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教案
朗读教案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技巧。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程序】
(一)朗读的概念 朗读:(三方面认识)依据文字作品进行的口语表达;朗读材料覆盖一切文字作品;由表现形式看,不依靠表演等手段介入。朗读与朗诵有区别也有联系,朗诵材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朗诵带有一定的表演性。我认为,朗诵是在朗读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教材在对朗读要求的讲解中基本是参照朗诵的要求。
(二)朗读的基本要求:
1、扫除语言障碍。
首先排查生僻字词,特别要注意多音多义字,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如上面一诗中“滟”(yàn)、“ 霰”(xiàn)、“纤”(xiān)纤(qian)夫。
其次发音正确,吐字清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再次不添字不少字不读破句,朗读清晰完整。
2、深入地理解文本。怎么理解文本呢?
首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 引申出“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了解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注明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就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作者笔下的荷塘是那么静、那么美,但是从文字中我们能够读出,作者并非只是来到荷塘边欣赏月色,而是在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情感,那么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写作背景进行探讨,1927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屠杀,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作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他选择了“暂时的逃避”,然而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写照。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阅读文本,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其次,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各种感知能力,使情景再现,揣摩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把握情感以后,还需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才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通过朗读来表达思想感情是需要技巧的,下面看一下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朗读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的类型
(1)生理性停顿:作品中人物说话时由于换气或语噎、哽咽、气喘吁吁、欲言又止等生理现象造成的停顿。在朗读中要给予象征性的、恰当的突显。(2)语法停顿:由整个语句的结构层次即语法关系形成的停顿。
(3)逻辑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作的停顿,靠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
逻辑停顿包括:并列性停顿、陈述性停顿、转折性停顿、强调性停顿。
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1、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见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2、显示层次的停顿。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例2.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3、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
例:下面有请高主任读一下文件。
4、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
例: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
5、表达音节的停顿。朗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例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6、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7、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 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鲁迅《祝福》)
停顿与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与停顿的关系密切,是确定停顿的重要依据。各种标点的停顿时间长短的一般规律是:顿号最短,逗号稍长,分号、冒号较长,句号最长,问好、叹号同句号停顿的时间相近,省略号表示话没有说完时停顿,破折号不需要停顿。
不一致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朗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
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鲁迅《祝福》)
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训练:
1、方外人法无定法而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合理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2、哥白尼认为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是错误的。(区别语义)
2、语调 什么是语调
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总是要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形成了语调。它随着语气和说话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语调是千变万化的,它的基本类型只有以下四种: 升调:调子平而升高,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兴奋和号召等语气。降调: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叹请求,沉痛,惭愧等语气。
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一般的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用这种语调。
曲调:调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变化,表示含蓄,夸张,反语,讽刺,怀疑,意外,惊奇等预期
同样一个“我”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师读,生分析)① 谁是班长?——我。(语调平稳,句尾稍抑)② 你的电话!——我?(语调渐升,句尾稍扬)③ 谁负得了这个责任?——我!(语调降得既快又低)④ 你来当班长!——我?!(语调曲折)
同样一句话“他怎么来了?”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他怎么来了?——柔而扬,表示询问。他怎么来了?——柔而抑,表示疑问。他怎么来了?——刚而抑,表示责问。他怎么来了?——刚而扬,表示反问。
可见,朗读中的语调是细致而复杂的,它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感情。基本的语调练习
1、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一件珍贵的衬衫》)
2、在一个睛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刘坚《草地晚餐》)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已》)
4、“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契诃夫《变色龙》)
5、“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杨沫《坚强的战士》)
6、„„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3、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4、节奏(速度)语句的节奏指一定时间内语词的疏密程度。鲜明的节奏能使语音表达的更具有层次性和剔透感觉。掌握好节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进行,三是随材料内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
六种不同节奏类型:
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词密度大,语言速度较快,常常表达喜悦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语词疏,语言速度慢,严肃,肃穆,谈心的内容可用
低沉型:声音暗沉,句尾显沉重,语速慢,叙述不幸事,表达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扬而更扬,语言速度偏快,表达令人振奋,狂喜的激情 舒缓型:轻松明朗,轻柔舒展,语速较慢,表现品位及感觉上的惬意舒心; 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音节短,气促,语言速度快,常表示急迫内容,焦急心情和恐惧、心情。
