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城》教案
围城教案(6课时)
民族教育学院二分院向沁 教学要求
⒈作品的多层意蕴及讽刺特征。
⒉《围城》在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作家介绍
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书香世家。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1998年12月19日,逝世于北京。
二、作品分析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作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我想写现代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参照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全书共九章。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作品对抗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进行了刻意的描绘。男主人公方鸿渐,与他发生瓜葛的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以及战时大学界的知识投机家李梅亭、顾尔谦等,组成一个人物系列。方鸿渐的性格和顺,有天赋的想象力,看穿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机敏而内心懦弱无能,是一个弱质知识分子形象。其他人物如孙柔嘉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苏文纨的矜持与女才子的矫情,学术骗子李梅亭的庸俗、贪财,都写得可见其人。三闾大学内部人事上的明争暗斗,道出中国知识社会某种官场化的内幕。《围城》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
三、《围城》的多重意蕴
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围城》也有这种值得被不断解读丰富深刻的意蕴。⒈社会反映的层面
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批评,即反映论的方式来看,《围城》有深入写实的一面,即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比如抗战时期教育界的情况,城市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钱钟书的序言说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也就是表明自己要在作品中展现世态人情。从这个角度看,《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这是《围城》揭露性的一面。从社会学批评这个层面理解,《围城》生活描写的层面,对中国社会40年代那种落后、闭塞、混乱的揭示,自有深刻的认识作用。但是这个生活描写的层面,一般小说都有,是比较浅层的。
⒉文化批判的层面
《围城》所构筑的文学世界,包含有钱钟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带有他的文化立场的。他写这个小说,有他的出发点,或者叫“视点”,好的小说,往往都有独特的“视点”。钱钟书是以他的视点来构筑这个文学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钱钟书更多的时候是批判文化,他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不管是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从外国进来的新文化,是老的还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甚至刻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揭露的是科举制度的丑恶现象。钱钟书的《围城》第二个层面,实际上是写新的“儒林”。“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者,知识分子地位很高。但是《围城》的知识分子则处在被讽刺、被批判的位置。
钱钟书的批判对象大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通过对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
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方鸿渐是个不好也不坏的人。他善良,可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他博闻识浅,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苏文纨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谓“同情兄”则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刘东方的批评他说,本质太坏,人还算伶俐。孙柔嘉说他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鸿渐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不断地失去机会。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还迫于情势做下去,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真心爱恋的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致使两人关系破裂。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它看做一般的三角恋爱就浅了,这里面有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在钱钟书的心目中,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结晶了这样的一个方鸿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另外对方鸿渐的一些描写,很显然钱钟书是批判的。比如说方鸿渐非常懒,不想做事,喜欢得过且过,自我安慰,有点像阿Q,这恰是一种文化的惰性。这也显示出钱钟书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慵懒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面包,跳舞,但骨子里很旧,或者说是新旧杂拌。方鸿渐对传统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恋,他的心态实际上是中外文化冲突所产生的矛盾心态,无所依持,没有主心骨。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现在的社会生活里也有很多人具有这种精神状态,无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即便定下一个目标,在目标达成后,仍旧无所依持,而目标本身却幻化为一个“围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嘲讽。钱锺书写方鸿渐,实际写出了他对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批判。这种批判是个别的,尖刻的。他不再追捧“五四”,像当时一般作家,认为“五四”所带出来的一切都好,个性解放是好的,民主是好的,西方来的也是好的。钱锺书有批判,写方鸿渐实际上就是写一种文化现象。
