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19-05-11 21:2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第一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校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内容:必修

一、必修二,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情况:本届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一学生共有20个班,分两个教学层次,每层个10个班。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课堂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方法,尽可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练习活页。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附: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 集 合

第二周 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周 指数函数 第五周 对数函数 第六周 幂函数 第七周 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 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十一周 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 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十四周 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十六周 直线与方程 第十七---十八周周 圆与方程 第十九---二十周 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备课组

2016-9-1

第二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2010年秋季起,辽宁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经实行5个年头,我校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与旧教材作一比较,发现本套教材是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优良传统和基础上积极创新,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我校虽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大,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期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教学任务与目的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四:教学措施和活动

1.加强集体备课与个人学习,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养成解数学题的习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3、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规策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要深刻理解领悟新教材的立意进行教学,而不要盲目地加深难度。

五.教学时间大致安排

集合与函数概念 13 基本初等函数 15 函数的应用 8 空间几何体 8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0 直线与方程 9 圆与方程 9

第三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我校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四篇:2012——2013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2012—2013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备课组(讨论稿)

一:学期教学:

第一学期大约20周(校历还没有发)左右的时间,分成两个学段。计划两个模块的教学:第一学段必修一,第二学段必修二

二:第一学段教学(大约10周左右,每周5节课)

第一周(9、3—

9、9)

完成1.1 集合(建议:初高中衔接一节+三小节内容+一节习题课)第二周(9、10—

9、16)

完成1.2函数及其表示(4节课包括习题处理及周末自主性学习材料处理)及

1.3.1单调性与最值(课本一节)

第三周(9、17—

9、23)

完成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9、24—

9、29)(可能开运动会)

完成2.1指数函数(4节)及自主性学习材料处理(1节)

第五周(国庆放假休息)

第六周(10.8——10.14)

国庆作业讲解(1节)及完成2.2对数函数(4节)

第七周(10.15—10.21)

完成2.3幂函数(2节)及自主性学习材料处理(1节)、完成3.1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10.22—10.28)

完成3.2 函数的模型及其应用及自主性学习材料处理(总共用课时35节左右,与教参计划36节基本相符)

第九,十周必修一复习与考试(复习时间大约一周,如有时间可以考虑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教学)

三:1,关于初高中衔接一节可以参考新高一发的材料。重点内容: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三个二次的联系及简单应用,只涉及解法,不要涉及参数及过难问题。

2,必修一是高中数学的开始模块,也是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学习的模块,要小步走,勤回头,培养学生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

3,关于自主性学习材料,要注意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全面,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过难,不能过易。

第五篇: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内 容

重 点、难 点

第1周

9.2~9.6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理解概念

第2周

9.7~9.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第3周

9.14~9.20

单调性与最值、

奇偶性、实习、小结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第4周

9.21~9.27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第5周

9.28~10.4

(9月月考国庆放假)

第6周

10.5~10.11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第7周

10.12~10.18

幂函数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 y=x3, y=x-1, 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第8周

10.19~10.2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第9周

10.26~11.1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第10周

11.2~11.8

期中复习及考试

分章归纳复习+1套模拟测试

第11周

11.9~11.1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和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12周

11.16~11.2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借助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第13周

11.23~11.29

函数y=Asin(wx+q)的图像

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借助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A w q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第14周

11.30~12.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单元考试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5周

12.7~12.13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乘运算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及数乘运算

第16周

12.14~12.20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德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平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求夹角、及垂直关系

第17周

12.21~12.27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莫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是一种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的工具,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8周

12.28~1.3

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能以两角差点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点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19周

1.4~1.10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期末复习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基本情况分析:

1、4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5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2、4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5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3、4/5班分别为高一年级9个班中编排一个普高班和一个普高班之后的体育班,整体分析的结果是: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集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简易逻辑、映射与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3、教材重点:几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教材难点:关于集合的各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映射的概念以及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反函数、一些代数命题的证明、

5、教材关键:理解概念,熟练、牢固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采用了由浅入深、减缓坡度、分散难点,逐步展开教材内容的做法,符合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每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方法比较单一,有助于掌握每一阶段内容。

