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数鸭子教案
幼儿园数鸭子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鸭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多热闹啊,热闹的气氛引来了一群鸭子。数鸭子,大家是否会的呢,幼儿园数鸭子教案活动设计,一起来看看。
教学内容:
唱:《数鸭子》
听:《鸭子拌嘴》
教学目标:
1、自然清晰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数鸭子》,并能够背唱这首歌。
2、通过欣赏《鸭子拌嘴》,感受打击乐器用不同的节奏与速度演奏时,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音乐情绪与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能有表情地背唱《数鸭子》。
教学难点:
感受节奏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学生随音乐《数鸭子》进教室入座。
师:小鸭子们,天快黑了,我们一起排好队回家吧!(在音乐声中坐到位置上)
2、进行师生问好。
听录音范唱
师:听,多热闹啊,热闹的气氛引来了一群鸭子。瞧,它们过来了。听录音范唱,熟悉旋律,整体感受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要求学生在读白部分能够拍手有节奏的进行,演唱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能够模仿范唱准确的唱出来。
师:下面请他同学们跟着老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我的要求是有节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是只小鸭子,怎样用动作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一边读歌词一边理解歌词的意思,以便更好地学唱歌曲。(在熟悉歌词内容的同时,为以下的表演唱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演唱这首歌曲,我们一句一句的`接。同学们看看我们这首歌曲里有个符号经常见的,对了,就是休止符,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空一拍。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自己注意一下。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演唱歌曲,同时随着《数鸭子》的范唱乐反复学唱歌曲,并随歌曲自由律动同学们可以适当地加一些肢体语言。
师:要求大家能够背唱这首歌,同时请学生上台表演唱。(以不同的演唱方式演唱歌曲,巩固歌曲的教学。)
师:大家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到结尾部分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知道为什么吗?大家看这个符号,我们经常见的。(在黑板上写出反复记号)他就是反复记号,下次我们见他的时候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1、初听乐曲,初步整体感受乐曲形象。
导入:这么多活泼的鸭子我们数也数不清,哎呀,现在它们又在干嘛呀?
师:听了这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原来鸭子们在拌嘴呢,导出曲目《鸭子拌嘴》。同时老师对这首乐曲进行讲解,具体的情节进行表述。同时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乐器?老师加以补充。介绍其中一种乐器木鱼的敲奏方法,对读白部分教师演练,让学生模仿。师生同奏。
2、复听乐曲用动作模仿鸭子拌嘴,体验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对乐曲的重要性。
学生分成几组,边听音乐,边想象自己就是那群鸭子中的一只,随着音乐的进行用动作来模仿鸭子拌嘴的情景,并对有创意的动作小组予以激励表扬。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数鸭子》这首歌,同时还欣赏了民间乐器演奏的《鸭子拌嘴》,认识乐器木鱼,听到了一些乐器的声音。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在学会的基础上还通过动作把他表现出来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虽然准备了许多,但是感觉并没有真正的用到那些环节。学生们学会了这首歌,同时我还适当地加了一些动作,让音乐课堂变得活泼,不至于太呆板。同学们积极地配合了。让学生们认识了反复记号和休止符,通过歌曲的学唱,让他们知道这些符号的作用。我通过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让他们对欣赏感兴趣,让他们认识一些民族打击乐器。后来几个环节没用到,比如听了《鸭子拌嘴》让他们能够理解这段音乐的大体内容并能够表演出来。我还准备了小鸭子的头饰都没用到。所以下次我会重新调整尽量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活跃。
第二篇:--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
幼教 论文
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
姓名: 单位: 电话:
摘要:现如今,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最热门的活动,其中数学区角活动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在幼儿园区角活动是第一位的。但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中间物质媒介,是幼儿知识建构的托。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的兴致的是: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本文针对幼儿园中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探索。关键词:数学 区角材料
一、前言
理解数学材料的对幼儿学习的价值 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引起各方面重视
二、幼儿园数学区角材料选择与应用的意义
1、生动的呈现形式,吸引幼儿注意
2、幼儿全面发展需要依靠自主选择来促进
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环境因素得到充分利用,让幼儿以个别或以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主动操作、探究学习,以感知、累积、修正和表达经验,获取相应知识,并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而极有价值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与集体活动相比,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的自由和开放为儿童主动、有效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和保障,能够促进儿童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3、形式丰富操作性强,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园数学活动按集体活动--分组操作--游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以小组活动形式投放较多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活动后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因此,目前的数学活动在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幼儿分散到各小组活动后教师不可能同时观察、指导到每位幼儿的活动过程,对活动效果不能准确地掌握,评估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偏差,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就不能按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适当地进行。同时,数学活动形式单一,操作活动仅是巩固新知识而不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究体验、感知数学知识。另外,教师重幼儿知识掌握轻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必须系统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体验性、探究性、选择性的操作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学会学习。并运用教育评价手段全面、清楚、客观地了解每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思维过程,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开发幼儿的潜能。
三、材料选择的依据
(一)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数学材料
1、年龄特点