另外,小说里面大量地描写那些最新式的知识分子,其实都带有某种乡村都市化特点,所谓落后的时髦。钱钟书用一个比喻,说就像是一个中国的裁缝做了仿造的第一件西装,乡村都市化,什么都学外国,但学的又不像;表面上还去批评西方。钱钟书在小说中对此也有辛辣的讽刺批判。比如他讽刺的那些假博士假文凭,在这种讽刺的背后,就带有钱钟书的一种批判的眼光。干嘛什么事都要崇洋呢,崇洋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文明科学技术,一些好的制度,是可以学习的。但一切都好,往往学的又是一种皮毛的东西,那么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是乡村都市化的心态。对方鸿渐包括他周围的那些人物都带有这种文化批判。这种批评当然主要是针对40年代的,但对现在也还有启示意义。
小说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是孙柔嘉。在孙柔嘉身上,钱钟书又带有他很深刻的思考。本来这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在钱钟书笔下,这个小女孩显得特别老练,城府颇深。方鸿渐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孙柔嘉这个人物是左右了方鸿渐一切的。小说一开头就写这个少女,柔弱,天真,温顺,怕生得说一句话脸腾的就红了;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做作,矫饰。钱钟书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结婚以前,孙温顺而柔弱;结婚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人,变得非常专横,妒嫉、自私、刻薄,不容许方鸿渐跟外面任何人结交。不光是不能跟女的结交,连跟男人交往也不行。从心理学来分析,也许可以谅解,但是钱钟书是从文化批评角度来写的。孙柔嘉本来也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骨子里面很旧,她也不是东方女性美,完全是刻薄,在家庭生活里面纯粹是一种占有欲。但是作者是否有点过火呢?女孩有时候撒娇,是特定身份的一种显现,也许在她的男朋友或者她的长辈看来这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一种东西,虽然有点做作。但钱钟书不能容许,原因在于他是为了作文化批判,就是一种文化反思。像方鸿渐、孙柔嘉这些都不是坏人,都是生活区中普通的人物,是“非英雄”。回顾我们的现代文学,“五四”以后英雄太多了,而在钱锺书、老舍等人笔下,这些人物都“非英雄”化了。这“非英雄”带有一种新的文化视点,一种批评,这些“非英雄”,这些普通人,就构成了作者所要审视批判的新的“儒林”。实际上是在新旧文明、中外文明冲突之下的一群人物。我们当然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批判钱锺书,认为他在创作中没有性别平等意识,但作为文化批判和反思脉络中的人物,孙被塑造得相当成功。
在写作视点上,钱钟书很特别,他要通过这些新式的知识分子、留学生、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心态的刻画,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同时对新文化也进行批评。他认为新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特别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这种角度跟其它作家不一样,他的批判站得比较高,写作比较从容。钱钟书用这样一个特殊的写作角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描摹,写出他们骨子里边的东西,写出自己对中外文化交汇中知识分子的思考。⒊哲理思考的层面
第一层用社会学批评,第二层用文化心理的批评。如果用结构主义或者符号学的方法,我们将会看到哲理思考的层面。
我们所用的结构主义方法,不考虑具体描写的细节,它是把一部作品非常粗略的、宏观的进行分析,看它里边有几个组成部分,化繁为简,充分地简化,非常简练地把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给抽离出来,然后看作家要写什么?他的盲点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的大致的方法。结构主义有时候跟西方符号学也有关系,只关注作品里边的基本元素,不太考虑艺术性怎么样,或者思想是不是深刻。我们现在用的并不是本原的结构主义,只是取其一点,可以说是仿结构主义,或者仿符号学,来尝试挖掘《围城》第三个层面。如果把《围城》的故事展开来读,会感觉很平淡,很琐碎,没有什么英雄,没有很大的冲突,也没有像武侠小说那样的刀光剑影和传奇的东西,只有很平凡的一些人,吃饭、婚姻、结婚、离婚啊;而且所有人都“失败”了,都败得无可奈何。如果把它充分的简化,可以注意两个词,或两个动作,一个动作是“进城”,一个动作是“出城”。这两个动作反复出现,进城然后又出城,然后又进城,再进再出,整个小说就写这个。所以把《围城》的结构,简化成类似于一个公式,那就是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
小说一开头那条船实际上就是围城。四周围都是大海,就剩下一个船在海上,坐船的人希望下船啊,坐累了以后都希望早点靠岸,从船上下来,就是出城。到了上海又进城了。再说方鸿渐在上海待不住了,他又到湖南,到内地乡下去——出城。到了三闾大学一看,比上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那又进城了。所以说整个方鸿渐的动作、经历,就是进城出城,出城进城。
他们的爱情婚姻也是这样。方鸿渐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当然孙柔嘉不太理想,苏小姐也不太理想,唐小姐理想但是没成,最终还是与孙结合了。没有结婚想结婚,结了婚又后又想离婚。婚姻在小说里面也变成一个围城。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进去以后想出来。西方有一个批评家说《围城》就是写了婚姻、爱情问题上的人性弱点,人都是这样的。当然很多婚姻也很美满。不过,不美满的婚姻的确也很多,所以结婚以后就想离婚,或者虽然没有离婚,总是想着城外的事,这大概可以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整个《围城》就是这样,进城、出城、进城,好像这种进和出,不断重复的动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种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说神差鬼使的,进来又想出,出去又要进,就是在做“无用功”。好像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无用功。整个小说给人的一种感觉,如果你往深里分析,整个人生处处都是围城,但是每个人都是本能的驱使,要去寻找,要去寻梦,每个人都在寻梦,到哪一天你完全没有梦了,什么梦都没有了,特别清醒了,清醒得简直是那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也就没意思了。
