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3 01: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愁》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愁》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古时候有这么多有名的关于乡愁的诗句。在现在,同样也有很多关于抒发乡愁的现代诗,下面我们来看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体味诗歌情感。

四、分析诗歌,理解主题,感受诗人感情。

1、思考:

问:本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抒写自己的乡愁? 时间顺序(小时候„„„„)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4个时间段呢?因为这代表了作者的四个人生阶段,介绍作者四个时期的故事。

(与母亲,与妻子,母亲去世,台海相隔)

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2分钟思考)

1、作者在这四个人生阶段因什么而愁呢?(和下一问题结合分小节讲解)母子分别,夫妻分别,母子分别,与大陆分别

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邮票„„)

3、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上面? 想念母亲„„

把这些感情带入课文,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衬出乡愁的厚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时间 原因 意象 感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第二篇:《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 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忧郁深沉。稍慢且舒缓。“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2、教师指导,指名逐段朗读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分析诗歌,理解主题,感受诗人感情。

1、思考:

1)本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抒写自己的乡愁?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五、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1、意象美: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托物抒情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 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衬出乡愁的厚重。

4、主题的深刻

六、知识拓展:

1、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2、从学过的诗歌找出中体会抒写乡愁的意象。

七、小结

诗歌多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时也总是把感情寄托于某个特定的事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抒情。诗歌的美就是在这里,品味诗歌这也是关键。离开人、物就成为空洞的无病呻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默写本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时间 原因 意象 感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第三篇:《乡愁》公开课教案(精选)

乡愁

洋里中学余秀容2011、12.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完美的形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仿写训练;

2.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3.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感同身受了吗?。

“终于可以回家了!挤出拥挤的中巴大门,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啊,故乡的空气真清新啊!’我美美地、深深地吸了几口,大踏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这种情境大家感同身受吗?是什么情况之下的感受?真是故乡的空气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吗?恐怕只是“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清”的特有故乡情结吧?为什么要“大踏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因为家中有疼我爱我的父母,有日夜思念的兄妹,还有可爱的小猫、小狗„„

是啊,独在异乡苦求学,每逢周末倍思家,这可以说是道尽了你们这些初三寄宿生同学的心声啊!

2、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对故乡的感情,真得很纠结啊!也正因为这样,许多文人墨客常常情郁于中,不得不发之于外,只好用诗文表达自己心中的块垒。大家能举些例子证明我的观点吗?

3、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思乡诗句。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小结:大家不错,都能熟记学过的诗词。现在和大家一起聆听一位余老先生(他可是我的本家啊)的《乡愁》,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思乡情结。

二、听朗读

三、指导朗读,试读

1、要领指点

情感基调:低沉,愁闷、深情

语速:舒缓、稍慢

轻重音:着色的重读

2、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的脑海里?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圈画出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意象逐渐清晰起来,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个个怎样的“撩人心绪”的忧伤故事呢?

4、导出”余光中”,并做简单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年少时求学异地,不能常伴母亲身边;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远离故土,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婚后赴美留学,不能与妻儿相守;1958年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5、小结,导入:正因为这坎坷的经历,因此,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诗人的离愁别绪,勾起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品读诗人的“乡愁”。

五、品读课文

1、品读第一节

(1)展示一个画面的描述: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一个少年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

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抓住了邮票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少小离家”为读书,对母亲依依思念的深情。

(2)板书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分离

(3)、指导朗读:依依思念的深情

2、品读第二节

(1)煽情激趣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然而,新婚燕儿却两地分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无奈生活所迫,学业所需,“燕然未勒归无计”啊!然而相思之缕岂能说断就断?盼啊盼,盼啊盼,终于盼到了节假日,手攥那张能实

现夫妻相见的“窄窄”船票,心儿啊早已飞到了故乡„„就是这张“窄窄”的船票,凝聚了万千的殷殷相思之情。这就是诗的第二节,写出了作者长大后因夫妻分离的相思之情。

(2)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分离

(3)指导朗读:淡淡忧愁,丝丝柔情

3、品读第三节

(1)煽情激趣

余光中是个孝子,写了许多哀悼亡母的章句。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送母亲的骨灰合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是他二十多年来的心愿,但都尚未实现。因此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就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坟墓。睡着时,醒来时:回来时,离开时,那一方坟墓总在诗人的眼前晃动,但那方矮矮的坟墓,又岂能盛下诗人那浓浓的哀思?这就是诗的第三节,作者借 一方矮矮的坟墓,写出了母子死别的深深哀思之情。