教师在选择数学材料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班所需的数学材料是不同的。如:在认识物体的形状发面,小班的年龄阶段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中班是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大班是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圆柱体)。教师不能随意选择与投放与之年龄特点不想符合的数学材料,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都还未达到正常水平时就随意应用与选择,势必会给幼儿造成误导。就小班而言,教师可在区角中摆放一些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材料,可示范教幼儿自由组合这些图形组合成一些图案。
2、幼儿的兴趣、需要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多变、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所投放的材料力求多样。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在幼儿进行各种不同的区角活动时,幼儿更多的愿意遵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区角活动。多种多样的数学材料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显得生动活泼些。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为他们巧妙地选择其感兴趣的、多变的数学材料。如,幼儿比较喜欢玩球一类的材料,那么教师就可以用报纸类的材料给幼儿制作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然后教幼儿一些不同的玩法(投篮、滚小球等),这样就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了球体的相关知识。如按物体特正分类活动时,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大小不同的或者是形状不同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根据以活动目的为依据选择数学材料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此次的活动目标的要求,需要通过这些材料让幼儿达到制定的活动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例如:进行10以内数的认知的活动时,就要选择数字卡片,身边可数的、明显的道具。测量类的活动就需要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这样以目标为选择材料的前提,才能使材料在游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的材料更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提高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幼儿在进行数学活动时需要感知丰富的、熟悉的和便于操作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大量的数学材料是满足幼儿学习游戏的前提。通过大量的玩教具材料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体验物体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幼儿与材料发生互动,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幼儿探索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四、设计与应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室内环境的合理利用
2、不以教师为主体
3、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区角活动数学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具有巧妙性的,只有材料新颖多变,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的调整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进行操作活动。教师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数学材料,为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幼儿园数学区角的设置与指导
幼儿园数学区角的设置与指导
数学区角活动促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观察、评价幼儿,更积极地开展师幼互动和反思,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别化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数学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有两项工作很关键,一是数学区角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二是个别化指导。前者能确保幼儿经历自主学习和操作探究的过程,后者能确保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材料是区角活动的基本要素,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往往更依赖于与材料的互动。因此,相对而言,前者更是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将以此为题,结合本人在幼儿园看到的现象加以分析、阐释,以深入思考如何切实提升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有效性的问题。
一、在关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时凸显“探索性”
虽然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重要性,并积极选择和设计各类材料以促进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比较关注材料的“操作性”,忽视材料的“探究性”。
从图一“送小动物回家”和图二“糖果找家”所显示的材料来看,材料本身的指向性是确定并且是唯一的,即通过操作让幼儿习得两个明确的相关数学概念,即“数量对应”和“图形匹配”。在这样的区角活动中,幼儿虽然也在操作,但这种操作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显然,它与区角活动的本质属性相去甚远。
所谓区角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利用游戏形式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促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个别化、自主化学习的活动过程。显然,它是一种个别化的、低结构化的、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从这三个基本特点出发,任何区角活动都应当体现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选择性,都应当关注幼儿自己的发现、感知和体验,数学区角活动也不例外。
因此,从区角活动的本质属性来看,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只关注操作性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关注探究性。探究是一个要求幼儿既动手又动脑,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过程;是一个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深入的,非孤立、非断裂的过程;是一个灵活的、变化的、非机械的过程;是一个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体现多样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更多地思考为幼儿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的材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以引发幼儿在自主地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从图三“我的毛毛虫”和图四“蜘蛛织网”来看,教师所提供的活动材料不仅便于幼儿操作,而且有利于幼儿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学习。在图三“我的毛毛虫”中,教师提供了大小、颜色不同的圆片和夹子,让幼儿尝试做自己喜欢的“毛毛虫”。
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探究和学习——有的幼儿只是想到了用圆片拼成一条“毛毛虫”,有的幼儿发现用夹子可以使“毛毛虫”站起来;有的幼儿用一个大圆片和许多小圆片拼出“毛毛虫”,有的幼儿选择用同样颜色或大小的圆片做“毛毛虫”,有的幼儿用大小圆片间隔排列的方式做出“毛毛虫”;有的幼儿做出的“毛毛虫”是圆片和夹子一一对应的,有的幼儿做出的“毛毛虫”是一个夹子夹两个圆片的……在幼儿自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体验或运用了有关数数、分类、排序、对应等相关的数学方法。在图四“蜘蛛织网”中,教师提供了细绳、扭扭棒、插有安全钉的泡沫板、数字卡等,以让幼儿尝试在泡沫板上“织蜘蛛网”。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幼儿只是关注将钉子绕满,有的幼儿能边绕边数,也有的幼儿会先选一个数字再按相应数量“织网”,还有的幼儿会设法选择能绕得长、绕得多的绳子,更有幼儿在多次操作后发现织出的“蜘蛛网”会呈现不同的形状和图案……在这样的探究和操作中,幼儿获得了关于数数、对应、单位、估算、空间认知等多方面的经验。
