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22-06-14 01:4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 P45 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六年级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教案3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

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

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师问:

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

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

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

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

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

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

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六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案9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六年级科学教案10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六年级科学教案11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六年级科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教学关键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年级科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六年级科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1)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2)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六年级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

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难点】制作晶体。【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

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教学后记: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教学后记: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

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后记: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b)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教学后记: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 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5、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列举填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总结拓延: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 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 资料阅读:48页——铁锈的形成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

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4、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

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

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资料: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后记:

5、太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教学后记:

6、在星空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2、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2、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3、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教学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全天星空图、投影仪。

学生准备:纸板、细线、橡皮泥、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星座

1、(教师出示全天星空图)茫茫星空,常常使人望而兴叹,你能说出哪些星座的名称?听说过哪些有关星座的神话故事?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将全天划分为88个星区,结合神话故事,根据其形态不同分别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二、建立星座模型

1、谈话:让我们用纸板、细线、橡皮泥来做一个星座模型。

2、阅读课本第57页星座模型的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按要求在纸上打孔,按长短要求把细线剪好挂在小孔上,再把橡皮泥球挂在细线的下端。(说明:纸板上的孔位和线长短的数据,实际上是根据北斗七星与地球的实际距离、七颗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的。)

4、学生分组制作。

5、把模型放到投影仪所射出的光中,转动模型,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请学生分别将橡皮泥球的影子画在本子上。

(预设:学生会画下许多不同的图形,只有当光从模型的一个侧面照射时,学生才会看到橡皮泥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勺子形。)

6、思考:从橡皮泥球不同的投影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中又领悟到了什么?

7、在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组成星座的星星离地球的远近是否相同?从星空中不同的角度看星座,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

8、汇报交流情况。

(1、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其实离我们有远有近。

2、“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这一个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宇宙中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形状会不相同。)

9、小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三、认识星座

1、提问:假若你在夜晚迷了路,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呢?

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但是北极星是一个不太亮的星星,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

3、怎样才能在天空中找到大熊星座呢?大熊星座的显著标志是什么?(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4、根据图片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5、汇报讨论结果。(预设: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6、家住得较近的同学可自愿组成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包括观星时间、小组分工、安全考虑等。

四、巩固拓展

我们还知道天空中有哪些星座?它们的形状有何特征?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下节课开星空交流会。板书设计:

6、在星空中

(一)一、星座: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二、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 教学后记:

7、在星空中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2、发展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开星空交流会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3、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参观、学习。

4、小组交流观星、观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5、小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吗?(教师简单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

2、(出示夏季星空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星座?它们有何明显的标志?

3、学生观察并汇报。

(预设: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夏季星空中有名的亮星,形成一个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找到它们,也就找到天琴、天鹅、天鹰三个星座。天蝎座形似蝎子,它的主要标志是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是一颗耀眼的红色亮星。)

4、阅读课本第59页的文字资料。

5、提问: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呢?(天琴、天鹰星座的主要标志分别是牛郎、织女星。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我们根据这条光带去寻找,“河”东是牛郎,“河”西是织女,“河”中是天津四,织女旁的四颗不太亮的星,就是押送织女的天兵;牛郎旁的两颗星,就是他担筐中的两个子女;银河就是阻隔他们的一条河流。)

6、小结寻找星座的两种主要方法:利用亮星形成的图形特征;根据已知星座来确认未知星座。

三、制作活动观星图

1、谈话:如果我们想认识更多的星座,就需要制作一个活动观星图,帮助

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观察不同的星座。

2、讲解制作方法:

(1)将全天星图剪下来做活动底盘。

(2)另外将两张连在一起的纸片也剪成比底盘稍大一点的纸盘,其中一个剪下如教材中所示的一个椭圆,然后用细线将纸盘与活动底盘以北极星为圆心组合起来。

3、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1)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

(2)转动星图,让图中的“北斗七星”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同一方向,再根据图中的其他星座来认识相应方向的天空中的星座。

4、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5、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6、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四、应用拓展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

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板书设计:

7、在星空中

(二)夏季主要星座——天鹅座(天津四)、天琴座(织女)、天鹰座(牛郎)、天蝎座(心宿二)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学后记:

8、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

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一天的垃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

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

教学反思:

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2、垃圾的处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过程和方法: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器材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 页的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过程与方法: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城市调查表明,垃圾中的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10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

(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

教学反思:

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过程与方法:

1、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

【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

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课前活动】

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

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比如:金属、塑料等。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这样自己先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示教材76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各组派代表交流。(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77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

