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

时间:2021-10-05 08: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

第一篇: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

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三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做好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D)

(A)(B)(C)(D)

2.函数的反函数为(B)

(A)(B)

(C)(D)

3.设则.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A)(B)

(C)(D)

解:∵在中,由,得,∴,∴在中,.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B)(C)(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1.1,1.2 解三角形1.2 解三角形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2.5 考试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考试,复习期中考试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2.1,2.2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的判定及其性质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复习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3

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第二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数学网特制定高一上学期数学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计划模板。

教材分析

函数性质是函数的固有属性,是认识函数的重要手段,而函数性质可以由函数图象直观的反应出来,因此,函数各个性质的学习要从特殊的、已知的图象入手,抽象出此类函数的共同特征,并用数学语言来定义叙述。基于此,本节的概念课教学要注重引导,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习题课教学以具体技巧、方法作为辅助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函数概念重新认识之后,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简单函数的图象对函数性质进行抽象定义。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题及熟悉函数性质,还需要补充一些函数图象的知识,例如平移、二次函数图象、含绝对值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及其变形的函数图象。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要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坚持从图象中来到图象中去的原则。

教学建议

以图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概念课教学,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概念中的部分关键词要做深入讲解,用函数图象指导学生做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值、奇偶性的图形特征

(2)会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最值;会用奇偶性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

(3)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题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具体函数的图像特征入手,结合相应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转化到用数学语言形式化的建立相关概念

(2)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进行习题课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归纳

(2)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

(1)概念课:单调性2课时,最值1课时,奇偶性1课时

(2)习题课:5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 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电子交互白板。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七、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八、巩固练习(略)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1、指点思惟:

(1)跟着本质教导的深化睁开,《课程计划》提出了“教导要面向天下,面向将来,面向古代化”以及“教导必需为社会主义古代化建立效劳,必需与消费休息相分离,培育德、智、体等方面片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奇迹的建立者以及接棒人”的指点思惟以及课程理念以及变革要点。使先生把握处置社会主义古代化建立以及进一步进修古代化迷信技能所需求的数学常识以及根本技艺。其内收留包含代数、多少、三角的根本观点、纪律以及它们反应进去的思惟办法,几率、统计的开端常识,较量争论机的运用等。

(2)培育先生的逻辑思想才能、运算才能、空间设想才能,和综合使用无关数学常识剖析成绩息争决成绩的才能。使先生逐渐地学会察看、剖析、综合、比拟、笼统、归纳综合、探究以及立异的才能;使用归结、归纳以及类比的办法停止推理,并精确地、有层次地表白推理进程的才能。

(3)依据数学的学科特色,增强进修目标性的教导,进步先生进修数学的盲目心以及兴味,培育先生杰出的进修习气,脚踏实地的迷信立场,固执的进修毅力以及自力考虑、探究立异的肉体。

(4)使先生具备必定的数学视线,逐渐看法数学的迷信代价、使用代价以及文明代价,构成批驳性的思想习气,崇尚数学的感性肉体,领会数学的美学意思,了解数学中遍及存正在着的活动、变革、互相联络以及互相转化的景象,从而进一步建立辩证唯心主义以及汗青唯心主义天下不雅。

(5)学会经过搜集信息、处置数据、制造图象、剖析缘由、推出论断来处理实践成绩的思想办法以及操纵办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紧张期间,教员承当着两重义务,既要不时夯实根底,增强综合才能的培育,又要浸透无关高考的思惟办法,为三年的进修做好预备。

2、学情份析及相干办法:

高一作为肇端年级,作为从任务教导阶段迈进本质教导征程的顺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固执。他的非凡性就正在于它的超过性,抱负的期盼与学法的渐变,难度的增强与惰性的天生等等冲突抵触随同着高一重生的生长,面临新课本的咱们也是边探索边改动,建立新的教授教养理念,并落真实讲堂教授教养的各个关键,才干没有负众看。咱们要从先生的看法程度以及实践才能动身,研讨先生的心思特点,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跟尾任务,协助先生处理好从初中到高中进修办法的过渡。从高一同就留意培育先生杰出的数学思想办法,杰出的进修立场以及进修习气,以顺应高中贯通性的进修办法。详细办法以下:

(1)留意研讨先生,做好初、高中进修办法的跟尾任务。

(2)会合精神打好根底,分项打破难点.所列根底常识根据课程规范计划,着眼于根底常识与重点内收留,要充沛注重根底常识、根本技艺、根本办法的教授教养,为进一步的进修打好坚固的根底,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困难。同时应放眼高中教授教养全局,留意高考命题中的常识请求,才能请求及新趋向,如许才干兼顾布置,按部就班,使高一的数学教授教养与高中教授教养的全局无机分离。.

