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案

时间:2019-05-11 22: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循环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循环教案》。

第一篇:水循环教案

高二地理备课组《水循环》教案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 》 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第二篇: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案

地理组

高晶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运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绘图表示水循环的形成过程与主要环节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陆地各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我前面展示这张图片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又被称为“蓝色星球”,因为海洋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也是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正因为有了水,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这节课开始就学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首先来学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既然要学习地球上的水,首先我们来认识水。阅读P54第一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内容。(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认识水的三态以及按照分布空间水的分类。

在各种水体当中和我们生活最紧密的应该是陆地水。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部分。(同学齐声回答)总结:展示幻灯片,介绍水圈的构成。

展示幻灯片,刚刚学习的各种水体构成了水圈,而在第一章最后一节我们学习的外部圈层中,学习过水圈是一个什么但是不规则的圈层?(同学齐声回答)通过刚刚第二自然段的阅读,大家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同学齐声回答)什么叫补给呢?同学们读图3.2完成学案的第4题。同学们讨论。(提问)总结:展示幻灯片,大气降水、地下水、冰川水、湖泊水都可补给河流水。河流不仅可以接受其他水体的补给,还可为其他水体供应水源,比如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所以河流与湖泊,河流与地下水之间是可以相互补给的。那么如何补给的呢?完成学案的5、6题。总结:展示两幅幻灯片,丰水期与枯水期时,当两者水位不同时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刚刚我们研究了河流水从哪来即来源,那么河流又将去向何处呢?我们刚刚说大气降水可以补给河流,那么大气降水是不是全部都来自陆地呢?还有来自哪呢?海洋,其实大气降水的水汽大部分都是来自海洋的,展示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出,河流来自海洋又回归海洋即形成了水循环。那么接下来我就学习一下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同学们看P55图3.3,并结合图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出我展示的这幅图片的箭头所代表的环节。(提问)由此陆地与海洋这个领域的水体就不停的循环往复。

继续看图3.3有哪些箭头又能构成哪些领域的水循环呢?分别是哪些领域?分别称为什么?

刚刚我们展示的水循环是静态图,那么其实水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视频。讲解过程:首先海陆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为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运动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接下来,海上内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最后,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通过路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

下面大家完成学案的第7题。总结整理。

思考:在水循环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地球的外部圈层?(同学齐声回答)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此可以看出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当然也给全球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即水循环产生的地理意义。展示图片,比如,循环往复的水循环,水不断的运动,转化,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所以,全球水体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那么还有哪些影响呢?

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看刚刚我们分析的这幅水循环图,探究: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同学们回答)首先太阳提供能量,通过水循环能量发生了转移,提示水体吸收热量蒸发,液态转为气态,通过大气运动进行了能量的输送,输送到了陆地上空,又形成降水,释放能量,那么水汽输送这一环节,即大气运动就实现了能量的交换,这个能量交换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看课本P33高低纬之间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那反过来说,大气运动也缓解了不同纬度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除了能量的交换,水循环还伴有物质的转移,展示幻灯片,由于黄河地表径流携带了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与此同时还会输送有机物,以及无机盐到海洋。所以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展示千沟万壑的地形,最后水循环也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所以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的同时也造就了这样千沟万壑地形。故水循环的最后一个地理意义就是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整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在P56当中找到相应文字并标注。

由此可知水循环对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而人类的一些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水循环,通过刚才的学习,水循环使水体不断的更新并不停的循环往复,但是如果我们人类活动影响了水循环的某个环节会不会出现问题呢?阅读P55活动并结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分组完成4个小题。总结整理。

通过活动部分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影响,但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水循环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构成

2、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第三篇:水循环教案

课题:第二节

水的运动——水循环

一、设计指导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在地球上,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常识,学习新知识,加深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采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和目标,提高探究学习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水循环教学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背景 学生在初中时普遍对地理不重视,地理知识相当贫乏,另外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基础较差,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将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学生生活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探究学习,认识水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在于认识水循环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从内外流域知识入手,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旨在说明水资源更新的意义。这样可以注重课堂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及地理规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学习水循环过程,达到使学生能说明水循环过程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2、通过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生能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能绘制“海陆间大循环示意图”,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举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达到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知识点 水循环概念:水在各种水体之间的进行的连续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内陆水循环

环节:蒸发、降水、输送、径流、下渗、蒸腾

意义:各圈层相互联系;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不同地区的水热;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到更新和持续利用

环节一

知识准备: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范围。环节二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认识水循环类型。

师生讨论:水循环的环节:(1)、海陆间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水循环。根据图:讨论,(1)、观察各类水循环的位置。(2)、观察参与三种水循环的水量是否一样?

