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五篇范例]

时间:2022-06-05 01: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送别》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送别》教案》。

第一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7)辞()下()尽()唯()(8)感情诵读古诗

二、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这一对相知相惜的忘年交,今天就要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几多离愁几分不舍,纵有万语千言,全化作无语凝噎。文中哪一词准确表达了两人不忍分离之情的?(依依惜别)板书

1.划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ppt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有意”还可换成“故意、刻意”,离别太伤感,谁都不愿先提起。Ppt

凭窗而立,李白仰望蓝天白云,故作潇洒,笑道:“

---------------------”,扶栏远眺,孟浩然指点江景,强颜欢笑,回道:“--”。。。。。。

人生自古伤离别。分别在即,可谁都不愿先说“再见”,心中万般眷恋,多希望美好的时光能再长久些啊。感情朗读。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Ppt

如果春水有情,一定会捎去-----------------------------;如果清风有意,一定会送上-----------------------。ppt 小结: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板书:动作体现

那么,除了用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来表达的呢?相信同学的慧眼,一定能发现藏在课文中的秘密。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板书:对话体现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对话,说说你的想法。

指导:兄长,可见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关系亲密。老师,对孟夫子的崇敬。

人品令人敬仰,可见孟夫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诗篇誉满天下,说明孟夫子才华横溢。在李白心中,孟夫子不仅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兄长,更是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老师。暂时,是说还有希望再见面。滔滔长江水是两人深厚友谊的见证,山无棱,天地合,海枯石烂,乃敢与君绝。赠孟浩然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相识相知,怀一颗超凡脱俗之心,云游四海,饮酒唱和、也曾隐居山林,回归故园,但最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思想与情感的和谐一致。《赠孟浩然》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分角色朗读

小结:作者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达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法,文中还有一种手法也很巧妙地传递感情。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板书:摹景体现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一切景语皆情语。Ppt 言由心生,情由景生,杨柳依依,那是----------------;沙鸥点点,那是----------------------------长江岸边,一对离人,两行热泪,夹杂多少无奈,满怀多少惆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三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古人分别,充满诗情画意,有踏歌送别ppt《赠汪伦》,折柳送别《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

把酒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如果说之前我们领略的是长江岸边的“景美”,那么现在感受到的则是友人之间的“情美”。板书 情美

自古以来,离愁别恨往往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幸亏鸿雁有心,可以传递友情,这不,一个月后,身在扬州的孟浩然收到了李白的信,信里会写些什么呢?请拿起手中的笔,铺开信纸,化身李白,表一表心中之情吧。

注意写信的格式。虽然分隔两地,但隔不断的是深深的祝福。板书 深深祝福 “人美”

Ppt 聚也依依,散也依依,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无论时光如何改变,愿真诚永远相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愿美好永留心田;无论眼前还是天边,愿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距离是近是远,愿朋友永远不变!

四、作业

1、课文景美,情美,人美,课后小组内排演课本剧。

2、研读李白,孟浩然的诗篇,品味诗人超凡脱俗的风骨。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景美

风景如画

动作

情美

依依惜别

语言 人美 深深祝福 摹景

第三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能揣摩表情达意的词句,适度开发课程资源,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2.能在朗读中想象并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文包诗”课文的作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在离别之际李白吟诵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自读)(提前板书: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一)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出示自读要求)

(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 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认真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是啊,在这相聚的最后时刻,他们谁也不愿提起分别的话题,都把依依惜别之情深藏心底。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出示语句)(板书:依依惜别)(交流看法后,指导朗读)

2.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出示句子,齐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出示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学生交流)

3.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板书:把酒话别)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采取多种方法朗读,体会感悟)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人有情,景也通情,只见岸边(出示语句:岸边杨柳依依……),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三、学诗解意,想象意境。

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出示古诗),学生自读。(板书:吟诗作别)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读读诗句,再回过头去读读课文,你能读出诗的一、二两行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诗的三、四两行呢?(配乐朗读古诗)

四、围绕送别,拓展延伸

1. 自古以来,送别是诗人吟诵的主题,而李白更是一个非常重友情的人,除这首送别诗之外,还写了其他几首流传至今的送别诗《赠汪伦》、《送友人》、《渡荆门送别》(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后交流)

2.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们总是在聚散中生活着,聚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因而,还有很多古诗也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老师在此向同学们推荐几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诗的题目:《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一下。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李白 把酒话别 孟浩然

吟诗作别 教学设计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二、强化朗读,升华情感。

学习本文,采用采用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诗文对照,想象意境。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第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

课前热身:欣赏歌曲《烟花三月》

一、深情导入,渲染情境

1.一曲新词酒一樽,烟花三月送君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千古一别黄鹤楼。一首柔美清丽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1300年前那烟花三月的黄鹤楼上,那离别时淡淡的忧伤,轻轻划过我们的心房。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的殿堂,去感受大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黄鹤楼送别。

2、请同学们竖起你的食指,让我们用一颗安静的心,写下课题。(学生书空)

(1)师板演课题 “黄”字的一竖起支柱作用,应该写得挺直而有力;左右结构的“鹤”字要紧凑而不松散;楼字要注意左右穿插避让。“别”字的短竖要偏上些。

(2)齐读课题。

3、读得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老师奖励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字画,大家猜猜它是个什么字?

