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1 21: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说》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说》教案》。

第一篇:《问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 良好学风;

2、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初步掌握文中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释题; 刘开(1784--1824)清文学家。字明东,一字孟涂,安徽桐城人。诸生,曾受学于同乡姚鼐。论文主张必须“本之以《六经》”(《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推方苞为“一代之正宗”。所作散文,与其论文主张相一致。也能诗。所著有《孟涂文集》、《孟涂遗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正音。奚、臆度、强、狎 难

2、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把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句子圈划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把自己觉得困惑的 句子或字词圈划出来,师生交流解决。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①,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决焉④ ?

(①致疑:有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 ”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 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 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也。(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 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咨访:咨询,询问。流俗:泛指世俗或世 俗之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第二篇:问说教案

《问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实虚词。2.借鉴古代学者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3.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以及它们对突出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译并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刍荛(荛,音ráo,打柴)臆度(度,音duó,猜测)问难(难,音nàn,驳诘)迩言(迩,音ěr,近)大知(知,音zhì,通智)几于古时(几,音jī,接近)强以为知(强,音qiǎng,硬要)②通假字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通智,智慧)③词性活用

A.形容词用作名词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问之人以穷其短(短处)

以多问于寡(多,道德高知识多。寡,道德低知识少)B.意动用法

此唯师心自用耳(以„„为师)夫子贤之(以„„为贤)是已而非人(以„„为是)C使动用法

求一屈已焉而不可得(使„„屈)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孟子论“求放心”(古:放纵散漫的心。今:不担心)2.句式解析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判断句)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判断句)

贤于已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判断句)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介词结构后置)未之多见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事之至难解者(定语后置)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介词宾语“之”前置)固定结构解说 “唯„„是„„”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中“唯进修是急”是“唯急进修”的倒装句式。“是”是助词,借助它把意动词“急”的宾语“进修”提到了前面,构成固定句式:“唯„„是„„。”解释这类句式时,一定要调整顺序──把“是”去掉,把宾语再“还原”到动词后面。这一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保存。如: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难句注译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注释】①致疑:发现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通“捨”,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的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注释】就有道而正:向有道的人请教以正是非。《论语·学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原文】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翻译】(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原文】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①。”孟子论“求放②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注释】①裕:宽,广博。放② :放失

【翻译】《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原文】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注释】虚中乐善:虚心并乐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中”通“衷”,内心。

【翻译】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原文】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

【翻译】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原文】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①言,非苟为谦②,诚取善之弘③也。

【注释】①迩:近,浅近。②非苟为谦:並非随便表示谦虚。苟:苟且,随随便便。③取善之弘:广为吸取别人的长处

【翻译】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随随便便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原文】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翻译】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2 何况世俗的人呢?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原文】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翻译】(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原文】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注释】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心为师,只相信自己的意见,只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师心自用”有褒贬两义:褒义为自有主见,不随意附和,不模仿蹈袭;贬义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一般用为贬义。

【翻译】(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原文】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注释】谨护:小心谨慎地维护。

【翻译】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原文】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翻译】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

【原文】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①之益,求一屈己②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注释】①取善:吸取长处。②屈己:指屈躬下问。

【翻译】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原文】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翻译】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原文】《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翻译】《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原文】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翻译】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第二课时 【内容主旨】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五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五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第四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并加以批判:

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第六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写作特点】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 4 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资料窗】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小时家境贫寒,当牧童放牛,喜欢偷听书塾老师朗读文章,听后能诵,熟师发现后邀请他在书塾里学习,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刘开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多次赞扬他,从此他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四十岁逝世。著有《孟涂诗文集》 【名言警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学无止境

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问说》练习(未完)

1、给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臆度()

切磋()

几()强()

难()

狎()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非学无以致疑()

(2)非问无以广识()

(3)而或不达于事()

(4)问焉以破其疑()

(5)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6)是己而非人()

(7)如是()

(8)贵可以问贱()

3、翻译句子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2)然则问可少耶:

(3)问与学相辅而行也

(4)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本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

”,这一观点包括两层含义:,接着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述了问的重要性,并指出了

5、学习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外扩展

自述苦学

白居易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②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③书,间又课诗,不遑④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⑤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⑥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注释】①仆:作者对自己的谦称②仆宿:以前③课: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④遑:闲暇,空闲

