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地理》(必修二)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农业、工业与交通、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 1 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按学校教学思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7、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8、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9、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10、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课时安排 第1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课时)第2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课时)第3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课时)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1课时)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1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课时)第2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课时)第3节 城市化(2课时)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1课时)中段考试及试卷分析
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2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第3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问题研究 龙游的农业区会是什么样(1课时)第4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1课时)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1课时)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课时)问题研究 煤城城市出路何在(1课时)第5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1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课时)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课时)问题研究 中国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1课时)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课时)第2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2课时)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1课时)期末总复习(2课时)
第二篇: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 第1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 第2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 第3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 第4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
单周由王伟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袁旭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 2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4 课时 课时 1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 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时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时
七、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
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三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的学科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任务及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三、四次为月考,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联考取得胜利。
五、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周次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2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22第三节人口迁移32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41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4-64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72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1期中考试9-104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13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22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33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4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51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61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71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71联考复习、迎考18-206
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课时
第四篇: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下学期(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时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时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课时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时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时
第三节
城市化 课时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
1周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会是什么样
1课时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课时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时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时
问题研究
煤城焦作的出路何在 1课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
2课时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课时 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课时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课时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课时 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知多少
1课时 期末考试复习
2周
第五篇:地理必修二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是;重庆地处和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住宅区的分布地。
4、商业区多位于,主要为或
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中心还是
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拉力有等。
16、城市化进程可分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出现逆城市化的是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阶段。
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另一方面。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5、混合农业主要是和
6、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气候;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为主
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生产。
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化、化、化
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牧牛为主有,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3、乳畜业是随着的产品是。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海南的天然橡胶,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农业。
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5、鞍钢区位;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或减弱)。
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基础,以目的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哪种工业联系)
13、我国的钢城、石油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是在基础上,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20、新兴工业区是以、、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4、美国硅谷是以工业为主导
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化工厂的布局原则印染厂的布局原则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方向发展。
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4、交通运输网中的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很大,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为原则; 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原则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
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时期
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时期
7、当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等
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13、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来的环境问题
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中产生,必须在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国家)制订的。
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26、27、循环经济以为手段,以以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化
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