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教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1 21: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文教案》。

第一篇:美文教案

美文教案

教案一:散文诗——《顽皮的小雨点》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学习象声词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

3.启发大胆想象,创编散文诗。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音乐、图谱、小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唱歌进场。

教师:来!让我们一起唱起下雨的歌吧!

2.请个别幼儿说说下雨天的情景,如下雨天可以踩水、雨滴滴答滴答很好听等。

教师:你们喜欢下雨天吗?为什么?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用象声词回答,如:滴答滴答。

教师:那你们觉得小雨滴会唱什么歌呢?

二、听小雨点唱歌

1.教师边播放PPT边朗诵散文诗。

教师: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个顽皮的小雨点,我们一起听听看它会唱什么?

教师:小雨点会唱什么歌?

教师:小雨小雨落在哪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呢?你也来说说看,好吗?

2.教师朗诵。

教师:顽皮的小雨点还喜欢和朋友们玩,我们再来看看它找到了那些朋友,都和朋友干什么了?

3.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子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谱。

教师:小雨点找到了什么朋友,在干什么呢?

4.边看图谱边听老师朗诵。

教师:这么动听的歌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好吗?

5.边看图谱边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教师:小朋友们念得真棒!那我们一起站起来用好听的声音再念给客人老师听吧!

三、仿编诗歌

1.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雨滴可喜欢玩了,它找谁做了朋友?干什么了?我们来和好朋友说一说。

2.引导幼儿自主创编。

教师:小雨滴找到了谁做朋友?它在干什么?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教师将孩子的想法填入空白的诗歌中。

教师:刚刚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把它们填进去。

4.再次完整朗诵。

教师:小雨滴又去了新的地方,找到了新的朋友,那我们再来把这首新的诗歌一起念一遍吧。

四、结束

1.出示小铃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乐器,听听看它的声音像什么?(叮叮叮)

教师:那我们带着小铃,回教室去开一个小雨音乐会吧!

附:

顽皮的小雨点

下雨了,下雨了,闭上眼睛静静的听,静静的听。

沙沙沙,沙沙沙,小雨滴在和树叶跳舞呢。

滴滴答,滴滴答,小雨滴在伞顶上翻跟头呢。

吱溜溜,吱溜溜,小雨滴钻进花蕊里了。

叮叮叮,叮叮叮,小雨滴在和窗户打招呼呢。

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小雨滴在唱一首多么有趣,多么动听的歌呀!

教案二:诗歌——《夏季,冬天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2.结合生活经验,尝试根据季节特征仿编散文诗。

活动准备:

1.课件:四季娃娃找物品。

2.四季物品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归类改错

1.提问:四季娃娃找朋友都找对了吗?为什么

2.小结:有些生活用品只能在一个季节使用,也有些物品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二、理解散文,了解拟人手法

1.冬娃娃的朋友是谁?为什么到了夏季,它们要钻进衣橱子,躲进储藏室?

2.冬天里还有哪些东西,它们躲在哪里?

3.到了冬季,夏娃娃和它的朋友住在哪里?

4.四季娃娃真的会像散文里写的那样搬家吗?

小结:把季节比作会捉迷藏、回搬家的人,这种方法叫拟人。这样说会让我们读散文诗的时候觉得很有趣。

三、仿编散文,理解四季特征

1.教师转动四季大转盘,请个别幼儿上来摆放出与指针所指季节相关的物品。

2.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组创编散文诗。

3.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幼儿仿编内容,出示相应图片或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四、活动结束

1.对幼儿的创作进行简评。2.做总结。

附:

夏季,冬天住在哪里?

夏季,冬天就钻进了衣橱,爬上了衣架。

皮帽、绒衫,还有手套和它们在一起。

夏季,冬天就躲进了贮藏室,那里,它和滑冰鞋、雪橇、滑雪板,安静地睡在一堆。

夏季,它住进冷饮店,和它作伴的有冰糕,还有巧克力冰淇淋。

等到雪花又飞,冬天抖抖身子,从衣橱里走出来,于是夏天躲进贮藏室。

夏季会不会躲在冷饮店?

这我们可就不知道了——

冬天,冷饮店锁着门呢。

夏季,冬天就钻进了衣橱,爬上了衣架。皮帽、绒衫,还有手套和它们在一起。夏季,冬天就躲进了贮藏室,那里,它和滑冰鞋、滑雪车、滑雪板,安静地睡在一堆。

夏季,它住进冷饮店,和它作伴的有冰糕,还有巧克力冰淇淋。等到雪花又飞,冬天抖抖身子,从衣橱里走出来,于是夏天躲进贮藏室。

夏季会不会躲在冷饮店?这我们可就不知道了

教案三:诗歌——《快乐小屋》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能够用表演、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欣赏诗歌的快乐感受。

3.能够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活动准备:

1.舒缓的音乐磁带,《快乐的小屋》诗歌磁带。

2.森林的背景图,小朋友、萤火虫、小蚂蚁的头饰各一个,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郊游”

(活动室四周布置柳条,桃花、地上洒满鹅卵石等)

1.教师:孩子们,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屏幕上出现大森林图片)

孩子们你们看,我们到大森林了,大森林真美啊,我们就在这休息会吧。

2.(师幼共同坐在垫子上)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大森林美吗?你们喜欢大森林吗?大森林里会有什么?

3.教师做突然发现状: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很多鹅卵石呢,真漂亮,你们说鹅卵石可以用来干什么呢?(铺小路、搭建小屋、放到鱼缸里、鹅卵石艺术等。)

二、放课件:快乐的小屋

1.教师:用鹅卵石搭建的小屋虽然漂亮,可我觉得还不够完美,看,屋子里黑黑的,窗子上光光的,周围也没有花草,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装饰这间小屋?这间小屋也吸引了一些小动物们,它们也想来装饰这间小花屋,咱们来看看都有谁好吗?

2.出示图片:蜘蛛,教师:小蜘蛛会怎么装饰小花屋,它有什么本领?

3.逐一出示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小蚂蚁图片。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小花屋,大家都感到很快乐,很高兴。我们把这些小动物做的事编成一首诗歌好不好?

