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馒头教案
《馒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馒头的来历及营养价值。2.体会做馒头的辛苦,珍惜粮食。3.了解馒头的制作过程,激发探究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馒头的来历及营养价值。2.体会做馒头的辛苦,珍惜粮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有句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那大家今天中午吃的是什么呢?那在家里大家都吃什么主食呢?大部分同学吃的都是馒头,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吃,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馒头!(板书课题:馒头)二. 讲授新课
1. 关于馒头,大家想探究什么呢?(学生举手回答)(1).馒头最早是怎么来的?(2).吃馒头对身体有哪些好处呢?(3).馒头是怎样做成的呢?
2.老师发现,同学们手里搜集了不少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分小组讨论合作。3.看同学们讨论的这么激烈,一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请各小组派选代表来交流你们的讨论成果!(每小组交流之后,课件出示总结答案)
(1).你是怎样的?老师这也获得这些资料的?(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书籍等)。说起馒头的来源,这要从诸葛亮渡泸水的故事说起,老师这也有一段关于馒头来源的资料。(出示课件)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攻下了四川,建立了蜀国,要和曹操、孙权争天下。可是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袭击骚扰。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去征讨孟获。蜀国军队向南进攻,要度过泸水。那时的泸水一带,人烟稀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有人提出一个怪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去祭河神,才能顺利通过泸水。
诸葛亮当时主张要以仁义来收服孟获,当然不采用这种办法,后来,聪明的诸葛亮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军中带来的面粉,和成面,捏成人头的模样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泸水的河神,用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从这以后,这种面食的做法就流传下来。但是写成“蛮头”实在是太吓人了,人们就把“蛮”字换成“馒”字,写作“馒头”了。(2).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有利于保护胃肠道。胃酸过多、胀肚、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烤馒头,会感到舒服并减轻症状。(3).步骤
1.准备面粉500g、清水250g、酵母6g、白糖适量
2.面粉放入大盘,加白糖和6g酵母拌匀,倒入清水搅拌成絮状
3.用手揉直至表面光滑
4.揉好后盖布发酵至两倍大
5.将发酵好的面拿出揉匀排掉气体,搓成长条状
6.切分成等份大小的面剂
7.将面剂用手向内收,制成圆形馒头面坯
8.将做好的馒头面坯静置15-20分钟
9.锅里加足冷水,将发酵好的馒头面坯放入蒸笼,至水开后再蒸15-20分钟后关火,等过2-4分钟后再取出即可 三.谈收获
经过刚才的讨论交流,相信大家一定收获颇丰,谁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四.拓展延伸
通过做馒头的工序,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做馒头很不容易)那我们在平日的生活当中该怎样做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加光盘行动,爱惜每一粒粮食,一起加入光盘一族,好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尝试做馒头的完整过程,体会做馒头的不易。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解决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二篇:馒头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观察,认识霉有不同形态。
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止霉变的方法,四、霉的作用,害处,尤其是抗生素。
预期教学效果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时
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三、探讨发霉的条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5、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发霉最多?
