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小学科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
为了更好完成本学期科学教学任务,进一步落实线上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使“线上—线下教学”更加有效衔接,特制定实验小学科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
一、网课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说明
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开展线上授课活动,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学生教学任务的落实。但线上学习因为学生本身自律性的差异,合作探究没法实施,没有经过探究的实验却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探究的结果,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任务落实。“线上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实验教学不充分,受网络教学环境的限制,以及疫情期间师生准备实验材料面临一定的困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更显薄弱。受“线上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与学生不能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反馈与指导,教师责任心及跟进的程度、家长监督力度、学生自律情况等影响,不同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均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业反馈不够全面作业批改效率比较低。
(二)网课基本情况表
年级
单元(领域)
主要内容
三年级
1.太阳、地球和月球
2.物体的运动
3.动物的一生
1.会描述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会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会描述月球表现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会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2.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能举例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和特征。在制作过山车模型的过程中及完成后能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3.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同。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动物和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四年级
1.“电”
2.“新的生命”
3.“食物”
4.“岩石和矿物”
1.“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体验静电,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组装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会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导体绝缘体以及暗盒里面的连接。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人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3.“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4.“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初步形成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
五年级
1.:五上“运动和力”单元拓展
2.“时间的测量”单元第1-6课
3.“沉和浮”单元
4.“地球的运动”单元
1.以运动和力单元中的重力、弹力、反冲力为核心概念,运用这些力,进行设计、制件、改进的STEM拓展课。
2.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时间可以借助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来计量;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计时工具越来越清确;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进行改进。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地球在自转,也在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六年级
1.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3.第三单元《宇宙》1-5课时
1.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2.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变化,即产生了新物质。
3.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4.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那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新物质的依据。
5.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了;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6.通过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等模拟实验,建太阳系模型活动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
7.第一部分是“对垃圾的研究”。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由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8.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育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荫,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改善环境。
二、教学衔接建议
(一)多形式进行学情研判,分层补齐知识短板
1.复学前,利用问卷星等设置问卷,细化科学概念,全面研判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了解学生动手实验参与及完成的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设计教学,对于个别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切的方式,两周之内完成梳理。
2.复学后,各班科任教师要借助学校统一组织的达标测试(或者自己组织安排的各单元测评),全面分析每一小题,利用测试结果,查漏补缺,发挥同伴互助,引入小老师机制,分层对待,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
3.按照教材目标要求,对学习过的内容按每单元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与回顾,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或教师引导整理,及时查漏补缺。
(二)多渠道提供实验机会,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基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宅家时的动手实验情况了解,对于受条件及材料等限制,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做的实验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必须提供实验机会。
2.科任教师科研利用中午等课间时间,开放学校实验室,有序设置实验内容,让部分学生能亲历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多平台构建评价体系,分支促进共同发展
1.各科任教师要制订复学后课堂的评价标准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同一要求,人人评价。
2.基于学情研判,各科学教师可以制订不同类学生的近期小目标,对于目标的达成给予及时的评价。
3.建立家校一致性的评价机制,与家长共同合力,发挥家长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课内课外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发展。
教务处
二、教学衔接建议
(一)多形式进行学情研判,分层补齐知识短板
1.复学前,利用问卷星等设置问卷,细化科学概念,全面研判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了解学生动手实验参与及完成的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设计教学,对于个别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切的方式,两周之内完成梳理。
2.复学后,各班科任教师要借助学校统一组织的达标测试(或者自己组织安排的各单元测评),全面分析每一小题,利用测试结果,查漏补缺,发挥同伴互助,引入小老师机制,分层对待,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
3.按照教材目标要求,对学习过的内容按每单元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与回顾,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或教师引导整理,及时查漏补缺。
(二)多渠道提供实验机会,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基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宅家时的动手实验情况了解,对于受条件及材料等限制,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做的实验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必须提供实验机会。
2.科任教师科研利用中午等课间时间,开放学校实验室,有序设置实验内容,让部分学生能亲历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多平台构建评价体系,分支促进共同发展
1.各科任教师要制订复学后课堂的评价标准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同一要求,人人评价。
2.基于学情研判,各科学教师可以制订不同类学生的近期小目标,对于目标的达成给予及时的评价。
3.建立家校一致性的评价机制,与家长共同合力,发挥家长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课内课外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发展。
二、教学衔接建议
(一)多形式进行学情研判,分层补齐知识短板
1.复学前,利用问卷星等设置问卷,细化科学概念,全面研判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了解学生动手实验参与及完成的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设计教学,对于个别的问题,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切的方式,两周之内完成梳理。
2.复学后,各班科任教师要借助学校统一组织的达标测试(或者自己组织安排的各单元测评),全面分析每一小题,利用测试结果,查漏补缺,发挥同伴互助,引入小老师机制,分层对待,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
3.按照教材目标要求,对学习过的内容按每单元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与回顾,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或教师引导整理,及时查漏补缺。
(二)多渠道提供实验机会,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基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宅家时的动手实验情况了解,对于受条件及材料等限制,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做的实验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必须提供实验机会。
2.科任教师科研利用中午等课间时间,开放学校实验室,有序设置实验内容,让部分学生能亲历实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现象,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多平台构建评价体系,分支促进共同发展
1.各科任教师要制订复学后课堂的评价标准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同一要求,人人评价。
2.基于学情研判,各科学教师可以制订不同类学生的近期小目标,对于目标的达成给予及时的评价。
3.建立家校一致性的评价机制,与家长共同合力,发挥家长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课内课外都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