7、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为下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8、全期教材重要的内容是:集合运算、不等式解法、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求解。

3、了解命题的概念、逻辑联结词的含义,掌握四种命题及其关系,掌握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初步掌握反证法。

4、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掌握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5、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与图象的对称性的关系描绘图象。

6、掌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和性质,并会解简单的函数应用问题。

7、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难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 s内骑车行进了 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 ,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由学生讨论,(教师可提示p=w可看成p=w1)总结,即可得出:p=w, s=a2, a=s , v=t-1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 是自变量, 是常数。 1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 结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都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研究的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从它们的解析式看有如下区别: 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对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例1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 y= ②y=2x2 ③y=x ④y=x2+x ⑤y=-x3 ⑥ ⑦ ⑧ ⑨ (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2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3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

(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 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教师指出:幂函数y=xn中,当n=0时,其表达式y=x0=1;定义域为(-∞,0)U(0,+∞),特别强调,当x为任何非零实数时,函数的值均为1,图象是从点(0,1)出发,平行于x轴的两条射线,但点(0,1)要除外。)

例2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 ②y= ③y=x 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4上述函数①y=x ②y= ③y=x ④y=x 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引导作图可得。并加上y=x 和y=x-1图象)接下来, 在同一坐标系中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见后附图1

让学生观察图象,看单调性、以及还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性。)

教师总评:幂函数的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如果a<0,则幂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区间内,当x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趋近y轴;当x趋向于+∞,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趋近x轴。

5通过观察例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1)正偶数、(2)正奇数时,这一类函数有哪种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讲评:(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偶数时,函数都是偶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2)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奇数时,函数都是奇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

例3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 ②y=x ③y=x 。

例4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0.75 ,0.76 ;

②(-0.95) ,(-0.96) ;

③0.23 ,0.24 ;

④0.31 ,0.31

例5简单应用2:幂函数y=(m -3m-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例6简单应用2:

已知(a+1)<(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1、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幂函数的性质。

布置作业:

课本p.73 2、3、4、思考5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本学期仍然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校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授课内容:必修一、必修二

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学生基本情况:本届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因为学生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教学目标: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一学生共有20个班,分两个教学层次,每层个10个班。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课堂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方法,尽可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位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练习活页。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附: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至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至十四周直线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至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七至十八周周圆与方程

第十九至二十周期末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本学期担任高一(9)(10)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2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习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习和后续学习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提高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活力。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经过不一样数学资料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本事,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资料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到达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经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景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本事弱,所以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本事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本事,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本事。

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资料。所以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所以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提高。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9.1-9.7

1

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基本运算

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难点:理解概念

9.8-9.14

2

5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表示法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简单应用

9.15-9.21

3

5

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几何意义

9.22-9.28

4

3

本章复习、测试

9.29-10.5

5

国庆放假

10.6-10.12

6

5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掌握幂的运算;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难点:理解概念

10.13-10.19

7

5

对数与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单调性与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10.20-10.26

8

5

幂函数,复习、测试

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y=x,y=x2,y=x3,y=x-1,y=x1/2)图象中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

10.27-11.2

9

5

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

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

几类不同增长的模型、函数模型应用举例

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对比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日期

周次

学时

内容

重点、难点

11.3-11.9

10

期中复习及考试

11.10-11.16

11

5

讲评试卷

分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17-11.23

12

5

任意角和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度的互化,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1.24-11.30

13

5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推导出诱导公式,能画出

的图象,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单调性、最值等性质

12.1-12.7

14

5

函数

的图象,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了解函数

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画出函数

的图象,并观察参数对图象的影响。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2.8-12.14

15

5

复习、测试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通过力的分析,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12.15-12.21

16

5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数乘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了解向量的基本定理、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12.22-12.28

17

5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本章复习、测试

理解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会进行数量积的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用向量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12.29-1.4

18

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5-1.11

19

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期末复习

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进行知识的梳理。

1.12-1.18

20

复习及期未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即将要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乃至高中的不等式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内容。而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2,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有很大困难,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通过对以往学生的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会忘记分正负两种情况,因此在本节新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将不等式未知的性质与等式已知的性质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验证不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 1 )若x-4=12, 则x=16