三、播放背景音乐,师朗诵诗歌

教师提问:

(1)这首诗歌美不美?你们想学吗?(教师教授诗歌)

(2)师幼一起有感情朗诵诗歌。

(3)给诗歌起名字。

(4)教师:在这首诗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对,大家帮助了小花屋,把小花屋装扮的更漂亮了,大家都觉得很快乐,小花屋也觉得很快乐。那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是最快乐的?

你做什么事情时会觉得很快乐?(幼儿自由回答)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快乐的事情,对,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别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刚才小动物们装扮了一间快乐的小屋,那我们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装扮一间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小屋,我相信用我们的双手装扮的小屋,小朋友们会更快乐。

四、出示准备好的立体小屋,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装扮(背景音乐)

1.幼儿装扮完毕。提问:你把小屋装扮的这么漂亮,你的心情怎样?你想邀请谁来小屋做客?

2.师幼围着小屋跳舞,感受快乐。

五、结束

教师:让我们把这间快乐的小屋带回去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感受我们的快乐吧!

附:

快乐的小屋

小朋友用鹅卵石

搭了一间小花屋,萤火虫给小花屋

点亮了灯,小蜘蛛给小花屋

织好了窗帘,小麻雀在屋旁

种上了花草,纺织娘来小花屋弹琴,蛐蛐到小花屋唱歌,小蚂蚁手拉手,跳起了圆圈舞。

大家都说,这真是一间快乐的小屋。

教案四:散文——《找家》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中家的意义,萌发幼儿爱家爱国的情感。

2.感知诗歌中美丽的情景和优美的语言。

活动准备:

1.背景图:大海、森林、果园、天空(只有线条,不上色彩)。

2.小插图:小鱼、小鸟、星星、桔子、娃娃。

3.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天安门”等。

活动过程:

一、找家,感受“家”的含义

1.设问:小鱼要找家,鱼儿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说鱼儿的家在大海?

2.找家。

(1)出示背景图大海、森林、果园、天空等(只有轮廓、不上色彩。天空中的星星可用白蜡笔先画上)。

(2)让幼儿帮小鱼、小鸟、星星、橘子、娃娃等找“家”,贴入到相应的背景中。

(娃娃不画家,用语言带过即可)。

二、欣赏、体验“家”的美丽

1.教师边念儿歌,边挥笔在背景图上描绘美丽的色彩。

(1)例如:“唰唰唰,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

老师用蓝色绘出蓝色的大海,即时呈现给幼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家”,增强幼儿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力。

(2)学习主要语句“各自的家”例如: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黄色的果园是橘娃娃的家。

2.重点理解“我们的家”。

启发幼儿讨论“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什么?画上什么能表示我们共同的家。

3.出示标志性的建筑“长城、天安门”这就是我们的家,叫中国。

三、配乐散文欣赏

可在每一个“家”的语句后配上相应的音乐,以烘托主题。

可欣赏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

四、延伸活动

以祖国,居住的市、区、地区等标志性的事物,深化认识和情感。

附: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

甜甜拿起蓝色笔,唰唰唰,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

甜甜拿起绿色笔,哆哆哆,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奇奇问:“你能给星星找家吗?”

甜甜拿起黑色笔,唿唿唿,黑色的天空是星星的家。东东问:“你能给橘娃娃找家吗?”

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黄色的果园是橘娃娃的家。

“呜呜——”谁在哭?噢,布娃娃没有家。

甜甜拿起红色笔,轻轻一描,红色的玩具橱是布娃娃的家。咦!我们的家呢?

甜甜拿起五彩笔,唰唰唰哆哆哆唿唿唿,哦!我的家——是中国。

教案五:散文——《梦姐姐的花篮》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喜爱之情。

2.理解内容,学说散文中的段落并尝试仿编。

活动准备:

欣赏画面,背景音乐,小花篮一个(内有各种颜色的纸花)。

活动过程:

一、讲讲猜猜,引入活动

1.出示三个字——“梦姐姐”。

这几个字小朋友认识吗?猜一猜梦姐姐是做什么的?

2.出示两个字——“花篮”。

这两个字认识吗?请连起来读一读。梦姐姐和花篮会有什么关系呢?梦姐姐让谁做梦,又梦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散文《梦姐姐的花篮》。

二、完整听赏

梦姐姐用什么方法让小动物们做了不同颜色的梦?梦姐姐分别把什么颜色的花给了不同的小动物?小动物们都梦到了什么?

三、分段听赏并复述

1.小黄鸡金黄色的梦。

(1)小黄鸡在哪里睡觉?为什么小黄鸡会睡得很香甜(出示图片加以证实)?

(2)梦姐姐是怎样来的?她撒下了什么颜色的花给小黄鸡?小黄鸡做了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了什么?

(3)再说一遍小黄鸡的梦,幼儿轻轻地跟着教师一起说。

2.小青蛙绿色梦。

(1)(先看图后复述)小青蛙在哪里睡觉?为什么梦姐姐给了小青蛙绿色的花?它梦见了什么?

(2)跟着教师一起学着说说。

3.红颏鸟红色梦。

红颏鸟是怎么睡觉的?它梦见了什么?谁能看着图片试着说一说?

四、完整复述并感受

1.你们最喜欢谁的梦?说说各自的原因。

2.体会三个小动物做了不同的梦,在梦里遇见了自己的最爱,它们的梦都很美。

3.教师和幼儿一起复述散文:“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小动物们的美梦好吗?

五、仿编作品

教师扮作梦姐姐,请幼儿从花篮里取自己喜欢颜色的花瓣,讲述各自的梦境。

幼儿讲述句式:梦姐姐在我身边撒下了一朵花,于是我就„„

如:梦姐姐在我身边撒下了一朵红花,于是我就梦见了火红的太阳,我穿着火红的连衣裙在火红的花丛中跳舞。

教师做适当评价。

附:

梦姐姐的花篮

在一片深绿色的树林里,住着美丽的梦姐姐。梦姐姐长着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胳膊上总是挽着一只轻巧的花篮,花篮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白天,梦姐姐是很少露面的。可是每天夜晚,梦姐姐都会提着花篮从林中轻轻飞出来。

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地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就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它梦见金黄色的太阳,金黄色的田野,田野上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

小青蛙正在水草边静静地睡着。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淡绿色的花。于是,小青蛙就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它梦见了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荷叶,荷叶丛里有一支碧绿的莲蓬。