了解了六种不同类型,学生练习。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②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③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读法:①情感强烈,语速快;②感叹句,低沉,慢;③语势减弱,与前两句形成对比。
听录音,体会、学习朗读法。《海燕》,《一剪梅》
四、.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诗的最后三段,注意停顿和重音。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
3、朗读练习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朗诵教学研究及训练指导教后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1.听读课文,走入声音世界。2.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3.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4.比赛 教学过程:
一、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
方式:播放美文诵读素材。
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
①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②明确朗读误区。③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④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方式: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
材料: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八股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 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朗读的方法: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 散文类的语调
要体会其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
三、重读温习优美的课文篇章。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所学过的课文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材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音频朗读。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第二篇:朗读教案
朗读(朗诵)技巧教案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美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其作用,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词句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别人的作品必须尊循作者的原味。依据主旨与情感,运用各种技巧,以优美的节奏,不同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颇重要的一个环节。示范性地诵读是教学的最佳示范,把书面的、静态的字句读得充满立体动态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你的语文课。并且朗诵可以促使你学习到正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等,让你尽情享受语言文学美。老师也可以用朗诵来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给文字作最形象直观的诠释。还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于课文,从形、音、义上去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诵比朗读多了把文章背出来,还可运用适当的体态语,声音也要艺术化处理(注意体态语不能过多、过火)。朗诵也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声音就不需那么洪亮了。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是用声音表现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听明白,还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⒈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是为韵化诗文服务的一种时间上的传情的艺术。要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对书面语言进行形象化加工。还要根据场合和听众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选出合适的作品。⒉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内涵,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定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⑴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首先要扫除字词障碍,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变味。
例:高尔基《海燕》,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即“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
这部作品诞生后就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其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⑵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抑扬顿挫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⑶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使己动情,才会让人动心。
例:陈然《我的自白书》,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⒊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停顿、重音、语速、句调)㈠停顿
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停顿既是朗诵者生理上的需要又是为了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间歇。
1.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即:在书面语言里的标点)。例:段落>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一般规律举例: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2.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即:无标点处)。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停顿是为了突出其地位,强调其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停顿是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例:错误断句举例:《雷锋之歌》
“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
若在“三条”后停顿,就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其正确理解。㈡重音
是指朗诵时句子里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即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1.语法重音在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把句子的某些部分故意读得重一些的音。常见重读规律是:①短句里的谓语; ②长句里定语、状语、补语等及连带成分;③有些代词。
例: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2.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或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读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于提示听众要注意所强调的内容。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在朗读中只是略有微弱表示。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但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位置上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3.重音的读法
①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②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③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④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㈢语速