(3)、三个水循环类型中水量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降水量和蒸发量是什么关系?(4)、三个水循环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是什么?

(5)、在水循环类型中,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干预和影响的环节是什么?怎样影响? 归纳:(1)、海上内循环——海洋上;陆地内循环——内陆;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和内陆之间。

(2)、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蒸发大于降水;海陆间水循环——降水大于蒸发。(4)、范围最广的是:海陆间水循环。

(5)、人类可以影响的是地表径流;修水库、开挖渠道、围湖造田、植树造林、毁林开荒等等。

环节三

2、水循环的概念。

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总结概念。

海陆间水循环时,对沿海和内陆两地影响有所不同。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

环节四

3、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作为纽带,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②促使各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化;

③调节不同地区水分和热量,使各地区之间冷热、干湿差异减少。④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提问: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的,所以说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水循环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应用了水循环、水平衡的这一原理。

环节五

小结: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各环节的名称、产生的地理意义。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2.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

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 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

3.属于陆地水循环的地理现象有()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夏汛

D.海水蒸发 4.下列哪一环节不属于海陆间大循环()A.植物蒸腾

B.水汽输送

C.海洋蒸发

D.下渗 5.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的各环节名称

(2)下列能实现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① B.④ C.⑤ D.⑥

(4)水循环的内因条件是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

和。

七、本次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较有何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

八、课后反思:课堂教学——引导是前提,师生合作是关键,过程最重要。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怎样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我体会到: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师生合作是关键,学习的过程更重要。当教师给学生任务的时,不应该确定一个框框让他们去填写,而是要引导他们尽可能的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和意愿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至于学生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做”的本身,“做”的过程。学生如果不去做,那才是教学的失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只有我们师生之间真正建立起合作的桥梁,我们课堂教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第四篇:《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 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拓展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在许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分析引导】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承转、过渡】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 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上只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雨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空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 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好了这节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 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专家点评】

该教案紧扣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这一中心环节,由浅入深的讲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等知识内容,其间配以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好;教师层层设疑尤其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题目,不但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情分析,精讲精练,更突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实效。

《水循环》教案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 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水循环》教案3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水循环》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示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海边气温变化等。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与学生通过再次学习水循环示意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水循环》教案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活动4【讲授】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问题2:一颗植物尚且如此大的蒸腾量,如果是一座森林,这些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出来的水对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活动5【测试】检测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活动6【作业】评价小结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水循环》教案6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并认识其相互的关联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2)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重点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体呢?”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3.1“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0.0001%。,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答的很对,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不仅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他们在能量、质量、数量上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注意我说的两个词:质量和数量”

学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变少,海水可能会变多……”

学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会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没错,自然界的水体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条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样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气水被污染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所说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气水被污染的结果。同时呢,我们也应该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流经多个国家,处于上游的国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国家就会遭殃。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并能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储量中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应该由我们共同来珍惜和保护。”

多媒体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刚才我说的,大家思考“读图思考”这里的两个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积和排泄起到水体之间的缓冲作用。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引申思考:对于第二道题,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这种补给关系?(例:洞庭湖、洪泽湖……)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刚才说了,自然界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的状态之中,但是宏观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水循环的过程并了解它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观看这个flash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看这种运动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各自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海上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陆地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答:“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种循环。”

老师分别结合动画讲解: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我们看到的这三种循环,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时在进行着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海陆间循环停止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结合“活动”的两道题目。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

解题、总结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水循环》教案7

一、学情分析

高一(1)班是一个“慢热型”的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地理课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现在高一(1)班的学生思维已经变得较活跃,大部分学生上课精神面貌很好,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高考有很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高考和生活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五、教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课时安排:

1节课

七、课型:

授新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高一地理教案

【板书】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1】

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过渡】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学探究2】

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雨水、冰雪、湖泊和地下水等。

2、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板书】

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小测试】

探讨一下黄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答案:黄河水补给地下水。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转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什么黄河水仍然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板书】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学探究3】

阅读课本P5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

【板书】

1、水循环

2、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动画讲解:

【小测试】1、读下图填写下列的空格:

2341

(1)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是:

1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__.