补充、归纳: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

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1/3是食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板书: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片贴在回收箱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板书设计:

4、分类和回收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 垃圾

厨余垃圾

有毒垃圾

垃圾分类、分装,有效回收利用。做一个堆肥箱 教学后记:

附: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渗透的信息:

1、人们对旧电池的危害认识已久,以往常将旧电池收集起来集中处理,经过多年实践发现,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比分散处理造成的危害更大。而目前环保电池在市场上占到了更来更大的比例,危害已经不是太大,所以现在国家环保部门已不再提倡将旧电池集中起来处理。

2、各种充值卡污染大,也不宜集中处理。

3、垃圾分装时,不要系紧袋口,因为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都是采用了“风选”技术,系紧了袋口将导致象塑料袋这样的轻材料不能被风选出来。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2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 学习自评、互评表

预备年级科学学习自评、互评表

自评人: 月 日

互评人: 月 日

?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实验室安全”为主题的海报并向全校展出。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科学

教教学

案案

(5000[1000案

字] 字字)

]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第一学期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青春期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起青春期。

2、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及如何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教学重点:

认识青春期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教学难点:

正确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板书课题: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新授

1、讨论:

你们知道什么是青春期吗?

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3、课堂总结:(1)迅速长高。

(2)心肺功能明显增强。(3)肌肉的发育十分迅速(4)体重增加。

(5)神经兴奋性加强。

4.为了今后的强健的身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归纳:

(1)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3)不吸烟,不喝酒。

(4)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5)加强体育锻炼。

(6)保护好嗓子,不大声喊叫。

第二课

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重难点: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每讲完一个,请2-3个同学发言进行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看法。

二、讲述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增强。

2、情感丰富多采。

3、性意识发展。

三、讲述青春期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性格。

3、增进自我了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四、作业:

怎样保持青春前期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

青春期的营养与体育锻炼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高峰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青春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重点难点

重点:青春期人体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以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难点:平日如何注意营养和体育锻炼。三.教学建议

简述各种营养的作用。

综述营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提出青春期运动的注意事项。四.参考资料(教参)1.各种营养素的作用。2.营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3.青春期运动的注意事项。五.练习题

营养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人体需要的7种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3.体育锻炼应注意的原则是:(1)经常性。(2)循序渐进。(3)量力而行(4)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第四课 有益健康的穿着打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仪表和仪表美。

2、使学生知道怎样从个人卫生,着装,坐,立,走的姿势,以及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讲究仪表美。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怎样讲究仪表美 重点难点:

怎样才能做到仪表美。仪表美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仪表”一词,组织查字典比赛,看谁 能最快地说出“仪表”的意思)

师:你认为人的仪表重要吗?要不要讲究仪表美?(学生回答)

二、讲授新课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上的照片,上面有几位同学,你认为他们在仪表上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师:(小结)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大家都有对仪表的一套评价标准。看来同学们对讲究仪表美方面已经有了不少了解,相信大家一定也做得不错。那么,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文明小学生,在讲究仪表美方面,基本要做到哪些呢?怎样做到仪表美?我现在做得怎么样?今后打算怎么做?(学生阅读,讨论)

师:第一条提的是什么要求? 生:保持个人卫生。

师:那么怎样做到头发整洁?为什么不要留怪异的长发?(学生回答)

师:还要做到什么?为什么课文中特别提到耳后,脖颈要干净?(学生回答)师:(请两位着装大方,整洁的学生到讲台上)我们班这两位同学的服装,从仪表上看起来有什么优点?(学生回答)师:他们的衣服穿着得体,大小适宜。那么,有谁能说说,为什么不要穿太大或太小的衣服呢?(学生回答)

师:我们除了穿衣服,还要穿鞋袜。鞋袜对仪表美重要不重要?(学生回答)

师:对!鞋袜对我们的仪表美也很重要,而且还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

师:女同学喜欢戴发夹,蝴蝶结什么的,也是为了美。但如果不注意,太过分了恐怕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请女同学多说说,戴头饰应注意些什么才有助于仪表美?(学生回答)师:同学们讨论非常积极,认真,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关于坐,立,走的姿势问题。为什么对青少年要特别强调坐,立,走的姿势?(学生回答)

师:坐,立,走的姿势不正确,不但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对我们的仪表也会产生影响,哪些同学能给大家说说具体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坐,立,走的姿势,努力养成良好的坐,立,走习惯。我们刚才讨论的都是外表美,仪表美不仅有外在的表现,还有内在的内容,谁能说说它有哪些内在的表现?(学生回答)