如果把《围城》抽象、高度地概括化,结构化,那就会发现写的实际上就是“围城”。小说的秘密,就是书名。透过这样的层面再来思考,会发现钱钟书的确是一个智者,他有对人生的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事实上钱钟书在该书一个情节描写中已点明了这个小说的含义。有一天,方鸿渐跟朋友们一块喝酒,方鸿渐这个没有酒量的人,喝一点就先醉了。他就渐渐觉得好像灵魂离开自己的身子在说话,他同时也听到别人说话。哲学家褚慎明就说,关于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她谈过,我想引用一句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是一个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子里边的鸟想飞出来,结果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苏小姐也描上一句话,她说法国也有这样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是困境,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这时已经喝醉了,不知道,对这些谈话糊里糊涂的。其实这里就点明了整本书的秘密,所谓密码藏在这里,不仔细阅读可能发现不了,这是更深一层哲理性意蕴的挖掘。主人公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是不断渴求冲出“围城”,而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又等于是落入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笼罩全书的象征性结构所要道出的,正是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
这部小说写出了人所共有的弱点,就有一种苦涩感。人活着干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做无用功,就是进城出城,人是不是就必受这个本能的支配,老是要做些什么事?钱钟书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思考。他不是讨论政治问题,或者讨论一般的做人哲学问题,他在更深地思考人类的某些弱点,人类的盲目性。有人说《围城》是中年人的小说,它确实需要有一些人生的历炼以后,才能有体会。
除了以上三个层面,三种批评方法,当然还可能有其他解读方式,比如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小说当成人生哲学来看,比如说方鸿渐,或者是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对人生有一种非常深的看法,觉得人生甚至是没有意思,人生就是进城出城,就是盲目的无用功。这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感受性的或诗性的哲学,但是这样的哲学呢,不一定用来干预、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毕竟是小说。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说的,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所以,批评方法往往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阅读角度,让我们享受到不同的思维乐趣,并不一定非得存在是非正误。
四、《围城》的讽刺特征
《围城》既有喜剧风格,又是一部学者小说。但钱锺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暴露人们的缺点来表现他们的生活。然而,钱锺书没有用说教来揭露他所看到的社会弊病,而是用讽刺。《围城》深层的意蕴在于这里没有一个英雄,所有的人物均是盲目的寻梦者,是为命运所玩弄的失败者。《围城》的这个象征性的哲理层面,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受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的,整个是一种反讽。作者的反讽技巧高超,大到主题意蕴的暗示,小到对人物隐秘心理和心理转折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堪称独步。他的描写,无一不聪敏睿智,俏皮流动,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机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之中仍能酿成足够的悲凉气氛。他有旁支斜出的叙述风格,诡奇,尖刻,焕发机智,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特别是编制新奇、犀利、多样的比喻句和警句,顺手拈来,即成妙语。只是有时显得枝蔓过多,不免有炫耀知识之嫌。钱锺书的讽喻小说,与左翼的政治暴露性讽刺不同,他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使一种机智讽刺得以确立,并大大增加了它的现代性质。无论是从讽刺主题的现代性上,或者是讽刺小说体式与世界文学当下的联结上,《围城》都是一步讽刺小说杰作。在鲁迅、老舍、张天翼、沙汀之后,钱锺书成为现代文学又一位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围城》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作者刻画才女型人物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小家碧玉式的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而入木三分。《围城》的描写,自始至终又都贯穿着嘲讽的喜剧情调。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的观点展现,方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手法别具一格。⒈以理节情的俯察式讽刺 作为智者,钱钟书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生弱质,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幽默,但钱钟书作品中缺乏冷峻之后的热情,常有“情理相厄”的窘势。对理智的过份追求使钱钟书形成了一种俯视的审美观照,在人生边上执卷欣然独笑而冷眼旁观。他游离于时代的漩涡之外,逸出了文学主潮——这正可解释他的作品何以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显得异类,却在三十年后一个文人焦虑的时代里突然重新开放,但正因此,也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有一个环境性,在平和敛抑的环境中以理节情才会显得从容不迫。作为讽刺作品,《围城》以喜剧的形式展现了悲剧的内容。从深层来说,《围城》也是在笑声的背后包蕴着残酷的人生悲剧,作品愈到后来愈沉重,作者自身愈写愈悲,而几声强笑又是显得力不从心,勉强而滑稽。