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6篇)

2022-11-29 09: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6篇)》。

篇1: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篇2: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篇3: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篇4: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闭莆湛擞肭Э说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告诉学生1 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1 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1 kg=1 000 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你用什么工具称?怎样称的?

(三)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千克是1 000克,3千克就是3 000克。3 kg=3 000 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 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两个式子:3 kg=3 000 g2 000 g=2 kg,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的体重是50 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0 000克就是50千克,全班最重的是48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填一填。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它们怎样坐船?

篇5: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平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平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篇6: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篇7:三年级数学教案

各位老师下午好:

早上听了3节课,下午还要听我们的教学体会,大家很辛苦。首先要感谢雷老师给我创造一次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教导处和我们四年级每位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午我要讲的是第1、3、6、9四个单元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先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浏览

1、位置与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要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

2、教材中安排了5个例题和2个练习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体系

再一下本套教材对“方位”的编排体系,在第一册课本第18页学习序数第几时涉及到“左右”的方位,在第102页的思考题中提到了“前后面”。

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如把这“上下、前后、左右”3组相对方位综合在一起的话其实就是三维空间,《找位置》中的第几组第几个其实就是渗透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而本册教材要认识的八个方向和看地图的知识,就要借助前面的知识学生对八个方位的认识。同时又是为后续学习服务。第八册教材中编排了“东偏北30度方向的1千米处”,是在本册八个方位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个点。这其实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极坐标内容,另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系的还有:第四册的《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两个阶段第三册的“观察物体”(实物);第九册的“观察物体”(立体图形)。其他学科上象第一册语文课中有一首《东南西北》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在第五册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已接触到“地图上的方向”。了解这些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下面来谈谈本单元的教学思考。

二、教学思考

1、对主题图的想法

课本p2,呈现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场景不熟悉,且现在还看不懂平面图,教学时建议把主题图换成学生熟悉的本校校园图。等教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描述图中各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2、认识“东、南、西、北”(例1)

这节课早上已做了精彩的展示和点评。

3、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

(掌握好例1的知识,例2、例3可以整合成一课时来上)。

例1主要是实际情境中的“东南西北”,例2是从地图、抽象、平面的概念上认识“东南西北”。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熟悉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也知道了四个方向的排列特点。教学例2时,只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就可以了,画图时最好四人小组不同方向坐,因为一般孩子画图时他面向哪个方向,就会将那个方向画在纸的上方,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东、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南,各种情况都有。只要建筑物与方向相对应,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的都是可以的,其实建筑施工平面图上有时不是将上方定为北的。而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统一上方定为北。学了例2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以后画平面图或看地图时一般要面朝北,这样能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一致,不管是画、看地图会更方便、更清楚。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例2所学的4个方向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一条路线,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心点(参照物)在变化,去体育馆可以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在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物体针对不同的参照物所在的方位也不同。(如图中书店在...).做一做路线的描述要“方向+距离”。练习一有两个方面1、2是生活中的方位(教室、自己房间四个方位上的物体),地图上的方位第3、4题,第3题标出北。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描述行走的路线(八个方向)

例4、例5认识八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与前面例2、例3的编排基本相同。

例4只不过是在原来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再添上其他的四个方向(课件),这里有学生说“东北”“北东”习惯性的说法。再认识指南针帮助理解记忆八个方向,最好让学生也做一个方向转盘。

教学例5时先利用例5的图复习一下八个方向,以动物园的中心为中心点,说说各动物馆分别在什么方向,再解决去熊猫馆怎么走?这里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怎么走较合理?(优化)。

做一做中公交车行车路线的描述,要注意中心点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转折点处标上“十”字有利于中下生的准确辨认方向,描述从火车站--动物园、从动物园--火车站的行车路线。

5、几点尝试:

1)自制“指向盘”,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虽然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早晨,面对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前后相对相对学生没问题,但要准确说出左边是(),右边是(),就有难度“。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其实这类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时也要想一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指向盘“,利用”相对性“+”顺时针“转动”指向盘“等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方向效果好。教学时我们组每位老师自己也做一个,上课是贴在黑板上.