操作是幼儿早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仅有操作是不够的,尤其是仅仅满足于巩固、练习、强化的操作是不够的。笔者认为,数学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低结构的活动样式,更需要让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而不是封闭式的练习性操作。
二、在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原则的基础上体现材料的“引导性”
如果说材料的“探究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那么材料的“引导性”则能预示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以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材料的过程中能根据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材料中隐含或预示幼儿操作与探究的方向,促使幼儿在自我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体验和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引导性”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满足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和操作体验,然后在观察幼儿探究和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并找到材料与教师所期望的活动结果间的关联,并将这种关联转换成一种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幼儿后续的探究和操作能顺着这个“指路线索”更有价值地展开。
如在投放“数字拼板”初期,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探究和操作时没有关注到材料是可以用来拼数字字形的,于是就将材料的投放方式作了一些调整,如图六所示。这样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出来了,即教师用长条形板直接拼出数字字形,给了幼儿一个操作上的“指路线索”,让幼儿意识到这个拼板是可以用来拼数字的。当幼儿再次拿到如此摆放的材料时,他们一下子就在拼板和数字之间建立起联系,接着也就会自然地用这些拼板去拼不同的数字字形。
同样,当发现幼儿拼数字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偶然性,不能拼出所有的数字字形或拼出的数字字形有错误(如左右方向颠倒)时,教师又适时增加了分别为红色和绿色的两种小本子(如图七,红本子上有0~99中的数字共20组,其中包含O~9的所有字形;绿本子则是一本空白本子,可供幼儿记录除红本子上的数字之外自己想到的其他数字)。这样的材料隐含了教师的“引导性”,凸显了一条材料操作的“指路线索”:它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操作中接触到所有的数字字形,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自主地拼搭数字并加以记录,同时给了幼儿再现和表征数字的机会。在这样的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始终是以“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为基本原则的,即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究和操作行为,积极思考怎样通过材料间接体现“引
导性”,以使幼儿的探究和操作学习更自主、更有教育和发展价值。
三、在设计和自制材料的同时选择一些开放性、游戏性强的成品材料
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 设计这项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远比设计一个集体活动的教具要难,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教育性、游戏性和开放性。
本人认为。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虽说主要应由教师设计和制作,但不应该是全部,实际一点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更多地去发现和选择一些现成的成品材料或玩具。如积木,虽然积木作为一种传统的建构游戏材料,人们更多关注的往往是它对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但实际上搭建积木活动与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积木建构经验与他们3~8年级的数学学习成绩有显着相关;纵向研究的数据证明,学前期有足够多积木建构经验的幼儿,到了8年级后数学学习成绩优于同龄孩子。因为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体验到关于数量、类别属性、模式排序、空间认知、单位与测量等全面的数学概念。如两个幼儿在一起合作“造大楼”,在这个合作性的建构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充分意识到这个成品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就可以启发幼儿在搭建中思考和探究大楼的楼层数、大楼中积木排列的模式规律、大楼空间形状和位置的对称、不同大楼的高度及其测量方法,等等。再如,纸牌、棋类等成品游戏材料,这些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性和开放性,幼儿在用这样的材料操作时往往更轻松、更自由、更多元。
因此,在数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教师应当拓宽视野,尽量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游戏性、低结构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去接触、感知、应用数学,而不是将数学孤立起来,“为了数学而数学”,从而背离区角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价值。
第四篇: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计划
幼儿园数学区材料的有效投放
当一次孩子 换个视角看材料——
1、游戏名称: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肩膀,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说一个地名。第二个报错的老师就要说两个地名。并且不能重复。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2、理论学习
3、分组参观数学区(抽签分组,四种颜色的笑脸娃娃,小小
4、小、中、大8)
把全体教师分成四组(小小班
4、小班
8、中班
8、大班8),分别进入各个年龄班里,要干什么呢?原来老师们变成了孩子,开始玩起了平时孩子们玩的数学区域的各种操作材料。数学区域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是对数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知识掌握的一种复习与巩固。在数学区域中,老师们常常根据一定的情境为主线或者以学期课程为主线进行设计与安排,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材料的延展性不强。
通过了交叉年龄段的形式进行对数学区域的整改和调整。因此本次教研活动的宗旨在于:让教师跨所教年龄段的思维定势,通过自己的操作,检验出此数学区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该班教师的改进。大家在操作中和同年龄段的老师们认真探讨,找出此区域中的不足。操作后,大家聚在了会议室里开始进行思想的碰撞。每个老师就自己对该区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也听取了本班老师当初设计区域活动的理念。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因此给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数学游戏化、生活化成为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流。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数学学具的巧妙设计、灵巧运用,同样也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数学学具是幼儿学习相关数学概念的有效媒介,也是老师了解幼儿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学具的设计、制作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幼儿如何操作?学具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等等。总结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应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