师:对,人说话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表现自己的气质,风度。大家从平时的表现出发,说说我们班在这方面谁做得比较好?(学生评比,推荐)

师: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说话文明,礼貌,亲切,大方的人。内在美除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人的行动上。

师:人的行为,举止包含的内容太多了除了第5条说的内容以外,我们前面讨论的各条也都是属于行为,举止的内容。大家再说说,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讲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对我们的仪表有什么作用,反之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师: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哪些也是人的行为,举止方面的内容呢?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学生回答)

三、.结束语

师: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对讲究仪表美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当然,光了解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表现。我们可以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其实,我们讲究仪表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班级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学校的形象,甚至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一点大家同意吗? 第五课 烟酒对人的危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烟里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2、让学生知道过量饮酒对人的脑,肝,胃都有伤害作用。

3、使学生懂得中小学生绝对不能吸烟,喝酒的道理。重点难点:

认识吸烟、喝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宣传“世界无烟日”的有关材料)国际上为什么要定出一个全世界的“无烟日”?(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师:吸烟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介绍吸烟有害呼吸道的资料)。看了这份资料,请你们思考几个问题:吸烟对人体有害吗?吸烟主要危害人体的哪些器官?如果长期吸烟,这种危害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吸烟的人有些什么表现?(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知道吸烟对人体的确有害处,那么香烟中主要的有害成分是什么呢?

生:尼古丁。师:对,尼古丁是烟里的一种毒素,它的毒害程度怎么样呢?(介绍关于尼古丁的材料)吸烟的人无疑会受到尼古丁的伤害,那么对周围被动吸烟的人有没有伤害呢? 生:有。

师:所以,只要有人吸烟,周围的人都在受害。可以说吸烟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环境,害人,害己,害社会的行为。世界上定了一个“无烟日”,它的意义是什么?在哪一天?(学生回答)

师:我们已知道了吸烟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又要反对喝酒呢?

师:酒是用粮食酿制而成的一种烈性饮料,成年人少量地饮用还是有好处的,所以医学上有一种药酒,可以用来治病强身。但是如果大量地喝酒,就会伤害人的脑,胃。肝等内脏。长期大量饮酒,会对人造成更大的伤害,课外对此也有介绍,大家说说是什么?(学生回答)师:他们的行为不但损害自己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社会,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不能喝酒呢?(学生回答)

师: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更不能喝酒。过年或过节,有时大人一高兴,也会让小孩喝酒,其实只是很不负责的行为。少年儿童自己也要自觉地抵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好玩而无所谓。大家一定要记住,烟酒有害健康。

第六课 远离毒品

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

2、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自律意识,提高自制力。

3、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抵制低级趣味。

4、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乐观面对人生。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

毒品的危害性。教学难点 青少年怎样自觉抵制毒品。教学过程

教师 :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远离毒品 健康成长》。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上,中国人就曾因毒品之害而受尽耻辱。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追忆过去的峥嵘岁月。

教师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向中国走私贩卖鸦片,给中国造成了哪些损害?

学生

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官员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减弱,人民体质下降。

教师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教师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内因是什么? 学生

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的封建制度。教师

鸦片在中国泛滥造成的结果,正是清朝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清王朝从鼎盛逐步走向灭亡的开始。清王朝的统治权力从此被动摇,直至最终丧失。不仅如此,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也从此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的痛苦深渊之中。

历史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让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幕,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重演。

一、导入新课

教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不再受欺压奴役,成为自己和国家命运的主宰。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社会上还存在许多消极、腐朽、没落、反动的事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毒品就是其中之一。

教师

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毒品吗?

学生

鸦片、冰毒、大麻、海洛因、摇头丸等。教师

为什么把这些东西称为毒品呢?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

因为它们很大的毒性,对人的身体具有严重危害。学生

因为它们毒害人们的心灵,危害社会风气。

学生

因为国家对这些物品的生产、买卖进行严厉打击。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吸毒的方式主要有:烟吸、烫吸、鼻嗅、口服、注射五种常见方式。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我国的《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处以重刑,达到一定数量可判处死刑。

《禁毒法》规定,对于吸毒成瘾者要进行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全国禁毒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明确规定,“摇头丸”是毒品,服食“摇头丸”按吸毒论处。课后作业

1远离毒品,把抵制毒品真正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实际中。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发现毒品违法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举报。

第七课 电击伤处理与预防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点击的危害和预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哪些情况下易发生触电等意外伤害。教学难点:

学会处理和预防电击伤的方法。指导实际行动。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媒体展示,(模拟触电场景):**怎么了?面对这一情况看看不同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谁的做法正确?谁的做法不正确?会带来什么危害?

