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案

时间:2019-05-11 22:3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殇》教案》。

第一篇:《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时安排: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二、介绍屈原及《楚辞》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

(2)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教师范读全诗一遍。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

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鼓槌),鸣鼓进攻。最后写战斗结束了,作者用“天时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出不入兮往不返”,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写作特色、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很出色。

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从写法上,作者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结合起来,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

2、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

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3、此外,诗歌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方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如“旌蔽日兮敌若云”。语言上,全诗都是七字句,且用“兮”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感情的表达显得庄重。语言比较质朴通俗,非常切合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

六、作业:

背诵《国殇》全诗。

完成后练习

请简要分析文中“兮”的作用。

答:使句子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具有刚健豪壮的战斗风格。“兮”字的前后语义,或并列或承接,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2给诗歌划分层次

答:本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血染沙场的情景。后八句为第二层,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搏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3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相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相结合。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是概括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是具体描写。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动态描绘,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是静态的。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也反衬了敌军的凶猛。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博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答: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最后两句是直接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以此点题。

第二篇:国殇教案

二十八、国殇

屈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意境的分析来把握诗歌内涵。态度价值观: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激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导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解题

《国殇》选自《楚辞》。《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辞》。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国殇即是为国捐躯的战士。《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楚辞.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本诗即是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

二、作者简介: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将屈原的《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三、背景介绍(课文导读)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四、全文翻译

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甲,敌我战车交错刀剑相接。旗帜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交坠战士奋勇争先。敌军侵犯我们行列阵地,左骖死去右骖马受刀伤。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杀得天昏地暗神灵震怒,全军将士捐躯茫茫原野。将士们啊一去永不回返,走向迷漫平原路途遥远。佩长剑挟强弓争战沙场,首身分离雄心永远不屈。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亡神灵终究不泯,您的魂魄不愧鬼中雄英!

五、文本解析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叙述:1——10句 赞颂:11——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描写战斗景况,描绘了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古战场画卷。歌颂将士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抗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作者按照战斗开始、进行、结束的自然顺序展开,场面真切,层次井然,有条不紊。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对死者的吊唁。对这些视死如归的将士寄予了深深的悼念,他们虽死犹荣。想当初,他们持着剑,挟着弓;而如今虽已身首异处,却仍凛然如生。他们勇敢又有武技;他们伟大的爱过精神,永垂不巧。后8句在前面铺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祭奠将士亡灵,哀思深沉,礼赞热情,把热烈的赞叹奉献给为国捐躯的英灵。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①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②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③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④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①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间接抒情

②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①的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②的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明确: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六、中心思想

此诗祭奠的是为保卫国家而捐躯沙场的楚军将士。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孔武、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出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崇敬。诗歌的最后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了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全诗风格刚健,声情激越,充满了阳刚之气。

第三篇:国殇教案

国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2)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培养 信息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描绘的场面,体会英雄形象及精神。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本诗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佩香囊,大家可知道端午节是专门为纪念一位古人而设置的节日?他是谁?为什么我们全民族都要纪念他?对!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今天就满怀仰慕之情走近他,并通过他走进一段战争频仍的历史,瞻仰一群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打开课件。

<二>新课学习

1、放录音。要求:认真聆听,正确注音。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信息交流,认识屈原,了解背景(看幻灯片)。

(1)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2)释题,殇,指人夭折或在外而死。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4、带着对屈原的了解再读此诗(朗读比赛)

5、分析(学生先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师生统一认识。)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

(1)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全副武装,披挂上阵。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铠甲。作者此处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车错毂兮短兵接”三句,初战。“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这是多么无惧无畏的将士们啊!这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厮杀!

