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阜宁县羊寨初级中学 何建平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2、了解作者生平,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课文,通过分析理解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2、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诗文,体会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的乡愁,主要是离乡背井的游子或对故乡、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唐-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写了重阳节亲人们团聚而自己却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怀亲之情倍加刻骨铭心。又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希望明月能够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近代以来,大批华人漂洋过海移居他乡,乡愁之中又注入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类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一个阔别故土20年,对思乡之情仅用20分就谱写完成,在他的诗作里,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理解一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朗读,才能真正理解力诗歌的内涵。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揣摩语气和语调。选出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读给大家听。针对学生的朗读,参看大屏幕,引导学生从语气和语调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朗读指导:语气是平缓、低沉--或者是急促、高昂--。语调是痛苦、惆怅、失落、眷恋、惜别--亦或是喜悦、奔放、激动、期盼--。)
2、老师范读后,学生齐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深意
通过以上朗读训练,相信大家已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默读诗文,思考下列问题,以进一步理解它的深意。
1、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分别在什么时间的哪些情感? 点拔:小时候外出读书,对母子别后的母子之情。长大后外出谋生与妻子别后的恩爱之情。后来对母亲去逝后的丧母之痛。最后升华到现在对祖国大陆的恋国之思。(这些词能否去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也正表示了人一生的四个阶段,使节与节之间结构紧密,思路清晰;感情上更是层层深入,由“个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为了表情达意,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愁思。
2、诗人把这些感情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呢?
点拔: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何要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怀亲思乡之情)“邮票”传递着对母亲思念的情感,“坟墓”寄寓着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母子浓浓的亲情;“船票”乘载着自己对新婚妻子的爱恋,这是热烈的爱情;“海峡”寄托着对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这种手法叫象征。以上四个意象构成了乡愁丰富的内涵。
作者的深意,我们已从这四个具体的意象中体会到了,但作者却不肯罢休,非要在这四个意象前加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3、“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有何作用?删去行吗? 点拔:“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突出面积虽小蕴涵的内容却是游子对亲人深深的依恋之情。“浅浅的”突出海水不深,海外游子却无法跨越海峡重返故土的强烈心情。正是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使乡愁浓缩于微乎其微的对象上,来衬托出浓烈的思乡情绪。这种写法叫反衬。朗读时,这些词语在语气上应该怎样处理?(略重读)(与前后句略隔开读)(分别找四位同学朗读,略作点评。)
五、解读诗歌,描摹意境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意境的描摹,请同学们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选一节模枋着写一写。
1、教师先作示范。如:第一节(小小的邮票上,寄托着他---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对母亲的无限依恋。此时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不,他粘贴的哪里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
2、分组交流,互评互荐诵读。
六、总结提升,拓展链接
1、教师寄语:
今后同学们无论到了哪里,都不要忘记故乡,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亲是家乡人。”同学们,愿你们的生活如诗一样丰富,愿你们的生命如诗一样精彩!因为,诗歌永远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一颗最璀璨的星星!
2、积累有关乡愁的诗:
(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3、仿写:以“乡愁是 ”再写两个比喻句。板书设计:
时 小时候 邮票 母子之情 个人情感
间 长大后 船票 夫妻之爱 ︳
为 后 来 坟墓 丧母之痛 ︳
序 现 在 海崃 恋国之思 家国之思
借物抒情
教学反思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第二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四 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朗读欣赏〗
1、FLASH音乐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2、学生点击朗读欣赏,感悟练习,然后教师点名朗诵。
〖小组讨论〗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故乡月夜的笛声
------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里的挥手别离
------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
-------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朗读感悟〗齐读,感悟乡愁主题。
五、拓展迁移
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练习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第三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一、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
余光中(1928-),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青年时于四川就学。
1947,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21岁,迁香港。
1950,22岁,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3,25岁,与人合创“蓝星”诗社。
1956,28岁,开始在大学任教。与范我存女士结婚。
1958,33岁,赴美国进修。第二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回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
1964,36岁,赴美国讲学一年。
1966,38岁,任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台大等校兼课。1969,41岁,赴美国任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客座教授。1971,43岁,任师大教授。