⑤胝:老茧⑥瞀瞀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

2、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3、九岁谙识声韵()

二、翻译句子

1、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2、盖以苦学力文所致,自悲矣

三、从文中看,作者苦学的主要对象是 什么?“苦学”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答案】

一、1、指给„„看;

2、写作;

3、熟悉

二、(1)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

(2)这都是长期刻苦学习、努力作文所造成的,想起来是足以自悲的三、诗赋和经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

译文:

我出生才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们出来,不会有什么差错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十五六岁时,我才知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间或着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以致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

第三篇:学与问(说课)

《学与问》说课 觅小

许彩霞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会生字词,读懂课文。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由扶到放,自主合作;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3、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4、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出示一则有关学与问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问银河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题目是《问银河》。这是一首散文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的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反映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听、说、读、写学会本课生字。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课文篇幅较短,课文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以杨再隋教授在《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语文本体现”和”学生主体观”为指导,想办法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同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过程做到动静有节,疏密有致,训练有序。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一学、画一画、议一议,以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么重要。本课内容语言流畅,童趣性强,琅琅上口,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因而本文采取读与说结合的学法,让学生读出对大自然的好奇、探究心理。另外,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发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求得说中理解,说中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是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已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积累知识的习惯,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与拓展。

四、说过程

我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问银河》这一课。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在晴朗的夜晚坐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看着看着,那原本挂在天上的银河似乎就变成了家乡的小河、变成了奔腾的长江,小朋友不禁向它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问一问银河,好吗?

2、板书课题,读题

3、复习生字词的读音

二、细读课文

1、自读自悟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把银河想象成了小河、长江的?

2、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自读体会。

3、学习第一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清澈的河水、小鱼、小草)

理解“清澈”:为什么我们能那么清澈地看见河里的小鱼、水草呀?想象小河里还有什么,自己会在清澈的小河里干些什么?

B、银河里真的有清澈的河水,有小鱼、水草和戏水的小朋友吗?银河里究竟有些什么他知道吗?指导朗读,(展现银河的群星晶亮透明宛如清澈的河水,读出小朋友好奇、疑问的语气)

4、学习第二自然段

A、画一画课文内容(画出客轮、伸着大鼻子的货船)

B、你见过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那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说?

理解“航标灯”:为了引导航舶航行而设置在岸上或水上夜间发光的标志

C、银河里有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宽广,小朋友的好奇)

5、学习第三自然段

A、你们见过斜拉桥吗?在哪儿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相机画一画斜拉桥,了解斜拉桥是用斜缆将桥面主梁吊在塔架上的桥梁)

B、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C、你会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导朗读。(读出银河的雄伟壮观,读出小朋友的美好想象和好奇、疑问)

6、学习第四自然段

A、介绍葛洲坝并出示图片

B、银河上会有拦河大坝吗?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银河中星星的繁多宛如奔腾的江河,读出小朋友的好奇、疑问)

7、小朋友的问题问完了吗?

指导读“银河呀,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强调“好多好多”,读出小朋友对银河的好奇及探索银河奥秘的兴趣)

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1、仰望银河,小朋友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们也有问题要问银河吗?跟同桌说一说。

2、你能向课文中的小朋友那样问问银河吗?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你们提的问题真好。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解答;有些问题,不用说你们,连老师还得想一想,查一查呢?这些答案在哪呢?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答案就在书中,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去查找答案。

第五篇:《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下载《问说》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说》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精选5篇)

    文言文翻译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问说全文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问说全文君子之......

    销售中如何听、说、问(最终定稿)

    销售中如何听、说、问 1、听:听什么?怎么听? 听是对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根据权威销售研究机构的对2000例销售谈话的调查,顶尖的销售人士通常花60%---70%的时间在倾听上。上帝......

    学弈问说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一种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学弈问说》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学弈问说文言文翻译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说 教案

    晨曦文学社五月讲堂 汉字,神奇的精灵 课型设计、执教者:江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及几种简单的造字法2、通过拆分汉字体会汉字的深刻含义3、感知汉......

    《学与问》教案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

    学与问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者:实验小学 朱桂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