红颏鸟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了一朵红色的花。于是,红颏鸟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它梦见了火红的枫叶,火红的浆果,天边照耀着火红的晚霞。

教案六:叙事诗——《绿色的和灰色的》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同伴间相互友爱,激发热爱绿色,保护和向往绿色的情感。

2.培养幼儿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叙事诗。

3.幼儿在感知作品的基础上,初步体验诗歌中绿色、灰色所代表的含义。

活动准备:

1.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

2.幼儿人手一面绿旗、灰旗。

3.诗歌表演的场地布置(森林、鸟窝、小溪、棕榈叶)。

4.录音机、磁带、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1.整体欣赏诗歌《绿色的和灰色的》。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屏幕显示诗歌内容、图像、配音)

2.分段欣赏诗歌,理解诗歌隋节,初步体验隋感。(定格背景)

教师:“诗歌里都说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欣赏第一段,体验诗歌第一节的情感。

教师朗诵第一段,问:“小朋友,你觉得这儿的环境怎么样,心里有什么感觉?”

(2)欣赏第二段,让幼儿感受狐狸的狡猾,小鸟的善良。

教师朗诵第二段,问:

①“绿色的草地上谁来了,它为什么要躲进草丛呢?你觉得灰色的狐狸怎么样?”

②“小兔知道这个秘密吗?绿色的小鸟会对小兔说些什么呢?”(引导幼儿用紧张、较快的语气讲述)

(3)欣赏第三、四段,让幼儿体验小兔的机智、聪明。

教师问:①“小兔知道后,它是怎么做的?”

②“它为什么顶着棕榈叶走呢?”

③“小兔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请幼儿提出疑问并解决)

教师有感情得朗诵第三、四段。

(4)欣赏第五、六段,让幼儿体验狐狸的失望。

教师朗诵并提问:①“狐狸为什么要叹息?”②“它会说些什么呢?”(请幼儿学做叹息的样子)

3.表演诗歌,加深理解,进一步体验情感。

(1)整体欣赏诗歌一遍。

“现在我们把诗歌再欣赏一次,如果你喜欢,可以轻轻地跟着说。”(屏幕显示图像、配乐、教师朗诵)

(2)幼儿分组表演诗歌。(屏幕显示诗歌内容、配音)

“清你先和好朋友轻轻商量,分配好角色,把小动物们说的话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3)请表现突出的幼儿上台表演。

4.迁移经验,玩游戏。

(1)讨论小兔安全地经过了草地,要想谢谢大家给它的帮助,那是谁帮助了它呢?(绿色的小鸟,绿色的棕榈叶、森林、小溪、草地)

问:“这么多的绿色帮助了小兔,你喜欢绿色吗?”

(2)玩游戏:看画面举小旗。(每个幼儿一面绿色小旗、一面灰色小旗)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等一会儿屏幕上将出现一些画,(画面内容为:①优美、整洁的环境;②落泪的小鸟站在被乱砍的树桩上;③世界各国儿童手拉手;④硝烟弥漫的战场废墟;⑤工厂的烟囱冒着浓烟;⑥小朋友们在植树。)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哪些画的内容可以用绿色表示,哪些画的内容可以用灰色表示。小朋友用小旗来告诉老师,如果你说对了,会奖给小朋友一句很好听的音乐。”

5.在歌曲《绿色的家》中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诗歌《绿色的和灰色的》,而且知道了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绿色表示,哪些事情可以用灰色表示,你们都喜欢绿色吗?让我们唱一首好听的歌,把对绿色的喜欢都唱出来吧。”

集体演唱《绿色的家》。

附:

绿色的和灰色的绿色的森林里,有块绿色的草地;

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一只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等候着小兔经过这里。

一只绿色的小鸟,向小兔报告了这个秘密。

绿色的森林里.

有块绿色的草地;

绿色的草地上,有条绿色的小溪。

一只小兔。

轻手轻脚——

淌过了小溪。

灰色的狐狸,等呀等呀。

它只看见——

绿色的森林。

绿色的草地,绿色的小溪。

你听,风儿送来了,狐狸的叹息。

——唉!

教案七:诗歌——《找梦》

活动目标:

1.知道梦是在睡眠时才会产生。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梦不可捉摸的特点。

3.学习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动画片:梦

活动过程:

一、说梦,引起幼儿好奇

1.你们做过梦吗?

2.做的是什么梦?

3.你们想知道老师做的什么梦吗?

(老师给幼儿讲梦)

二、欣赏诗歌

1.有一首诗歌,名字叫《找梦》,你们想听听诗歌里说了什么吗?

2.教师完整的朗读诗歌,幼儿欣赏。

(1)诗歌里说了什么什么?

(2)梦是什么时候来得?又是什么时候走的?

3.老师再朗诵一遍诗歌。

(1)小朋友想找梦,他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

(2)到了什么时候梦去了?又到了什么时候梦又来了?

三、配乐欣赏诗歌《找梦》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边听诗歌,一边假装做梦,看着梦是不是真得留不住、找不到。

2.老师朗诵结束后稍作停顿,再念“我一醒来,梦就去了”,幼儿睁开眼睛。

四、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引导讨论:朗诵有关梦的诗歌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语气呢?

2.音乐,幼儿跟老师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诗歌。

五、讨论梦

1.让幼儿互相说一说做过什么样的梦?

2.醒来后,你能记住做过的梦吗?想一想梦有什么感觉?

小结:梦里,有的时候是高兴的事,有的时候是害怕的事。如果你梦见害怕的事,醒来以后就不怕了,是吗?

3.你们想看梦的动画片吗?请小朋友看看动画片里的《梦》演了什么事情。

观看动画片——《梦》

附:

梦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我一醒来,梦就去了。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从窗户溜进来? 从门缝钻进来? 在枕头里吗? 在被窝中吗? 只要一睡着,梦就又来了。

教案八:散文——《篱笆》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及可爱的角色形象,乐意用散文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想。

2.增长对大自然的热爱,懂得要爱护花草树木。

3.具有一定的文学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进行“找春天”的活动。

2.一幅散文的背景图,活动角色:小灰狗、小灰兔、小猴子、拟人化的大兰花。

3.表演头饰等道具。

活动过程:

1.观察背景图,引起听赏兴趣。

设问:这是什么地方?(指认“篱笆”)哪些地方有篱笆?(或问:篱笆有什么用处?)