二、了解如何应对紧急情况:

1、面对这一情况**的态度太过于惊慌,幸亏有**加以制止。

2、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指导行为)(1)、应镇定,迅速切断电源,并使触电人脱离电路(2)、如果无法关闭电源时,应立即用干的木棍和竹竿等不导电的东西使触电人摆脱电源。切记不可直接用手去牵拉尚未脱离电源的人,否则救护的人亦会触电。(3)、紧接着该做的,要尽快找承认帮忙救援,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三、指导实际情况:

模拟场景,让学生指出哪些易于发生触电的意外伤害,请部分同学模拟演练。

第八课 预防烫伤和烧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和开水,火打交道,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烫伤或烧伤

2、让学生了解导致烧伤或烫伤的几个主要原因。教学重难点:

怎样预防烫伤和烧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自然课里学过,开水的温度是多少? 生:100℃。

师:那么谁知道用来烧水的火的温度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火的温度要比开水温度高好几倍,和它们接触肯定有危险。那我们能不能不和它们打交道呢?如果非打交道不可的话,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来听一段故事。(介绍有关被烧伤或烫伤的事例)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

师:我们虽然没有象故事中介绍的那样被严重地烧伤或烫伤,但如果不注意,也有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请大家谈谈,你有没有被烧伤或烫伤的经历?发生这中事情后,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和不便?(学生回答)

师:烧伤也好,烫伤也好,不论伤情严重还是不严重,都会给自己造成损伤和不便,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所以要积极预防。课文从八个方面给我们找了原因,请大家好好阅读,同座位的也可以议议。(学生阅读,议论)师:第一个经常发生烫伤的原因是什么?

师:找到了原因,请大家回去碰到实际情况时,注意尽可能地避免。第二烫伤的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在使用热水前,必须先做到哪些呢?(学生回答)

师:你们在家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这很好,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力所能及,不能太勉强。尤其是倒热水或开水时,最好是放在水池里漫漫地倒,避免开水溅到身上。第三个烫伤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当揭锅盖时,应该注意朝着手臂相反的方向掀,同时脸和身体要尽量离锅远一点。师:端烫的稀饭或汤时,一定要用厚布隔着。下面的一点说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第五方面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

师:水烧开时,滴油进去是没有关系的,而油烧热了,就不能滴水进去。在有一两滴水的锅里倒油进去,结果也是一样,都会使水滴或油飞快地溅出,造成对人的烫伤。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你在端烫东西的时候,一般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师:对,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七点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凡是在火上烧的东西,都不要轻易去摸,否则很不安全。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大家再说说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学生回答)师:希望大家记住这几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最后看谁做得最好,那就是谁得最好。师:课文最后还特别针对有的人吃东西太冒失而提到一点,这一点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呢?(学生回答)

师:这种情况对人的外表虽然没有伤害,但对口腔,甚至内脏都会造成伤害,千万不能马虎对待。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几种常见的烧,烫伤药物(出示几种常见的烧,烫伤药物)。这些在我们的家里都应该备一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它们就可以派上大用场。家里没有备药的同学,请回去后和家长一道去采购一些。

六年级第二学期健康教育课教案 第一课

人的五种需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的五种需要的名称及次序。

2、懂得五种需要层次发展的特点。

3、了解五种需要的意义。

4、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意识到心理健康重要性,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6、关注自己的心理卫生,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人的五种需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指出人的生存需要满足其一定的条件,否则就会生病。生:通过思考人的各种需要,总结出人体需要的种类。

二、学习新课

1、人的五种需要名称及次序

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试着将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类。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提问:人为什么有需要?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从而培养自己从小树立终身奋斗的观念。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意识到人的需要是人奋斗的目标。演示幻灯片。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要? 生:通过生活经验,试着说出人的各种需要。? 掌握人五种需要的意义,树立终身奋斗的观念。进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为什么要终身奋斗?