2)描述方位与行走路线时,要求学生指出参照物(中心点)。

物体所在的方位,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对”()在()的()面“。这类问题错误率很高,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知识掌握不好,而是对这种句式表述,到底以谁为中心不理解,学生往往是在图上先找到第一个物体以第一个物体为中心再去找第二个物体的位置,这样与题意恰恰相反。所以对这种句式要告诉学生要以第二个物体为中心,并且在这个中心点上画上”十“字。另外在描述行走路线时,让学生在转折点上也标上”十“。熟练以后,自然就形成空间表象。

如(课件)

3)丰富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a、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辨认方向(如:在校园中、教室、家中、街道路标上辨认方向),(数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b、在游戏中练习(如:交警指挥交通、蒙眼指方向、找方向等)

c、向学生介绍练习站

d、学会看所在城区的区域图(教室里贴一张本地区的城区区域图)

篇8: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篇9: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篇10: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篇11: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篇12: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部门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5时30分15秒开始演示动画片,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2.谁来说说悉尼的奥运会是哪年哪月开始的?(板书:2000年9月15日)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擦掉板书中的数字)

二.新授:

1.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你们点事情。咱们班上的胡海青今年几岁了?那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60岁了,而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想知道吗?等我们学习完年、月、日之后,相信大家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一年有几个月,你们知道吗?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就请把你的年历卡拿出来,边看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自学之后,四人一组讨论)

出示思考题:(投影)

1.看年历,找出各月份的天数。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

2.1996年和1997年全年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讲解有关月的知识。

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板书:31天、30天、29天、28天)

具体说说每个月分别属于哪类?(板书:1、3、5、7、8、10、12和4、6、9、11)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不计算你能说出每一年的天数都一样吗?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那怎么能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1)叫小月 30天

1996年(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1997年(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在回答第3问的时候老师讲解:

由于天数不定,人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4.在回答第4问的时候老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5.在回答第5问的时候老师讲解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那为什么会有闰年呢?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方便,这样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少算了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约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常年累月也会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有一句话叫: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算一算你手中的年历是不是4的倍数?(找学生回答)

那1900年怎么算呢?(遇到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

小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年,下面哪些是闰年。

1905 1840 1902 1944 1955

1976 1987 1992 2100 2400

6.老师说明:一年有四个季度。这和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同的。

板书:一月、二月、三月 第一季度

四月、五月、六月 第二季度

七月、八月、九月 第三季度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第四季度

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

7.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也是时间单位。(板书:世纪)

例如:从1800年到1899年是十九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是二十世纪,从2000年到2099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练习:提问:伟大领袖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你生于哪一年?是哪个世纪?

8.全课小结

开始我讲的故事,通过对“年、月、日”的学习,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张峰的爷爷平均4年才过一个生日,所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

三.巩固练习

(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吗?

出示儿歌(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

(二).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在( )世纪。

(三).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

篇13: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生画图表示。

2. 介绍天平

师: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平。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平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平衡游戏开始了。“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平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三、拓展内化 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1棵白菜=?胡萝卜

(54) ← (9)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5)

篇14:三年级数学教案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习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习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xx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肯定知道……同学们天天交流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浏览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非常兴奋,看得很仔细,做了很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

3.小组汇报交流。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②一年安排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美,除了因为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整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安排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教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注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楚,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学生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安排农业生产非常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察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创造的日历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安排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平年,平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平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因为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意,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别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出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希望的日历应该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伟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伟大。

是1913年开始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习。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掌握判定平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知识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习(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学生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 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 1996年9月31日

学生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考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 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 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 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 20xx年2月29日

第二部分:探究练习。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希望。希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希望上,遗憾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希望上不适用,但是又希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习惯。请每个小组研究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希望历法。要求仔细考虑,大胆设想,认真讨论,广泛咨询,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遗憾。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交流评选出最佳。

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

5.第二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创造出希望日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量,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按照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因为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希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每个月应当天数一样。

②日期、星期应当是固定的。

③应当尽量考虑到地球上的生活习惯。

④一年能分为四季。

由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因此小组的结果逐渐趋于统一,还形成了几个派别。

6.第二次交流。

时间:

一个朝读

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过程:

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希望日历,请同学们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日历,然后我们稍加。

第一组:

一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每个星期6天,每个月5个星期。

:很好记,跟地球上的习惯差不多,每个月星期几都是固定的,一个星期六天一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是我喜欢,尽管没考虑季节,但是这不要紧。

第二组:

一年4个月,每个季节一个月,每个月75天,一个星期7天,每个月一号都是星期一,每个月10个星期,剩下5天都休息。

:一个月长了点,一个星期7天和我们一个样,每个月星期也都是固定的,还考虑了四季,每个月放长假安排有意思。

第三组:

一年12个月,每个月25天,每个星期5天,每个月5个星期。每个季节3个月。

:除了一个星期5天外,保留了地球上的生活习惯,很好。一个星期只有5天,要是工作3天休息2天,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不过那时候都是机器人干活,可能不成问题。

第四组:

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每个星期7天,每个月第一天星期一,每个月4个星期,剩余的2天是公休日。

同第一组差不多,每个星期依然保留地球上的习惯,每个月安排两个公休日也很有创意。

我们需要一个最好的希望日历,如果我们是希望公民,我们同意使用那个日历呢?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年的大事,我们应该搞一个全民公决,我们举手表决好吗?