2.听赏散文,初步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

设问:你听了这篇散文有什么感觉?散文里的篱笆是派什么用处的?散文里有谁?小动物们都到山坡上来干什么?

3.欣赏配画朗诵,讨论理解散文内容。

设问:小灰狗(小灰兔、小猴子)是怎么看花的?(请幼儿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动态一边学说散文的短句)小动物为什么都站在篱笆外面看花呢?小动物们都不住篱笆里跑,可是谁却在偷偷地往外钻?为什么说“那篱笆拦也拦不住它”?你觉得这篇散文里哪些话很有趣?很优美?你喜欢散文里的谁?为什么?

4.边听边扮演角色,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教师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集体有表情地跟念散文。

附:

春天到了,山坡上的花儿开了,真美,美得就像一片彩霞。小动物们都跑来了。

咦?花儿外面怎么有一圈篱笆?它好像在说:“看花要站在外面,知道吗?”

“知道啦!”瞧,小灰狗老老实实地站在篱笆外面,一边看,一边摇着尾巴。

小灰兔踮起脚尖在篱笆外面看,一边看,一边咂咂三瓣嘴。就连那调皮的小猴子也站在篱笆外面看,一边看,一边眨眼睛,一眨、一眨……

小动物们都不往篱笆里跑,可篱笆里的一朵大兰花却偷偷地从篱笆里往外钻……嘿,它在看小灰狗摇尾巴呢——那篱笆拦也拦不住它!

教案九:散文——《两片树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两片树叶的外形以及散文的情节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三幅,图一画有两片树叶的树苗若干棵;图二表现两片树叶象眼睛的背景;图三是表现两片树叶象耳朵的背景。

2.教师准备一些树林中的动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想象

出示图一,问:图画上有什么?(小树苗)小树苗有几片树叶?(两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幼儿充分想象)老师这里有一篇散文,我们来听听散文里说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好吗?

二、教师朗诵散文片断,引发幼儿想象

1.教师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眼睛。(出示图二)提问:散文里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眼睛)小树的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一一贴入背景图)是啊,小树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了很多美丽的东西,它心里怎么样?它觉得它看到的这个世界怎么样?

2.教师继续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耳朵。(出示图三)

提问:散文里还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耳朵)小树的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它听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图片贴入背景图)

3.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幼儿想象后)教师讲述: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

三、学习朗诵散文

教师完整朗诵散文一遍后,问:散文里讲了些什么?讨论后,教师放慢速度,以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四、幼儿讨论:学完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体验春天的美好。

五、延伸活动:画小树苗。

上面画上两片叶子,画好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树叶象什么,它们在做什么,心里怎样想,你的小树苗长大了没有。

附:

两片树叶

小树苗种上没几天,就长出了两片树叶。

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上的两只眼睛。两只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啊,世界多美丽!

瞧!这两片新叶子,又象是小树上的两只耳朵。两只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嗬,这树林会唱歌!

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

教案十:诗歌——《会长大的鞋子》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理解诗歌所展现的想象意境。

2.在幼儿感知诗歌运用想象手法的基础上,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鞋子数双。

2.图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体验理解诗歌

1.通过猜谜引出主题——鞋子。

有只小船放床边,一左一右不分离,明日宝宝早早起,撑着小船做游戏。

2.出示各种大小不一的鞋子。

提问:这些鞋子分别有谁可以穿?(幼儿通过观察回答。)

3.教师小结:随着人的长大,我们的脚也会变大。所以,我们从小到大要买很多大小不一的鞋子来穿。那么,有没有一双能让人从小穿到大的鞋子呢?

4.学习诗歌《会长大的鞋子》。

(1)幼儿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要求幼儿用诗歌里的语言回答。

(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歌中的小朋友想发明一双什么样的鞋子?请你说一说他怎么会想到要发明这样的鞋子的?

(3)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二、创作仿编诗歌

1.教师以“我想发明的„„”为题,引导幼儿将作品经验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绘画。

2.教师组织幼儿谈谈“我的发明创造”,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画来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提问:你的小发明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活动延伸

开展一次幼儿诗歌创作展览。教师帮助幼儿在画的旁边写上自己创编的诗歌。

附:

会长大的鞋子

我想发明,一双穿不坏的,会长大的鞋子。

脚长大了,鞋子也跟着一起长大。

等我长成一个大人的时候,小鞋也长成了一双漂亮的大鞋了。

第二篇:美文赏析教案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电教法、语感教学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诗歌鉴赏。(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第二课时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课堂小结: 离别诗一般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再别康桥》语言音乐美的特点.2.背诵本诗

七.预习新课

1.疏通字词,阅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内容 3.尝试梳理课文的思路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金柳

比喻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青荇

拟人

潭水

欢乐

形象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第三篇:美文诵读教案1

美文诵读教案

时光老人的礼物

一、导入

同学们,又一年春天来临了,大自然万物复苏,时光老人带给了我们新的礼物,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时光老人的礼物》

齐读课题

二、指导诵读

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

带给

树枝

原野

鲜花

张开笑脸

积雪

化成淙淙

细雨

闻到

香味

这份

礼物

珍贵

生读词语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生字词放到课文中自由读

指名读课文。2.指导读句子

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谁来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指名读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春天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请同学们读课文的一、二两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最喜欢的一句话。师相机指导朗读。a.第一句指导让学生像小鸟和花儿一样,快乐地开心地想象读一读。B第二句让学生想象淙淙的泉水,种子发芽的情景,想象朗读。3.整体朗读感知课文

同学们时光老人给我们的这份礼物多美,多珍贵呀!让我们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来读一读,让我们读出味儿来,读出感情来,感谢时光老人。

生自由读

指名读 读得好的配音朗读。齐读(配音)

第四篇:美文诵读教案

1.《忆江南》诵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过一些写景的诗文,你还记得吗? 生:《江南春》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先让学生回顾写景的诗文,作好知识的铺垫,又复习古诗的朗读节奏,为学习新内容作好衔接。)

2、引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写景的古诗文——《忆江南》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江南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吟诵,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忆江南》。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学生自读。

