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合集)

时间:2019-09-07 13: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第一篇:《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

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

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分页标题#e#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第二篇: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第三篇: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

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学习这段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情趣,更调动气氛。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2

一:关于教学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会“间、岁”两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呈现华山的景色,用语言描绘登山的真情实感,用音乐渲染寇准“咏华山”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从而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动脑找一找“华山的景色”,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动口读一读“华山的诗”等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并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比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课一开始,我先跟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我说“华山可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顿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的气氛也轻松愉快。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第二自然段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既要让学生领悟本段的文,又要让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这一段中的文,无论是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啊!华山真高啊!”。那该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读出华山的“高”呢?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观的句子突破这一难点。以问题“站在华山上,小寇准和先生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找一找描写“华山景色”的句子,其间还让学生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比如“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等,在不断的互动下,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我还让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充分地读,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除了、都、远远近近、那么”等品读感悟。然后以问题“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自己的脚下,白云也跑到山下面了,太阳公公离我们那么近?”自然而然的引出关键句“啊!华山真高啊!”,接着以个人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欣赏体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并读出华山的“高”。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爬这么高的山,容易吗?”从而引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体会登山的艰难。

通过上一部分“文”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华山的“高”。我抓住寇准的激动、惊讶的心情展开追问“小寇准看到这幅美景心情怎么样?”让学生想象寇准的心理。随后我说“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咏华山》。”通过借助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的引出了古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条原则,我在教学古诗时安排了这样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第二步:要求学生能读懂。让学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两句话就是诗意。并稍加点拨“齐、举、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学生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让学生在一读、二读、三读中尽情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第三、四自然段

等学生读好古诗后,我也入情入境地学先生的样子“好诗!好诗!”,抓住关键词“好诗、连连点头、称赞”读好第三自然段,明白先生为什么要称赞寇准。接着,我问“这么好的诗,寇准几岁就写出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华。

三、总结深化,升华情感

我回到课题指出:用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然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全文。《新课标》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最后,我简介华山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升华了情感。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通过让学生“读生字,记字形和笔顺,学偏旁,看范写,动手写一写,评议你我他”这几个过程来教生字“间和岁”。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通过在黑板上描绘美丽的画面展现《咏华山》这首古诗的情境,旁边呈现重点句“啊!华山真高啊!”。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小学语文《咏华山》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咏华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

1.板书:华(hua)山,领读“华”,第四声。

2.简介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县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像花,所以叫华山。名胜很多,是游览的好地方。“华山自古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全程大约10千米。解放后,曾经对山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且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

3.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相传神话故事《宝莲灯》中的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说说你看到的景色。

4.是啊,华山高而陡峭。“咏华山”就是诗人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领读课题。5.读了课题后,小朋友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质疑

1.请大家带着疑问,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4.出示生字词:

山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平舌音的字:自、赞、诵 前鼻音的字:赞、沿、难、禁、吟

(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5)理解词义:

①不用讲解的:山路:山间的路;自己:本人;艰难:困难;沿着:顺着。②教者举实例讲:

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吟诵:有节奏地诵读。

③“与、齐”到精读训练时讲解。

(6)开动脑筋记生字:华 间 代 岁 与 齐 称 ①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者小结:

换一换:华,“花”字去掉上面的“艹”,下面加个“十”。称,“你”字去掉“亻”,换上“禾”字旁。教“禾”字旁。

加一加:自,“目”字上面加一撇。齐,“文”字下面加上撇和竖。

部件法:路。“足”字旁,加个“各”。“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关键法:“己”与“已”结合起来记,“已”半“己”空。②各自记生字。

(7)读了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吗?指名说。(宋代的寇准7岁登华山时写的)

出示第一、第四自然段,指名读。你觉得寇准怎么样?介绍寇准生平。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华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2.学生结合平时写字体会谈怎么样写好上述生字。教者小结:

(1)合体字如:华、路、齐、称等,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位置。

“华”,上面的“化”大部分在横中线之上,“十”在横中线之下。“齐”的“文”字大部分也在横中线之上。“路、称|”的左边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