首先,学具要便于幼儿操作。
数学活动中,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幼儿听了、看了,有可能理解,但也只是零散的、片面的、肤浅的。如要将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那就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其实,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操作,因此,在设计数学学具的时候首先就应考虑材料是否便于幼儿操作。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中会反复的拿捏、取放,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的。如数数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直接选用各种现成的玩具,如雪花片、积木等;在数与量的匹配活动中自制硬卡纸的小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指导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使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泡沫纸、塑封的操作板等。这些材料既便于幼儿操作,又不宜损害,可反复利用。
2.提供相应的数量。在数学活动中,提供的学具一般都是人手一套,这样便于幼儿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有的数学活动中也可以两名幼儿或几名幼儿合用一套学具。如数量的匹配游戏中,可以两名幼儿合用一套数学用具,一名幼儿出数卡,一名幼儿出相同数量的实物卡。另外,提供学具的数量时还应考虑操作的实际需要。如《爱心献灾区》的数学活动中,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根据盒子的大小和礼物的大小来估算所装的数量,提供的材料有笔芯盒、巧克力块、纸装饮料、本子等。因为笔芯盒、巧克力块的体积比较小,提供的数量就偏多;纸装饮料、本子的体积较大,提供的数量就可相对少一些。
3.学具的摆放。一般在数学活动开始之前老师都会将数学学具摆放好,但是鲜艳的颜色、丰富多样的材料往往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实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座位摆放在中间,各种学具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这样既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另外,提供学具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爱心献灾区》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幼儿先猜测装的数量,然后再装礼物进行检验。我先在盒子中放入一样礼物,等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后再提供其它礼物,幼儿再通过装礼物来检验猜测的对错。如果事先将所有的礼物都放在桌上,幼儿可能没有猜测而直接装了。可见,学具的摆放和提供的时机对操作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学具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
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学、老师更好的教,其教育的有效性是最根本的特性。幼儿在反复摆弄数学学具的过程中将老师讲解的数学概念和演示的操作过程再现或创新,手、眼、脑协调并用,从而将枯燥、理性的逻辑思维概念转换为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知识,相关的数学知识易于幼儿接受,易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数学学具正是为这“有效的教育”服务的。
如数学活动《爱心献灾区》中学具的设计和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幼儿装礼物的盒子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礼物摆放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提供了相同的礼物——纸装饮料,考虑到纸装饮料是长方体的,幼儿在装的时候会有短边对短边、长边对长边两种方式,所以设计了两种盒子。这组操作在猜测装的数量时比较简单,属于第一层次。第二组的盒子是相同的,但是装在其中的礼物是不同的。我们提供了笔芯盒和本子,而且5盒笔芯盒的体积和一本本子的体积基本相同,所以幼儿装满盒子的时候会有两本本子、10盒铅笔芯以及一本本子和5盒铅笔芯三种装法。这组操作的猜测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第二层次。第三组是最难的,装的礼物相同但盒子的深度不同,幼儿不但要考虑平面的“装满”,还要考虑深度的“装满”,猜测的难度更大了,因此属于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要求各不相同,从学具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难易程度。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都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从而都获得了满足感,活动才更为有效。
上面这个例子是通过设计、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学具来体现其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学具的反复利用、不同的操作要求、多种练习方式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和练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学学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学具应具有趣味性。
数学学具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
一、无趣的数学学具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学具时应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学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的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个数字,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学具的巧妙制作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序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如《小鲤鱼历险记》中泡泡的三个好朋友,阿酷、小美美、双面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它们排队,有趣的动画形象大大激发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新、奇、特的需求,激发其操作的兴趣,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数学学具还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数学学具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设计、制作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挥余地的数学学具,引发其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引导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操作时的排列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单一特征的间隔排序,有的是数量递增的排序,还要的是两种特征的有规律排序。如在中班阶段提供数与量匹配的点卡、实物卡的操作中,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将两张卡片相加、相减;方位感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发现点点、实物的不同排列方式;还有的幼儿会玩比大小、排队、接龙的游戏„„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也同样如此。老师应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及时鼓励幼儿的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作用。
总之,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设计、制作具有操作性、教育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数学学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运用数学学具的这些特性,使幼儿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使老师教得轻松、教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