是指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朗诵的速度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规律如下:①表现热烈,欢快、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兴奋、紧张的内容朗诵速度快一些;②表现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失望、生病的内容朗诵速度慢一些。③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例:《雷雨》中的对话,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不应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㈣句调(语调)
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1.高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2.降抑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果敢、坚决、赞扬、自信、祝福等感情。
3.平直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折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读。常用来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厌恶、反语、双关等语气。㈤节奏(口吻、语气)
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整体效果。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腰不同峰,句尾不同落。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除了以上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声音艺术化、笑语、颤音、泣诉等。
四、朗读的类型
⑴范读: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⑵齐读:只求声调整齐。但齐读不易发现学生的错误,因此要尽量少用。⑶伴读:是师生互相伴读,起引导扶正作用。学生可隐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改进。⑷轮读:带有比赛性质。常用于短课文。一个读完全文后,另一个接着读。⑸接读:在前个学生读中即兴换人接着读。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充满趣味性。⑹教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如此周而复始,读完为止。
⑺交互读:甲读第一句,乙读第二句,甲再读第三句,乙再读第四句,如此轮流。⑻分组读:分组读,可互相矫正错误。
⑼自由读:因速度不拘,可边读边思考。提问前采用这种读法效果最好。⑽指名读: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带有考试性质。
⑾表情读:课本若为韵文,学生可依字句的长短,借助音乐的节奏、体态语演读。⑿抽签读:谁被抽中就由谁站起来朗读,带有游戏性质。⒀对话读:即分角色朗读。此方式较活泼而有助理解。
⒁高低音和读:甲高音朗读乙低音相和。靠高低音产生幻变效果来提高学生兴趣。⒂引导读(提醒读),学生在老师的提纲挈领地提点下诵读课文。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诵读效果。※引导读有四种进行方式:
①提示式:用文中关键句提示。如古文,帮助学生理清诵读思路。②提问式:用问题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
③插叙式:用解释语言提示。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③添词式:准确添加词语提示。不变原意,起画龙点睛作用。让学生更清楚明了。④有听众的朗读(即听力测试)。
可用于积累素材的听读课。(可分组互听互读、个人朗读)
如果遇到诗歌韵文,配乐以吟诵,藉以提升学生文学雅趣,捕捉诗情、感悟诗境。
五、朗诵指导
⒈朗诵宜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生字新词有所认识之后才指导。老师先要范读,以供学生模仿,注意字音声调准确,语调上抑扬顿挫。如要纠正误读,宜在学生全文读完之后进行。
⒉语调要自然,声量要合宜(少用大声齐读)。朗读是一句一句地读,要扩张视音距(语音艺术化处理),切忌一字一字地读。⒊要读出标点符号来,惊叹号的读法与问号有别,句号读法当然与逗号不同。如:陈述句声调要平;疑问句声调由低而高;祈求句声调要缓;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叹句慢而沉重。
⒋每次朗读的时间不宜过长。视情况而定,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六、朗读标注符号
你可以另创一套朗读标注符号。只要自己使用起来能得心应手,不易产生错误就可以。
停顿∣顿音’ 重读○弱读‧ 快读→慢读∧
语调升↗降↘ 连读︶ 重复 _
渐强<<渐弱>> 音量高起▽音量低起△ 换气V
饱满有力Q
颤音﹋﹋ 分段r 尾音拉长~ 注意表情△
....连续轻读。连续重读
第三篇:朗读教案
朗读教案
【训练目标】
1.熟悉朗诵的基本技巧。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训练内容】
朗诵的综合训练
【训练程序】
1.简单的介绍一些朗读的技巧以及朗读时的注意事项。2.模拟训练
(1)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句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2)重音练习
——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一读出下面语句中的强调重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3)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诗的最后三段,注意停顿和重音。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
3、朗读练习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四篇:诗歌朗读教案
篇一:诗歌朗诵教案
新湖镇大闸小学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1.导入语。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2、配乐师范读。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篇二:经典诗文朗诵教案
课题:《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设计方案。
一、课前准备
1、面向学生:高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让学生通过百度和学校图书馆查阅需要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一、活动目标
(一)、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二)、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能够正确流利朗诵经典诗词,用积累的古诗词说话,猜谜、运用。
(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画意配古诗。
(四)、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描述
(一)、通过诵读的方式,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
(二)、通过搜集古诗、诵读古诗,欣赏古诗词歌曲,进一步理解古诗、鉴赏古诗、品味古诗及运用古诗;
(三)、通过欣赏精美的图片,根据画意配古诗,在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达到训练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语文教材、自制ppt课件;
(二)、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课后收集积累的相关知识的电子文本、纸质资料,学生自制的课件,相关古诗文书籍。
(三)师生共同使用的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四、活动程序
1)活动时间:两课时(共实施107分钟)。
(2)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进行活动前的思想动员,接下来进行活动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古代诗人和作品,并列出一份著名诗人和作品目录,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分工过程中,遵从学生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对资料按主题进行分类,组内推选至少5名代表对分类的资料进行简要说明,并对感兴趣的诗歌进行范读。诗配画组进行材料准备,诗歌朗诵组进行材料准备,整个一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分工,为下节课的活动成果展示做准备。第二课时(实施64分钟时间)活动展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利用优美的音乐《云水禅心》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2、展示本次活动的七个环节
(二)进行活动
1.腹有诗书气自华——声情并茂诵古诗
围绕主题,说出相应古诗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a、感悟四季;b、诗中山、诗中水; c、品味乡愁;d、话说友谊; e、抒壮志;f、述哲理 2.江山代有才人出——挑战自我接古诗
学生根据出示的诗句,说出下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不会说的由小组其他成员作答,也可由教师提示作答。
3.山重水复疑无路——风情万种猜古诗 小组合作讨论,根据所给谜面,猜出谜底。4.二月春风似剪刀——别出心裁赏古诗 欣赏两篇《唐诗素描》,分别说出是哪两首诗,并背诵该诗。5.春江花朝秋月夜——醉花听月唱古诗 欣赏古诗词歌曲,感受优美的意境。6.高山流水有知音——诗情画意品古诗 学生根据画意配古诗,学生自由抢答。(三.)总结本次活动
学生先小组交流收集积累知识的心得或参与这次活动的心得,然后组内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之间相互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四).作业 运用之妙存乎心——诗苑漫步用古诗
由来和含义: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的意境你能用你的妙笔画下来吗? 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
