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有关贝多芬生平事迹简介资料,制作阅读卡片资料;查找有关贝多芬写《月光曲》的传说,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1.播放《月光曲》演奏视频。
提问:大家听了这首乐曲,最想知道什么?
导入:这首乐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关于它的创作,有一个传说。(板书课题:月光曲)
2.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资料:关于贝多芬,你们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随父亲学习音乐,1778年第一次登台演出,1792年定居维也纳。1796年起听觉衰弱,晚年两耳失聪,只能通过笔谈与人交流。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音乐遗产,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板块二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过渡: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请自由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思维导图,请用一两句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板块三 聚焦对话,交流体会
1.默读批注:学生默读第2~7自然段,把三次人物对话画上不同的记号,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品读皮鞋匠兄妹俩的对话,感受盲姑娘的美好心灵。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思考:盲姑娘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
预设:
①从“那有多好哇”体会到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
②从“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体会到盲姑娘善解人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热爱音乐的无奈和淡淡的凄楚。
(3)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好“那有多好哇”“太贵了”“又太穷”“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等词句,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对生活的无奈和凄楚苦涩。
②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验兄妹俩手足情深。
3.品读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贝多芬内心的感动。
(1)教师引导: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
“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指名读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预设: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穷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动了贝多芬。
(3)链接贝多芬名言,感受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是多么幸福。”
(4)分组表演读,体会情感。
男生:“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教师提示:此处读出惊讶、吃惊之情)
女生:“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教师提示:此处读出真诚、同情之情)
4.研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1)教师引读: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学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指名说说“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的意思。
预设:“多纯熟哇”指盲姑娘赞叹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超。“感情多深哪”指盲姑娘赞叹贝多芬情感表现得充分。
(3)指导朗读。
①引导学生读好“哇”“哪”。
②引导学生读好句子中两个“您”,指名学生说说两个“您”表达意思的不同。
预设: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长一些;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语调急促一些。
③变式朗读,体验盲姑娘内心情感世界。
教师: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多么激动呀——
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教师:盲姑娘真是爱音乐啊——
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教师:盲姑娘真是懂音乐啊——
学生读:“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4)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引导:如果你是贝多芬,你此时此刻会怎么想?为什么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预设:一个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不就是知音吗?知音难得啊!贝多芬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于是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设计意图】课文中人物三次对话的描写很精彩,语言简练,饱含着皮鞋匠兄妹俩和贝多芬的情感,内涵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和短语的意思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分层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人物情感变化的层次性。
板块四 自主写字,评价指导
1.指导写字。
(1)出示课件。
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2)学生练习写字。
提示:“谱、纯、缕、陶”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陶”的部首是“阝”,而不是“卩”;注意“谱”字中点的写法,“纯”字中竖弯钩的写法。
2.认真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认真摘抄课文中描写月亮的短语,并试着选择一两个短语写一两句话。
【设计意图】汉字结构虽然复杂,但基本规律还是有的。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字形、比例、布局等特点,感受汉字书写之美,培养汉字审美情趣,力求使学生把汉字写美观一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朗读对话,导入新课
1.引导:《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中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个美好的传说。
2.分角色朗读三组对话。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朗读三次对话,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原因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块二 展开想象,品艺术美
1.情境导入:清幽的月光,简陋的茅屋,酷爱音乐的穷兄妹俩,在贝多芬眼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贝多芬情不自禁按起了琴键——(出示第9自然段)
请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体现《月光曲》旋律变化的语句并画记号。
2.自由朗读,借助关键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三幅画面,体会《月光曲》旋律的美妙。
3.小组合作填一填,然后展示。
想象画面
《月光曲》旋律变化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轻柔清幽 悠扬舒缓
越升越高 刮风卷浪
气势渐强 出现转折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高昂激越 节奏明快
4.配乐诵读第9自然段。
(1)教师激情导读: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优美的乐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越!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
(2)师生接读。教师引读,学生读文中想象和联想的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海上生明月的画面,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板块三 创设情境,背诵积累
1.根据图片提示,诵读第9自然段,感受语言之美。
2.播放音乐,根据乐曲旋律变化,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感受音乐之美。
轻柔清幽、悠扬舒缓→气势渐强、出现转折→高昂激越、节奏明快
3.分组背诵。
【设计意图】看画面学课文,听音乐练背诵,这一环节将图、文、乐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中熟练地将文字及文字的内涵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音乐等素养。
板块四 迁移运用,学习表达
1.写话练习。
播放乐曲,仔细倾听。说说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
2.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模仿《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并迁移运用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板书设计
22 月光曲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课文融传说美、语言美、乐曲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设计成功之处如下: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对话,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和短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如,默读,圈点、批注感受,组内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动作表演读,变式朗读,创造改编表演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第9自然段描写《月光曲》旋律变化的语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想象三幅瑰丽的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刮风卷浪;月照浪花,风卷巨浪……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悠扬舒缓→气势渐强→高昂激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月光曲》,真切感受语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艺术美。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恬静()
照耀()
陶醉()
苏醒()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3.用“
”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
安静
照射
沉醉
醒悟
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