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古诗两首》教案
关于《古诗两首》教案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一、授课时间
二、课题:25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三、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要热爱家乡。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五、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
同桌互背
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三
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四、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 2.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多种形式朗读
5.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范写临摹 4.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教学反思: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案
《草》、《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荣、尽、宿、徐、篱、蝶”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草》:
1.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2.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3.自读课文,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年。尽:完。生:生长。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5.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宿新市徐公店》
一、初读
1、谈话: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谈话:古人称读诗为吟,因为诗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唱歌一样。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要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3、指名学生示范。指名学生领读。学生齐读。
二、自学
1.谈话:我们学习古诗通常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你知道是哪四个方面吗?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诗题,诗人,诗意,诗情)
3.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来先自己学习这首古诗,邻近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4.学生合作讨论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导学
1.“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指名学生重复说说。
10、谁能来介绍一下杨万里?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杨万里,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据说一生写诗达两万多首。他的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比较有名的诗作有两首写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2.这首诗的意思你弄懂了吗?
指名学生说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板书。指名学生连成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明诗意
1.谈话:老师觉得杨万里这首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所以老师想把它给画下来。大家帮我看一下画得如何?是否符合诗意?
2.教师在学生的语言指导下画出诗中的景色。让学生通过纠正老师画中的错误,来加深理解“疏疏”、“深”、“树头”、“未成荫”、“飞入”的含义。
3.谈话:老师不画“儿童”和“黄蝶”是因为他们是会动的,而画出来的画却不会动,不如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下。大家都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谁愿意来试试?
4.教师出示道具蝴蝶,指名几生表演。
5.指名学生评价表演情况。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
五、悟诗情
1.谈话:同学们,假设杨万里是想从外地回家,路过新市这个地方,天晚了不能再赶路了,于是他就来到一个姓徐的人家开的旅馆来借宿。常年在外漂波,他很疲倦,也很想家,可以说他当时的心情很着急,很失落、很迷茫。就在这时,他一抬头望向窗外,看到了这稀疏的篱巴,这刚长出新叶的树木,这一望无际、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漫天飞舞的蝴蝶,这天真可爱的儿童。他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于是他有感而发,略加思索便吟出一首诗来,就是《宿新市徐公店》。
学生齐读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那么,现在你们看着黑板上这幅图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指名学生尝试看图背诵。全体学生齐背。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①草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件
一课时
^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也找到了春天,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其他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大家读得很好,“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读)(重复三遍)
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风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2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幅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3 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一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再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上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好。
三、总结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延伸拓展
1阅读课本第7页的“我知道。” 2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远赴京城投靠一位朝中大臣,献上一首诗,并告之名字叫白居易,大臣一听则说:京城居之不易。又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不觉叫好,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凭这首诗,京城居之易矣。从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成为了千古名句流传下来。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在新课标教材中,《草》这首诗被安排在语文二年级下册,对二年级下的学生来说,这首诗还是较简单的,教学过程的主要重心是放在理解和朗读这一部分,所以我将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了这一部分。但我同时也十分注意学生在字、词发音上的问题,毕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准确地说普通话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第一课是《找春天》,于是我就借用“找春天”为话题来导课,引出“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草的图片也给课堂增加了美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学互相讨论来得出结论、认识。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也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② 宿徐市徐公店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古诗所描绘的情景。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领悟《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PPT。
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PPT)你们听,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轻轻地拂过我们的脸庞,带来了清新,掠过那枝头,增添了新绿,她又把纤手一挥,装扮了五彩世界,渐渐地,她已来到了我们身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妖媚与生机。
2“美丽”似乎成了春天的代名词,所以历代诗人都把对春天的喜爱化作了一首首诗篇,你记得哪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学生交流:《咏柳》《江南春》《游园不值》„„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题。
1解题。
⑴谁来读一下课题?
⑵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宿:住宿。新市:地名。今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3)读了题目,你觉得缺了什么?(主人公)2介绍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三、初读课文
1出示全文,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来到乡间感受春的气息。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指名读诗并正音。lí luî 篱落
3听听别人又是如何吟诵此诗的。(听录音)4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朗读此诗。(齐读)
四、精读感悟
1学法指导: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经常用什么方法? 2像写景的古诗我们一般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学。
3请大家自己图文对照想想诗中所表现的情与景,然后同桌相互交流。4交流: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习第一、二句:
⑴交流诗意。
⑵“篱落疏疏”就是疏疏落落的篱笆。
⑶“小路”是诗中哪个字?(“径”:“曲径通幽”就是诗中“一径深”所描绘的意境。)
⑷“一径深”: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幽幽地向远方延伸。
⑸“未成阴”:“未”就是没有,树头的花儿落了,树叶还没长得很茂密,“未成阴”就是没有形成树阴。(点明时间:暮春)
⑹谁能再为我们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其余同学想想这幅画面让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稀疏的篱笆,枝头的新绿,小路静静地、幽幽地伸向远方,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板书:幽静(深远)]
⑺谁能把作者的所见所感读好?让我们也走进这幽深的春景中,与诗人一起陶醉。(齐读)
学习第三、四句:
⑴导入,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什么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
⑵交流诗意。
⑶你能体会儿童当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会到的?[快乐(追,嬉戏);着急(急走,快跑);失望、沮丧(无处寻)] ⑷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他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童趣(喜爱、回忆)] ⑸谁能把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及诗人的喜爱之情读好?(指名读、齐读)
5配乐朗读
我们读诗,往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让我们再次用心领悟诗人对幽静的春景,充满童趣的追蝶画面的喜爱之情。(指名读,齐读)
6谁已经把此情此景记在了心里?(指名背,齐背)
7自由讲诗意,老师归纳。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茂盛,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追赶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写话
1诗的语言洗练精当,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从诗中看到的感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放音乐)
2交流。3评价。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孩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一、教学课题
《示儿》这就是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二、教材分析,是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诗人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同学们,《示儿》是陆游一生的绝笔诗,也是表达诗人爱国热情的绝唱。古诗两首,一喜一悲,都表现了一样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1、理解诗句意思,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两首诗“悲”“喜”对照,堪称爱国诗篇的绝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调轻快活泼、爽朗奔放,而《示儿》全诗则字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