二、初识《忆江南》

1、自读词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但要读通词句,要注意词的节奏。好吗? 学生自读这首词

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指名读,并交流对字、词、句的理解。

2、诗词对比

师:孩子们,今天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 生:每一句字数不相等 生:不太工整 生:有词牌名 ……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看来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的很好。

(让学生先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来揭示“词”这一概念,对“词”这一概念不从大的概念出发,而让学生在与熟悉的诗的对比中来自己获得知识。)

三、走进《忆江南》

师: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好,想不想听听老师读呢? 生:想…… 教师范读

师:老师读到“好”,你们会想到哪能些江南美景呢?你能用词语概括吗? 生:桃红柳绿 生:小桥流水 生:草长莺飞 ……

师:读到《忆江南》,你还会想到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生:……

(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让他们从这些词句中也由然而生对江南的美的向往。)

师:这么多的江南美景,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学生读词句 师: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白居易都放在了这一个“好”中,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江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好—— 生:能不忆江南?

(在读这一环节,重点落实引读,在师生这一引一读中,更加深切的感受江南的“好”,这种“好”高于对“小桥流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理解。)

四、感悟《忆江南》

师:白居易在杭州时,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词。离开后,多次动念回杭州,但都未成行,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学生再读词句 师:他忆的是什么? 生:江南的风景 生:江南的清泉 生:那里生活的人们 生:……

师:是啊,他日夜思念那里的景、人,以及对那里浓浓的深情。让我们跟随这首词的脚步,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吧!

师生齐读。

(由景及人、由人及情,逐步提升,让学生在这种浓浓的氛围中感受这浓浓的思念之情。)

可以执行

9月11日

2.《弟子规》诵读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二、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1、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可以执行

9月18日

3.学习古诗文诵读技巧

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可以执行

9月25日

4、《燕子》诵读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燕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导入新课。

二、回忆所学的诵读技巧。

三以2、3自然段为例,讨论如何运用朗读技巧。

1、找出所写景物,抓住“微风——吹拂”“细柳——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草、芽、花——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所写景物的情态,感受春光烂漫无比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2、读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议一议燕子的动作“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领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这一自然段是个长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突出“快”,第二分句突出“轻”。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在春天的湖光山色中活动的情形,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四、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五、选出优胜者全班表演配乐朗诵。

可以执行

10月9日

5、诵 读 欣 赏《乡愁》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朗读比赛

六、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可以执行 10月16日

6.诵读古诗《清明》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古诗词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四、朗读指导。1.停顿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2.配乐范读。

五、自由朗读。

六、指名朗读,评议。

7、诵读《游园不值》

诗人:叶绍翁 朝代: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注释

①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怜悯。④苍苔:青苔。⑤小扣 : 轻轻地敲。

⑥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二、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三、朗读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配乐朗读。

可以执行

10月23日

8、诵读《芙蓉楼送辛渐》

一、背诵比赛,创设氛围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送别古诗,例如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谁愿意来背背这些古诗呢?

二、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四、简介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五、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1.题目解析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2.初读解疑

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平明:天刚亮。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3.再读解意

(一)品读一、二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二)品读三、四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5.诵读全诗。

可以执行

10月30日

9、《泊船瓜洲》诵读

一、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1.板书课题 泊船瓜洲 2.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生于北宋时期。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初读解疑

1.泊船:停船。泊,停泊。《泊船瓜洲》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7.数重:几层。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9.何时:什么时候。10.还:回。11.隔:间隔。

三、再读诗意 1.品读一、二两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品读三、四两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诵读全诗。

可以执行

11月6日

10.诵读《采莲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二、浅尝古诗《采莲曲》

1、引出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题目中的“罗”是什么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一色裁”、“芙蓉”“向脸”…

4.学生质疑: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2、学生质疑: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可以执行 11月 13日

11、诵读《江上渔者》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首古诗词。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点:学习字词,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江上渔者》,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试着背—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鲈”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默读,画出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边读边画出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时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为什么人们都只知道鲈鱼的鲜美而看不见打渔者的艰难辛苦?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2、教师范渎,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

2、背一背你喜欢的。

3、默写本诗。

12、诵读《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可以执行

月20日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古诗的内容,教师简介作者。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古诗的意境。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4、教师范读。生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指名读古诗。

2、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怎么的意境?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是: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4、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龙城”、“阴山”、“胡马”。

5、教师点拨:在配乐声中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朗读出来,学生欣赏。

6、我们在来读一读。

(1)、男生读。(2)、女生读。(3)、齐读。(4)小组比赛读。

四、背诵积累。

1、指名学生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1)、教师引背。(2)、同桌对背。(3)指名背诵。(4)、学生齐背。

可以执行 11月27日

13、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诗。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王维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几个难写的字:渭等。

3、默写古诗

可以执行

12月4日

14、诵读《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观察。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介绍背景:.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导语: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教师诵读古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3、指导背诵。

4、全班齐背。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可以执行

12月11日

15、诵读《秋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句,感受古诗魅力(课前)

同学们,古诗文是我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老师带来了一些名句,考考你能完成几句?

二、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

大家读得很美,听来是一种享受!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令人回味无穷!《秋夕》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三、整体感受。一)读通全诗

1、师配乐范读

2、同学们想读吗?请你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生字和新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教师随机点评,特别是结尾处的节奏,要放慢。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诗。读得字正腔圆。二)理解诗意:

过渡:我们已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得弄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查工具书,理解重点词意,串词成句;观察图想象……)

2、小组四个人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4、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

四、意境探寻: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五、了解诗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境。

可以执行

12月 18日

16、诵读《余力学文》

(一)教学内容:《弟子规》余力学文

(一)教学目标: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的《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

(一)中的内容

二、教师指导范读、带读,学生反复朗读,并试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三、释读

释义: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四、学生朗读、背诵

五、教学第二段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师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订定读书计画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六、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可以执行

12月25日

第五篇:《美文的沙漠》教案

美文的沙漠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把握这篇随笔的写作脉络。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作家的文化思考。2.引导学生把握张承志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点。3.了解张承志的其他主要作品。

