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1 20: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饮酒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饮酒教案》。

第一篇:饮酒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陶渊明)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篇: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尔:代词,这样,指上句。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见:读xiàn,指不经意看见。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 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⑷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从字数看,古体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近体诗只有五言诗和七言诗

②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有一定格律,比如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

③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即: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有以下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排律(每首八句以

上)

七、作者、创作背景:

1、作者

同学交流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辞官归田园,与官场彻底决裂,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有《陶渊明集》,我们熟悉的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2、创作背景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他终于说出:“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归隐田园。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的老人们一起来喝,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 的门要酒喝,所以他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劳动,说明他非常亲近自然,诗中都有体现。《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此为第三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八、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九、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

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第三篇:饮酒教案

饮酒

(幻灯片1)

同学们是否喜欢诗歌?关于诗歌,你们都知道些什么?以前学过哪些诗? 喜欢:诗歌的历史大概有多长?你知道哪些派别? 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每个人都会背几首古诗吧。我看到一楼大厅咱同学们的书法作品有不少是写的古诗啊。一定是觉得他很美吧。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同学们会喜欢上诗歌

按创作题材 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 按内容分为 抒情诗、叙事诗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 格律诗 自由诗 民歌体 散文诗 按语言可分为 四言诗 五言诗 七言诗

豪放派 婉约派 田园派 山水派 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下面老师说一说我知道的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你们要仔细听好。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是陶渊明,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后代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幻灯片2)

钟嵘《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幻灯片3)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陶渊明的诗究竟有没有这么大的魅力,是否撑得住那么高的历史评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一首,亲自品味他的田园诗。(幻灯片4)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背景,一是作家背景 一是写作背景。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知道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

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陶渊明其人(幻灯片5)说到五柳先生(幻灯片6)五柳先生的特点 性格特点 闲静少言 不慕名利

爱好:好读书 好酒 著文章以自娱 这其实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人生经历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诗人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我们来看一看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幻灯片7、8)给我们了什么信息?作者以前是雄心勃勃,想要做一翻大事业的,做了官后,发现官场黑暗,并不如意,诗人不愿同流合污,就辞职归隐,并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比如:(幻灯片9)

这首《饮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就的呢?这里有一个《饮酒》小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10)这说明,《饮酒》是在饮酒之后写的。所写诗的内容与饮酒是否有关?,写诗人在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从什么样的美景中作者获得了恬静的心境?相信学习完这一首诗,同学们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出这些问题。(幻灯片11)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根据课文注释读准字音,明确字义,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诗歌是有韵律的,希望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一会儿我请两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的准确,读得有感情,读得让我们深入其境。(幻灯片12)纠正韵律(幻灯片13),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这首诗的题目叫《饮酒》,同学们也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诗的内容与酒或者饮酒有关系么?没有,那么诗人都写了什么呢?我来看第一层。(幻灯片14)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车,暗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并非指老百姓来来往往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诗人居官场,却不被追名逐利所扰?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好像诗人领会到了读者的心理,(幻灯片15)“问君何能尔?”然后回答“心远”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举例毛泽东在闹市读书)

(幻灯片16)结 与 心 这两句诗的关系:因果,由果及因。诗人归隐田园,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作者并不醉心官场,他陶醉于美丽的田园风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此时眼中的田园“采菊,悠然”“山气”“飞鸟”,读过这两句诗,同学们说一说哪些景物组合成了美好的田园风景呢?(幻灯片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呢?你能说说么?(幻灯片18)

采菊,为什么偏偏采菊,而不是梅花、杏花、桃花„„菊花有什么特点呢?(幻灯片19)悠句中,你觉得那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悠然 见(幻灯片20)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的版本作“望”,能说说这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有意盯住看,这句诗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所以采菊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1 刻画了菊的形象,菊与人相融 2 情景自然交融,不露痕迹。