抄报。(要求:充满诗情画意)
3.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并演唱。(提示:可串谱,可请音乐教师帮助)教学过程流程图:
五、活动评价
设计思想:我将传统式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小组合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
(1)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2)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3)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注:在评价中应尽量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不应按分数给学生排队。
六、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进行活动环节时,有学生不能正确按要求作答,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作业环节中,有一项作业是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并演唱,为了让每个学生体验给古诗词谱曲和演唱的过程,在进行这次活动课之前,主动请求音乐老师利用音乐课的时间,教给学生谱曲和演唱的方法,保证让不敢向老师发问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学习谱曲的机会。
本次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的形式,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也培养学生搜集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鉴赏古诗、品味古诗及运用古诗的能力;并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一开始,便播放背景音乐《云水禅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自然地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我反馈式、竞争式、随机导拨式、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竞争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使用多媒体直观教学,通过说话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努力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自主地学习,教学效果很不错。
课前安排学生积累古诗文,通过练习说话和创新作业,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培养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在课后兴致盎然的制作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手抄报,也有学生自主合作尝试给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谱曲,在年级内掀起一股热潮。当然,这堂课也有太多的不足: 1.使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有部分学生没有把课堂学习做重点,而是在看热闹。
2.有个别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积累的知识太少,课堂上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缺乏想象,课堂表现不够大胆,在课后创新作业时,敷衍了事,作业不认真,制作手抄报没有创新意识。
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古诗文朗诵》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选择配乐,用心朗读朗诵,尽力为同学献上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二)、辅导写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一是从诗的词语进行赏析;二是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三是从诗文索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指导朗诵时,主要从停顿、轻重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停顿、形体语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音乐的选择则应注意和谐协调。
(三)、挑选主持人2名,评委8名,记分员1名,并与这些同学讨论制定评分表。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4篇文章有一个了解,准备在活动中参与评论。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这就是诗歌赋予我们的美妙境界。今天我们准备带领大家一同步入这样美妙的境界??
二、请出第一位同学——柯立敏(《高山流水》的音乐响起)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诵《一剪梅》(李清照)
3、朗读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离愁难遣,情真意切》
三、请几位同学评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评论)
篇三: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社团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特此组织“诗朗诵社团”。
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诗朗诵则把古诗文和朗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根据社团学员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社团活动目的:
1.通过各项活动,拓展学生的朗诵水平,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朗诵新秀。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把朗诵、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3.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4.深化素质教育,通过朗诵社团开展表演、交流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社团活动计划
第一次:总结上学期社团活动情况,提出本学期社团计划。(共同讨论)第二次:指导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第三次:指导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第四次:指导诵读文言文《我爱你,妈妈》
第五次:指导诵读《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第六次:指导诵读《过故人庄》—孟浩然
第七次:指导诵读《元日》— 王安石
第八次:指导诵读《望洞庭》—刘禹锡
第九次:指导诵读《宿石邑山中》— 韩翃
第十次: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社团全体成员)
第十一次:指导诵读《少年行》—袁枚
第十二次:指导诵读《乡村四月》—翁卷
第十三次:指导诵读《出塞》—王昌龄
第十四次:指导诵读《少年行》—王维
第十五次:根据朗诵内容选配乐,配乐朗诵
第十六次:总结收获,评选表彰优秀社员
诗歌朗诵社团活动教案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1.导入语。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课堂总
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
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这首诗。
2、体味分析这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配乐朗诵。
1、配乐师范读。
2、指生配乐朗诵。
3、集体配乐朗诵。
四、本课总结:
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3、我爱你,妈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且会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文章内容。
3、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猜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齐读、师生互读、配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情读诗歌;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续写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生活中妈妈关爱我的小事。
在本节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门搜集回忆妈妈在生活中关爱我的小事,所以在本接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在组内,班上介绍妈妈关爱我的事情。(这样,用学生所熟知的事情来引入本课的学习,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见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下了铺垫。)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随文识字。
3、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朗读情况。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诗歌,其他学生边读边想这篇诗歌主要讲什么?