(3)培育先生解答考题的才能,经过例题,从方式以及内收留两方面临所学常识停止才能方面的剖析,领导先生理解数学需求哪些才能请求。

(4)让先生经过单位测验,检测本人的实践使用才能,从而实时总结经历,找出缺乏,做好充沛的预备

(5)抓好尖子生与落后生的教导任务,提早睁开数学奥竞提拔以及数学根底教导。

(6)留意使用古代化教授教养手腕辅佐数学教授教养;留意使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古代化教授教养手腕辅佐教授教养,进步讲堂服从,激起先生进修兴味。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①》必修”和“《数学④》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A版)的学习,教学辅助材料有《三维设计》和自愿订阅学习方法报部分单元练习及学法指导阅读材料。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前半期完成《数学①》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约13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14学时)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3.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约9学时)

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还将学习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有机联系。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4、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二)后半期完成《数学④》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约1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约12学时)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约8学时)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参与数学发现活动的基础上,体会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联系、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的联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变换的基本方法。

1.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三、教学常规要求及建议(要点)

根据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要求,结合本备课组实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老师们自觉执行,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不拉同行的后腿,力求各班级之间平均分的差距达到学校要求。

1、做好传、帮、带工作,达到学校教务处要求。本组新分1青年教师,中二1人、中一教师2人,高级教师4人,在学校要求参加集体听课、交流的教研活动之外,组内教师之间不定时地听随堂课并交流不少于听课总数的半。

2、集体参加组内专题备课2—3次,每次中心发言人应有发言材料准备,其他教师补充发言记录。

3、教师每周全收、批学生作业次数不低于上课总节数的五分之三(正常上课没周收改作业至少3次。

3、每节课应有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过程。

4、做好教学反思(每周至少有一次)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 | | 9月12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

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

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

1.3.2奇偶性约1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
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

小结约2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学情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高考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以发展教育的观念为指引,以学校和教导处的工作计划为指南,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导学案”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必修2,根据必修1、2设计的导学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35、36)班的数学,(35、36)班是平衡班,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较高涨,比较自觉,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数学层次并不相同,部分同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教研活动:

1、落实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的导学案与教师的集体备课设计为一体,第一、课前预习。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之前必须针对本课

题的三维目标与考纲认真备课,列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于重难点做特殊标记,并针对预习提纲给出的内容设计预习检测题,预习检测题难度不易过高,与本课题的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点有选择性的录入此处,让学生在做此部分时不能感觉太简单了也不能感觉无从下手,要有一部分题目让他能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第二,探究活动。第三、课堂检测。此处设置的题目难度深度一定比预习检测部分要更难更深。此部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做。从此处开始分“才”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尝试着做,做题慢的同学可以先不必看,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拓展延伸。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当然不排除有的同学想要挑战一下,这是提倡并且大力表扬的。第五,反思总结。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本课题从预习探究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上课时要明确重点、难点,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并且难点要解决好。课堂讲新课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最好能在1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多给时间学生练习或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2、做到课后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需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有没有要纠正与改进的?有谁的课比我还优秀?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在学案、备课笔记上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3、落实好备课电子化,为加快对试验课的理解和掌握,积极探索教改进程,建立备课组资料库,备课组成员要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收集和筛选资料存库,发挥集体智慧,在备课组会议上整理,及时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注重学案导学,编好用好导学案。

4、积极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认真改进课堂教学上的薄弱环节。注重研究教师如何讲、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积极推进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交流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

3、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扎实基础的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5、落实抓好平时的一周一限时训练,一周一综合,注重知识的渗透 6、落实竞赛辅导:主要利用下午第三节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至两次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4)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38人。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较差,整体水平不高。从上课两周来看,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还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学生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本事较差,不能正确地定位自我;所以上课效率一般,教学工作有必须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运算本事、空间想象本事,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本事;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本事。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经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本事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供给生活背景,经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基本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本事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本事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本事。

(1)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经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本事。

2、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1)经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3)经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本事。

(4)经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本事,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本事。

三、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四、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6、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8、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高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数学网高中频道整理了高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

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自觉性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学生心理不稳定,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而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含了高中数学中重要而难学的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部分,因而教学时尽可能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和规范,不随意拔高难度,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打好三基。教学时在完成市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慢速度,确保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平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断鼓励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平时测试要注重考查三基,严格控制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及格,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五、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主(教学研究以学习理论为主导、大纲教材课程标准为主体、探索教学模式为主线)和三有(教学研究要对教学实践有指导、对教学质量有促进、对教师有提高)。

2、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把我组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进集体。

3、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对新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较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较好地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4、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和高中新教材的阶段总结,加强教法的研究,注意总结和发现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争取在全国等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六、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习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基本情况分析:

1、4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5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2、4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5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3、4/5班分别为高一年级9个班中编排一个普高班和一个普高班之后的体育班,整体分析的结果是: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集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简易逻辑、映射与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3、教材重点:几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教材难点:关于集合的各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映射的概念以及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反函数、一些代数命题的证明、

5、教材关键:理解概念,熟练、牢固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采用了由浅入深、减缓坡度、分散难点,逐步展开教材内容的做法,符合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每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方法比较单一,有助于掌握每一阶段内容。

7、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为下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8、全期教材重要的内容是:集合运算、不等式解法、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求解。

3、了解命题的概念、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掌握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初步掌握反证法。

4、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图象。

6、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函数应用问题。

7、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高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习效率低。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特作以下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和(10)班的数学课。两个班整体水平都一般,成绩以中下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有很多。其中在中考成绩两个班中都存在20人以上等级分在5分以下。从而看出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当然上课效率也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降低难度。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本学期担任高一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1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还能够;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供给生活背景,经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本事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本事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本事。

(1)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经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本事。

2、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1)经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3)经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本事。

(4)经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本事,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本事。

3、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1)经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经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本事。

(3)经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本事。

(5)经过典型例题不一样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确定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团体备课,经过团体讨论,抓住教学资料的实质,构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所以,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经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构成知识体系;经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本事。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

C = {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 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 {x | 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 例1 设A = {4,5,6,8},B = {3,5,7,8},求A∪B.