(2)独体字“自、己、与”则要更多地注意确定关键笔画的位置,防止偏上偏下或偏左偏右的现象。“自”的第四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己”的第二笔“横”也在横中线上。“与”的第二笔中“横”要与横中线重合。3.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 1.给多音字写上拼音并组词。

称()华()()()2.读读、写写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能响亮地读出它们?(开火车读,齐读)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欣赏华山视屏,介绍: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到这样的华山,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寇准吟诵华山的那首诗的意思。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

咏华山

登→咏→赞→点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第五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读课题:咏华山)

2、玩游戏,认读生字词

小朋友们,想登上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1)第一座山【出示词语:沿着、艰难、山顶】你来读,“顶”是后鼻音,读准了,一起读(2)第二座山【出示词语:吟诵、称赞、七岁】你来读,“称赞”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做一下小老师带大家读

(3)第三座山【出示词语:宋代、寇准、山腰间】你来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这座大山【出示: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七岁、宋代、寇准、山腰间】小朋友们读得真准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做——(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二、精讲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找对了没有。(生读)你真会读书

2、沿着山路(教师做动作)就是顺着山路,对了,你看,多读读,就懂了。

你明白“艰难”的意思吗?【课件强调“艰难”】你说。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学生个别读,点评:感受到不容易了吗? 学生体会,再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让大家能感受到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读。

3、当他们好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啊,哇,两个表示惊叹的词。两个感叹号。)找得好。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强调:真高】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抬头看看我们的教室只有一层楼高吗?十层楼呢?一百层呢?而华山有六百层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谁再来读一读?请第一小组的小朋友读好这句话。你们站得那么高,真神气啊!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请小朋友们大声朗读下面的话体会体会。指名学生回答。我们来看课文中的话。【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5、小朋友们看(指图)这些山,有的远,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么多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的山,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远远近近)怎么读好这个词?这么多的山一下子是看不过来的,读好它。这些山都在小孩的脚下,难怪他这么惊奇,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名读)

6、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地面看,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远,白云在很高的蓝天上飘,到了华山顶上感觉有什么不同了?(指名读)【课件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你来读。小朋友们,白云在哪?(山腰)孩子在哪?(山顶)他要怎么才能看见白云呢?说得真好,因为孩子在高处,白云在低处。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我们一起读。太阳真近,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了

7、朗读2—4句话。小朋友们,你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吗?【课件出示2-4句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你评价得更好。

8、正是他到了华山顶上,有了这样的感受,所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赞美华山。【出示词语: 情不自禁】 读准这个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叫情不自禁)【课件强调“吟诵”】这个词你会读吗?(指名读)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就叫——

9、请你们也来吟诵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想要读好这首诗,先要读好这两个生字【强调与、齐】与是和的意思,齐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这里还有个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头)

10、现在,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第一句,谁来说?(指名说)说得真好。第二句呢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小朋友前边的课文读懂了,理解这首诗就很容易了。谁愿意读这首诗?(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加上动作,再读。一起读。

11、尝试背诵诗句。小朋友们,现在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起吟诵这首诗,好吗?起立,读。

(二)三四自然段

1、寇准仅仅用了20个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指名读)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2、师: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和我们小朋友们一般大,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学习,我要„„)读好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1、看这个岁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老师告诉你一个顺口溜,你一定能记得牢牢的。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这个字中有个新偏旁,叫做山字头,写的时候要写得扁一点,看老师写一个。(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在这幅画里,藏着个字,你能看出是哪个字吗?(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这个字写得时候要注意把外面的门字框写得宽一点,日才能塞进去。(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请小朋友们在习字册上写一写

3、评议。这几个小朋友的字怎么样?教师相机点评。

下载《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华山》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华山》评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

    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滨江小学韩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第二小节: (一) 1、出示图......

    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 执教教师:顾婷 执教年级:一年级(下) 【教学目标】 1、字词: (1)能写默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说出词语的意思:艰难、远远近近、山腰间、朵朵、吟诵、情不自禁、回首、举头。 (2)学生......

    咏华山教案

    教学内容咏华山(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预......

    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案例评析

    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案例评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大巷中心小学 点击数:207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0 教学目标: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1、会读本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文,理解生......

    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李春梅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与“文”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