1972,44岁,任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46岁,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52岁,任国立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1982,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1984,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57岁,离开香港,到高雄市定居,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62岁,获选为中华民国笔会会长。
1991,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1993,65岁,《港台文学选刊》推出“余光中专辑”;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全》纳入一整页余光中评传。
1994,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中山大学聘为“中山讲座教授”。
1995,67岁,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1996,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69岁,长春举办全国书展,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诗歌选集》及《余光中散文选集》共七册。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等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华民国“斐陶斐杰出成就奖”、行政院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 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1999,71岁,傅孟丽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由天下文化出版。黄维梁、江弱水编选《余光中选集》五册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聘为“光华讲座教授”。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淡江大学主编之《蓝星诗学》推出“余光中特辑”。《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应湖南文协之邀访湘,先后在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武陵大学演讲。
2000,72岁,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月刊,选出余光中、丘成桐、牟宗
三、唐君毅、钱穆等十人为“中大最重要人物”。获颁高雄市文艺奖。《余光中诗选》当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南京举办“余光中文学作品研讨会”,武汉大学举办“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颁授客座教授聘书。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73岁,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为“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之一,由湖南大学出版。黄维梁编选《大美为美——余光中散文精选》,列入季羡林主编丛书《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主要作品
主要诗作有《乡愁》、《武陵年少》、《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沙田之夜》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灵河》、《石室之死》、《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余光中诗选》等十余种;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3、主要艺术活动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称为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光中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江南水乡风物的熏染,中国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但他又游历欧美世界,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他是世界思潮与民族固有之血脉孕育而生的新诗人。
对余光中艺术生命影响最大的三个时空是,四十年代的中国陪都重庆,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兴起的台北,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他有个比喻:大陆是母亲,他二十一岁离开她,六十四岁重新回来。台湾如同妻子,他在那里从男友变成丈夫,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香港是情人,他和她有十一年的缘分。而美国只能算是外遇。他游走在古今中西之间,因而能多角度地体认中国,“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东方时空:白岩松访余光中》)可见,中国之于他,是地域之乡,历史之乡,更是文化之乡。
4、诗歌创作创作历程
(一)创作的开端
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李庆云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轮到余光中时,他豪情万丈地说:“我将来要当作家!”当时他已在南京、厦门两地初试啼声,至少发表过七、八首诗和文学评论,表现不凡。
(二)诗风转变的轨迹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映照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鍊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渗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二、文本分析
1、写作背景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1972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人们称他为乡愁诗人。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2、主旨
作者以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了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3、课文分析
全诗共分四节,短小精悍,充溢在诗中的是如丝如缕、绵而不绝的乡愁。诗人借助一连串的物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少小离家,远离故土,奔波跋涉之中自然平添一缕乡愁,淡淡的却挥之不去。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有游子对慈母的拳拳思念,更有慈母对儿子的无尽牵挂。这让人想到孟郊的《游子吟》,却又觉得余诗已超出了孟诗的意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长大后,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人情冷暖,而今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得以升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祖国之恋。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
4、艺术特色
(1)新颖别致的表现手法
A、托物寄情手法。这首诗清新隽永,诗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人借助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一连串的物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也使诗人情有可依,达到了托物寄情的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夫妻之思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母子之思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B、对比和层递的手法。分别截取了人生的几个镜头,分别展开,进行比照,人的一生就通过这几个镜头的比照,得以浓缩和概括。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到“现在”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层层递进的节奏,拓展了无限的空间,让诗人的诗情在其间纵情驰骋,个人之情、家国之情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上得到尽情的挥洒:母子分离的乡愁, 情侣难见的乡愁, 生离死别的乡愁,家国之思的乡愁,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而且个人化的乡愁全部都是为最后家国之思的乡愁所作的铺垫。个人化的乡愁是自然的规律,而家国之思的乡愁则是人为的阻隔,使游子有“家”难回,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百川归海,千山朝岳”,诗人把个人的悲哀融于浓浓的祖国之恋、民族之恋,使 4 乡愁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至此,诗的感情由此而得到升华。这“浅浅的”乡愁,这淡淡的乡愁呵,具有了以往的乡愁所无法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2)独特的结构形式