例2 设集合A = {x | –1

例1解:A∪B = {4, 5, 6, 8}∪{3, 5, 7, 8} = {3, 4, 5, 6, 7, 8}.

例2解:A∪B = {x |–1

师:求并集时,两集合的相同元素如何在并集中表示.

生:遵循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师:涉及不等式型集合问题.

注意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生:在数轴上画出两集合,然后合并所有区间. 同时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学生尝试求解,老师适时适当指导,评析.

固化概念

提升能力

探究性质 ①A∪A = A, ②A∪ = A,

③A∪B = B∪A,

④ ∪B, ∪B.

老师要求学生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 自学提要:

①由两集合的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

②交集运算具有的运算性质呢?

交集的定义.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 = {x | x∈A且x∈B}

Venn图表示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 并总结交集的性质.

生:①A∩A = A;

②A∩ = ;

③A∩B = B∩A;

④A∩ ,A∩ .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

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

应用举例 例1 (1)A = {2,4,6,8,10},

B = {3,5,8,12},C = {8}.

(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例2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 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

例1 解:(1)∵A∩B = {8},

∴A∩B = C.

(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2 解:平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L2 = {点P};

(2)直线l1,l2平行可表示为

L1∩L2 =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 并集:A∪B = {x | x∈A或x∈B}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

②A∩ = ,A∪ = A,

③A∩B = B∩A,A∪B = B∪A. 学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总理→小结

老师点评、阐述 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1.1第三课时习案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思升华

备选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 = {–1,a2 + 1,a2 – 3},B = {– 4,a – 1,a + 1},且A∩B = {–2},求a的值.

【解析】法一:∵A∩B = {–2},∴–2∈B,

∴a – 1 = –2或a + 1 = –2,

解得a = –1或a = –3,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 {–2}.

当a = –3时,A = {–1,10,6},A不合要求,a = –3舍去

∴a = –1.

法二:∵A∩B = {–2},∴–2∈A,

又∵a2 + 1≥1,∴a2 – 3 = –2,

解得a =±1,

当a = 1时,A = {–1,2,–2},B = {– 4,0,2},A∩B≠{–2}.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2},∴a = –1.

例2 集合A = {x | –1

(1)若A∩B =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 = {x | 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如下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 1左侧.

∴a≤–1.

(2)如右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1和x = 1之间.

∴–1

例3 已知集合A = {x | x2 – ax + a2 – 19 = 0},B = {x | x2 – 5x + 6 = 0},C = {x | x2 + 2x – 8 = 0},求a取何实数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

【解析】B = {x | x2 – 5x + 6 = 0} = {2,3},C = {x | x2 + 2x – 8 = 0} = {2,– 4}.

由A∩B 和A∩C = 同时成立可知,3是方程x2 – ax + a2 – 19 = 0的解. 将3代入方程得a2 – 3a – 10 = 0,解得a = 5或a = –2.

当a = 5时,A = {x | x2 – 5x + 6 = 0} = {2,3},此时A∩C = {2},与题设A∩C = 相矛盾,故不适合.

当a = –2时,A = {x | x2 + 2x – 15 = 0} = {3,5},此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满足条件的实数a = –2.

例4 设集合A = {x2,2x – 1,– 4},B = {x – 5,1 – x,9},若A∩B = {9},求A∪B.

【解析】由9∈A,可得x2 = 9或2x – 1 = 9,解得x =±3或x = 5.

当x = 3时,A = {9,5,– 4},B = {–2,–2,9},B中元素违背了互异性,舍去.

当x = –3时,A = {9,–7,– 4},B = {–8,4,9},A∩B = {9}满足题意,故A∪B = {–7,– 4,–8,4,9}.

当x = 5时,A = {25,9,– 4},B = {0,– 4,9},此时A∩B = {– 4,9}与A∩B = {9}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x = –3且A∪B = {–8,– 4,4,–7,9}.

第三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高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习效率低。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特作以下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和(10)班的数学课。两个班整体水平都一般,成绩以中下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有很多。其中在中考成绩两个班中都存在20人以上等级分在5分以下。从而看出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当然上课效率也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降低难度。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二轮课改要求和“十六字方针”特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高一下学期的工作是第二册课本教学任务;

二、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2.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要求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

3.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

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创新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的一份周测练习试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安排时间讲评。

4.加强辅导工作

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个别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学困学生。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习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从初、高中衔接起认真分析学情,积极研讨,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状况:

(1)本年级共12个行政班,学生860人。在中考数学成绩满分120分的基础上,我级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对来说90分以上属于高分,绝大多数90分以下;学生数学底子薄弱,学习环节不完整,学习习惯不科学;另外,班级差异大,层次多。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高中分别实施课改教学,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衔接度远远不够,存在较大断层,我们需制定并学习衔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时适时补充一些内容,势必挤占新课的授课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课,优化每一环节,提高学习效率,探索高效课堂。

(3)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学生有的是一份执着,期望值也较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4)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散漫认识上,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任务:

本学期完成数学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两册内容。

三、教学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加强自我学习,特别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xx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学习,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集体备课,发动全组同志,确定阶段主讲人,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各班级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训练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

(5)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总结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6)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分层培养和数学基础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平行;

⑷与轴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习: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习: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习: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校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内容:必修一、必修二