( 2 )若3x=12, 则 x=4()

( 3 )若x-4>12 则 x>16()

( 4 )若3x>12则 x>4()

【设计意图】(1)、(2)小题唤起对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回忆,(3)、(4)小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复习既找准了旧知停靠点,又创设了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类比、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师导语: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它是否与等式有相类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类比来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温故知新

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

同桌同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不等式性质1。

问题3.你能由等式性质2进一步猜想不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等式依然成立。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教师鼓励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了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共识,归纳概括出不等式性质2和3。

【设计意图】猜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4.在不等式两边都乘0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5.如果a、b、c表示任意数,且a

【设计意图】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这里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指导学生先作变形再填不等号,对字母c的取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想一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独立总结异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综合训练:你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吗?

1、课本62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问题是由a>b经过怎样的变形得到的,应该应用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由学生思考后口答。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明白,叙述要有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你认为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哪一条性质最容易出错,应该怎样记住?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学习反思,总结经验,通过相互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小明的困惑:

小明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m>n进行变形,两边都乘以4,4m>4n,两边都减去4m, 0>4n-4m,即0>4(n-m),两边都除以(n-m),得0>4,0怎么会大于4呢?

小明可糊涂了……聪明的同学,你能告诉小军他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替人排忧解难,强化对不等式三个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火眼金睛

①a>2, 则3a___2a

②2a>3a,则 a ___ 0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何体会?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提高。学生自觉形成本节的课的知识网络。

思考题:你来决策

咱们班的王帅同学准备在五、一期间和他的爸爸、妈妈外出旅游。青年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方正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能帮王帅同学考虑一下选择哪家旅行社更合算吗?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结果,体会直观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3)掌握的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进行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思考,获得并集与交集运算的法则,感知并集和交集运算的实质与内涵,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法则的发现、完善,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集、并集运算的含义,识记与运用.

难点:弄清交集、并集的含义,认识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在思考中感知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知识,在独立钻研和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尝试实践与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思考:观察下列各组集合,联想实数加法运算,探究集合能否进行类似“加法”运算.

(1)A = {1,3,5},B = {2,4,6},C = {1,2,3,4,5,6}

(2)A = {x | x是有理数},

B = {x | x是无理数},

C = {x | x是实数}.

师:两数存在大小关系,两集合存在包含、相等关系;实数能进行加减运算,探究集合是否有相应运算.

生:集合A与B的元素合并构成C.

师:由集合A、B元素组合为C,这种形式的组合就是为集合的并集运算. 生疑析疑,

导入新知

形成

概念

思考:并集运算.

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称C为A和B的并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 = {x | x∈A,或x∈B},Venn图表示为:

师:请同学们将上述两组实例的共同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回答→补充或修正→完善→得出并集的定义.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共性,感知并集概念,从而初步理解并集的含义.

应用举例 例1 设A = {4,5,6,8},B = {3,5,7,8},求A∪B.

例2 设集合A = {x | –1

例1解:A∪B = {4, 5, 6, 8}∪{3, 5, 7, 8} = {3, 4, 5, 6, 7, 8}.

例2解:A∪B = {x |–1

师:求并集时,两集合的相同元素如何在并集中表示.

生:遵循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师:涉及不等式型集合问题.

注意利用数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

生:在数轴上画出两集合,然后合并所有区间. 同时注意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学生尝试求解,老师适时适当指导,评析.

固化概念

提升能力

探究性质 ①A∪A = A, ②A∪ = A,

③A∪B = B∪A,

④ ∪B, ∪B.

老师要求学生对性质进行合理解释.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 自学提要:

①由两集合的所有元素合并可得两集合的并集,而由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会是两集合的一种怎样的运算?

②交集运算具有的运算性质呢?

交集的定义.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 = {x | x∈A且x∈B}

Venn图表示

老师给出自学提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我学习交集知识,自我体会交集运算的含义. 并总结交集的性质.