你为什么猜它是这个字呢?有意思!这位同学你又怎么猜它是“别”字呢?(它的右边像一把刀,左边像挂着的钟,还像挂着一块肉!“分别”就像拿着刀割肉一样疼!)

4、分别的感觉很心痛,很伤感,带着这种伤感的语气再来读课题。

5、“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落泪,他们有的用唱歌表达内心的情感,有的用吟诗抒发情怀。本文就是一篇文包诗,里面藏着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呢!

二、自读古诗,初入文境

1、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听老师读一读,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生字,听清它们的读音。师配乐范读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3、指名读诗。谁愿意来读一下?

(读诗,不仅要音准,而且要注意节奏。吟诗要慢点,才能吟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4、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能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三、检查自学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书的样子都很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沉下心来投入进去,字音读准了吗?愿意接受老师的考验吗?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誉满天下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1、检查生字词

1)有谁愿意读一下

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读书的方法:一组词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它,用心想一想,就能看到描写的画面。不信试不试?

2)再点一生读。你能从词语里看到什么?

大家读得真是如诗如画,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3)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我请两位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提个要求:读出不同来,让我们听到故事看到画面。

4)两个学生站起来读。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2、。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2)有没有同学能完整地说一遍?(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

其实课文有一小节已为我们概括了故事的内容,你发现了吗?

3、出示并指名读第一节。这小节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思考?(1)暮春:即春末、晚春的意思。

为什么暮春就是晚春呢?请看看它的字形。古字为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傍晚。现在加上日,更突出了时间已晚。

春天快结束,称为“暮春”,秋天快结束,称为暮秋,生命快结束了——暮年。(2)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3)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食字旁。那是跟什么有关?是吃饭。

古人设宴可不是简单的设,而是还要„„喝酒。文中哪里体现了这些?(李白举杯)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字,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饯行就是设下酒食送行。

过渡:李白是怎么为他饯行的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4、指名读第二节。

【看图理解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黄鹤楼不是“天下江山第一楼”。它的屋檐屋角都向上翘起,仿佛一只只展翅欲翔的仙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5.第三小节。

过渡:情难舍,口难开,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1)第三小节主要是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你们想怎么读?(分角色)(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一组分角色读。

相机纠正读音:注意读音“您”(再读李白的话)。友谊的谊读第四声。(3)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

5、导读第四节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只见——白帆……而李白……(1)李白舍得孟浩然走吗?不舍得。所以他长时间在江边站着,哪些一个词告诉了我们?伫立。他站在江目不转睛地看着,就是——凝视。(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生写词语)

6、第 5 节:不忍别,终须别。江水东流,白帆远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

指名读。脍炙人口: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大家看,脍字左边是个月字旁,那它和什么有关呢?(肉)脍就是切得很细的肉,炙呢?上面是什么?一个横放的月字,还是和肉有关,下面是火在烤,这个字就是烤肉的意思。切得很细的肉、烤肉等美味当然人人爱吃。现在这个词也用来比喻好的诗文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黄鹤楼送……》

7、小结:同学们,品一首诗就像品酒,品茶,愈品愈醇,对于这首诗的意思,诗中蕴含的情感,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味探讨。下面我们来学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1、谁能告诉老师,写好字的第一步要干什么?

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笔画要写稳,中间的日要写在横中线上。

2、同学们,他所说的观察,就是读帖。读帖,要读什么呢?读字形,读字的结构安排,读字的笔画怎样书写。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字的字帖,专心致志,看能读出什么,读懂什么。

3、交流:

暮:写的时候,中间有很多横,写的时候,横要均匀而紧凑。草字头写得扁一点,下面的日写得瘦长一点。

4、这就叫读帖。读帖就好比读书,我们只有读得懂,看得清,才能够印象深,写得清,记得牢。跟老师一起写。先写草字头,下面日要写得扁一些,撇捺要伸展,日要瘦长。

5、我们写好字的第二步叫描红,描红就一个要求,描红要一笔到位。

6、我们写好字的第三步,叫临帖。临帖要求: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心中有字,手下才能写好字!先看字帖里的样字,看清楚了我们再写。写完之后接着对照,看写得像不像,哪儿不像,找出问题,写第二遍时改正过来,争取一遍写得比一遍好。师巡视,指导。

7、这位同学把刚才读帖时交流的问题都注意到了,他写得很认真。掌声送给他。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课文的生字词还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古诗我们也熟读成诵。今天的作业就是按照我们课上的要求,把字练好。熟读课文,去体会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五篇:《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下载《黄鹤楼送别》教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送别》教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

    《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1 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用一个故事再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诗话互照,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故事是古诗......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