2、人的五种需要层次发展的特点? 思考分析:

①人的五种需要层次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生活常识了解到人的各种需要层次的特点。交流所查阅到的有关人的各种需要的资料。②人的需要有什么意义? 进行角色扮演,说出在自己的成长中的需要问题,通过自我教育,逐渐树立终身奋斗的观念。观察人的各种需要卡片。

三、小结

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树立终身奋斗的观念,加深对行为发展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的思考。

第二课 学习和休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学习和休息是交替进行的,交替得好既有益于健康,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让学生知道学习和休息时间调剂的一般标准、方法及其科学道理,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重点难点

学习和休息兼顾的科学道理以及积极的休息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都准备了一张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作息时间表,首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来,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师:同座的同学交换自自的作息时间表看一看。再请同学们看一看课程表,选其中一天,说一说从早读开始一直到下午放学结束后,分别有哪些课程?除了上课以外还做了一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们在家也好,在学校也好,总离不开学习和休息。那么,怎样处理好学习和休息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一般把上课、复习功课、完成作业的时间称作学习时间,把下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称作休息时间。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对你们来说,学习和休息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师:不论在学校或在家里,学习和休息都是交替进行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有的同学在复习功课和写作业时,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同学在节假日喜欢看电视,一看就是一整天或一个晚上。这样的安排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师:那么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应该怎样调剂呢?

生:学习一段时间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学习。

师:每天对时间的分配一般标准是什么呢?(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当然,由于年龄及身体状况不同,各人对时间的分配也略有不同。但是都要以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提高学习效果为原则。那么,学习和休息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分配呢?有什么科学道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在自然课上学过的知识——“人的神经系统”。构成人的神经系统的脑、脊、髓、神经中,谁 人体的“司令部”? 师: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师:对。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人脑这个司令部长时间进行一种紧张的工作,如长时间读书、写字、思考问题,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会感到头昏昏沉沉。师:为什么会感到头晕、头疼,头脑不那么灵活了呢?(学生回答)

师:因为脑包括大脑、小脑等,大脑分为不同区域,各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听、看、读、写、运动、皮肤感觉等分别由各个不同的区域来管。如果其中一个区域长时间进行工作,如长时间读书,分管读书的区域会怎么样呢?生:会感到很累。

师:大脑长时间工作就会疲劳。如果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就会感到头昏脑涨。因此,为了保护大脑,使大脑的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学校每天安排的课程中的各门功课是交替 ;上课40分钟就要下课休息10~15分钟,动、静是交替的。根据这个道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天中全部安排上语文课、数学课或外语课等,好不好?下课时间不休息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大脑长时间做同一种工作,分管这部分工作的区域就会疲劳。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影响身体健康。

师:功课的交替,动、静的交替,可以使分管大脑的各个部分轮流得到休息,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上课学习到下课休息,从室内到室外,由静到动,换了一种活动,姿势改变了,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得到松驰,原来静止的肌肉得到活动,因此对健康有益。现在请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不要长时间做作业或复习功课?为什么不要长时间看电视节目?(学生回答)

师:同学产回答得很好。总之,学习和休息必须兼顾,疲劳了就得休息。休息的方法很多,比如坐下来歇一会儿,躺下来睡一觉。还有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就是用另一种活动来代替原来的活动。经如,星期六或星期日,你们在家学习时间久了,可以到室外散一散步,或做一做健美操,打一会儿球等,然后再继续学习。这种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的方法,有利于达到既有益于健康又能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为了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

师:你们讲得很有道理,课文中提出了好几条很好的建议。(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学习和休息的问题有哪些认识?你过去在学习和休息的安排上,有没有不够合理的现象?今后你准备怎样改进?请同学们以前后桌子四人为一个小组,议论一下。(学生交流议论情况)

第三课 饮酒的害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喝酒的危害。

2、懂得为什么青少年儿童要禁止喝酒?

3、了解酒精与健康的关系。

4、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意识到养成不喝酒的好习惯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对饮酒危害的认识。

6、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维护和促进自己的身体发育。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喝酒对身体的害处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生活常识(经常可见到成年人饮酒),指出酒的营养价值,而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 可不可以饮酒呢?酒对少年儿童的身体有什么影响呢?

二、学习新课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饮酒过量者的状态。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与讨论。

通过提示每段资料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相关信息。

提问:为什么要养成不喝酒的好习惯?找到解释问题的突破口。

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养成不喝酒好习惯对健康的重要。

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意识到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演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如果与朋友在一起,大家都饮了酒,而我没有饮酒,别人会不会说我不是男 子汉?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养成不饮酒的好习惯,加深对酒精对人体危害问题的思考。

第四课 人体的温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温度产生及保持平衡的原因,知道人体温度标志着人的健康状况,体温不正常应及时看医生。

2、让学生掌握用体温表测体温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

掌握测量自己体温的方法、步骤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温度计)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大家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部分,过一会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实验,回答)