2、自己读,再思考这个问题。
四、配乐诗朗诵。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读。
4、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了解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芳草萋萋,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送沈子福归江东》。
3.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二、品读感悟。
1.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2.师生交流。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临圻。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3、配乐师生齐诵。
5、元日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2、朗读诗歌,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说——指名说
6、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配乐朗诵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指生配乐读。
篇四:诗歌朗读教学设计55555(11。20)模块四:
朗读朗诵训练(诗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朗读与教师语言的密切关系;
教学内容:格律诗《静夜思》教学准备:相关诗歌的教学步骤:考核标准:
2、掌握常见、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格律诗的朗读技巧;
3、掌握常见、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现代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4、努力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语言的综合表现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自由诗《听听,秋的声音》;《有的人》等。ppt。
1、学生朗读有关诗歌、朗读的名言警句;
2、学生讨论诗歌朗读与教师语言素质能力提高的关系;
3、格律诗朗读的技巧指导;
4、学生练习格律诗朗读及技巧指导
5、自由诗朗读技巧的指导;
6、学生练习自由诗朗读及技巧指导;
7、诗歌朗读技巧整体检查及个别学生考核。
1、语音正确;(60分)
2、技巧明显;(20分)
3、声情并茂,整体效果好。(20分)
一、教学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能熟练运用格律诗、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2、能指导学生朗读格律诗及自由诗。
3、能较好朗诵格律诗和自由诗。
(二)对学生的要求
1、掌握格律诗、自由诗的朗读技巧。
2、学习较好地朗读格律诗自由诗。
3、学会诗歌朗读分析指导。
(三)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要求
1、名家诗歌朗读朗诵录音录像资料。
2、多媒体教室。
3、微格训练教室。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格律诗朗读技巧训练。
2、自由诗朗读技巧训练。
3、诗歌朗读技巧指导训练。
(二)教学难点
1、格律诗朗读技巧的把握。
2、自由诗朗读技巧的把握。
3、诗歌朗读技巧分析指导。
三、教学设计
《教师语言》课程模块 四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一年级诗歌朗诵教案
“诗歌朗诵”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通过投票选举“朗诵小能手”,培养孩子的小主人翁意识。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儿歌或者古诗,充分地展示孩子的童真、童趣,培养良好的语感。
3、引导孩子和书交朋友,拥有更多的知识。、二、活动准备:
1、教室提前布置好教室黑板,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2、学生练习朗诵的儿歌或者古诗。
三、活动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朗诵时间3~5分钟为宜;可自备背景音乐。参赛者:①参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②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
四、活动过程:
一、老师宣布本次班会活动的内容。
宝贝们,我们在快乐地学习语文有一个多月了。瞧!我们学会了很多生字宝宝,还学习了许多儿歌和古诗,真棒!今天的班会,我们开展一次朗诵比赛,希望孩子们勇敢地走上讲台,朗出你们的精彩!
二、班长宣布比赛规则及评比要求。
1、依次请每个学生上台朗诵。
2、朗诵前,要先报朗诵的题目。
3、未朗诵的孩子争当文明的观众,当学生朗诵完要鼓掌。
4、评委评分标准:
语音:普通话发音规范,字正腔圆;30分
语速:朗诵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适宜;30分
台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引起听众共鸣;20分
仪态:精神饱满、动作得体、衣着统一整齐;20分
评分办法:
①满分为100分;
②选手的最后得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
5、台下的小观众对优秀的朗诵者进行举手投票,由学习委员和老师一起数票并作统计。
三、宣布快乐朗诵会开始。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朗诵的好的孩子。对于纪律较差的孩子要进行教育。
四、公布比赛结果。
根据孩子投票的结果,选出了“朗诵小能手”数名,名单如下:
五、交流比赛的感受。
孩子们,看到同学们精彩的展示,你想说点什么? 指名说。
六、颁奖、总结。
亲爱的孩子们,看到你们勇敢地走上讲台,快乐、自信地朗诵儿歌,老师真高兴!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大家能和书宝宝做朋友,你们会拥有更多的知识呢!
七、宣布本次班会活动结束。
第五篇:朗读课教案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一书,使学生读懂书本内容,了解乔治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觉得很快乐。激励学生向乔治学习,愿意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一、激趣导入
你见过巨人吗?(板书:巨人)在哪儿见过?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位巨人朋友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补充题目)
二、介绍作者
作者朱莉娅.唐纳森,译者任溶溶,插画作者阿克塞尔.舍夫勒。
三、认识封面、封底
观察封面、封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来写这本书,你准备写巨人和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四、走进故事
1、带领学生观察图画,给学生讲故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明白乔治一次一次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书1——29页)
2、猜一猜小动物们会给乔治送来什么礼物呢?(书30页)
3、请学生读一读卡片上写了些什么。
4、说说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送一顶美丽的金冠给乔治?
5、比较乔治前后不同的表情。
五、小结介绍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2、介绍同系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