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时间:2019-05-11 21:2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教案》。

第一篇: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考: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下注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下载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篇文章充满了“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三峡

美在,我从文中的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第二篇:三峡教案

2011年秋学期初一语文教案

课题:《三 峡》

审定:施云康

编写:蒋书霞

11月17日

教学目标

①能在自读的基础上正确朗读,翻译课文。②能说出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③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能说出文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成诵,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绝山献()飞漱()属引().... 1

2、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郦道元,(朝代)人,字,《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字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郦道元为《 ____ 》所作的注,做了扩充。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语: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任务:

a、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b、分清句子的停顿;

c、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重在读懂、读通。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教师注意巡回察看,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3、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如有不清楚或没有把握的字词,提出来,其他同学解答。

4、考查:

⑴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⑵文意看谁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

(同学自由发言。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如:你看书真仔细,背得准确等,这都是专心的效果。提问、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课堂秩序混乱,表面活跃的现象,教师应适当引导,控制。)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文中的语句)”说一句简单的话。

示范:三峡的山美,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

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能不能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呢?譬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好交流的代表)。

(2)班上汇报(每组派一位代表站起来交流)。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说出三峡的美吗?

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五、总结。

六、作业。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峡》,扫除了字词障碍,初步领略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这一堂课我们将重点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妙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适当把握语气和语调。)

3、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1理清思路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背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②深入研讨

1、教师指导语: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第1段中最后一句。

2、教师指导语: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1)、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水之景。(2)、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3)、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4)、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1)、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2)、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3)、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4)、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 4 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③揣摩妙点。

教师指导语: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一: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例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中“略”用得很好,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由于本文佳词妙句很多,应该给同学们充分寻找、思考和品味的时间。)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组长负责,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小组交流时,教师尽可能积极参与各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有已于峡谷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拓展迁移。三峡知多少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资料

(充分开发可挖掘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肯定学生的发现,对学生发言中生成的问题给以点拨或指导。)

三、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1、高声朗读或齐声背诵课文,领略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作者精美的语言。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B、注重字词的锤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他们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是他们自己所得,不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

1、完成随堂作业

2、准确默写课文

第三篇:《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b、学习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季节描写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c、学习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三峡四季不同的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章大意;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语句去分析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季节进行描写及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及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品读赏析法 [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使用背景音乐《高山流水》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观看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

指导:朗读要注意节奏、停顿、语调变化,情感到位。

如:读描写“山”的语句,语速则是先慢后快,语气则是高亢的,要读出惊奇;读描写“夏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稍快,语气豪迈,读出奔放;读描写“秋水”的语句,则要语速缓慢,语气低沉,读出凄婉。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工具书和教师补充注释解决字词疑难。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如下补充注释:(1)字词注释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阳光)

或王命急宣(有时候)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很)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转折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沿溯阻绝(绝:断绝)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哀转久绝(绝:停止)

3、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品析美景

1、师: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

美在山,美在水。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2、师:作者是如何写山的呢?

三峡的山独特之处在哪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那么16个字,写出了连绵不断,高大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群峰连绵、山高峡长的壮丽。

3、师:作者是如何写水及其他景物的呢?

万物因水而有灵性,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 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

夏水:“沿溯阻绝”,“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景“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4、师:同学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三峡很美,你能说说这些美是怎样的美?

[例] 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这是一种高峻美、状丽美。

夏水—湍急凶猛—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景—林寒涧肃—凄婉美

5、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师: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小组合作讨论后互相交流。

(提示: 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明确:除了上面讲的抓住特点写景外,文章在选景时有静立的高山,也有奔腾的江水;既有“林寒涧肃”,也有“高猿长啸”,动静结合;写法上正面落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同时在写秋景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让读者已经觉得凄凉,而“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一个“泪”字更将这份凄凉进一步升华。不禁让人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发挥想像,描绘三峡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三峡景色,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假如你要到三峡旅游,你准备哪个季节前往?”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强化背诵,巩固积累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丰厚的文字功底,用一百五十余字囊括了三峡的山、水、四季景色,笔法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一定要铭记于心,为我所用!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结构去背诵。这样思路清晰,便于背诵。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A.教师小结: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B.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第26课第一、二、三题。