师:温度计的液拄比原来升高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人体是有温度的,谁能说说人体的正常温度是多少?(学生回答)师:人的体温是用什么仪器测的,怎样测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除了从口腔可以测出体温外,还可以在腋下测量。不过计算方法要稍做改变。(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腋下测体温的内容)还有一种从肛门测体温的方法,知道吗?这种方法适合什么样的人?它的计量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师:病房里的护士每天测体温吗?测几次?(学生回答)

师:这是因为人的体温在24小时里不是不变的,清晨和下午体温相差不超过 1℃。我们在自然课里曾经学习过燃烧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人为什么会有体温?(学生回答)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人体温度的平衡靠什么管理?2.体温失去平衡就意味着什么?3.发现体温过高,应该怎么办?人发烧了,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读书,议论,回答)

师:我们不但要知道一些道理,还应该学会具体的测量体温的方法。每个小组都把体温计拿出来,大家观察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体温表的操作方法:捏紧口表的上部,用力在空的地方甩两下,把水银柱里的水银甩下去,学生跟着操作)

师:检查一下水银柱顶端在不在35℃以下?(学生检查,回答)(教师用酒精棉球认真擦体温表的下端,学生跟着操作)

(教师把体温表的水银球放在舌下压紧,再用嘴唇夹住体温表,学生每组选一人跟着做,过3~5分钟取出)师:大家轮流看看他的体温是多少?如果生病了,那么由于人的体温一天中是有微小变化的,所以应在每天清晨和下午2时左右各量一次,记录下来提供给医生做诊治的参考。

大家回去以后,家里如果有体温表,可以用学到的方法练习练习,看谁把测体温的方法掌握得最好。

第五课 电磁辐射的危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电磁辐射正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而成为一个面对的问题。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3.、使学生知道如何对待电磁辐射。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知道如何对待电磁辐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和哪些电器打交道? 生:(讨论,列举,交流)

师:离开这些电器行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些电器已经不行了,离开这些电器整个时代就会倒退。电器的出现和使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电器。

二、学习新课

师:电器的大量使用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讨论,交流)

师:课文首先给我们列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电磁污染的? 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内外有关电磁污染造成对人体危害的报道? 生:(讨论,交流)

师:电磁污染造成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关专家对这些做了哪些评述? 生:(阅读,讨论,交流)

师:电磁污染和其他的细菌病毒污染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交流)师:对,电磁污染有它的特殊性,它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直接伤害人体的各个系统,也不是吃药打针就能解决问题的。为了避免电磁辐射的危害,专家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生:(讨论,交流)

师:手机是近几年出现的普及十分迅速的一种电器。你使用过吗? 生:(交流)

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我们全班同学家共有多少部手机?(师生统计)手机很小也会产生辐射吗?专家是怎么讲的? 生:(讨论,交流)

师:看来手机虽小,但负作用也不可小看,尤其它对青少年的危害可能更大,所以不主张青少年多用手机。

电磁辐射的危害虽然存在,但要求我们怎样对待?

生:(讨论,交流)

师:对,因为害怕电磁辐射就不用电器显然是不对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使用。在这方面各个国家都在重视,我们国家也在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人们的安全,如电器的许多生产数据必须控制在强制的范围以内,超标的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生产和出售等。

今后家里购买电器,必须先检查了解商品的有关说明,看是否合规定,不达标的产品坚决不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电磁辐射的危害

第六课

红十字会常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以及它有哪些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教学过程:

一、讲述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1、中国红十字会是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宗旨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工作有宣传献血,社会服务,募捐赈灾,兴办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国际、国内的寻人,助人活动。

二、介绍国际红十字会和红十字会青少年组织。

三、动员学生参加红十字会青少年组织。

四、要求学生在课后组织活动,上街为群众服务或去孤寡老人或军烈属家里帮助他们做事。

第七课 急救设备常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抢救急重伤病号员的急救设备有急救电话,救护车,医院急诊室等,并知道其用途。教学重点:

了解抢救急重伤病号员的急救设备有急救电话,救护车,医院急诊室等,并知道其用途。教学过程:

一、遇到急重伤病号员,怎样救治呢?

1、了解有哪些急救设备?

2、怎样叫救护车?

3、医院急诊室怎样接待急重病人?

4、知道还有红十字会组织。

二、问同学是否看见过家里的人打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是否见过救护车上的设备,是否因病去过急诊室,急诊室的医务人员是怎样看病,是否知道还有红十字会组织。

三、讲清在农村则依靠农村医生和乡卫生院、县医院等医疗机构。

第八课

突发事件与应对技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2.能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损失。

3.通过读新闻、模拟表演、交通安全知识抢答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4.通过本课,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消防规则,知道发生火灾后应该怎样做,平时注意怎样预防火灾。

教学过程:

一、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

1、生活中都有哪些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交流。

如:地震、雷雨、冰雹、滑坡、泥石流、落水、火灾等。

2.发生这些自然灾害时应该怎么做?