从叙述视角与叙述话语论,《围城》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作家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讽刺是最尖锐的社会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讽刺的对象是丑,最无价值的需要否定的东西。这就要求讽刺文学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叙述人的作用。而作者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往往合而为一,因而作家的作用体现得十分突出,他仿佛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作者寓身在任何一个角色中,从每一个角色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其滑稽和荒谬。在叙述、描写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评论,讽议结合,构成讽刺话语,也便于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心理的现实,达到心理讽刺的深度。钱钟书的叙述话语机敏、尖锐,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十分乃至过份突出,话语妆上万能的权威性,作者自然、社会、历史、中外古今无所不知,所以利用一切机会,采用各种手段阐发哲思,进行的议论与评价,到处闪动着作者自己的身影。作者居高临下,他笔下的人物仿佛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可怜巴巴地聆听作者本人的高谈阔论。
⒉妙语叠出的讽刺语言 在文本特色上,《围城》以语言讽刺为特色。在《围城》有的是机智俏皮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尽管它比喻连珠,议论警策,八面来风,笑语迭出。但往往也只体现为一种语句安排,是作者的个人抒发而已。
《围城》中作者的语言大大涵过了人物形象,而人物性格较弱甚至前后不统一。
《围城》的叙述并不完全贴紧人物性格与情节线索,作者常常旁逸斜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新奇的比喻,警策的句子,层出迭见,使小说语言的知识容量大为增加,但有时枝蔓过多,略有炫耀知识之嫌。那些语言叙述,充满机智与幽默。我们来看这一段:
他也看过爱情指南那一类书,知道有什么肉的相爱,心的相爱种种分别。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变了味。
看这样的比喻很新鲜。方鸿渐与鲍小姐的关系,书中没作半点直白,就四个“肉变了味”的字眼,轻轻点破。这肉自然保质期不长,“钱”将鲍小姐的恋爱喻成“肉”,这点真是恰当贴切。这“肉”有两指,一指所谓鲍小姐与方鸿渐的爱情保质期短暂,二是指出了两人纯是皮肉关系。可谓一语双关,且俗得很彻底,雅的有也功力。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文字要绕着写,跳着写,想必这算是经典例子。钱似乎总在投机取巧,但你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智慧。同样的事情,他必会东拉西扯,而且无疑另外的,他会找到它们的相似点。这种相似点的存在,及其两件事物间观念落差,总能让人觉得忍俊不禁。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段:
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
拿文凭与遮羞树叶相提并论,算是极尽了讽刺嘲弄之能事。好好的文凭拿来竟是遮羞功用,而且这老头儿还说,是要遮掩下身的巨大用处。我们怎么能不说是“巨大”功用,这的确是巨大的作为。这树叶子虽是渺小物什,可这人是知羞耻、明事理的。但这东西重要,却上不得台面,有猥琐的嫌疑,作者却煞有介事拿来,并扯上文凭一事,真是把这文凭的显贵丢到爪哇国去了。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作为讽刺文学,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它比它们优胜,因为它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和牵涉众多人物而结构松懈的《儒林外史》有别,《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e hero)的喜剧旅程录。善良但不实际的主人公从外国回来,在战争首年留在上海,长途跋涉跑入内地后再转回上海。途中他遇上各式各样的傻瓜、骗徒及伪君子,但他不似汤姆·琼斯(Tom Jones)那样胜利地渡过灾难,作为美德战胜邪恶的证明。反之,他变成失望及失败的人。事实上他在书中很早就失去他苏菲亚·华斯顿(Sephia Western)式的好女子。后来他和另一女子结合,而她只带给他更形孤立的感觉。” 方鸿渐
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以方鸿渐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装坐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惟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这里面也有专门背后骂人,又擅长用各种借口来博取男人情感,包括采用假冒作家题字赠书的女生指导,也有由教员蜕变成“资本家走狗的走狗”的女大学生,有自称为“老古董”而打扮得妖形怪状,所写东西搬来搬去,几十篇如同一篇,宣言不问政治却随同已受伪职的丈夫离职遁去的报馆女编辑,也有认为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换情人像换衣服一样随便,出洋学医而学到了不致怀孕的性开放女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⑵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 《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如书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流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继则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方鸿渐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对方博士这一宏论,作家未作任何品评,但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钱钟书就是通过方鸿渐那通篇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帝国主义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从整篇看,文章并未对方鸿渐有很多评价,通过情节发展,自然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方鸿渐被鲍小姐抛弃后,又和苏小姐亲近。侍者阿刘因方鲍同居时索钱不成,怀恨在心,看到此景,不禁诧异,便“啐”的一声向痰盂里射了一口浓浓的吐沫,一个“啐”字表明怨恨之深,一个“射”字,表明速度之快且有力量。把阿刘久蓄的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碑。