“山气 飞鸟” 夕阳西下,倦飞的鸟儿准备回巢。傍晚时分,人在外飘荡,又饿又疲倦这时,是否想回家呢?在我,我已厌倦,我已归田园。而身处官场的人们,难道你们就不厌倦么?为什么非要在樊笼里,却不愿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这就是说,表面上诗人刻画了夕阳西下,倦鸟归林的景象,实际上是在规劝那些在官场疲拼于奔命的人们。(幻灯片21)倦鸟的形象,不仅在这首诗中有,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如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中也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我们再回来看看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的行为及心境,后两句写景,有什么关系呢?(幻灯片22)后一句说明道理,为前一句作者的行为及心理奠定了哲理基础。写人写景,写事写理,水乳交融。

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幻灯片23)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的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哪里有真意呢?这个此指的什么呢?(隐居生活)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最后这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非常重要,它既揭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诗,我们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对它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那么请带着感情再来齐读一遍。

整首诗的总结: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使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作者却是个例外。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问君何能尔?”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我在所居住的地方,悠然采菊,偶见远方南山,心情舒畅。夕阳西下,倦鸟归林,身居官场的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名利欣赏自然呢?归隐山林的真正意义,只可意会啊!

这首诗的主题(幻灯片24):通过对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艺术特色(幻灯片25):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哲理也是深刻的。1 情、景、理交融 叙事道理 写景显理 抒情悟理 景中含情,情中见理。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平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无论写南山傍晚的美景,还是表达归隐之情,田园之乐 还是人生真意都富有情趣,饶有理趣。

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学习收获(幻灯片26)

其他作品欣赏(幻灯片27、28)课外延伸(幻灯片 29)

第四篇:饮酒教案范文

饮酒(其五)教学目的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理‟的融合。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背景简介

内容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体现了陶渊明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一、忘世、忘我、忘言:委运自然的人生心境三部曲

全诗以“心远”为机杼,分三层,层层推进地展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心远”的程度,也就是委运自然心境的深度。

首四句写“忘世”之境。

中四句写“忘我”心境。

末二句写“忘言”心境。

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委运自然心境逐层深化的三部曲。

二、虚静、物化、直觉:适意自然的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三部曲,在观物心态上,也就是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

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

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是执著追求并坚持实践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的一生。

三、在适意自然中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从根本上说,归隐田园,适意自然,就是最大限度地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艺术赏析

(一)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的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看:

一是取物成象自然质朴;

二是心物交融天然契合;

三是内在情志平淡幽隐;

四是观物心态虚静物化。

(二)无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浑融之美:

人们总喜欢以平淡自然来称道陶诗的艺术特色。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秦观说:“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

对此,应有两点认识:

其一,这平淡自然不是浅显无味,而是在冲淡质朴中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情韵和高妙的志趣;

其二,这平淡自然是大匠运斤,不留痕迹,是只有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达到高度浑融后方能见出的艺术境界

思考与练习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 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 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

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

• 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扩展阅读1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ª¡ª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ª¡ª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ª¡ª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ª¡ª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扩展阅读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扩展阅读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扩展阅读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扩展阅读 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扩展阅读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扩展阅读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扩展阅读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扩展阅读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扩展阅读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相关图片

第五篇:《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大峪三中

郭聪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尔:代词,这样,指上句。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

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

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下载饮酒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酒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饮酒教案(最终定稿)

    饮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一、 导语设计......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农文波【学习目标】 1.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在逐次递升的诵读要求......

    饮酒(教案)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广东顺德养正西山学校朱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用右脑图像记忆法背诵全诗; 理解诗中特定词句的深层含义,欣赏诗歌之美。 情感目标: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饮酒》教案 篇1教学目标: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

    《饮酒》教案

    《饮酒》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习得语感,培养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1.......

    饮酒陶渊明教案(最终定稿)

    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

    《饮酒歌》教案[合集]

    《饮酒歌》教案 科 目: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 题:《饮酒歌》 课 型:欣赏课 课 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乐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