学会小组先讨论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交流:

(1)不惊慌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2)要迅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3)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安全疏散。模拟演示。

二、消防安全教育

1.发生火灾时怎么办?

(1)看火灾资料片。

(2)讨论交流。

(3)模拟演示练习

(4)主持小结:

A: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消防安全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消防安全的有关知识。

2.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火灾的预防包括哪些?

(2)易燃物品应该怎样放置?

(3)平时用电炉取暖对不对?有什么影响?

(4)蜡烛为什么要及时熄灭?

(5)年龄小的同学为什么不能自己燃放鞭炮?

(6)发生火灾时,要拨打什么报警电话?并且要说清楚什么?

(7)小学生能不能参加灭火行动?

(8)从失火的楼房内怎样逃离危险?

3.看模拟表演,议一议:

(1)表演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路上同小伙伴一起到山上玩火?

(2)议一议:

①表演中的小朋友违反了什么规定?

②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

(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谈心得体会。

4.模拟练习:

集体演示当在参加集体活动时意外发生火灾应该怎样做……

5.小结: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

消防知识我们一定要牢记,平时预防为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三、发生其余的自然灾害时该怎么做?

交流讨论。

1、演图片,找错误。

2、如何向家人或好朋友作宣传。

3、小结:要学习自救互救知识,科学救人。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教案

张春香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时《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用工具可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3课时《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4课时《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 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

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

媒体:播放“斜面” 视频。

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

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 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

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 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

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

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

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

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第5课时《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第二单元

第6课时《珍贵的淡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水资源的含义,分析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相应措施,理解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比较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地区差异;能运用图表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能根据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并提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情感目标:通过身边用水现状和节水方法的调查,增强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水资源危机的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河流径流变化与补给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案例分析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谈天说地”主题:家庭用水调查与节水措施(1)、调查统计班级内同学家庭的月用水量及水费,并算出人均用水量和水费(2)、询问其中节水家庭的节水措施(3)、设计几条节约用水的标语

2、课题引入

观看投影片:干旱地区、水体污染的图片

学生感悟:说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教师归纳并板书: 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稀少、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水体污染、浪费严重、需水量加大、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

3、难点分析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4、案例分析

(1)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通过连线题的形式归纳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2)“谈天说地”

请课前安排的两位同学展示班机同学家庭用水调查的结果。(3)案例分析

提供小课题:黄河断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海地区缺水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学生分析:选择以上的案例进行分析。

5、专题小结

利用学生设计的标语,增强节约、保护淡水资源的意识。

第7课时《宝贵的耕地》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交流:小组交流,认识使用红砖作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 视频。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四、课堂小结。

第8课时《保护生物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搜集数据——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二、情景:在自然保护区里,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正在吃着竹子。波波说:“大熊猫真可爱,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讨论:通过阅读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等事例,讨论野生动植物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小结:

三、活动: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问题: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什么样的区域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呢? 引导: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国各地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相继建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活动:对我们居住的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没有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四、课堂小结。

第9课时《矿产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能力培养目标

1.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特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问题:工人为什么要开采矿石?这些矿石有什么用途?

二、活动一: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钢铁是从哪里来的?出示课本图(常见的铁矿石)。

引导:铁矿石是金属矿产中最普通的一种。我们以铁矿石的提炼为例,一起来了解金属材料是从何而来的。

三、活动二:全身是宝的石油 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矿石能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除此之外,有一些能源矿产,如石油,还能提炼出一些能源物质。

讨论:为什么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它有什么用途?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石油的重要作用。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石油。

四、拓展:石油来自哪里? 出示课本图片。

介绍: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

五、活动三: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导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活动:算一算,能源矿产还能开采多少年。媒体播放“珍惜矿产资源” 视频。

讨论: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拓展: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第10课时《海洋宝库》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能力培养

1.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情景引入

问题:大小渔船全都停靠在海港里。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原来现在正值休渔期。在休渔期间,渔民不能出海捕鱼。思考:为什么要设休渔期呢?

二、活动一:为什么要休渔?

休渔期就是禁渔期。人们根据海洋鱼类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季节等特点,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比如渤海湾近几年一般是6月15日~8月16日为休渔期。

讨论:休渔期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

小结:经过了休渔期后,鱼的体重大大增加。另外,单网捕鱼量比以前大增。拓展:人们还采取了哪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

三、活动二:海洋里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小结: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讨论:海水里有没有其他值得利用的资源?