生:①A∩A = A;

②A∩ = ;

③A∩B = B∩A;

④A∩ ,A∩ .

师:适当阐述上述性质.

自学辅导,合作交流,探究交集运算.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发展培养基本素质.

应用举例 例1 (1)A = {2,4,6,8,10},

B = {3,5,8,12},C = {8}.

(2)新华中学开运动会,设

A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百米赛跑的同学},

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求A∩B.

例2 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 学生上台板演,老师点评、总结.

例1 解:(1)∵A∩B = {8},

∴A∩B = C.

(2)A∩B就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中那些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所以,A∩B = {x | x是新华中学高一年级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

例2 解:平面内直线l1,l2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

(1)直线l1,l2相交于一点P可表示为 L1∩L2 = {点P};

(2)直线l1,l2平行可表示为

L1∩L2 = ;

(3)直线l1,l2重合可表示为

L1∩L2 = L1 = L2.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 并集:A∪B = {x | x∈A或x∈B}

交集:A∩B = {x | x∈A且x∈B}

性质:①A∩A = A,A∪A = A,

②A∩ = ,A∪ = A,

③A∩B = B∩A,A∪B = B∪A. 学生合作交流:回顾→反思→总理→小结

老师点评、阐述 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作业 1.1第三课时习案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反思升华

备选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 = {–1,a2 + 1,a2 – 3},B = {– 4,a – 1,a + 1},且A∩B = {–2},求a的值.

【解析】法一:∵A∩B = {–2},∴–2∈B,

∴a – 1 = –2或a + 1 = –2,

解得a = –1或a = –3,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 {–2}.

当a = –3时,A = {–1,10,6},A不合要求,a = –3舍去

∴a = –1.

法二:∵A∩B = {–2},∴–2∈A,

又∵a2 + 1≥1,∴a2 – 3 = –2,

解得a =±1,

当a = 1时,A = {–1,2,–2},B = {– 4,0,2},A∩B≠{–2}.

当a = –1时,A = {–1,2,–2},B = {– 4,–2,0},A∩B ={–2},∴a = –1.

例2 集合A = {x | –1

(1)若A∩B = ,求a的取值范围;

(2)若A∪B = {x | x<1},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如下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 1左侧.

∴a≤–1.

(2)如右图所示:A = {x | –1

∴数轴上点x = a在x = –1和x = 1之间.

∴–1

例3 已知集合A = {x | x2 – ax + a2 – 19 = 0},B = {x | x2 – 5x + 6 = 0},C = {x | x2 + 2x – 8 = 0},求a取何实数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

【解析】B = {x | x2 – 5x + 6 = 0} = {2,3},C = {x | x2 + 2x – 8 = 0} = {2,– 4}.

由A∩B 和A∩C = 同时成立可知,3是方程x2 – ax + a2 – 19 = 0的解. 将3代入方程得a2 – 3a – 10 = 0,解得a = 5或a = –2.

当a = 5时,A = {x | x2 – 5x + 6 = 0} = {2,3},此时A∩C = {2},与题设A∩C = 相矛盾,故不适合.

当a = –2时,A = {x | x2 + 2x – 15 = 0} = {3,5},此时A∩B 与A∩C = ,同时成立,∴满足条件的实数a = –2.

例4 设集合A = {x2,2x – 1,– 4},B = {x – 5,1 – x,9},若A∩B = {9},求A∪B.

【解析】由9∈A,可得x2 = 9或2x – 1 = 9,解得x =±3或x = 5.

当x = 3时,A = {9,5,– 4},B = {–2,–2,9},B中元素违背了互异性,舍去.

当x = –3时,A = {9,–7,– 4},B = {–8,4,9},A∩B = {9}满足题意,故A∪B = {–7,– 4,–8,4,9}.

当x = 5时,A = {25,9,– 4},B = {0,– 4,9},此时A∩B = {– 4,9}与A∩B = {9}矛盾,故舍去.