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情况:本届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一学生共有20个班,分两个教学层次,每层个10个班。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课堂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方法,尽可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练习活页。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附: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至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至十四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至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七至十八周周圆与方程

第十九至二十周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3)、(4)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38人。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基础较差,整体水平不高。从上课两周来看,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还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学生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本事较差,不能正确地定位自我;所以上课效率一般,教学工作有必须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运算本事、空间想象本事,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本事;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本事。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经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职责,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本事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供给生活背景,经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基本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本事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本事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本事。

(1)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经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本事。

2、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1)经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本事。

(3)经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本事。

(4)经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本事,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本事。

三、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四、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6、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8、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高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数学网高中频道整理了高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

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自觉性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学生心理不稳定,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而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含了高中数学中重要而难学的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部分,因而教学时尽可能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和规范,不随意拔高难度,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打好三基。教学时在完成市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慢速度,确保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平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断鼓励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平时测试要注重考查三基,严格控制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及格,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五、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主(教学研究以学习理论为主导、大纲教材课程标准为主体、探索教学模式为主线)和三有(教学研究要对教学实践有指导、对教学质量有促进、对教师有提高)。

2、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把我组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进集体。

3、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对新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较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较好地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4、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和高中新教材的阶段总结,加强教法的研究,注意总结和发现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争取在全国等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六、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习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第四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学情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高考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习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习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习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习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近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平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分析

使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资料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方法及推进措施

六、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9)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0)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11)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时间安排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习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 指导思想

为了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2.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4.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 学情分析

1. 基本情况:班共人,男生人,女生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 人,后进生约人。

2.我所执教的215班均属普高班,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三 教材分析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两章: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的主要内容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弧度制、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难点是弧度制的概念、综合运用本章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及恒等式的证明周期函数的概念,函数y=Asin(x+)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平面向量主要内容是向量及其运算和解斜三角形,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是本章的重点,而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等是本章的难点。

四 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五 教学及辅导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 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 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 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 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 优、差生名单及辅导措施

1. 对于优生:学生自愿成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围绕数学竞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原有基础上,稳定班级在数学学习钟的尖子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 对于待发展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耐心细致的进行个别辅导,有问题随时解决,并多予以鼓励。在作业中体现分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七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课时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5

任意角和弧度制(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2周

5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诱导公式的探究。运用诱导公式。

第3周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5)

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及其应用与求值、化简

第4周

5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

正、余弦函数的图象(2)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正、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

第5周

5

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4)

三角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函数思想。

第6周

5

函数y=sin(+)的图象(2)、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2)

用参数思想讨论图象的变换过程。用三角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难点: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

第7周

5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反三角函数的表示

第8周

5

三角函数单元复习

知识点的复习+练习卷

第9周

5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

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及几何意义。向量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

第10周

5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会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表示向量的模与夹角。

第11周

5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2)

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12周

5

向量平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向量平移的公式

第13周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

第三章小结(1)

以11个公式为依据,推导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公式,会进行三角变换。

第14周

5

期末复习

第15周

5

期末复习

分章归纳复习+3套模拟测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习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C.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D.加强知识过关检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B.课堂练习典型化;

C.教学语言精练化

D.板书规范化。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B.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典型例题解法及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4.加强学风建设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适当安排作业,认真检查督促,加强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

四、各章节授课具体时间安排:

(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约12课时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4了解充要条件。

(基础模块第二章不等式(约12课时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模块)第三章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基础模块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幂的计算方法。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是以后学习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概念、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的意义,掌握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确定其坐标或由坐标确定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认识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的关系。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确定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

四、教学难点: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来确定点在空间内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 确定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

2. 确定一个点在一个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

3. 如何确定一个点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

例:如图,在房间(立体空间)内如何确定一个同学的头所在位置?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确定点在直线上,通过数轴需要一个数;确定点在平面内,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两个数。那么,要确定点在空间内,应该需要几个数呢?通过类比联想,容易知道需要三个数。要确定同学的头的位置,知道同学的头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

(此时学生只是意识到需要三个数,还不能从坐标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这儿要重点引导)

教师明晰: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地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只须利用x,y就可确定。为了确定不在地面内的电灯的位置,须要用第三个数表示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即需第三个坐标z.因此,只要知道电灯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例如,若这个电灯在平面xOy上的射影的两个坐标分别为4和5,到地面的距离为3,则可以用有序数组(4,5,3)确定这个电灯的位置(如图26-3)。

这样,仿照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从而确定了空间点的位置。

(二)、建立模型

1.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先由学生对空间直角坐标系予以抽象概括,然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定义。

从空间某一个定点O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点O叫作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作坐标轴,这三条坐标轴中每两条确定一个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

教师进一步明确: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若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课本中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坐标系。

(2)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画在纸上时,x轴与y轴、x轴与z轴成135,而y轴垂直于z轴,y轴和z轴的单位长度相等,但x轴上的单位长度等于y轴和z轴上的单位长度的 ,这样,三条轴上的单位长度直观上大致相等。

2.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点的坐标。

思考: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之后,教师明确:

(1)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这样,对空间任意点A,就定义了一个有序数组(x,y,z)。

(2)反之,对任意一个有序数组(x,y,z),按照刚才作图的相反顺序,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Q,R,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再分别过这些点作垂直于各自所在的坐标轴的平面,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A.