高松年和方鸿渐的初次对话,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师,先是利用抗战时期邮政混乱的情况,大胆撒谎,并配之以勇敢的目光,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受害者却羞愧异常。曹元朗对新诗的评价说:“不必去求诗的意义,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这几句话对某些新诗作了尖锐的讽刺既不必追求诗的意义,它又不必有意义,所以就根本没有意义,这对当时新诗的讽刺是相当刻薄的。这些细节都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⑶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围城》中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在《围城》中作者大量采用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从中国先秦的《诗经》兵法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谈》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典故的内容除文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如第八章机关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尽学西洋人赶驴子,在驴子眼前,唇吻之上挂一串胡萝卜,引诱驴子向前拼命,这是来自法国《列那孤》中的生花妙笔。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引柏拉图《理想国》、孔子孟子之事为自己辩护,认为买文凭哄骗父母,“也是孝子贤婿应有承欢养志”这里连用几个中西典故细腻逼真地写出了方鸿渐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心理。增加了讽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态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又如写妓女王美玉:“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它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象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么能象“胸襟”呢?但细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抱不平吗?原来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围城》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德国有一位哲学家柏格森,在一篇谈《笑》的文章中说:“喜剧就是模仿人的机械动作。”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但经过作者反复地描写它的状态,就使它犹如笨重的机械一样,屡屡重复着一个动作,造成一种滑稽感。《围城》中的重复手法别有特色,含有几分机智的俏皮劲。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赤裸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物价”和“风筝”,“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以溢于言表。写餐馆的老板娘:“她满腔都是肥腻的营养,那样肥硕,表明这店里饭菜也营养丰富,她靠掌柜坐着,算是不落言诠的好广告。”饭菜的营养丰富和老板娘的肥硕毫无关联,但作者抓住其内涵的连接点,运用丰富的联想,由奇特的身体引喻饭菜的营养,一方面突出了老板娘身体的可笑,另一方面再联系他们叫的无法入口的饭菜,这样由此及彼在前后的对比映照中令读者捧腹大笑,啼笑皆非。
五、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如对学国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其它学科“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要国文是土货国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这里的“洋气可掬”和“外国招牌”,语言尖锐泼辣,对于新学科的内涵,对于一些留学观念,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在讽刺之外,我们更可看到作者的深心和忧虑。对于分析那些自以为有名的人用笔名时说“只怕一个名太大,负担不起了,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化了好几个避免”,只是不负责任或是做坏事的表示,作者对三十年代笔名泛滥的恶劣现象,在尖锐刻薄的语言中进行嘲弄。又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书中写道:“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可以说《围城》的语言处处是幽默,时时有讽刺。
第二篇:《围城》
《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被看成市一座城池,那么“围”就是必然的。不论外在还是内在的因素,都会形成“围城”。文中吧婚姻看成是“围城”,其实不然,人生百态都是“围城”,因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对外人来讲,“围”可能是对自己的保护,但对自己来讲,“围”则是对自己的束缚。这就是为什么“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逃”并不是完全的放弃,只是在个人方面的一些摆脱。所以“逃出来”是不太准确的,应该是“逃开来”。
方鸿渐因为自身玩世不恭,所以没能获得学位,又因为他家族的封建礼教传统,又需要一个博士学位,无奈只得买了一个假冒的学位。这是他学业失败的“围城”。
对於爱情,方鸿渐来往于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三位女性之中,因自己性格懦弱,欲言又止,而陷于孙柔嘉的攻心计中,最终闹的个不欢而散。这是爱情的“围城”。
其实,方鸿渐,我总觉得有点像巴金的《寒夜》中的汪文宣,他们都是这种无用但是也不坏之人。世界上有也可,无也可,偏偏最巧的是,社会中这种人也最多。
第三篇:围城读书分享
《围城》读书分享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分享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钱锺书先生于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字默存,号槐聚,清华大学毕业,于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为连理后一起去英国牛津留学。学有所成后到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被聘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前不久,杨绛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于北京逝世,顷刻间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哀悼。很多人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中缅怀这位德才兼备的老人也包括我自己。一直就很欣赏杨绛先生和钱锺书老人的品行和才学,之前读过他们的知名作品《我们仨》和《围城》,感触颇多。先生的逝去,让我在缅怀这位钱锺书老人口中“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的同时,又拿出了这部经典的著作--《围城》。
