析第一节诗,诗人是如何离开康桥的? 明确: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2、赏析二三四节诗,说说诗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

明确:(1)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2)拟人。“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3、赏析五六七节诗,诗人在这里用了三个叠句,想想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第五六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总结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对康桥浓烈的爱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做一条水草,” 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复杂感情。

六、聚焦高考

思考:《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明确: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七、创意思维

改写《再别康桥》一诗,可把它改写诗、散文、小说等文体。

第四篇:鲁人版高中语文目录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 1 劝学 2 师说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3 为了忘却的记念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5 归去来兮辞(并序)6 荷塘月色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7 烛之武退秦师 8 荷花淀9 赤壁之战

鲁人版高中必修二 第一单元 山水神韵1 赤壁赋听听那冷雨3 再别康桥游褒禅山记

第二单元 探索科学奥秘4 张衡传论无性造人

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力 6 琵琶行蒙娜丽莎的魅力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第四单元人生百相 8 套中人9 鸿门宴项链梦

文学经典的魅力不会消失◆ 鲁人版高中必修三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1.陈情表

2.我不是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我与地坛

文天祥千秋祭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3.屈原列传4.记念刘和珍君5.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三单元 关照女性命运6古诗两首 氓

行行重行行7.祝福窦娥冤

第四单元 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9.兰亭集序

◆ 鲁人版高中必修四

第一单元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1.宋词二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六国论3.阿房宫赋

第二单元 美的真谛4.滕王阁序

5.米洛斯的维纳斯6.新诗二首雨巷错误

第三单元 洞察世道沧桑7.林黛玉进贾府8.雷雨

第四单元 构建精神家园9.报任安书

10.富有的是精神◆ 鲁人版高中必修五

第一单元 人生的五彩梦1 沁园春 长沙哦,香雪

第二单元 爱的生命的乐章3 孔雀东南飞4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单元 深邃的人生感悟5 逍遥游6 唐诗三首

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7 齐桓晋文之事8 我有一个梦想

第五篇: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逐节讲析评价: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中国教师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评 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九、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十、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二

再别康桥

一、只身来到康桥、“轻轻” 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移就)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下载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鲁人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再别康桥 教案

    中国教师资源网http://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

    2014高中语文《雷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

    高中语文 虞美人教案3 苏教版必修4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全集

    必修4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

    鲁人版必修五《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

    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计划(最终五篇)

    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下面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计划使用教材:人......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 1.可予不。2.臣愿奉璧西入秦。3.拜送书于庭。4.召有司案图。5.设九宾礼于廷。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7.唯大......

    高中语文 3.7《蒙娜丽莎的魅力》1教案 鲁人版必修2

    语文:3. 7《蒙娜丽莎的魅力》精品教案1(鲁人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追随作者傅雷一同探寻蒙娜丽莎特有的魅力,感受绘画艺术的美。 2、学习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