(2)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母子死别

(3)指导朗读:颤音,如泣如诉的深深哀伤

4、品读第四节

(1)煽情激趣

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让诗人对祖国大陆望眼欲穿。生不能回到祖**亲的怀抱,死也一定要安枕在祖国大陆这张大床上。在《当我死时》中,诗人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浅浅的海峡啊,怎能隔断那滔滔奔涌的思乡潮?这就是第四节,作者借“海峡”表达他“现在”最大的乡愁——游子与大陆分离。

(2)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游子与大陆分离

(3)指导朗读:语调上扬,慷慨激昂

5、小结: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那么„„

(导入问题探究1)

六、问题探究

1、诗人抒发的四种感情有什么关系?顺序能调整吗?

四种感情是层层推进,越来越浓的,最终由个人的思亲、思乡之情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前面三节的感情为最后一节抒发爱国之情作铺垫。、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呢?

诗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

补充文学中类似的方法: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温庭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乡愁是凝重、浓烈的,可是诗中用来承载它的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样说好吗?

凝重的愁浓缩于面积 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七、看板书小结导入仿写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托物寄情,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本文构思精巧、句式整齐、旋律优美。

学了本诗,大家一定收获不少。下面大家也来露一手。

八、创意仿写

1、小时候

母爱融在乳液里

吮着它

香甜甜

上学后

母爱————

背着它

————

长大后

母爱—————

枕着它

—————

2、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辆

我坐在里头

母亲站在外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部无线的手机

说的人在这头

听的人在那头

3、我也乡愁

放飞想象: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远行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故乡门前那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黄昏时天边升起的袅袅炊烟

乡愁,是一杯淡淡的酒,却酝酿了浓浓的相思„.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照耀着游子不眠的夜

九、相关链接

这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回乡的路,揉碎了多少思乡的梦。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看了这段资料,你作何感想?

十、总结、寄语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一、深情朗读,集体背诵

十二、作业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三、板书

小时候母子分享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别船票

后来母子死别坟墓

现在与大陆相隔海峡家国之情

十四、教学反思:

乡愁是抽象的,虽然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上,但对初中学生来说要通过诗中简短的几句话理解乡愁还是太抽象了。因此如何把几个具体意象展开几个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去品味,然后再指导朗读就成了这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确实 是十分有效的,它让学生真正品到了乡愁之味,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小有遗憾的是时间上安排还欠科学,有前松后紧之不足。

第四篇:公开课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余光中《乡愁》诗的理解。

2、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和小组朗读竞赛,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诗歌朗诵。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艺术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这种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共有的主题。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初级形式和方法。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课前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颗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

每一个游子心中最重的行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家身影,解读情怀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自由读,不断体会诗歌内容。

3、听范读,加深体会。

四、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全体同学)

2、3、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A)组同学 再读1—4节,加深体会。

五、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B组同学)从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来?(C组同学)

2、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意象)中?(A组同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体同学)(教师小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

4、再读感知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诗词中关于写“思乡”、“愁”的诗句

2、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

第五篇:《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忧郁深沉。稍慢且舒缓。“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2、教师指导,指名逐段朗读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分析诗歌,理解主题,感受诗人感情。

1、思考:

1)本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抒写自己的乡愁?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五、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1、意象美: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托物抒情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 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衬出乡愁的厚重。

4、主题的深刻

六、知识拓展:

1、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2、从学过的诗歌找出中体会抒写乡愁的意象。

七、小结

诗歌多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时也总是把感情寄托于某个特定的事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抒情。诗歌的美就是在这里,品味诗歌这也是关键。离开人、物就成为空洞的无病呻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默写本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时间 原因 意象 感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下载《乡愁》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愁》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公开课教案(精选五篇)

    《乡愁》公开课教案 安徽省桐城市 南演初中 杨志新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

    乡愁公开课

    《乡愁》教学设计 高卿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2.训练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费玉清的《乡愁》) 挥不去,抹不走的是怀念故乡情,怀念故......

    乡愁公开课实录(最终5篇)

    《乡愁》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 一、导入(3分)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如诉如泣的歌曲,你能体会到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播歌曲) 师: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 生:乡愁 师:其它......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一、作者介绍 1、生平简介 余光中(1928-),1928年10月21日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青年时于四川就学。 1947,19岁,入金陵......

    乡愁教案(定稿)

    《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吟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2、通过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意境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习重点及难点 1、通过感知诗歌......

    乡愁教案

    1、诗两首 乡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情感、态度......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一、 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