对于《围城》最初的印象,是多年前一艘大轮船甲板上年轻的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的脸。而后知道的《围城》是道听途说里一本关于婚姻的小说,出自书中“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佳句不觉烂熟于耳。初读《围城》,先读了钱锺书先生写的简扼的《序》,短短的篇幅,一代文学名人的谦逊和朴实已然跃然纸上。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锺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锺书才能当之无愧。”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留学归来的青年方鸿渐与三个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三个女子分别是很爱他他却竭力摆脱的,他很爱却最终没能在一起的,他不很爱却最终与之结合的。这三段纠葛包罗婚恋百态,尽现情场恩怨,预见并描述了情感道路上可能遭遇的种种可能。比起说《围城》是一部婚恋的教科书,我更赞同称它是一部婚恋的警示录。书中没有指示你去那样做会更好,而是警示你若这样做会更糟。至于如何避免更糟的方法,就要看你在随着作者嬉笑怒骂会心一乐的同时,能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蕴藏的人生哲理。其次,《围城》能够提升你的语言构造能力。文学界对钱钟书的评价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而并没有冠之以语言学家的名号。虽然他并不致力于研究语言,但对语言的应用可谓登峰造极。语言应用之妙有两个极端,一是出神入化的美,二是尖酸刻薄的损。一本《围城》也是一本妙语警句集:登峰造极的修辞比喻,一语中的精辟道理,像是繁枝茂叶中悬挂着的奇珍异果,单是欣赏就能够开拓眼界,消化掉更是能产生出创造的能量来。第三,它能够拓宽你的知识面。钱钟书学识之广博是举世公认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这儿旁征那儿博引,这儿英文那儿法文的状况,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些在《围城》里就可见一斑。最难得的是书中的奇思妙语,如同一条条顽皮的真理,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能陷入沉思。“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做媒人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这些语言如此形象浅显,却又不失为放之四海皆准之的真理。难怪夸赞《围城》的措辞有很多,却很少有称之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的,因为它的主旨和精神,并不是专属于某个时代,而是贯通古今、横亘中外的。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风格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从最开始叙述的主体“情感纠纷与家庭纠纷”上引出主题——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而后在穿插描述的人际经营和事业经营中将这一主题升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一般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内容不外乎:潇洒正直的他和美丽善良的她,历经坎坷,最终在一起“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摘自于无数童话故事的结尾)”。但是《围城》讲述的却是:并不潇洒正直的他,和也非美丽善良的她,没有经历太多坎坷,稀里糊涂地结合后,过起了不幸福也不快乐的日子——不管人们结婚前曾怀揣着多少绚丽的梦想、做过多少缜密的部署,最终却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大多数属于钱老先生讲述这一种。穿过外围的爱情主题,探索《围城》的更深处:钱锺书在序里讲“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在这世上读不尽的小说中,《围城》作为一本为世界文人所推崇,被译为多国语言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不可不读的。
这本书到此并未结束,而是继续走进杨绛先生的注释里。进去了解文中的方鸿渐并非钱锺书先生的自画像,而文中每个人物皆是女娲参照生活捏出的泥人,小说中的故事也是取材自生活,让人感慨不已。但钱锺钟书与夫人杨绛感情上情投意合、事业上相辅相成,算得上是名人界中的头号夫妻楷模,可他何以悟出“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样极度深刻却又尽现沧桑的道理?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或者想对钱锺书本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围城》中钱钟锺书的前记、序和杨绛先生的附录也许能给你你想要的答案。
第四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以下是一篇围城读书笔记:
当、当、当„„”已是深夜班10点了,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岁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只差没有报告天下,凭海为证,大言不惭地说有一天自己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的,没有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指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却在深夜独自嘤嘤哭泣,很脆弱的。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回人生的轰裂呢?几年后,二十七岁的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只不过三年后,当我面对满地的落叶,我再也没有多少伤感之情;当我再也不会为漫天的雪花而欢欣鼓舞时,我已记不清多少年前说过了什么。不是因为时间很久,只是发现那些誓言很飘渺。过去也试着去实践,但当我发现要用一生去允诺时,我放弃了。少了年少时的傲气和心无旁骛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种顾虑,一种对现实的认识,不知是那位学者曾说过,孩子出生时都有他的角,死去时却是一枚鹅卵石。