6、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1、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等
2、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3、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4、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5、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6、进行实验。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展示霉菌生长情况,比较得出: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二、讨论食物和其他物品防止发霉的办法。
三、霉的功与过。
1、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2、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3、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4、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5、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6、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开它。介绍霉的功与过。(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食物霉变)
1、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2、进行记录。
3、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4、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5、学生自学。
第三篇:做馒头和烙饼教案
做馒头和烙饼
——徂徕二中
聂化东
学习内容与要求
一
和面
和面是制作面食的第一道工序,和面又分和水调面团和发酵面团两种。水调和面团是指用水和面粉调制的面团,包水饺,烙饼等用水调和面团。和水调和面,要要注意逐渐加水,当搅拌成麦穗形状后再揉成团。掺水过多则面团粘手,掺水过少则面团干硬,影响质量。
和发酵面团
如果在调制面团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填料,使面团组织产生空洞,变得膨大疏松,用这种方法调制的面团,成为发酵面团。和发酵面团常用的填料有酵母和酵面两种。和面时要活得均匀。或好的面饧一段时间后用手按面团稍有弹性,略有下线,有一定筋力,质地柔软光滑,切开面团看时,孔洞多且均匀,有酒香味,说明发酵正常。
二
做馒头和烙饼
做馒头
按和发酵面团的方法,和号发酵面团后。将面团柔光,搓成长条,剁成均匀的剂子。在面板上撒一层面粉,将机子揉成馒头形。等锅里水烧开后,上屉用旺火蒸25分钟左右即成。
烙饼
1、和面
将面粉盛到盆里,加水(每一千克面粉加0.5千克水)和少许盐,揉和成面团,再反复揉匀后,放在盆里饧一段时间。
2、擀皮
把饧好的面团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些面醭,揉成长圆柱形,揪成剂子。将面剂用手按便后,擀成大面片,撒上细盐葱花等,并搓匀,再撒上花生油(或猪大油)并抹匀。将面片卷起,再盘成圆形,按扁后擀成薄园饼。
3、烙制
把平鏊子放在火上,要把饼的两面反复烙至有黄壳后,标志饼已烙熟。注意炉火不要太旺,以防表层熟了内层还不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家常做馒头和烙饼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做馒头和烙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家常做馒头,烙饼基本制作方法 学习难点:对做馒头和烙饼的细节的把握与处理 用
具:面团、油、调料、电饼铛、水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雄伟的徂徕山 美丽的大汶河。想一想你平时最喜爱吃粗粮还是面食?
学生调查:今天早晨你吃的什么?你会做什么面食? 展示课题——第二章第三节做馒头和烙饼。
2..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和面的种类和方法)。(2)小组讨论(讨论和面的难点并找出解决方法)。(3)讨论并找出做馒头和烙饼的方法。
3.教师操作:(课件展示:《做馒头和烙饼》,教师依课件逐步讲解)。
(1)和面:a.和水调和面:逐渐加水,当搅拌成麦穗形状后再揉成团。
b.和发酵面:在调制面团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酵母或酵面,使面团组织产生空洞,变得膨大疏松,或好的面饧一段时间后用手按面团稍有弹性,略有下线,有一定筋力,质地柔软光滑,切开面团看时,孔洞多且均匀,有酒香味,说明发酵正常
(2)做馒头:将面团柔光,搓成长条,剁成均匀的剂子。在面板上撒一层面粉,将剂子揉成馒头形。等锅里水烧开后,上屉用旺火蒸25分钟左右即成
(3)烙饼:把饧好的面团取出,放在面板上,撒些面醭,揉成长圆柱形,揪成剂子。
(4)将面剂用手按便后,擀成大面片,撒上细盐葱花等,并搓匀,再撒上花生油(或猪大油)并抹匀。
(5)将面片卷起,再盘成圆形,按扁后擀成薄园饼。
4.学生操作:
操作要求
1.分工协作
各负其责
2.规范操作
保证安全
3.讲究卫生
注重环保
4.尊重劳动
作品共赏
(1)做好个人卫生,开始实践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安全操作和环境卫生(2)学生按分工有序操作。
5.感悟:
(1)小组讨论,说出学习了这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2)同学们,联想到平时父母的辛苦,我们应该说怎么办呢?
6.教师寄语:
同学们,劳动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劳动给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第四篇:《馒头发霉了》教案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2.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4.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乐于用学到的只是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研究物体发霉条件的研究。【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讲述:(出示一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
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预设1.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1.学生观察回答
(1)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2)毛茸茸的。(3)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
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 1.学生举例。
炊饼 桔子、苹果、香蕉等 2.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预设3.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1.学生交流讨论
2.小结: 大家认为馒头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容易发霉。预设4.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1.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
提出问题:把组装好的实验装置放到怎样的环境里呢?学生交流。小结。
2.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学生交流,小结。
3.播放教师作的实验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可严格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做好记录。(1)以上是做“馒头发霉”实验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组对比实验,学生应知道对比实验的条件:所有条件中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这也是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过程。
(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引导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行设计,(4)记录单也要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产生,千万不可当实验设计结束再呈现实验记录单,因为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5)本实验结果在当堂课上不能显现,课堂上只能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结果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所以,作为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只有将自己完成的实验的后半部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预设5.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
1.学生交流 2.小结: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温度、水分、空气。活动二:霉是什么?