综上所述,x = –3且A∪B = {–8,– 4,4,–7,9}.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和掌握将对今后学习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习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习,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平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平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1、教案学案一体化继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推行三图四化的使用,基本操作办法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即先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同学之间认真讨论,确定问题的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结论,教师在课堂上做好问题的引导和问题的变式,想方设法的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图四化工厂的设计

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由于课型不同,学案的环节也相应存在着不同,但每个学案都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环节,在设计中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操作中低重心运行,为保证高考升学取得大面积丰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求要低一些,让后进生能接受,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变,由此来督促中上等学生的学习。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逻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问题式、简答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

(3)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学生对每节课知识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达标训练的设计。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达标训练,要注意此环节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后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

2、集体备课我们要克服以往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说课质量,使集体备课对每位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提前确定教学进度、中心发言人(详情见附表)及说课时间(每周五下午6、7节)。

(2)中心发言人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选例题和作业,设计好学案,可以适当多选些题目,文科生在此基础上可进行适当删改(本学期在教学内容上文理没有什么差别),要注意低起点、多重复。说课时,要说透教材、教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例题要说明选题意图,要有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事项等,特别要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多下功夫,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应对措施。作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既巩固课上的知识点、题型,又要有一定的思维延展性,使文理科的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一个锻炼、培养思维能力的平台。

(3)每位教师在说课前都要做好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知道要说的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题型,了解本部分内容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完说课稿上的例题、习题、作业,对例题的讲解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技巧、计算技巧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写好初备提纲,以备说课时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自己的见解。每位教师可以对说课稿进行补充,也可就初备中发现的问题提问,然后全组教师进行交流,以改进教法、增删例题和作业,使说课稿更加完善和实用。

3、集体听评课为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依据学校教学计划,青年教师每周听课1节,其他教师月至少2节。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评课活动(详情见附表)。评课时不仅要说优点,更要说不足和遗憾,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局者迷,这样做有利于授课教师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这也是对授课教师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通过评他人的课,对比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教学。

4、教案:要写明教学时间、课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集体说课后,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45分钟应如何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要提问什么问题,提问谁,例题怎样分析,渗透什么思想方法。教学过程要有复习回顾、导入设计、师生活动、例题的分析、作业设计与小结等。每位教师上完课之后都要思考两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结合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或总结经验,或反思失误,或记录灵感,为今后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最实用的资料。

5、上课要重视三图四化的应用,要用好学案,设计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

(1)我们要率先遵守课堂常规,及时到位候课,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上课过程中,语言要简洁生动,板书、解题、作图要规范严谨,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怎样要求学生,就应比他们做地更好,用自身的行动为学生作好示范。

(2)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作主持人,少当播音员。学生能做的事,就交给学生做,不要好心办坏事。但必须指出,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易混、易错的知识和题目,一定要多讲、讲透,千万不要为了形式上的留时间、留空间造成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出现漏洞。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如何记笔记,记什么;培养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困难查教材、查笔记的习惯等。

6、作业批改批改作业前,全组成员要校对答案,汇总解题方法。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是全批全改、及时准确。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认真分析原因,集中讲评,并督促他们改正;对学生书写、计算、作业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学法指导;认真书写评语,既要指出问题,又要多些鼓励

7、坐班:全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坐班纪律,保持办公室的安静,搞好办公室的卫生,责任到人,全组教师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办公环境,提高干事的效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习】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三、四班的数学教学。这两个班有138名学生。初中生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从两周的课堂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很高,有很多学生喜欢提问。但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自我控制能力差,无法正确定位自己,课堂效率普遍,教学工作存在必要的难度。为了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质量目标

(1)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理解基本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实质,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技能,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正确、系统地表达推理过程的技能。

(3)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求实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探索创新。

(4)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视野,逐步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倡导数学的理性精神,体验数学的审美意义,理解普遍运动、变化、创新、创新,数学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5)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负有双重责任。他们不仅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技能的培养,还要渗透高考思想方法,准备三年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I)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存在的,培养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下载高一数学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构建全新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数学网特制定高一上学期数学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计划模板......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指导思想:(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习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1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二轮课改要求和“十六字方针”特作计划如下:一、工作目标:高一下学期的工作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