这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A (x,y,z)。

教师进一步指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任意点A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空间任意点A,作点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射影,即经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和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我们把有序数组(x,y,z)叫作点A的坐标,记为A(x,y,z)。

(三)、例 题 与 练习

1. 课本135页例1.

注意:在分析中紧扣坐标定义,强调三个步骤,第一步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移动5个单位,第二步沿与y轴平行的方向向右移动4个单位,第三步沿与z轴平行的方向向上移动6个单位(如图26-5)。

2. 课本135页例2

探究: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平面xOy,xOz,yOz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解:(1)xOy平面、xOz平面、yOz平面内的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y,0),(x,0,z),(0,y,z)。

(2)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0,0),(0,y,0),(0,0,z)。

3.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5,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为坐标原点,射线AB,AD,AA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注意:此题可以由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解:A(0,0,0),B(12,0,0),D(0,8,0),A(0,0,5),C(12,8,0),B(12,0,5),D(0,8,5),C(12,8,5)。

讨论:若以C点为原点,以射线CB,CD,CC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各顶点的坐标又是怎样的呢?

得出结论:建立不同的坐标系,所得的同一点的坐标也不同。

[练习]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点:A(0,0,3),B(1,2,3),C(2,0,4),D(-1,2,-2)。

2.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7,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B为坐标原点,射线AB,BC,BB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写出坐标平面yOz上yOz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分别写出点(1,1,1)关于各坐标轴和各个坐标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

六、评价设计

1、练习: 课本P136. 1、2、3

2、课堂作业: 课本P138. 1、2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平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习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习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习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平移2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习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9.2~9.6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

9.7~9.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

9.14~9.20

单调性与最值、

奇偶性、实习、小结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

9.21~9.27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

9.28~10.4

(9月月考国庆放假)

第6周

10.5~10.11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

10.12~10.18

幂函数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 y=x3, y=x-1, 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

10.19~10.2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第9周

10.26~11.1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

11.2~11.8

期中复习及考试

分章归纳复习+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

11.9~11.1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和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12周

11.16~11.2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第13周

11.23~11.29

函数y=Asin(wx+q)的图像

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借助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A w q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第14周

11.30~12.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单元考试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5周

12.7~12.13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乘运算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运算

第16周

12.14~12.20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德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平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求夹角、及垂直关系

第17周

12.21~12.27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莫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周

12.28~1.3

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能以两角差点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19周

1.4~1.10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期末复习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都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习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平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习

20

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四、教研课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集 合

第二周 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 指数函数

第五周 对数函数

第六周 幂函数

第七周 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 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十一周 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 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十四周 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十六周 直线与方程

第十八十九周 圆与方程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双基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2.能力培养: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思想教育:

三、进度授课计划及进度表(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高一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

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新教材(上)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有q≠1和q=1两种情形;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如在解对数函数题时,要注意“真数大于0”的隐含条件;解有关二次函数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隐含条件等。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例如,让学生议论数列与数集的联系与区别。数列与数的集合都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同一个数可以在数列中重复出现,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相同的数在数集中算作同一个元素)。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类、总结,尽可能把相关知识表格化。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情况列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列表等,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讲到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相应的内容,比较联系。让学生更清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对偶概念。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的生源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根据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练习,在新教材高一(上)P111例题2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求解通项公式方法的题目;再如数列复习参考题第12题;就是一个改造性很强的数学题,教师可以在上面做很多文章。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例如,高一(下)P26例5求证。可以从一边证到另一边,也可以作差、作商比较,还可以用分析法来证明;再如解不等式。常用的解法是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但还可以利用换元法,将无理不等式化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除此之外,亦可利用图象法求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求两图在x轴上方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最终得解。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5、辅导。辅导指两方面,培优和补差。对于数学尖子生,主要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精神和集体协作能力。具体做法:成立由三至六名学生组成的讨论组,教师负责为他们介绍高考、竞赛参考书,并定期提供学习资料和咨询、指导。下面着重谈谈补差工作。辅导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对于不能提高的同学要从平时作业及练习考试中发现问题,跟踪到人,跟踪到具体知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辅导,切忌冷饭重抄和无目标性。要及时检查辅导效果,做到学生人人知道自己存在问题(越具体越好),老师对辅导学生情况要了如指掌。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要耐心细致辅导,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提高自已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习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平行;

⑷与轴平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习: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习: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平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平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平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平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习: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活动开展情景

在我县,今年的教学主体是“有效教学”,为此,我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开的。在本学期内,我组主要开展过以下活动:

1、备课。本学期备课的形式主要是一个人备课为主,团体备课为辅。具体流程为个人备课→团体备课→个人备课,简称三级备课。

2、公开课。本学期的公开课主要是以每位教师不低于一次公开课的标准来执行的。公开课的开展形式与以往也有所不一样,以往的公开课仅有听课和评课两个环节,忽视了说课环节。但本学期却是把以往忽视了的说课环节也补上了,流程上将说课环节放在课前,构成了课前说课→听课授课→评课议课的模式。

3、课赛。本学期我组共参加过校外课赛一人次,获得三等奖一人次。校内不设课赛活动。

4、示范课。本学期我组上过示范课共计四人次,校内示范课三人次,校外示范课1人次。

5、数学竞赛。本学期我组共组织开展过数学竞赛一次,参赛学生达50余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0%。向学校申请获得专项资金710元,受益学生37人。颁发“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三人次。