鸿渐的身边曾留有过 鲍 小姐的鲍肆之臭,也曾吸引过 苏 小姐的文质之香,鸿渐也曾为搏 唐 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过,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缕轻烟从指尖划过,没有勇气跨出最后一步,鸿渐学会了妥协。在经过三闾大学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险恶。鸿渐有点累了,于是他选择躺在 孙 小姐这张柔顺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亲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赞同的。没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爱情,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远为琐事忙碌的身影和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声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如此甘心地被对方牵绊着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静的海面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暴,鸿渐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触即发的危机。鸿渐觉得自己很无能,总认为自己是一场悲剧的主角,他要发泄,既然不能对外人那就只能对自己的妻子出气。柔嘉也不是好欺负的人,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显得不可收拾,鸿渐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礼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泪,看着与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爷爷消失在殡仪馆最后一道门后,最后一滴泪也悄无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爷爷去世许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评着种种不是与眼中流露出的无限依恋竟是如此和谐,和谐地让人辛酸,让人猜不透。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后记: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 当 当„„”响了六下。六点种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对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时闹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同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记时器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十一点了”我想“也该睡了”掩上日记本,掩上门,让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这一室之中。
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我那时真的无语了,我着实佩服老顾的社交功夫之深,脸色一点
没变。我忽然觉得自己幸亏没在那个时代,现在很少有那种令人呕吐的恭维话了。
我一边读《围城》一边想,我真得很佩服钱钟书。他的阅历以及知识实在是太高深了。他不仅在书中提出过摩登文明,还知道外国外交家和国家总统的一般神态及惯有动作,他也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里某个极小的细节,还有各国经常有的活动,英国首相,甚至德国飞机员„„我想,钱钟书还可以做一名思想家。他在《围城》中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在25页中,自己写了一个“女朋友”的概念,很像数学里的概念。还有什么朋友之间的相处,科学家与科学的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丑都有丑的区别等等。从着,我明
白了一个文学家不仅文学要好,各方面的知识都要广。
读完《围城》,我还有一个收获——我学会了一种我从没用过的写作手法。在第3页中,男孩的母亲在和苏小姐谈话中,看到儿子在跟苏小姐捣乱,就利用破折号转移说话对象。即“在国内念的书,生小孩儿全忘了——吓!死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
了苏小姐的衣服。”这样,能够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在读《围城》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在261页中,“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时,我立刻想到了夏老师有一次讲过鲁迅在文章中就写到他爱用顺胜祥牌稿纸,这不是跟钱钟书很相似吗?我又立刻想到,夏老师在将语文阅读试验的时候,那里面有一篇文章叫《童年·童韵》,其中的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了描写夜间麦田的景色十分相似,那时,夏老师就说,鲁迅就像文学的导师一样,我也有同感。
作为钱钟书最有名的小说,《围城》整体的不管是结构、文字,都无愧于它的称号。尤其是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更给人以充足的遐想空间,令人浮想联翩。杨绛女士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我非常同意她的观点,你们呢?希望你们都能读一读!(
第五篇:《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读书笔记
书名:《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钱钟书
精彩摘录: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
2.那女人平日就有一种孤芳自赏、落落难合的神情--大宴会上没人敷衍的来宾或喜酒席上过时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此刻更流露出嫌恶,黑眼镜也遮盖不了。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鱼片里示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4.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5.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6.“你嘴凑上来,我对你说,这话就一直钻到你心里,省得走远路,拐了弯从耳朵里进去。” 7.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的咒骂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8.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9.鸿渐看她们有说有笑不允许自己插口,把话压扁了都挤不进去。