A、结构上的和谐对称、参差流动之美。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B、回环复沓的结构方式。这首诗的运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旋律,诗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同一位置的词语变换,把“乡愁”抒发的荡气回肠,形成一唱三叹的审美效果。
C、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此诗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3)优美淡雅的语言 此诗的语言非常优美:
A、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B、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C、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更使诗歌语言富于变化,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D、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也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
E、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以上优美的语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歌风格淡雅、清新。(4)举重若轻的抒情方式
此诗的语言清新,淡雅,柔美,作者没有一任这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的强烈而浓郁的深情象山洪一样奔涌,而是借助淡淡的倾诉性的语言而得以控制性的表达,恬淡中满蕴深情,从而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效果,也增强了这首诗如倾如诉和耐人寻味的美感。
总之,《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
三、阅读与思考
1.分析这《乡愁》在意象设置方面的特色。
在这首诗中,诗人营造了四个平行的意象:我-邮票-母亲;我-船票-新娘;我-坟墓-母亲;我-海峡-大陆。这组意象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表现亲情被割断的意象,都具有正常伦理关系被阻隔的性质。这群意象以反映个体人伦关系为基础,最终却指向了大的民族伦理关系。诗人选取的是一些朴素的、日常化的意象,它们给人不是奇突、扭曲、惊异的感觉,而是常人都可能有的凄凉与哀伤,正是这组看似平常的意象的巧妙连缀,使亲情、乡情与国族意识纠结在一起,烘托出悠长的愁绪、刻骨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怀。这个“意象群”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接受者可以将它的寓意定位于国家统一意识,也可以将其定位于渴望修复个体的伦理关系,这正是这首诗能广泛赢得读者的原因。
第四篇:乡愁教案(定稿)
《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2、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重点及难点
1、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方法
诵读、品味、探究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导入:今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今晚就是西方很多国家的平安夜,这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假设此时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只身走在纽约的大街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展示幻灯片1,并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念故乡》,营造情境,创设氛围)明确:也许会想起故乡的亲人,故乡的朋友,故乡的土地。他会勾起浓浓的乡愁。
那么,在诗人余光中的眼里,乡愁意味着什么,他将自己的乡愁寄托在哪些意象上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乡愁》。
一、作者介绍
请学生介绍余光中的生平。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余光中出生时间、地点。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赴台。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展示幻灯片2——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展示幻灯片3)(1)、找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请同学们对刚才的朗读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你赞同他的哪些语句的处理,又对哪些处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你也可以自己示范朗读。明确:对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要重音强调突出。“里头、外头”要突出对比强调的意味。第三小节语调要沉重些。第四小节“大陆”后应该停顿时间较长,结尾应有余音袅绕的韵味。
(2)听录音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点击鼠标,播放朗诵录音)(3)为什么我们要对刚才那些语句作如此的处理?
明确:因为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所修饰的事物上,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教师板书——
小小的邮票
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
浅浅的海峡
浓浓的乡愁
2、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展示幻灯片4)
(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语怎么会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呢? 明确:反衬的写法。将浓浓的愁绪浓缩在看似微小的事物上,更加突出了乡愁之重、乡愁之浓。虽言其小,实则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愁绪。
(2)余光中先生将他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意象当中,那我们比较过去曾经学过的一些描写愁绪的诗句,你更喜欢哪句呢? 明确:引导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一些描写愁绪的诗句,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喜欢余光中对于乡愁的描写,但要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领略:余光中所选取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是为了让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如果是你,你会用怎样的意象来寄托你心中的乡愁呢?请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类句式,写出你心中的乡愁。
(展示幻灯片5)明确:提示学生注意仿句的要求(句式和修辞)。答案如“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或“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即可。
(4)刚才我们讨论分析了诗歌的语言,作者将他浓浓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感受诗人内心那浓浓的乡愁。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乡愁。
三、意境想象
1、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展示幻灯片6)
(1)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文中哪些语句?
(展示幻灯片7—13,背景音乐为吕思清的《思乡曲》)
明确:学生在文中找与图片相联系的语句,并根据图、文说明理由。
(2)难道老师所展示的这几幅图,和你脑中所联想到的画面完全吻合?有没有同学想对老师的图片加以修改、补充的?