6、学校文化建设。本学期我组特向学校申请宣传栏展板一块(近3平方米),在宣传和展

示我组的相关活动照片以及文件精神的同时,也在完善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7、阶段性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本学期共开展过两次这类会议。

8、其他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四人次,网络培训学习6人次。全组成员外出交流学习两次,其他派代表外出交流学习三次。

二、活动成效

1、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本学期我组教师在以团队合作及个人努力拼搏相得益彰的结合下,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再加以学校对本组的大力支持,本学期我组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2、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团队的师资力量。经过外出培训学习,网络学习以及与其他学校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不但开拓了我组教师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我组教师的专业素养。

3、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开展团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赛等活动,不但促进了我组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加强了我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4、构成了良好的竞争观念和大局意识。经过开展课赛活动和设立“优秀辅导教师”奖,在团队之间有了竞争观念,同时也经过绩效的捆绑使得组内成员有了大局意识。

三、存在问题

1、缺乏领导艺术和管理本事。在我校数学组成员中,我属最年轻的数学教师之一,自然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很多老教师心存芥蒂,这是心理隔阂问题;很难做到在对老教师十分尊重的同时又让他们对自我的主张很服从,这是本事问题,也是领导艺术问题;很难做到让年轻教师彰显个性的同时又让他们能够严格约束自我,这是沟通问题。

2、个人精力有限。本人在担任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同时还承担着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工总,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各项工作难免会出现百密而一疏的漏洞。

3、缺乏组织和管理实践经验。参加工作才一年半就开始担任这样的职务,组织管理一群比自我大的成年人,这是零起点,无从谈及组织和管理经验。唯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工作边总结,逐步积累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四、努力方向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日后改善的措施还是以人为本,尊重同事,在虚心向经验丰富异常以往从事过这方面工作的老教师请教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年轻教师的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提议,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本事,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提高自我的管理艺术和组织本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全集的意义.

2.理解补集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渗透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 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对实例的分析,发现寻找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

●教具准备

第一张:(记作1.2.2 A)

●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1.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何寻求?其个数分别是多少? 2.两个集合相等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Ⅱ.讲授新课 [师]事物都是相对的,集合中的部分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请同学们由下面的例子回答问题: 投影片:(1.2.2 A)

[生]集合B就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即为如图阴影部分

由此借助上图总结规律如下: 投影片:(1.2.2 B)

Ⅳ.课时小结

1.能熟练求解一个给定集合的补集.

2.注意一些特殊结论在以后解题中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高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数学网高中频道整理了高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希望能帮助教师授课!

本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处及教研组的计划安排来开展,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学校创建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以自主教育为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搞好本学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均衡、优质、高效原则,精诚团结,和谐创新,加强科组建设,提高高一数学备课组的整体实力;努力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学期的工作重点是继续进行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要着重抓好差生辅导和尖子生的培养,让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二、工作思路

1.在学校科研处和教务处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好全组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工作,特别是搞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推广现代教育科研成果,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2.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主动发展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教学研究要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作课、听课、评课活动以及出考卷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撰写为提高,在研究状态下理性的工作。培养本组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直线与平面平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自觉性与基本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学生心理不稳定,空间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较差,而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包含了高中数学中重要而难学的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部分,因而教学时尽可能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和规范,不随意拔高难度,努力使绝大部分学生打好三基。教学时在完成市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慢速度,确保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平时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不断鼓励和欣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平时测试要注重考查三基,严格控制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及格,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多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五、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努力做到三主(教学研究以学习理论为主导、大纲教材课程标准为主体、探索教学模式为主线)和三有(教学研究要对教学实践有指导、对教学质量有促进、对教师有提高)。

2、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把我组建设成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先进集体。

3、把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对新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较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较好地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4、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和高中新教材的阶段总结,加强教法的研究,注意总结和发现典型的教学案例,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做好资料、信息收集工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争取在全国等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六、具体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7、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习题统一、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基本情况分析:

1、4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5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2、4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5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3、4/5班分别为高一年级9个班中编排一个普高班和一个普高班之后的体育班,整体分析的结果是: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集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简易逻辑、映射与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3、教材重点:几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教材难点:关于集合的各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映射的概念以及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反函数、一些代数命题的证明、

5、教材关键:理解概念,熟练、牢固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采用了由浅入深、减缓坡度、分散难点,逐步展开教材内容的做法,符合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每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方法比较单一,有助于掌握每一阶段内容。

7、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为下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8、全期教材重要的内容是:集合运算、不等式解法、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求解。

3、了解命题的概念、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掌握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初步掌握反证法。

4、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图象。

6、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函数应用问题。

7、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上学期教学回顾

高一共四个教学班,共计160余人。杨文国带高一(一)班,高一(二)班;张忠杰带高一(三)班和高一(四)班。其中各班期末八校联考的成绩分别为:50.6分,32.8分,27.2分,34.5分,总平36.9分。学期中途因张忠杰离开学校导致频繁更换老师,(三)班、(四)班的成绩因而受到影响。期末由王山任(三)班、(四)班的数学老师。

上学期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落实环节上做得不太扎实,这将是本学期重点改进的地方。

二、本学期的措施及打算

1.一周学习早知道。明确目标更能确定努力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给出一周的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和过关要求。不仅老师要做到对所教内容清楚明了,也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每周学习目标清晰化。

2.落实每周测试过关制。周测内容与一周学习目标及一周的讲授内容紧密相连。未尽力而又没有过关的学生将按事先说明的措施给予处罚。以便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平时作业,重视一周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每周学习过程精细化。 3.根据学生学力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培优补差。