经过表决,最终确定第三组的日历为正式的“希望历法”。

最后,教师,赞扬同学们的智慧,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希望日历”的公元205年(将地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希望规定为希望公元1年,大批向希望移民是公元年),人们遗憾地发现,希望--这个人类的新家园,没有美丽的月球,全球的人们通过集体表决一致决定给希望一个人造月球,你认为这个月球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继续讨论。

四、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效果好极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能完成有关日历的简单计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次课所取得的效果,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五、教学体会

年月日这个内容,我上过两次,听过4次,其中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授课,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等等,该不涉及。这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烧中段”,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我问了许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高中学生):你知道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而2月只有28天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日历上就是这么写的;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人们自己规定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不问所以、唯书本是崇的书生,谈何创造?

单是就知识上说,以前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自主建构得到的,因此难以牢固,不得不用一些口诀(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者拳头来记住大月和小月。但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次课的,正因为遵循了建构主意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全新的教设计。所以学生不知不觉地清楚了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因为他们知道:七月是罗马国王居里(july)的月份,八月是罗马国王奥古斯都(august)的月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的生命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忘光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还是那一句话: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篇15: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篇16: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篇17: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3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1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篇18: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篇19:三年级数学教案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篇20: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反思:

篇21: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五册数学教材第51-52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教具:口算卡、电脑、投影仪、圆片

学具: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看谁能很快说出()里最大能填几?

()×5<6 ()×<20 3×()<38

()×4<22 6×()<34 7×()<24

2.用竖式计算

8÷445÷5

请两组同学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二、新课教学:

1.初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1)摆一摆

①师:国庆节快到了,班级将举办联欢会,同学们正忙着布置会场呢!同学们搬来了23盆花,每组要摆5盆,可以摆几组,请你帮他们算算看(用一个圆代表一盆花,学生实际分一分)。

②23÷5的结果是多少?

③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了呢?

④今天分的跟前面分的有什么不同?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余数?

(2)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那么笔算23÷5的商是几、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写在哪儿?请四人小组议一议,也可以动笔试着做一做。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①23÷5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②23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20”表示什么?

③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④横式中的得数该怎样写?

教师指导:先写商,接着用6个点表示还剩,最后写余数“3”,读作:商4余3。

师: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与整除除法笔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⑶尝试练习

①每个学生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完后,教师提问,每份几根?还剩下几根?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②请同学们笔算做一做的题目,把一位同学的试题用投影仪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全班集体讲评。

2.理解余数要比小道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电脑演示情景图

师:如果只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师:“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呢?列出除法算式:“16÷5=3(组)……1(盆)

师:添加一盆花后问:“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果花的盆数是18盆、19盆、20盆、21盆、22盆、23盆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列出算式: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算式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汇报

归纳出: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小游戏:

小朋友想一想,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发展性练习

⑴帮“小马虎”改错

⑵小蜜蜂送信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信,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送信。把余数是1的信送1号信箱,把余数是2的信送2号信箱,把余数是3的信送3号信箱,把余数是4的信送4号信箱。

⑶一位老爷爷得了高血压病,要长期吃药,药瓶的标签上写着共50片,医生嘱咐老爷爷每天吃6片,老爷爷有事要外出9天,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带一瓶药够吃吗?

3思考性练习(机动题)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追记:

有余数除法练习

练习内容:教材练习十二

练习目标:通过各个方式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个人加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不管是不是有余数,只要是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

现在老师有12个羽毛球,我要分给5个同学,那么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刚好分完,如果不能,那么每人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解决第1题)生做完后老师实际分分,验证学生的答案。

先请学生读第2题,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写出算式,并把结填在书上。最后说说为什么选择那种装法。

先读第3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在独立做,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第4题,也可以留在课后独立做。

师出示:35÷8=4……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5里面有4个8还多3个。也就是4×8+3就能得到35。

也就是说除数×商再加余数就能得到被除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第5题。

学生先试着做,老师提示这道题目是平均分的。

帮助学生理解彩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正5边形的周长,一部分是剩余的。

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

(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练习

练习内容:练习十三

练习目的: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过程:

练习过程

个人加减

一、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二、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三、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四、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略)

五、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教学后记:

篇22: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篇23: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篇24: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篇25: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

篇26: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27: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树叶的图片(见课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2、出示另一摞本子(2个20本),先请学生估一估,这一摞本子大约有多少本?你是怎么想的?