预设6.很多物品都容易生霉,霉是什么呢? 1.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下方资料,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此内容。2.小结:霉属于真菌。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叶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预设7.霉的种类有哪一些? 1.学生交流 2.小结:
真菌的种类很多:霉菌、酵母、蘑菇等都属于真菌。自由活动三:真菌的两面性。
预设8.真菌对人类来说有哪些害处?有哪些好处? 1.学生交流。
2.播放课件:展示真菌的作用。
真菌的用处生活中到处都有,学生知道但说不明白,利用图片展示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材中只是展示了真菌对人们的益处,未展示其带来的害处:如脚气病等,课件中增加真菌带来的害处,能增强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真菌。
3.小结:虽然有些真菌能使人或动物患病,但也有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拓展活动:
预设9.如何防止食物或食品发霉?调查家长在生活中常采用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也可亲自实践。
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4.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5.使用冰箱。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观察,我们发现物品发霉的原因有温度、水分、空气。还有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哪些食物与物品发霉?物品发霉的原因有哪些?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有哪些? 生说后展示:食品在生活中发霉过程及人们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2.我们生活中见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青霉素、发酵的酵母菌等。
3、课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写一份倡议书。【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两点。
(1)教学的目的性。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能力及科学习惯的培养。我把这课划分为三个小活动:研究食物发霉的原因、霉的种类、防止霉。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做科学”。
(2)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着重对实验前方案的设计环节进行细致地处理。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好方案,要求每个人都要知道怎么做。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食物发霉的认识。
第五篇:堆馒头游戏教案
堆馒头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迅速串接儿歌及仿编儿歌的能力。
2、要求幼儿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
3、引导幼儿和同伴协调、友好地共同游戏。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迅速串接儿歌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仿编儿歌。教、学具的准备:
1、实物教具:小馒头七个。
2、课前让孩子们谈谈并将他们画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的作品制成展览板。教学过程:
(一)出示幼儿绘画展板,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以赏识、鼓励的口吻介绍幼儿自己的绘画展板:“小朋友,你们都画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现在请你们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吃?”以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发现大班的孩子表现欲极强,他们往往是在了解了一些信息或完成了作品后都急于想说
(二)了解儿歌内容及相关游戏规则。
这时我又会以神秘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你们都介绍了你们喜欢吃的东西,那请你们也来猜猜我喜欢吃什么?”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这里,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搜索想象老师到底喜欢吃什么?此时我出示小馒头,让孩子们一下子发现答案并以儿歌的形式说出我喜欢吃小馒头的原因。让孩子对儿歌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馒头,告诉孩子们老师不光喜欢吃馒头还会玩堆馒头的游戏。我会边堆馒头边念儿歌。教师的实物示范直接刺激了孩子的视听器官,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师再次实物操作时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念起儿歌来。
①幼儿必须轮流边串接念儿歌,边伸出右手做4指握拳,拇指向上的动作。
②儿歌念完后,手在在最上面是幼儿为胜利者,下次游戏活动由他领先开始。
③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前面幼儿念的儿歌,不能随意重复、乱改儿歌的结构。这一部分通过提问、实物操作示范、学念、设疑,而后再讨论,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解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是解决活动重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活动目标。
(三)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请能力强的孩子上来示范游戏过程和组织
(四)引导幼儿独立游戏
随着活动的进行,孩子们一定很想自己去独立游戏,此时我将孩子们领到了户外。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活动欲望,我设计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自由结伴开展游戏活动。活动前,我会鼓励他们开展仿编的儿歌游戏活动。
游戏名称:城门城门几丈高
游戏目标:
1、通过玩让幼儿感受传统游戏的乐趣。
2、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游戏玩法:
1、学习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罩一罩,问你吃桔子吃香蕉”。
老师,“几丈高”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孩子们“丈”是计量单位,现在我们一般说几米高,以前的人一般说几丈高。
2.教师和一幼儿双手搭成“城门”,全班幼儿手拉成一个大圆圈,边走边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罩一罩,问你吃桔子吃香蕉”。
3、当儿歌念完时,搭城门的幼儿把双手放下套住走过的幼儿,被套住的幼儿替代守城门的幼儿,游戏继续进行,游戏反复几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