三、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学习内容

目标要求

1.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第1至3节

周期,角的推广及表示,弧度制及互化

2. 军训

3. 第4节:正弦函数

单位圆,正弦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五点法画图像,图像及性质。

4. 第5节:余弦函数,第6节:正切函数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图像及性质

5. 第7节:xAsiny的图像,第8节:同角的基本关系。

图像变换规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运用。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6. 第二章:平面向量:第1节至第2节

向量,有向线段,向量的长及相等、平行、共线、单位向量等概念,向量的加减法运算

7. 第3节至第5节

数乘向量,基本定理,向量运算的巩固训练,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数量积的应用。

8. 第5节至第7节

数量积的应用及坐标表示,向量应用举例。习题课,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9.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1节至第2节

两角和差的公式得推导,记忆及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得来源及运用。期中复习。

10. 期中考试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11. 第三章 第3节: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试卷讲评改错,简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习题课,练习,章节复习,必修4基本测试。

12. 五一长假

13. 必修3 第一章:统计。第1节至第5节

统计的程序,统计图,统计方案设计,普查与抽样,抽样方法,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花统计图表及读统计图表,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级差,方差的意义及计算分析,

14. 第6节至第9节

样本对总本的估计及相应的数字特征的计算分析,统计实践活动,变量的相关性及例题分析,最小二乘估计。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5. 第二章:算法初步:第1节至第3节

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及设计,排序问题。

16. 第4节:几种基本语句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内容,章节复习,三角函数与算法初步过关测试。

17. 第三章:概率:第1节至第2节

频率,概率,古典概率,概率计算公式。

18. 第2节至第3节

建概率模型,互斥事件,习题课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校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内容:必修一、必修二

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情况:本届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一学生共有20个班,分两个教学层次,每层个10个班。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课堂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方法,尽可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练习活页。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附: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至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至十四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至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七至十八周周圆与方程

第十九至二十周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分析

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等概念.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注重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集合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重视使用Venn图,这有助于学生通过体会直观图示来理解抽象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集合符号越来越多,建议教学时引导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关系和符号,例如∈与?的区别.

三维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能判断给定集合间的关系,提高利用类比发现新结论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空集的含义,掌握并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加强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空集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 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2)学生画出y=2x和y=3x图象,得出函数递增速度的差异.

(3)画出y=2x和y=0.5x图象,得到底数互为倒数的指数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师:(板书学生交流结果,整理成表格.注意区分“函数性质”与“函数之间的关系”.若有学生试图说明结论的合理性,可提供机会.)大家认为底数a>1或0

[阶段小结] 指数函数y=ax(a>0且a≠1)具有以下性质:

①定义域为R.

②值域为(0, +∞).

③图象过定点(0, 1).

④非奇非偶函数.

⑤当a>1时,函数y=ax在(-∞, +∞)上单调递增;

当0

⑥函数y=ax与y=x (a>0且a≠1)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⑦指数函数y=ax与y=bx(a>b)的图象有如下关系:

x∈(-∞, 0)时,y=ax图象在y=bx图象下方;

x=0时,两图象相交;

x∈(0,+∞)时,y=ax图象在y=bx图象上方.

[意图分析]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指数函数图象的直观认识.学生观察图象,是对图形语言的理解;根据图象描述性质,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或文字语言.对函数的理解,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基础上的.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对探究较深入学生的具体研究过程的剖析,总结提升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另一方面要关注部分探究意识与能力都薄弱的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激励他们主动参与活动,让全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自主探究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相互学习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新知运用巩固深化

(方案一)(分析函数性质的用途)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师: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的基础,是运用性质的前提.值域是研究函数最值的前提.具备奇偶性的函数,可以利用对称性简化研究.指数函数过定点(0, 1),说明可以将常数1转化为指数式,即1=20=30=…那么函数单调性有什么用呢?

生:可以求最值,可以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

师:那你能举出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比大小的例子吗?(提示:既然是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那应该有指数式.)

生:(举例并判断大小.)

师:你考察了哪个指数函数?怎么想到的?(规范表述)

师:以往我们计算出幂的值来比大小,现在我们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用计算就可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出示例1)

(方案二)

师:现在我们了解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它们有什么用处呢?

师:(口述并板书)你能比较32与33的大小吗?

生:直接计算比较.

师:那比较30.2与30.3的大小呢?能不能不计算呢?

生:利用函数y=3x的单调性.

师:能具体说明吗?(引导学生规范表达)我们再试一试.

(出示例1)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①1.52.5,1.53.2;②0.5_1.2,0.5_1.5;③1.50.3,0.81.2.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指数函数性质.对于 32与33的大小比较,学生更可能计算出幂的值直接比较.变式后,学生可能作差或作商比较,转化为比较30.1与1的大小,进而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也可能直接运用单调性.初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注重题意理解,扩大知识迁移,感悟解题方法,达到对新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板演,教师组织学生点评.

[教学预设] ①②两题,学生能运用指数函数单调性解决.②题学生可能得到错误答案,教师可组织相互点评,规范表达,正确运用性质.③学生可能运用不同方法,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并在具体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方法.

师:(引导学生规范表达)你考察了哪个指数函数?根据函数的什么性质?

