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详案教案《认识日历》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详案教案《认识日历》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3.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大班数学详案教案《认识日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560字。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日历
认识日历
主题名称:新年乐 次主题名称:了解新年 活动名称:认识日历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重难点分析: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1年1月——12月的
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
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今年2012年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自编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妈妈,妈妈的名字叫年。她有365个孩子,他们的名字都叫日。一天这位妈妈为孩子造了12座房子,大房子有7座,小房子有4 座,最小的房子有1座,这12座房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月。等房子造好了,这个年妈妈就让孩子住在房子里,为了使房子不挤。年妈妈就在大房子里住31个孩子,小房子里住30个孩子,最小的房子里住28个孩子。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故事、数字卡游戏、情景展示日娃娃的家等形式,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具准备充分,活动既有面向全体,也有个体展示的机会。“年”的概念很大,对孩子来说单用语言描述是不够深刻的,所以重点了采用边讲故事边用教具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很快 的进入了活动中,并领悟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第三篇:认识人民币-大班教案详案
认识人民币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认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人民币。
2、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00元、50元、20元、10元。
教学难点:
人民币的等价兑换。活动准备:
“仿真人民币”;玩具(用便签纸标上价格);桌子;小型白板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根据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2、预备活动
抱团游戏:幼儿扮演10元的人民币,在音乐声中走圆圈。音乐停止,幼儿看教师手中的人民币数目,自由结伴,凑成与教师手中人民币相同的数目,抱成一团。
3、集体活动
①认识人民币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面值。
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不见了。
②感知人民币兑换关系。
提问:100元可以换成几个50元(几个20元、几个10元)?请你用“人民币”摆出来。
4、游戏活动
游戏:开商店。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商店”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少的一组扮演售货员,另一组当顾客。买东西时要算清楚自己应该给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的付钱、找零钱。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孩子们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优秀社会详案《我说说》及教学反思
《大班优秀社会详案《我说说》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社会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优秀社会详案《我说说》含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对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物很感兴趣,他们也非常乐意去了解大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些热点新闻,在日常活动时也会互相谈到“亚运会”“刘翔”“奥巴马”之类的话题。因此,想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关注新闻,关心周围人、事、物;激发他们探索获得新闻的各种方法。将之视为一种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关注社会及周边事物。
活动目标:
1、了解获得信息的途径。
2、培养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情感,激发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
3、提高幼儿完整连贯的表述能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新闻录像(中班正在进行“母亲节,爱妈妈”的主题活动)。
2、幼儿收集一则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3、“我说说”爱心榜、爱心贴纸若干、皱纹纸、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我说说
1、以谈论会的形式让幼儿自由发言,讲述自己采集到的新闻。
2、教师帮助幼儿完整清楚地讲述。
3、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这些事都是最近发生的事,我们称它们为新闻。
二、了解新闻获得的途径
1、让幼儿说说自己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新闻。
2、教师负责记录和整理幼儿获得新闻的途径(电视说的、爸爸说的、妈妈说的、报纸上……)。
3、启发幼儿: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传递新闻?(手机短信、网络……)以此拓宽幼儿的视野。
三、分组制作新闻
1、让幼儿观看教师自制的新闻录像:幼儿园里中一班正在开展手工制作课,只见中一班小朋友们的小桌面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皱纹纸,他们和老师一起正在认认真真地剪、认认真真地卷,认认真真地贴,经询问了解,原来母亲节快到了,中一班的小朋友们要为妈妈做一份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所以他们正在进行的是“母亲节,爱妈妈”的主题活动。
2、按照教师整理后的新闻获得方法,幼儿自由分组,将老师的录像制作成不同形式的新闻(影像记录、文字记录、图片记录)。
3、三位教师各带一组幼儿进行新闻制作活动。
电视新闻:教师辅导幼儿做新闻播报员。
文字新闻:教师记录幼儿的讲述。
图片新闻:幼儿将录像上的内容绘画出来。
注意事项:
(1)要标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表达要确切。(可以引起幼儿的争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3)形式要新颖,能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四、作品交流
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师生共同评判。
五、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通过电视、文字及图片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本小组的制作。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可以传递消息,这个任务就教给我们的小朋友,回家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其他的叔叔阿姨一块讨论。明天再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要看看那位小朋友最爱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出其他不同的方法。
活动延伸:
1、剪报区:幼儿可以将自己获得的新闻内容张贴出来。
2、爱心榜:表扬发现新闻、关心周边事物的幼儿,并在其姓名栏贴爱心标记。
教学反思:
活动前,老师设计了调查表,鼓励幼儿有意识的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了解家乡苏州,让他们在家长的帮助支持下,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参与学习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共享和拓展经验提供了保证。活动虽然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但老师为幼儿发挥主动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让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经验,通过这个过程培养自信体验成功。其次,通过让幼儿做老师的形式,提高他们的交流兴趣培养能力。(xiexiebang.com)另外,在活动中老师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和小结,为幼儿输理归纳零散的经验提供了帮助,同时也适时的提升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如第二部分就帮助幼儿丰富了解有关桥的造型特点的经验,并进行了归类。桥不仅是苏州有,其他城市也到处可见,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幼儿对苏州的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时,让幼儿通过桥对家乡苏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样的,用苏州话念童谣也是巩固对苏州的桥的认识,并使幼儿对桥和了解家乡的兴趣得以延续,让幼儿在有形的童谣中接受无形的爱家乡教育,也使活动更富有情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展板就好像是第二个老师,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图片不可能放得很大,因此幼儿对一些桥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是不太清楚。特别是归类的时候,有的幼儿见过那座桥,有的幼儿没见过,只见过不太清晰地图片,因此产生了意见分歧,如果能提供更清晰的图片,并将图片归类展示在展板上,就更清楚了。