2、请仿照郦道元三峡的写景手法,写一篇以“××之美”为题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静)(衬托)(高峻美)

三峡{

郦道元

水:夏日:湍急凶猛(动)

(奔放美)

冬景:清荣峻茂

(动静结合)

(清幽美)

秋景:悲寂凄清

(情景交融)

(凄婉美)

执教人:丁沛东

2013-11-28

第四篇:三峡教案

《三峡》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范阳涿(zhuó)县(现在属河北)人,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探寻祖国山川之美,撰写出了《水经注》。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扫清文字障碍。

lìquē zhàng

xiāng

sùtuān

yǎn

郦阙嶂曦襄陵沿溯素湍绝巘

shù

jùn

jiànzhǔ

qīcháng

yù 飞漱峻茂涧肃属引凄泪沾裳、御风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每一小节中重点停顿之处点拨:

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掌握重点词语

a.略无阙处(一点没有)(断缺,现在写作“缺”); b.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c.不见曦月(日月。曦,太阳)

d.夏水襄陵(涨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 e.沿(顺流而下)f.溯(逆流而上); g.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传达)h.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 i.不以疾也(这么、如此)(快)j.素湍绿潭(白色)(急流的水)(深水); k.飞漱其间(冲荡)

l.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m.林寒涧肃(寂静)

n.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o.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五、翻译下面句子:

1、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季,江水涨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间飞速地冲荡。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这些景物)实在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情趣。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在凄凉的树林,寂静的峡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的猿猴的叫声。

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厉异常,连续不断,(那叫声)在空谷中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以上为自主学习部分

六、课文探究:

1、理清本文的结构。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2、作者在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要从山写起?

明确:从“峡”字来看,是指两山夹水的地方,有了山才可能有“峡”,因而就从山写起。

3、三峡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明确:“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写出了三峡山势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高耸入云。

4、最后一句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5、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明确: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春冬——“清荣峻茂”。秋——寂静、凄凉。

6、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明确: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7、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使文字显得对仗工整,更加精练。

8、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七、小结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课下,我们要积极地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第五篇:三峡教案

材料:红糖,大枣

做法:

1)锅内放清水加入洗净的大枣一起煮开,继续煮8分钟

2)放入姜盖盖煮3分钟

3)调入红糖饮用

番茄酸辣汤

材料: 中等大小西红柿三个, 土豆一个, 火腿, 木耳适量做法:

1.西红柿洗净,去皮,切小丁

2.土豆,火腿切片

3.木耳泡发后,洗净, 撕成小块

4.起油锅, 下土豆片和木耳翻炒均匀盛出备用

5.同一锅, 继续加热, 倒入西红柿丁, 中火不断翻炒, 加入适量白醋,糖,盐, 继

续炒至呈糊状, 加入足量鸡汤(或水), 大火烧沸转中小火煮20分钟左右

6.加入土豆片和木耳, 大火烧开, 转小火至土豆熟

7.调入胡椒粉, 盐, 鸡精, 香油, 撒入香菜, 出锅

白菜鸡蛋浓汤主料:白菜叶三四片 鸡蛋两个

配料:鸡精 盐 香葱

做法:

1、白菜叶洗净,切大段;

2、鸡蛋打散,加少许香葱末;

3、坐油锅,炒鸡蛋,注意不要加盐;

4、鸡蛋炒好后,加入热水;

5、水没过鸡蛋就可以,然后煮开,旁边可另起煮锅,坐开水;

6、炒锅内的水开后,把水连同鸡蛋一起倒到旁边的煮锅中;

7、水开后,持续大火煮十分钟左右,直至汤色变白;

8、汤色变白后,加入白菜叶,出锅前调味。

下载三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初中组3号 汤河中学孟德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流畅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

    《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2014甘肃信息技术 嘉峪关中学语文02班 嘉峪关文殊中学 马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字词、作者及出处,积累文言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

    《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3.联......

    《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主备:韦丽娟 修改:谭红梅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情感目标 感受三峡的美......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设计 海河初级中学刘建峰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三峡教案

    公开课教案 科目:语文 课题:三峡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级班:甘河滩镇坡家初中八年级(1)班 授课教师:丁启菊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2......

    《三峡》教案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官员,文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教案,欢迎参考!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读生......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字词。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