10.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
11.掌声住了,方鸿渐强作笑容说:“吕校长,诸位先生,诸位同学:诸位的鼓掌虽然出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下台。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到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听众大笑,那记录的女孩也含着笑,走笔如飞。
12.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
13.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子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14.“女人有女人的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15.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16.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三次读围城这本书了,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只觉得文字功力好像有点深,觉得不能领悟其中深意。再读围城是大一的暑假,相比第一次多了些收获,更感作者妙语连珠,文中诸多比喻,幽默而又刻薄。最近,又重温了钱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又有了新的收获。
《围城》一书是作者“锱铢积累”写成的,作者在序中也这样说过。虽然书中的情节并无离奇曲折之处,看起来平淡琐碎,但是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钱钟书的比喻用的极好,让人读起来感觉新奇,玄妙。开篇第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就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拟人手法,整体流畅自然,感觉恰到好处。又如文中写方鸿渐一行人赶往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的一段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把雨比做人,用“老成”一词来形容雨,大概也只有钱钟书了吧。“河面出痘”,“水面长毛”更是比喻形象,却形容贴切。
钱钟书在书中除了以上这些对真实物景的比喻描写,也不乏一些用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思维感受的描写。在我看来后者更突显笔者的文字功力。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又如“方鸿渐走出了苏家,自觉成了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个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再如“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像火炉前烤烤手。”还有些方鸿渐因烦恼跟苏文纨与唐晓芙的关系而失眠的一句描写“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诸如此类比喻文中数不胜数,值得读者仔细品读,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文中还有些讽刺意味的比喻也是用的极好的。比如在县省立中学作失稿演讲时,鸿渐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使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的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贞操”。耳朵进了污言秽语就好比失去贞操一样,这样的手法新奇,衬托出作者对方鸿渐的讽刺,也不乏对的当时社会现状的讥讽。在形容沈氏夫妇的时候语言更是幽默刻薄,“她眼睛下两个眼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存着多情的热泪”,“沈先生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个说话快而多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的人”对沈氏夫妇的描写犀利尖锐,让人读起来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围城》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里面有很多段落章节里的几乎每句话都可玩味,慢慢品尝。
《围城》中描绘了出场人物众多,有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的官宦小姐苏文纨,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的方鸿渐,有外表小女生,内里却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孙柔嘉。围绕着他们,还有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还有寥寥几笔却描绘深刻的李梅亭,高松年韩学愈等等诸多人物,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
就如书名一样,小说中描绘了诸多被困于各色有形或无形的“围城”当中的人。文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文中方鸿渐也说过:“我
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从婚姻“围城”到人生“围城”的感慨,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
其实,除了方鸿渐,久追苏文纨不得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的赵辛楣;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围城的方老先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的两人老丈人等等,文中所有人物好像都有自己逃不脱的围城,而这些人却大多仅仅是为了一点私利、一个面子。何其荒唐可笑。有人评论说这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或许真是这样吧,我尚未参透其中深意。
有人评论说《围城》是一部学人小说,他的语言体现了钱钟书作为学者的一面,虽然有的地方似乎是在故意卖弄才情,但总体而言,并不使人感到沉闷,因为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这一切都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有益的借鉴。总之,读罢此书,感觉书中韵味无穷,以上仅是我现在的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