在课后的游戏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搭建一座桥,我们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桥的展览会”。
大班优秀社会详案《我说说》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818字。
相关文章
《大班社会教案《节约用水》含反思》:大班社会教案《节约用水》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社会《节约用水》含反思教案吧。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十二生肖》》: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十二生肖》适用于大班的 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知道属相12年一轮回的规律,学习简单的推理,在集体中积极交流,了解周围人的属相,初步探索年龄与属相的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十二生肖》教案吧。
第五篇:圆柱的认识 教案(详案)及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科学习,学生能认识圆柱体,掌握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体的几何模型
2,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学具(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双面胶,直尺等)教具(硬纸,小棒,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双面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求的模型 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吗? 2,初步感知
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面有什么特点? 再摸一摸圆柱圆锥和球,它们的面又有什么特点?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一种曲面立体图形——圆柱。
二、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1、出示主题图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物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以上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出示圆柱体的几何模型)2,联系生活,加深认识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各抒己见
三、学生自主探索归纳圆柱特征
看来我们身边有很多圆柱形的物体,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深入研究一下它的特征。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你手中的圆柱体,想想圆柱有什么特征?并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归纳一下。
(板书:两个平面一个曲面)2,学生自主探索并归纳 师(引导并适当板书): ①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共同点?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论?请你和同桌讨论分享一下。(你的方法很有新意,能让人看得很清楚)(课件展示上下底面是一样的)
②除开两个底面后,剩下的这个面就叫做圆柱的侧面。它是一个曲面。3,认识圆柱的高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的面,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请大家继续观察并思考
(出示两个大小相同、高矮不同的圆柱)师:这两个圆柱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高,一个矮
师: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呢?
你的知识真渊博,那你们所说的高指的哪一段距离呢? 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矮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其实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做高(课件出示圆柱的高)圆柱的高可以测量出来吗?怎么测量比较方便? 生操作后发现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比较准确
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结合我们之前学到的方法找到了这么好的办法。
师:刚刚我们在圆柱的侧面上找到了高,还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圆柱的高吗? 这些高的长度都一样吗?
实际上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延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一些别的叫法。(出示课件)圆柱形的水井的高其实就是水井的深度;圆柱形的硬币的高叫做它的厚度;圆柱形管道的高其实就是它的长度。虽然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叫法,但在数学上都叫做圆柱的高。
5、小结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索活动,你们认识了圆柱这个几何体了吗? 请你和同桌互相说说你认识了它的哪些知识。我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你总结得真全面,真细致,真有条理)
6、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来检验一下你们队圆柱这个新朋友到底够不够了解。(1)、教材P20 第一题(2)、教材P18做一做第一题(3)、读出下列圆柱的各个数据(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圆柱的高只有一条。()②一个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四、实验操作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那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动手做一个小实验。1,实验操作
师:把长方形硬纸沿着一条边贴在木棍上,快速转动木棒,你能看到什么形状?(请学生仔细读要求并动手操作)
学生合作操作探索
师引导:①不同的边贴在小棒上形成的圆柱体是一样的吗?哪里不一样? ②这个圆柱与长方形硬纸有什么关系?(你能找到这张长方形纸的长宽与圆柱高和底面的对应关系吗?)
贴着木棒的边就是圆柱的高,另一边就是底面两个圆的半径(真不错,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圆柱这个立体图形和长方形这个平面图形有着很大的联系,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思考,动手去实验,就能发现很多的奥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五、全课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又到了下课的时间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这个课时要求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教材从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原著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快速转动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学生的操作机会比较多,但是学具准备得不到位,部分孩子带来的圆柱体不是标准的圆柱,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无法得到较为严谨的实验结果。此外在圆柱的高的讲解过程中,语言混乱,逻辑不够清晰,没有引导学生理清因果关系和相互印证的关系。最后是在“转圆柱”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重心有所偏移,有本末倒置的嫌疑。因此,上完这一课之后我针对以上方面进行了如下修改:为学生提前准备标准的学具;先讲高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动手找高的位置,并引导他们推断和验证高处处相等;把最后的巩固练习放到“转圆柱”之前,将这个动手环节放在最后作为拓展提升。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语速快,虽然我的学生比较适应,但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所以要下定决心慢下来,节奏和语速都要去把控,才能上好一节课。
最后再次感谢姜老师的耐心指导,不吝赐教;感谢学校为年轻老师提供这么好的环境和资源;感谢卢主任辛苦组织教研;感谢各位同仁到场听课并提出改进建议;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师父黄老师和组内姐妹彭老师不厌其烦为我磨课。我感到万分感动并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