“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激战。描写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垮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军的统帅,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恐惧,更不会退缩!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在广阔的原野上,楚军将士们的尸体横陈,血流成河,战场变成了屠宰场进而变成了坟墓,他们全体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了。

请同学们简要描述战斗过程:

初战 —————— 激战—————— 战斗结束 ↓

(开头1——4句)(5——8句)(9——10句)

(2)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更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满了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怒目金刚,宁死不屈,拼尽最后力气与敌军殊死搏斗,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请大家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

哀悼————————歌颂(11——14句)(最后四句)

6、小结

(1)全诗结构

披挂上阵

两军相逢

依据

(前十句)

浴血奋战

为国捐躯

《国殇》

视死如归

(后八句)

威武不屈

深化

浩气长存

(2)主旨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织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 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3)艺术成就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还有“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句“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 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读“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7、作业

(1)背诵《国殇》。

(2)补充说明你认为在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中谁还能称为“鬼雄”,并说出你的理由。

(3)查找屈原名句,大家共享。

参赛作品《国殇》

南阳工业学校

——郭

第四篇:教案 国殇

国 殇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2)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三.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数字媒体全方位展示。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多媒体、PPT课件、音频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年端午时节,当我们吃上香气四溢的粽子,看到精彩的龙舟比赛,就会想起值得我们缅怀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想起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寂寞,想到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执着。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屈原?

(二)背景介绍 1.作者回顾

请同学同学介绍后,总结并划出课下注释有关屈原介绍。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

今天,让我们通过《国殇》再一次地走近屈原,感受他那颗深沉而痛苦、抑郁又激昂的灵魂。2.释题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并大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全诗一遍。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

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

请学生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3.逐句翻译,朗读指导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战士出征,气氛悲壮,朗读时语速应慢,低沉)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敌众我寡,将士毫无畏惧,比前句更悲壮)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我军伤亡惨重,读出伤感、难过)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坚守不退,鼓舞士气,前句可稍平,第二句须高亢)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诗人情感激动、高亢,语速应快)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诗人情感激动、高亢,语速应快)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表现战士们的杀敌的决心,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高度赞扬将士们的凛不可犯,应读出高亢)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前句叙述,可稍平。后句情感达到最高点,应高亢)

(四)在熟读基础上,理解全诗

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战车的车轮陷入了泥潭之中,战马被绊倒了。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鼓槌),鸣鼓进攻。最后写战斗结束了,作者用“天时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出不入兮往不返”,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请简要分析文中“兮”的作用。

答:使句子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具有刚健豪壮的战斗风格。“兮”字的前后语义,或并列或承接,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容和思想内涵。2.结合全诗,尝试撰写歌颂阵亡将士的对联。春雷挟雨惊天地,地甲浴血泣苍生。

铁马金戈,铿锵万里声似虎;热血头颅,抛洒千日气如虹。

3.请举出我国历史上具有坚毅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作文素材积累)

第五篇:《国殇》教案

国 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赏析《国殇》,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用诵读法带动并加深对作品内涵的领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

《国殇》中的生僻字词。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交流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屈原及《楚辞》。

学生自读注释,划出有关屈原的介绍。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

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疏通课文

(一)教师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1、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2、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3、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二)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

学习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 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四、总结课文

《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习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指导朗读

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在录音的伴奏下,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国殇》,并抄写一次。

2、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与考》。

下载《国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殇》公开课教案

    《国殇》教案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思考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绘画面(略) 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作......

    《国殇》优秀教案

    一、导入: 2008年的5月12日想必大家都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这一天被称为“国殇日”。你知道“国殇”的含义吗? 国家的悲伤与劫难。 “国殇”还有另一层......

    《国殇》

    四十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国殇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分集梗概:第一集:重返卢沟桥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肯定修桥铺路是做善事。没想到一座善意委婉的芦沟桥,竟然成为......

    国殇范文合集

    国 殇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

    国殇范文大全

    国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背景知识,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与人格魅力。 2.通过学习诗中使用的艺术手段,掌握《国殇》中叙赞......

    《国殇》优秀教案[五篇范文]

    国 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2.1楚辞·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公开课 国殇

    《国殇》教案 沈维维 2014.10.29 教学目标: 1.诵读,了解楚辞一般写法及形式特点; 2.品写,描绘诗中激烈的战斗场面; 3.析悟,理解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