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荔枝教案
荔枝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剥开:b1o,不能读成b#。
慰籍:ji8,不能读成j@。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荔枝这种生长在南国的水果当时在北京很少见到,价钱贵,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尝过荔枝,下定决心买了一斤,孝顺母亲,让母亲高兴。)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母爱太伟大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
附:板书设计:
设计: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荔枝》教案范文
荔枝
教学目标 :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哪些水果?
2.随生说板书《荔枝》
3.本文作者以此为题,是否真的在写荔枝?
4.如果写水果,应该写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从预习和课后思考题中提问题。
三、全班交流
1.从10个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交流要注意的问题。
2.质疑。
四、细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再模仿反复朗读。
2.琢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把前面问题去粗取精,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大意的线索性问题。
①本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分几个层次写的?
②母亲临终前为什么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③课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讨论一下,体会到了什么?
④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精读自学,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全文
1.指名朗读。
2.回顾重要问题及重点句子。
二、重点阅读
1.学生根据问题,找出段落,读后评议。
2.从重点句中体会思想
作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引指学生体会而今,荔枝虽然年年红,可是母亲却再也看不见了,体会作者思母之情。)
三、归纳中心
赞扬母子之间深厚情谊。
四、布置作业
按照你的理解,写几句课文后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荔枝》教案二点评
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在预习中、课后思考题中找出问题,在独立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下,抓重点词句理解,教师适时点拨,解决疑难——作者借荔枝表达母亲的疼爱之情。最后借助课文最后一句话归纳总结,赞扬母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篇:荔枝图序教案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文言词的音、形、义。
2、了解白居易及其生平。
3、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领略荔枝的鲜美。
4、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5、继续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6、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及写作目的。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比较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2、咱们都是北方人,对荔枝都很陌生,今天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板题——《荔枝图序》
二、揭示题目、简介作者
1、揭题,介绍“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2、简介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 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六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帷(wéi)缯(zēng)绡(xiāo)瓤(ráng)枇杷(pí)(pá)醴酪(lǐ)(lào)
2、指名朗读
3、结合注释和出示资料,自主了解文章大意。词义诠释:
大略:大概,大体上。彼:那,那样。
去:离开,这里指香味消失。词类活用:
荣:形容词用作动词,开花。图:名词用作动词,画图。书:名词用作动词,书写。
4、难句点拔。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5、根据图画找出相应文字。
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
1、出示探究问题。
A、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特征,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详写了哪一部分?是叶、花、还是果实? C、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相应语句)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2、小组合作探究
3、汇报交流。
五、指导背诵,积累佳句。
1、方法指导。
为既快又准地背诵本文,可结合板书,按照作者的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进行。
2、学生练习背诵。
3、考查背诵效果。
六、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
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七、拓展延伸,名句链接。荔枝诗话
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种荔枝 白居易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过华清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仿照本文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水果。
注意:
1、抓住特征说明,层次清楚。
2、语言形象,生动。附:板书设计树形 ——叶 ——华 ——实 ——朵 ——核 ——壳 ——膜 ——瓤肉 ——浆液 ——
帷盖 桂 橘 丹
葡萄 枇杷 红缯 紫绡 冰雪 醴酪 4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第四篇:荔枝图序教案及习题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①选自《白香山集》。
②【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③【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④【冬青】:冬天还是绿的。
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教学目标
•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
•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
•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
• 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教学内容不太难,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本班学生的整体特征,采用激趣法、启发式教学,利用媒体展示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能不能从色香味三方面来描述一下?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如果没有,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让大家来了解一下。(出示幻灯片)
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
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枝叶繁茂,可作防风林树种及家具用材,果可食,果壳、根、树干可提拷胶。——引《辞海》
二、解题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性目标。(投影展示,查找互助。)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范读课文,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3.跟读课文,把握文言词汇。
4.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
五、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2.根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体会清晰的条理,学习说明的方法。)
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3.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4.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运用了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5.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写作特点:(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1.巧用比喻 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层次分明 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详略得当 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七、拓展训练
1.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过程迁移)
2.交流作品。(合作交流,提高学习)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八、知识积累(投影展示,加强积累)
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翻译重点段落。
2.搜集有关荔枝的诗词美文。
《荔枝图序》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填空。
(1)叶如____,冬____;华如____,春____;实如____,夏____;朵如____,核如____,壳如____,膜如____。
(2)一日而____,二日而____,三日而____,四五日外,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下列每组红色字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请找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后表中。
(1)①华如橘(huá)②壳如红缯(zēng)③瓤肉莹白如冰雪(ráng)
(2)①膜如紫绡(xiāo)②核如枇杷(pí pá)③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yí)
(3)①树形团团如帷盖(wéi)②荔枝生巴、峡间(jiàn)③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lì)
(1)(2)(3)
二、能力提高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2)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写作攻略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
提示:1.内容可以描绘一种物,也可描绘一处景;
2.观察要仔细,描绘要细腻;
3.所选景或物要新颖,语言要有感染力。
答案与提示
1.略
2.(1)甜酒
(2)大体上 它的实际情况
(3)画图 写序
3.(1)①huā(2)②pí pɑ(3)②jiān
[能力提高]
1.D2.A
3.①树形 树叶 花朵 果实 外壳 内膜 果肉 浆液
②比喻 形 色 汁 味
4.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借助帷盖、桂、橘等十种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而且比喻贴切形象,使人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1、写作背景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2、预习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代诗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橘()醴酪()()
(3)、重点字释义
帷盖:华:荣:实:果:缯:绡:瓤:
莹白:醴:
(4)、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
(2)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取长补短
1、你批我改大家做。
2、口头翻译课文。(展现我们的风采。)
(提示:各小组选代表,只允许前三名站起来的同学翻译。团队奖和点评奖各5分)
三、知识冲浪
1、挑战自我。(提示: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6个小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详细地介绍了荔枝各方面的特点。第二层:“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第三层:“元和十五年„„者云”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2)、本文是一篇序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序言呢?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4)、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文章是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了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而其他内容如产地、树的形状等都是简略的一笔带过。
(5)、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第五篇:荔枝图序教案
很高兴,今天由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节语文课,你们的小组积分卡都带来了吗?小组一定要记录好你们组的得分,在这节课中,得分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一份特别的礼物,想得到这份礼物吗?那你们准备好了吗? 好,上课!