明确:让学生依据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加以口头描绘。选取诗中一两句进行想象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扣住诗歌的四个意象。(3)刚才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心中的画面,那么,在你的想象中,乡愁是怎样的一组画面呢?请再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类句式,写一组排比句,写出你心中的乡愁。明确:提示学生注意仿句的要求(句式和修辞)。要求比上一次仿句选取的意象更多,从而创设出一种意境。
(4)下面我们就在大家深情的朗诵声中,再一次感受自己脑中的画面,体味那浓浓的乡愁。
四、情感熏陶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展示幻灯片14)
(1)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美妙的语言,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意境之美。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以及那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究竟为了什么而忧伤呢? 明确:思念家人、思念故土。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国家的忧伤,民族的忧伤。(2)作者的这种忧伤能完全消除殆尽吗?我们设想一下,是不是当他今天回到大陆,他的乡愁,他的忧伤就能完全解除呢?
明确:不能完全解除。因为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母亲已逝,故园已毁,青春不再。少小离家老大回,故乡,早已不是当年他离家时的模样了。也正因此,古今中外一代代背井离乡的人们,才会用文字,用歌声,一遍又一遍排解心中永无摆脱的乡愁。(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那永恒的乡愁。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任选一个角度和余光中的《乡愁》做比较阅读。
(展示幻灯片15)
明确:可从音乐、意象、意境、情感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如: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毡,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国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二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课堂小结:乡愁是个人的。在余光中心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席慕蓉心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乡愁又是民族的,同属一个民族的人们,远离故土,自然会勾起浓浓的民族情怀。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身在何方,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头发、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皮肤、自己的心灵„„
(音乐声起,为德沃夏克《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五篇:乡愁教案
1、诗两首 乡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家国之思,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课前准备:师生搜集关于思乡和写愁的诗词名句,作者的相关资料,熟读诗歌。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课间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渲染气氛。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同学们,课前咱们听的这首歌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那些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游子们来说,乡愁已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你们理解什么是乡愁吗?老师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关于思乡和写愁的诗词名句,下面咱们展开竞赛,以开火车的方式让两排同学说,说不上来的暂时罚站。老师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好,站着的同学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过渡)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下面看大屏幕。自己小声朗读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读之前,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这首诗写了诗人不同人生阶段对乡愁的感悟。(理由: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思念。(理由:乡愁贯穿全诗,“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首诗读好?老师告诉大家,要把一首诗歌读好,必须在理解内容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朗读技巧。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诗歌,同学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和感情的处理。
(四)美美朗读,感受诗歌。配乐:《沉思曲》。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老师,挑战一下自己。你们从刚才老师的朗诵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好,下面看大屏幕,教师提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全诗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以第一小节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乡愁、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头”)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头”)
下面同学们练读。谁想来试试,老师给你放音乐。好,下面老师和大家合作,完成这首诗歌的朗诵。请准备,老师朗诵第一节,其他三小节交给大家。
(五)美美品读,合作探究。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啊?现在咱们就以第一小节为例,合作探究一下。请以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我觉得()好,因为()。
1、教师预设:
(1)、我觉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好,因为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就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把它比作邮票,就使思念母亲思念家乡的情感具体可感了,而且生动形象。
(2)、我觉得“一枚”这个数量词和“小小的”这个形容词用得好,因为它们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一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而这又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念母亲思念家乡的情感。
(3)、我觉得“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得好,用空间上的隔离,在对比之间就表现出了诗人产生的浓重的乡愁。
(过渡)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下面,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好。
教师预设:
1、这首诗比喻新奇,依次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先思念母亲思念家乡,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然后又思念家乡思念母亲,及至最后思念大陆思念祖国,由个人的思乡到思国,情感一步步上升,最后集中抒发了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3、整首诗朗读起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六)余音绕梁,为我所用。
(过渡)这么美好的诗歌,不把它背诵下来太可惜了。看大屏幕和板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重点词语背诵法和板书结构式背诵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挑战自己。
(七)牛刀小试,挥洒诗情。
我们也来写写诗。请以“快乐”为话题,仿照《乡愁》的形式,写一首小诗,节数不限。
(八)课堂小结:同学们,镇中是我们快乐成长的乐园,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地方。让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九、板书设计:
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候
思念母亲家乡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思念亲人家乡
船票
后来啊
思念母亲家乡
坟墓
而现在 思念大陆祖国
海峡
思国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始终带着激情进行教学,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去品味。不足之处:
1、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应该再详细些,尤其是四个小节语气、感情的变化上的指导。
2、教师的感情应该再收敛些,把学生的情绪应该充分调动起来,而不是让老师的风采把学生的光彩掩盖住。
3、教师的语言应该再简洁些,后面仿写的环节,时间应该更充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