四、拓展:向海洋要宝 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但目前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来,人类总有一天会更广泛地、更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宝藏。问题: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情境吗?把你的想象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第11课时《太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资料整理——分析讨论——归纳体会 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和排列顺序。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我们能透过蔚蓝的天空,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媒体播放“太阳系” 视频。思考:说说大家知道的太空知识。

二、问题:

1、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哪颗行星的体积最大?其他的行星有多大?

3、讨论:

4、活动:小组活动。制作行星的模型卡片。体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交流:认识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大小及排列顺序。

拓展: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

三、课堂小结。

第12课时《银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知道地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理解光年的概念。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

银河系的相关资料;银河系的视频和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情景引入,晴朗的夏夜,我们在空中常常看到一条光带。这条光带就是银河,它是由许多颗恒星组成的。

问题:银河与我们太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1、问题:银河系有多大?我们身处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

2、思考:从书中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整理数据,思考银河系的问题。

3、讨论:银河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

4、媒体:播放“神秘的银河系” 视频。

5、交流:明确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以及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6、讨论:感受和想象银河系的大小。

三、阅读资料:河外星系

1、学生自行阅读资料

2、讨论:什么是河外星系?什么是总星系?宇宙是无限的吗?

3、归纳:宇宙的无限

四、课堂小结。

第13课时《观天认星》 内容标准: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星座,懂得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描述比较抽象的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阅读观察—观测绘图—观测记录—制定计划 重点难点

学习观测星座的方法,完成星座的观测报告,制定观测四季星座计划。教学准备

春季星图;星座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媒体出示星空的图片。

2、我们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都是一样的吗?

二、活动一:看星图

1、媒体出示天空区域的图片。

2、为了便于认识星空,古人依据天空中一些明亮恒星形成的图案,结合神话传说,将整个天空划分成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

3、在春季星空中有哪些显著星座呢?

4、分小组在春季星空图中寻找代表星座,在星图中圈出来,并填写在记录单中。

5、交流:分小组汇报各自的观察和思考结果,交流活动体会。认识每个星座的外形特点。拓展:天空中星座与什么神话传说有关?

三、活动二:春季星座观测

1、在实际观测时,如何在星空中找到春季的主要星座呢?

2、活动:分小组思考实地观测的方法。

3、交流:各小组交流各组讨论的方法。

4、如何通过北斗星寻找北极星呢?

5、引导学生思考观星时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观星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制作观测表格?

四、活动三:观测星座

1、出示撰写得较好的观测报告。

2、出示四季星图图片。每个季节天空中的星座是不同的,每个季节里都有代表星座。

3、长期观测星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长期观测四季星座,我们该如何观测呢?

4、讨论:根据上节课的实际观测经验,讨论长期观测方案。

5、交流: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制作长期观星计划。

6、分小组修改观测计划。

五、课堂小结。

第14课时《探索宇宙》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2.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改进而深化和拓展。3.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4.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规律—想象推测 重点难点

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及意义。教学准备

人类探索宇宙历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间科学的应用等相关文字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情景引入,出示浩瀚宇宙的图片。

2、银河系那么大,人类是怎样了解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2、播放“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视频。

二、活动一:月球的“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1、导入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个?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的卫星。人类很早便开始观察月球。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不同角度的照片,甚至还登上了月球。

2、人类是怎样揭开月球的“面纱”呢?

3、交流:学生交流各小组的整理结果。

4、从整个探月历程来看,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测工具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三、活动二: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1、大家知道什么是空间科学吗?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品或设施是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

4、学生互相质疑。

5、思考未来人类能发展出哪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

四、活动三:联络外星生物

1、人类一直在宇宙其他星球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2、这些图片是天文工作者尝试与外星高智能生物进行联络的信息。大家能读懂这些信息吗?你会用什么方式向外星人发出信息呢?

3、用图画或其他形式设计与外星生物联系的方法,并填写在记录单中。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方式,并说出理由。拓展:外星人会是什么模样呢?一定长着眼睛吗?

五、课堂小结。

下载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 固关镇民族小学 赵莉 第1单元 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上生物的由来。 2. 通过对四个时期化石的比较,分析地......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学科的教学开展,需要教师们进行相关教案的制定。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人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上期已......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

    六年级第五课科学教案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六年级科学的第五课,这节课的是一节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织,指导学生的进行活动探究。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定滑轮和动滑轮》......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 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

    六年级科学教案[合集五篇]

    一、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