二、学习要点

1.掌握《美文的沙漠》的主要内容,并能对“美文不可译”这一观点进行思考、探索。

2.通过学习此文,体会张承志散文的艺术特色,尤其注意体会其简明平实的语言风格。

三、作者生平

张承志(1948—),回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四、作家作品

1.作品概述

张承志是现代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从创作上看,张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题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名,并在其中开始了他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张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而震动文坛,并高张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其中八十年代前期的两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与《黑骏马》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这些作品中表达出的对人的价值思考。

2.重点作品 《黑骏马》

《黑骏马》中的“黑骏马”,是内蒙草原上的一首民歌,它发自远古而绵延至今,是一首生命的歌,爱情的歌。小说以古朴的歌词为引线,以青年白音宝力格与草原姑娘索米娅的爱情故事为情节,以主人公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和对心爱姑娘的找寻为结构,表达出一种生命与母爱的内蕴。小说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含义是:现代文明与草原生活的距离、矛盾、冲突与交融。

男青年白音宝力格,幼年丧母,八岁时由父亲托付给草原母亲——白发奶奶。从此,他在草原的怀抱里长大成熟。在白发奶奶的爱抚下,在索米娅的情谊中,他走进男子汉的人生。青春期来临了,性的骚动萌发着,一方面,生命之火在体内缓缓燃烧,爱的血液沸腾不已,另一方面,他身上固有的文明与理性的基因开始发挥作用。在生命本能与理性意志相矛盾、相交错的过程中,岁月从身边流逝。他错过了白发奶奶为他和索米娅安排的夜晚,他忽视了索米娅那柔情的眼睛中所含的期待之光,把光阴打发在书本中,把爱情降温成那无力的一再拖延的结婚许诺。结果是,诺言未成现实,而索米娅已遭人奸污并怀孕。如果说,草原生活的自然过程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规范之间的差异造成他失去了爱情,那么,在索米娅怀孕之后,他所表现的对索米娅的气恼,对白发奶奶的陌生,则显示出理性文明与自然生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正如白音宝力格所思:“也许就因为从根子上讲我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上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一往情深。

而索米娅则是一个真正的草原人,是生命与母爱的象征。她具有来自祖祖辈辈的草原基因,她在母亲的奶水里就汲取了草原法规和草原风情。在草原那春季的辽阔与绿色中,她焕发了青春。她和白发奶奶一起,用母爱和情谊把白音宝力格从调皮的小男孩造就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并顺其自然接受了奶奶的安排与他的爱情。她用全部的身心关注他、期待他,渴望生命与生命的交融与爱的定性。由于命运的捉弄,爱情消失了,留下的是他气恼的责问与无情的背离。然而,她是生命,是母亲。是生命就得延续,是母亲就得哺育。她深埋下内心的屈辱与痛苦,缓缓地、倔强地完成着生命的每一步历程。她是一个普通的草原人,然而她身上却焕发着生命的母爱的永恒。

小说在这样一种现代文明与草原生命的对立矛盾中,真诚地肯定了草原、肯定了生命、肯定了母爱、肯定了被主人公抛弃了的爱情。当然,作者对草原并不全盘肯定。对黄毛希拉的无耻,对索米娅的被奸,对草原数百年来的落后与麻木的恶习,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痛恨,并表达了消灭这种恶习的愿望。小说在结局中,安排了白音宝力格的忏悔与索米娅成为一个教师,表达出文明与生命应当互相追求、互相交融的愿望和理想。

《黑骏马》显示了作者的一个总体风格,即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一种诗情、一种思索、一种挚爱。正如作者所说:“我真诚地希望人们:爱索米娅,爱老奶奶,爱小其其格吧!”(《〈黑骏马〉写作之外》)这篇小说男主人公的阳刚正气与复调般出现的女性柔美,如一支幽绝的唢呐,吹奏出悲怆的旋律。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学生分段大声朗读,品味作家的平实的语言风格和严谨的论证思维。2.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从文学角度谈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文章,作者强调文学具有不可更换和替代的民族性。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83年至1984年间,„„美文不可译。)从个人的经历谈起,叙述自己从渴望与异国文学进行交流到拒绝交流的过程,从而提出个人观点“美文不可译”。

作者先是希望与异国学者进行文学交流:用了“愿望”、“热望”、“盼着”、“幻想”等词语,可见作者对文学交流的期盼。

然后是拒绝文学交流:作者用了“粉碎”、“拒绝”、“不愿意”等词,写出了对当时文学交流的彻底失望。

最后,作者明确认识:提出了“认为当代优秀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与外国人交流的”的个人独特的观点。

第二部分:(我以为„„对别人的攻击到此结束。)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不可译的观点。

认为翻译的过程导致“泥潭”,只能翻译“机械的”、“平庸的”或“狭义的”的语言。真正当代优秀的作品是“不被他们所选择的”。

第三部分:(与我有关的„„小说应当是一篇真正的美文。)作者引出“美文” 这一概念,并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论证“美文不可译”。指出小说在句子和段落的支柱下“跳动着一个活着的魂”,“汉语开始闪烁起不可思议的光”。认为小说是“美文”,翻译必须具备同样“共鸣”和“具备着另一种语言的美文能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而事实很难做到。

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移觉等艺术手段,是文章充满诗一般的美。如“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运用比喻手法,贴切生动。

第四部分:(这样的美文是不可能翻译的„„一个作家最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列举国际、国内乃至自己对自己文学(美文)翻译的可能性,从而得出美文具有不可替换和替代的民族性。

作家的创作有“人民的意识”和“自由意识”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体察生活、领悟历史、捉摸艺术”,这种感受自己都很难说清,更何况是别人?从而,得出美文不可译的结论。论述完整,思想表达清晰,同时,语言有极富艺术美感。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一下,是否赞同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美文可译吗?