(2)图中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该循环发生的领域是______和______之间。

2、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B.滚滚东流的长江水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答案:1、(1)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地表径流

(2)海陆间循环,海洋,陆地

2、B

【板书】

3、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运动使自然界的水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量平衡器)

(2)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大自然的空调)和物质转移过程。

(3)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地形雕塑师)

高一地理教案

【小测试】

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但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能虽不能转化,但能起着吸收、传输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学生活动】

阅读P55-56有关“黄河断流”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地表径流、降雨、地表水的蒸发和下渗等。

2、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西北地区),导致降水逐渐减少。

3、上游地区过度引用黄河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

4、统一调配水资源、植树造林等措施。

【小结】

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2、类型:海陆间循环、内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4.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通过教学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珍爱水资源的优秀品质,养成节约用水、保护人类水资源的好习惯.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云、雨、雾、雹、露、霜、雪的成因的认识.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及环保意识的形成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窗体底端:

一、导入新课

投影自然界中水循环

配音: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水资源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可以引起动物、植物、人类的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水是珍贵的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既然水资源如此珍贵,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呢?

2、要想节约、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有水用。但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一些浪费水的现象,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校园内有那些地方有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应怎样做?

二、我们学到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循环系统,还了解了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更明确了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后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水循环》教案9

[从容说课]一、教学内容分析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维教学

1、了解水圈构成和特点,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并可起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

2、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学会用图说明问题,通过水循环三种类型的比较,感受地球各圈层,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性

3、通过学习淡水的有关知识,树立水资源优患意识,树立科学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地理意义

二、数学思路设计

1、长歌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代。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水循环》教案10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

了解陆地水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动态水资源,即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发展要求

绘制各类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水体的转化、更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解释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意义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的气温达到33℃,炎热的天气下我们都希望喝一杯清凉的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广阔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这是蓝天下飘荡的水,这是高山之巅凝固的水,这是峡谷间奔腾的水,这是海湾边平静的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追问。汉乐府诗词中问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唐代大诗人李白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这东归之水究竟能不能回来,李白的说法能否成立呢?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探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读图分析〗展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哪三种相态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一种?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

〖承 转〗水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

〖读图分析〗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

图中有哪些水体?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河流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水的补给形式有哪些?

〖小 结〗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保持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这样的过程叫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下面三组动画分别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过程,请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发生的区域,并在观察结束后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课堂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绘制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改正。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1、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推举发言人。

2、 列出实验需要的器材

3、 由小组发言人在黑板上绘出并解释本组的创意,其他小组质疑。

〖承 转〗通过刚才的实验设计,我们对水循环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大家再看看古人的疑问:东流之水能回来吗?李白的说法有道理吗?

水循环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现象,还通过水的运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1、 水循环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量和热量有什么影响?

3、 水循环对海陆间的泥沙搬运有什么影响?

4、 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什么样影响?

〖小 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淡水资源、维持水热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全课总结〗略

〖课堂练习〗依据下图,完成下列练习

1 、请说出下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文本框: 海洋]

2、此系统代表的是________ 循环,此循环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3、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图示类型水循环过程的有___(双选)

A、 黄河水注入渤海

B、 天山冰雪融化

C、 塔里木河进入汛期

D、 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课外探究〗

1、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2、搜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预,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板书设计〗

《水循环》教案11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水循环》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1、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水循环:

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

(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人们由于不了解水循环的原理,他们看到无数江河滔滔之水日夜不息地奔向海洋,千百年来也不改变,而大海却始终不满不溢,感到非常奇怪。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人设想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问题: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升呢?

材料二海洋每年向陆地输送约45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凝结降落后,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

材料三水在相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

材料四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三)课外拓展

1、人工降雨及人工消雨南水北调工程

2、河水补给来源

《水循环》教案13

一、 课标的要求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水循环》教案14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二、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水循环》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插进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习感悟:

第五篇:第四节 水循环 教案

第四节

水循环类型和环节 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水循环的各种类型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3.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被成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和运动,是我们生活充满神奇。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人类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师出示学习课题: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

教师:播放一组图片,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怎样循环和联系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水通过三相的变化来进行循环。教师播放课件:大规模的水循环示意图

教师: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和认识水循环示意图。引出水循环类型(按地域分)小循环(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和 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环节: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径流

教师点评总结水循环过程以及小组讨论分析其意义

1.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的运动着,是整个水体处在不断的更新中

2.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的过程 教师过渡进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当堂在练习本上绘出水循环的简图。

下载水循环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循环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吴国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 (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 (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

    自然界水循环教案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以及陆地水相互补给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

    水循环公开课教案

    展现教学目标和学生预习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

    2.4水循环教案

    2.4 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

    2-4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一、课程标准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 本......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标解读: 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