你们知道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吗?在你的印象中荔枝是什么样的?荔枝产自南方,在古代很多北方人都没有见过荔枝,曾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就命画工画了一幅荔枝图,还为这幅图写了一篇文章,荔枝图序,序是一种文体,又称序言、前言、引言。你在哪里见过序?《荔枝图序》就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这篇《荔枝图序》。谁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检查预习效果
1、本课作者我知道
大家对白居易的了解还真不少,预习检测第二项本课生字我会认。每组的四号同学请起立,从第一小组开始开火车认读词语。会认生字掌握得很好,小组长记录好他们应得的分值。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的读音最容易读错?枇杷的杷应该读二声,不能读成轻声,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遍,枇杷这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说明枇杷是一种植物,有句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里的琵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枇杷吗?诗里的琵琶是一种乐器,这就是乐器,生读琵琶。预习检测第三项,本课生字我会写,刚才有三名四号同学没有读着词语,请你们三位到黑板前来听写生字,其他同学在本上写,好现在开始。吏、矣、瓤、膜、枇杷、橘 同桌交换过来与大屏幕上的生字对照,在黑板上写的同学自己对照,评好了吗?黑板上有没有写错的?完全正确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预习得很好,充分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全对的同学每人得4分,没全对的同学把错字改正过来,下课后找组长再次听写。全的同学把这些字默读一遍。
基本字词我们解决了,那要想把一篇文章学好学透,关键在于读,下面我们就按照自学指导,开始读文。出示自学指导一,谁来读一读。现在开始自学。
好,时间到。每组3号同学请起立,一人一句接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评价,有没有读错的。有读错的,把错的地方再读一遍,把应得的分数扣掉一分。没读错的同学应该得到几分。本文中有两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华是多音字,分别是二声华和四声华,但在本文中它同“花”,所以应该读一声,花如橘,春荣,读一遍。为也是多音字,声为是做,充当,变成的意思,四声为表示行为的对象,替,给,也表示原因,目的。在本文中它是替给的意思,应该选择哪个读音。找到带有为的那句话,读一读。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其实本文只有129个字,内容浅湿比较好读,只有几句比较拗口,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多读几遍,那你觉得哪句不好读呢?
这两句比较长不太好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把握句子中的停顿,才能把句子读好,下面大家自己练习按照节奏读一读这两句。好,谁来试一试,大家听他是否读得通顺。他读得怎么样?应该得几分?谁还想读?应得几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既然难读的句子,我们都读得这么通顺了,那再读全文,你能读流利吗?谁来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听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真棒,应得几分?
我们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了,接下来,就应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了,出示自学指导二,谁来读。
好,开始自学。
好,时间到,汇报前先提个要求,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要注意看大屏幕。哪个愿意小组先来汇报,汇报时相机提问朵是什么意思,醴酪是什么东西?
课文的大概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想一想,作者围绕荔枝都介绍了哪些方面?板书:产地、树形、叶、花、果实、变化。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让我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读朗读这篇文章。出示三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读文言文与读其他的文章不太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得有韵味呢? 出示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语气要连贯。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几条要求自己试着读一读。
好,谁想给大家展示展示,这么多想展示的啊,那这样吧,我们把全班分成两个大组,1到6组为第一大组,7到11组为第二大组,每大组各推选出一名代表来竞赛读。好不好?获胜的同学将为你们大组每人夺得4分。下面就赶快选代表吧。
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里?评价一定要公正。确实读得不错,都读得有古文的味道了,第几大组每人得4分。
我们就像他这样齐读一遍吧。注意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语气要连贯。
读得有点味道了,要想把味道读得再浓些,我们下节课再练习。留两个课外作业:出示课外拓展。谁来读一读。
现在我们看一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好,现在各小组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组的得分统计出来。哪个小组分数最高,恭喜你们小组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组长到前面来取礼物。老师希望你们能把你们的胜利果实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感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让马秀萍跟同学说,这本来就是王老师给大家买的礼物,要给大家分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