提示:注意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要求能对文化差异问题展开思考。4.相关评论

①赵园《张承志的自由长旅》中评价张承志的思想时,提到:“在从事创作的张承志,“孤独”也是他进入体验的必要情境,是他体验的状态(尤其那种迷狂状态)。我甚至想说那是他的一份才禀,这才禀包括了他领略崇高美的心灵能力,拥抱辉煌境界的心胸、气魄,也包括了他表达迷狂体验的卓越才能。”

②李咏吟《神圣价值独白》中谈到张承志散文时说:“对于张承志来说,生命有浪漫也有牺牲,生命强悍但不应凶残,生命朴实而不萎缩。张承志以散文抒写着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张承志散文给予我们以强烈的印象。”

③周涛《张承志这个人》中对张承志是这样评价的:“看上去,似乎还是既无学者风,也没作家气,倒是保留了不少内蒙草原知识青年骑手的气味。”

六、练习

1.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张承志小说作品的一项是()A.《阿勒克足球》

B.《黑骏马》 C.《金牧场》

D.《做人民之子》 答案:D(蒙文诗)2.填空题

张承志(1948—),回 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

北京。他是

现代 青年作家、学者,他的初作是短篇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八十年代创作的《黑骏马》 和

《北方的河》 以及九十年代创作的《心灵史》 都是其代表作品。

3.简答题 简述本篇文化随笔的艺术特点。答:本篇文化随笔艺术特点鲜明:

一是文采与论说兼备,本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是文章富于文采。如,“翻译学顽强地与这一命运搏斗”,“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同时,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论述性,思维严谨、思路清晰。

二是语言简洁明快。所用语言简洁精当,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我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美文不可译”,十分简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研习与思考

1.说说文章标题“美文的沙漠”所蕴含的文化思考。

答:标题“美文的沙漠”的内涵,事实上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美文是不可翻译的。再延伸出去,文学渗透了作家独特的“人民意识和自由意识”,这些意识是异族文化背景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它只能孤独地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2.结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障碍问题的理解。

答:“全球化”是一种政治、经济上的潮流,也被许多人目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且,在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影响下,文化确实也受到强烈的影响,相互趋同的趋势正在加强。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形成差异和障碍,这种差异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消除的。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黑骏马》书影

2.电影《黑骏马》主题歌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

栓在那门外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菜的井呦

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

路过了两家当做艾勒的帐篷

好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牧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朝一个收牛的人迅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

那长满艾可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跳上那山梁

那熟悉的绰约身呦却不是她

九、延伸阅读

张承志:我的桥 小说不管多么神通广大,富有着与人交流的魔力,它的规律可能还使它限制了一种交流。至少我是常常想抛掉它的规定的文学外衣,敞开胸怀,和想象中的朋友们放开来大聊一顿的。我在《阿勒克足球》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至于你们,我的朋友,你们不是也曾在那散了架的牛车上呀呀学语吗?你们不是也曾呼吸着那牛粪火上腾起的青烟,光着脚跑过晨雾迷朦的、湿漉漉的草原吗?——嗯,这样很好。你们的眼睛告诉我,你们也讨厌孤傲自负或胸有城府。你们也象讲着我们美好母语的牧人一样,喜欢诚恳地,哪怕是天真地互相倾诉。

现在看来,这些话和我的不少小说一样,是嫌嫩了点。不过我最终还是没有听丛一些朋友的劝诫,没有怕以不慎的文字触着社会的禁忌,还是想一诉为快。因为我根本不是在做文章或“创作谈”。

我曾在蒙古草原的纵深处生活了很久。帽沿朝后,衣袍稀烂,歪骑着马,一年洗一次澡。所以我编了一个准蒙古式的民间故事来形容我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方式:

一个放羊小孩,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住心里的冲动吧,他朝一座神秘的高高铁门掷出了手里的羊鞭。铁门隆隆开启,小孩走了进去。

而眼前绵延着炎热的沙漠、冰封的雪山和丛生的荆棘,小孩害怕了。但铁门早已闭扰。他只能迟疑举步,踏上崎岖的小径。他走着,想起自己的那一小群羊和温暖的家,眼里涌出了泪。

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与文学相遇的形式吧!我们都不假思索地投出了自己心爱的羊鞭,而并未真正洞彻这一举动的含义。

文学,多么神圣和激动人心的字眼儿!我不相信你能找到任何一个领域、职业或者专业能象文学这样;既能尽力创造,又能诉说内心;既能有益于人,又使自己日趋美好;既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扰、束缚和限制并满足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又能最大限有度地以个人之力摧枯拉朽、赞美颂新了。或者正是我们承受着的一切,包括特定的时代、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造成了我们今天这种简直可称“畸形”(褒义!)繁荣的文学局面。

于是,干医生护士的、干建筑专家和发动机设计师的、干工业、版本校勘、电视小姐、教师的;还有种地的、挖煤的、放羊的、待业的,都挤到文学大军里来了。

都带着自己的放羊鞭子或其他宝贝。

我呢?我是否该再旧事重提地谈谈自己的那柄放羊鞭子,或者说,自己赖为支撑的初衷,自己想在时代大潮中反省和认清的、自己的灵魂呢?

风靡当代日本的青年歌手佐田雅志有一首题为《无缘坂》的歌曲。他在深沉地描述了关于母亲的种种之后,这样结束道:

忍啊,这难忍的无缘长坂 我那咀嚼不尽的 妈妈的微小的人生

这首歌带给我许多的感受。我不以为下述内容是一种粉饰的歌颂: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 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人。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甚至温柔着自己的东西。

我非但不后悔,而且将永远恪守我从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民”的原则。这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枯水的浅河。它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脸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它是理论而不是什么过时的田园诗。在必要时我想它会引导真正的勇敢。哪怕这一套被人鄙夷地讥笑吧,我也不准备放弃。虽然我在丰富、修正和发展它的过程中也不无艰辛。

我无法忘却我在生活路上结识的那许许多多的,遍布在我喜爱的北方广袤大地上的,也许语言种族各异而命运相同的人们。尽管我希望告别抒情、使冰山只露出一点在水面,尽管我也许会使笔触变得愈来愈冷峻,尽管我可能刻画这片大地的荒莽并真实地表现这里的苍凉与阴暗——我仍牢牢地记着和怀念他们那动人的美。我心底的感情将永远献给他们。我特别铭记着在我年轻时给予过我关键的扶助、温暖和影响的几位老母亲。所以每当我听到佐田的《无缘坂》时,便总是仿佛看见她们——那蒙古族的额吉、哈萨克族的切夏、回族的妈妈,看见她们正默默地在那条漫长的长坂上缓缓前行,并耗尽着她们微小平凡的一生。

于是我写道:

我是她们的儿子。现在已经轮到我去攀登这长长的上坡。再苦我也能忍受的,因为我脚踏着母亲的人生。

然而——既然我在偏激地爱憎,我就不能不导致一种弱点。我毕竟无法回答复杂的同龄人的一连串尖锐的质疑。

我只是想说:没有能超越一切局限的人。就象有时我们吃惊地听了饱经沧桑的老者的某些见解而大失所望,就象我们看到兄长们天真地讴歌“五十年代”而无礼地窃笑一样,我们也在自己的局限中生活。

我因为想到了自己作品的局限,所以我准备把我的第一个集子名为《老桥》。我们走向前方时路过的,可能就是一座老桥。至少我自己是无法一笔抹杀那一切的:包括我们的或许将被弟弟一辈和儿子一辈窃笑的理想主义,包括我们的激动、奋争和失败,包括革命、民族和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甚至包括我们的求索,我们爱唱的歌。我们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背负着沉重的遗产和包袱前进,若否认它们就等于否认青春、岁月和我们自己。我并非对这坍塌中的老桥迷恋不舍,我想我终将会把它长留身后。但是我反对那种轻飘飘的割断或勾销。我甚至认为这座或者就是我自己和大家走向明天的唯一通路。尽管它是老的,塌了一块桥板,散乱着几堆兽粪。它毕竟是桥,是联系着山和水、过去和未来的桥。它是我们重新开始热烈追求的起点,是通往历史的灵气再次降临到中华民族头顶的时刻的一步。

这样看来,处于这种局限中的我们走的,应该说也是值得和够味儿的一步。而个人的能力的局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学正慢慢向我展示出它无垠无际、神秘博大的领域。只拎着根用皮条木棍绑成的鞭子来敲文学之门,简直是开玩笑。对艺术规律带来的惩罚,我寸心自知。我很迟地明白了:何止是思想内容,即便是艺术上(包括艺术形式)的缺残,都能使作品丧失生命。我愈来愈感到那牧羊孩子式的锐气和热情的微渺。我已经开始注意调动一切手段来滋养自己,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但成效甚微。我非常担心这是一种气质、眼光和学习方法上的局限。

我的几篇习作说明,我曾相当偏爱过抒情散文式的小说叙述方法,因为我觉得它那么合乎草原生活的特质。我曾经在心在意地写过,表达过我满肚子天真的情思。至今我仍然喜爱这种叙述形式和叙述语言,我想只要它与所描写的那种独特文化在分寸、精神、色调和节奏上相和谐,就用不着担心它会过时。

但我毕竟生活在八十年代并可能活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即使是对老桥时代的描写吧,我也开始有了复杂些的感受和冷静些的眼光。它们在倔强地迫使我改变和寻找。1982年发表的,用完全不同的表现语言和叙述形式写成的短篇小说《绿夜》、《老桥》和《大坂》,就反映了我的这种变化。种变化我想是自然的,因为我必须向教训榨取。

——只是这一切都得到得太费劲、太笨重了!我总是时而痛感我的语言不能准确地传达感受,时而伤心我的认识总是那么肤浅和呆板。你最终能达到怎样的一步呢?我常问自己。我开始体会文学劳动的沉重,体会到了认识的不易和形式的难以捕捉。我总被一种无益的忧郁袭击,我感到举步艰难。去年夏天,在我探望了草原上的那个“家”以后南归那天,那个游牧的家出动了全部人马为我送行。当那由一辆牛车和三匹马组成的小小队伍行进在草海之中时,当他们无论老小都为我流下了惜别泪水的霎那间,我的心异常沉重。

十一世纪黑汗王朝辉煌文学的代表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他的不朽之著《福乐智慧》一书中留下了这样表明胸襟的诗句:

我说了话,写了书 伸手抓住了两个世界

他是天才。他确实用他的作品抓住并影响了今生和来世这两个世界,这一点已经经历了十个世纪的考验。我不敢幻想也象他那样去建树,但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同时代人和未来的人们,能从我用心血写成的作品中,看到我们曾走过的道路,我们曾有过的感受和我们曾那样真挚地憧憬过的美好的一切。

那误入神秘世界的牧羊小孩还是向前走下去了,并且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在我也终于蹒跚地走完了这可怜的一步,有机会对自己清理和反省的时候,我想说——

我的师长,我的朋友,我的守护神般的人民母亲!我谨请你们为我祝愿:让我得到闪光的认识、新鲜的语言和神奇的灵性吧!

1982年12月

——张承志:《老桥》,北京十月出版社,1984

下载美文教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文教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精选五篇)

    诵读技巧:两课时 1、美文诵读技巧 朗读是一项再创造活动,除了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成功的朗读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朗读技巧,即......

    美文

    1、爱,有时很简单 爱,有时很简单。一所小学的校门口,纷纷落下的雨雪中,把接孩子的家长们冻得一个劲儿地搓手跺脚,几位骑三轮车来接孩子的爷爷头发上眉毛上都挂满了雪花。终于......

    美文

    女孩不能放弃的十样东西 日期:2012-12-17 22:57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阅读:19985次 1、洒脱 ——无论何时都要让自己可以微笑的挥手说再见 2、童心 ——无论你有多大,你的心不能......

    美文

    美文 生命里,一些缱绻,无论素净,还是喧哗,都已经被岁月赋予了清喜得味道,一些闲词,或清新,或淡雅,总会在某一个回眸的时刻醉了流年,濡湿了柔软的心,冥冥之中,我们沿着呼唤的风声,终于在......

    美文范文合集

    品味书香 诵读经典 征文 烟花易冷,被风吹散的流年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烟火,我们不愿停在原地徘徊留恋,纵使头顶漫天的火树银花,我们还是依旧前行…… ——题记 (一)走走停停,追风捕......

    美文

    请带我飞过沧海 蝴蝶飞不过沧海,不是因为它没有勇气,而是彼岸没哟了等待,三年等待的花终究没有来得及开放,我用机来哦的琴键写下冬天的序章。 以为闭上眼睛就可以看不见整个......

    经典美文

    经典美文——汪国真 1:《生活》当欢笑淡成沉默,当信心变成失落,我走近梦想的脚步,是否依旧坚定执着;当笑颜流失在心的沙漠,当霜雪冰封了亲情承诺,我无奈的心中,是否依然碧绿鲜活。有......

    美文

    借物抒情 1、“借物抒情,托物寓意”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