师:(对③的引导)你考虑利用哪个函数?是y=1.5x还是y=0.8x?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关联?(引导学生画出图象,从形上提示:图象有什么关联?)

生:它们都过点(0, 1).

师:也就是说,可以将1转化为指数形式,即1=1.50=0.80.那接下来呢?

生:比较1.50.3,0.81.2和1的大小.

师:我们找到了一个比大小的中间量.以往我们计算出幂的值来比大小,现在我们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用计算就可以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例2】

①已知3x≥30.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②已知0.2x<2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指数函数单调性的逆用,同时考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4.概括知识总结方法

〖问题4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学会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内容,深化认知.开放式小结,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师生活动]学生发言总结,交流所得.

[教学预设]

通过本节课对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知识和方法:

①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②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师:回顾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怎样研究指数函数的?

生:先确定研究的内容: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和其它性质.

生:然后从几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开始,画出图象,列出性质,最后得到一般情况.

师: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研究指数函数的方法,也是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今后我们还会运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新的函数.

[意图分析]课堂总结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应让学生在知识、方法和策略上多层次地整理,促进学生理解所用学习方法的合理性与普遍性,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

5.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1)感受理解:课本第54页,习题2.2(2):1,2,3,4;

(2)思考运用:运用今天的研究方法,你还能得到指数函数的其它性质吗?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感受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思考运用”提供学生运用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自主研究的机会.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9.1-9.7

1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基本运算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难点:理解概念

9.8-9.14

2

5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9.15-9.21

3

5

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9.22-9.28

4

3

本章复习、测试

9.29-10.5

5

国庆放假

10.6-10.12

6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10.13-10.19

7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10.20-10.26

8

5

幂函数,复习、测试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y=x3,y=x-1,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10.27-11.2

9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11.3-11.9

10

期中复习及考试

11.10-11.16

11

5

讲评试卷

分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17-11.23

12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1.24-11.30

13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象,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12.1-12.7

14

5

函数

的图象,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了解函数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观察参数对图象的影响。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2.8-12.14

15

5

复习、测试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的分析,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12.15-12.21

16

5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数乘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向量的基本定理、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12.22-12.28

17

5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本章复习、测试

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会进行数量积的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用向量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12.29-1.4

18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5-1.11

19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期末复习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进行知识的梳理。

1.12-1.18

20

复习及期未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景分析

本学期担任高一森林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共有6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好,学习目标明确、勤奋、主动,学习动力足,少数同学质疑“学习是否有用”;另外,少数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提高,必须要引导他们,摆正学习态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进取性,还要不断的鼓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由数学活动、故事等等,经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供给生活背景,经过动手建立几何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4、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5、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6、经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7、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本事。

8、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的资料主要有集合,函数和空间几何体,这些都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其中函数更是高中数学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其他资料的必备基础,空间几何是高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上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空间想象本事的培养及自学本事的逐步构成。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是接受、记忆、模仿、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操作、阅读自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必修1,第一章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是数学的基本和重要语言之一,在数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用集合及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因此集合语言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它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主要是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类比实数间的关系,来进行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它也是后续学习集合运算的知识储备,因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年龄特点】:

假设本次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求知欲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能够很好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认知优点】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初步掌握了集合的三种表示法,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习难点】

但是,本节课这种类比实数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这种类比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子集、V图、真子集、空集的概念。

2. 掌握用数学符号语言以及V图语言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3. 能够区分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类比、观察、

分析、归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形、符号所带来的魅力。

2.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数学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集合间基本关系。

难点:

类比实数间的关系研究集合间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

PPT辅助教学

七、教法、学法

? 教法:

探究式教学、讲练式教学

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类比实数间关系,来研究集合间的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 学法:

自主探究、类比学习、合作交流

教师的“教”其本质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类比学习,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集合的知识。

八、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详细过程

1..回顾就知,引出新知

问题一:实数间有相等、不等的关系,例如5=5,3﹤7,那么集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二:大家来仔细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集合间的关系吗?

(1)A={1,2,3},B={1,2,3,4,5};

(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集合;

(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例子后,得出结论,在(1)中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教师总结,这时我们说集合A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2)中的集合也是这种关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B(B?A),读作A含于B或者B包含A.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的曲线内部代表集合,这样上述集合A与集合B的包含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问题三:你能举出几个集合,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自己举出些例子,并加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问题四:对于题目中的第3小题中的集合,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生活动1】:在(3)由于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集合C,D都是所有等腰三角形的集合,集合C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的元素 ,同时集合D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C的元素,因此集合C与集合D相等,记作:C=D。

用集合的概念对相等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果集合A是集合B 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 相等,记作A=B。

强调: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 且x?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师生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以(1)为例,指出A?B,但4∈B, 4?A,教师总结所以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师生活动】?,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4.思维拓展,讨论新知

问题六: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具体例子来说明

【师生活动1】:学生以(1)为例{1,2}?A,2∈A,说明前者是集合之间的关系,后者是

问题七:经过以上集合之间关系的学习,你有什么结论?

【师生活动】: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1)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5.练习反馈,培养能力

例1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真子集

例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a_{a,b,c}

(2){0,1}_N

(3){2,1}_{X∣X2-3X+2=0}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 知识上:

能力上:

情感上:

作业:必做题:P8,3

思考题:实数间有运算,那集合呢?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学反思

下载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用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指导思想:(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指导思想:(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习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

    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1 一、基本情况分析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一)情意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学期教学计划1 一 设计思想: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