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

4、再给第2摞加上摞(40本)请学生估计现在第2摞大约有多少本本子?你又是怎样想的?

二、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

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

(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1)老师出示1千克水,倒在一个大的量杯里。让学生观察这一千克水在量杯中所占的位置,然后估计一下这一只量杯大约可以装多少千克水?

(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

三、教学“试一试”

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1、估计一下,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2、再语文书上任意找一页,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能估计出其他一些物体的个数吗?

篇28: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篇29: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篇30: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篇31: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练一练: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篇32: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好。)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

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漂亮。(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

4、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课件出示)

师:像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师:现在你觉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还应该加上什么词语才准确。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适当板书封闭图形,完善周长概念,然后读一读,要求读出里面的重要词语)

三、实践交流、突破重难点

1、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现在能不能利用周长帮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才能把菜地围好呢?

(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2、小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圆的周长。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帮王老伯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难题:下面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四、回顾小结,鼓励发现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多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篇33: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46页―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二)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点子图上画括号),2套是14×2=28,140+28=168。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四)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五)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哪种分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又简便,又好算?(课件展示三种分法图)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简便(课件变大出现12分成10和2的点子图)

(六)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0的竖式

(七)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八)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篇34: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24时计时法(教材第82~8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刘老师今天想考考大家的猜谜能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

生:钟表。

师:同学们的能力可真强,现在钟面上是几时(课件出示:钟表9时),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生1:上午9时,我在上课。

生2:晚上9时,我在睡觉。

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

师: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掌握了。

【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中央台节目单。

师: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16时是几时?

生3:《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00是几时?(课件出示)

生1:4时。

师:是4时吗?

生:下午4时。师追问:16: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生: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生:晚上12时。

师: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课件演示:0时)

师: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开始一天的旅程吧!(课件出示)

师:可以跟着数。一天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

师: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13时。追问:为什么是13时?

生: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师:继续,现在是几时?

生: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生: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一天结束了吗?(结束了)

师: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是几小时?

生:1圈,12小时。(课件出示:一天的时间。)

师: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有什么关系?

生1:内圈是时针走第1圈的时间。外圈是时针走第2圈的时间。

生2: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正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老师相信你能行!课件出示: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学生自己练习播报。

师:谁第一个来应聘?(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生: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生: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课堂作业】

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第1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前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钟面,说说你可能在做什么事情?

通过对普通计时法的简单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做铺垫。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中央台精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课本中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的时刻,使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篇35:三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篇36: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77页例2。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分析解答此种应用题,并且进一步巩固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⒉ 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 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分析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准备题:商店有红气球8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学生读题后互相分析,独立解答。)

解题思路:根据“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知道以红气球的个数为标准,花气球的个数有3个红气球那么多,所以求花气球多少个用乘法计算8×3=24(个)。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⒈ 教师描述情景

10月1日是国庆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⒉ 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⑴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多少个?(例2)

⑵商店有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3) 学生读题,读后回答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4) 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5) 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学生可能会用彩色纸条(或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

这道题,也可能用语言叙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能是:

方法1: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红气球有17―9=8(个),再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可以求出花气球有8×3=24(个)。

方法2:要想求花气球多少个,根据“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就必须知道红气球有多少个,红气球的个数未知,根据”商店有黄气球17个”和“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红气球的个数:17―9=8(个),再求花气球的个数:8×3=24(个)。

⑷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篇37: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10 7

篇38: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篇39:三年级数学教案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篇40: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

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

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教师准备:

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52÷2=26(个)

26

/--- ̄ ̄验算:26

2/52×2

4----

-----52

12

12

-----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84÷6=92÷2=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85÷3=95÷4=91÷2=

(10多)(20多)(20多)(40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第8页想想做做

四、: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

P8“想想做做”第2、4题。

六、教学后记:

篇41:三年级数学教案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篇42: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篇43: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篇44: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复习”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发展估算意识,养成验算习惯。

3、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主题图,问:他们在争论什么?

2、独立回忆“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题

(1)先进行估算

(2)独立完成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3)集体点评

2、复习验算

(1)验算方法

(2)独立完成练习八第1题并验算

(3)集体讨论

3、复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八第2题主题图

①说说图意

②小组内讨论

③独立解决问题

④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2)和复习第2题

①联系实际再提问

②集体讨论

篇45: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篇46: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 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案(推荐4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辛庄头小学 赵金莲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和 尚 坨 完 全 小 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课《牛顶柳》 一、课前游戏:《两只小手》 两只小手做雨点,雨点从天空落下来,淅沥淅沥淅沥淅沥沥 两只小手做小伞,小伞使我不淋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沥 两只小手做小山,山上有只......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活动内容:和差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