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的顺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例4、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探究和发现100以内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请任选几个数读一读写一写。
出示数字。
师:这些数字排的有点乱,那你们能帮它们排好队伍吗?他们之间的顺序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填表。
出示百数表。
师:请看100以内的数目表,它是按顺序,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按数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吗?
请两位学生上台填数。
展示并评论。
师:填完了百数表,现在让我们给百数表里的数字涂一涂美丽的颜色吧。
涂表。
a、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
b、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c、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
请两位学生上台填数。
展示并评论。
找规律。
师:现在我们来仔细地观察数的顺序表,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看从表里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横着看。
师:先观察绿色这组数,看看横着看有什么规律。
生1:每个数的十位上都是3,个位上的数依次多1。
生2:从横行看,第二行前9个数的十位上都是1,第三行前9个数十位上都是2……一直到第10行,前9个数的十位上都是9。
小结:横着看,每一行十位上的数都相同,个位上的数都依次多1(除最后一个数)。左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竖着看。
师:再观察黄色这组数,看看竖着看有什么规律。
生1:每个数的个位上都是3,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
生2:从竖行看,第一列的个位上都是1,第2列的个位上都是2,第3列的个位上都是3……第10列的个位上都是0。
从左边斜着看。
师:最后观察粉色这组数,看看斜着看又有什么规律。
生1:从11到99,这一组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同。
生2:十位上的数依次多1,个位上的数也依次多1。
从右边斜着看。
总结所有规律。
应用100以内数的顺序表解决问题。
师: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生:38。
师: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
生:48。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比较,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1题。
(1)让学生按数的顺序从“21”开始连点成画。
(2)说一说连成的画像什么?
此题重点是练习按顺序数数,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2)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填空的。
答案:
1、第1题 29<30 81>18
第2题 < < = > < >
2、鸭子3、73 74 75 77 78 80 77更接近80,72更接近70。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大小。数的顺序中隐含着很多规律,我们要会发现,会运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数的顺序
横着看:
竖着看:
从左边斜着看:
从右边斜着看:
教学反思:
教学数的顺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填写百数图,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律,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的顺序》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显示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一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在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在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一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的理由。
7、“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月历卡?再出示一张放大的月历卡,指导怎样看。然后进行讨论:四月份有多少天?3日、13日和23日各是星期几?这个月哪几日是星期日?在月历卡里还看懂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教学后记:尾数是零的双数理解的不够好。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数平移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
小学中心校 查道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认、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的特点和本质。
3、能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平移现象,感受平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体验变换的思想方法。难点: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要是学生认识和感知平移,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实例,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同谈话方式指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
1、观察热气球、缆车、电梯、升国旗等的运动,说一说他们都是怎样运动的。
2、像这些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二、进一步理解平移
1、在生活中找一找平移现象。
2、在游乐园里找一找。
三、动手操作。
课件动画演示: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1、平移一个点
2、平移一条线。
3、平移一个三角形、蜡烛、小鱼。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平移。
4、小结,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应用。课件出示
五、欣赏美丽平移图案
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说出平移的概念。
七、板书设计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沿直线运动。平移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会发生改变。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本节课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还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的数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
其次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归纳出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其三是应用。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学生动手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平移。
第三篇:2013北师大春节教材一年级下册数花生教学设计
3.1.1数花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22--23页《数花生》 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数量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数数时,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是多少 教学方法:讨论法;操作法。教学准备:
一次性纸杯一个、花生、小棒各100。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一袋花生(塑料袋)。
2、估计:袋子里装了很多花生,谁来猜一猜,大概有多少个?
3、怎样才能知道猜的准不准?(数一数)
4、课题;数花生
二、探究新知。
1、数花生。
教师把花生一个一个地拿出来,一边拿一边让学生数,一个一个的数。教师要注意指导29、39、49……后面的数怎样数。
2、样。
3、换一种方法数一数。师:你还会用别的方法数吗?
引导学生五个五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
4、数小棒。
(1)拿出自己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根小棒(2)同位检查,看对方数得对不对。数得对吗。
请一位同学两个两个地数,再数一次,验证两次数的结果一样不一
三、练一练。1.练一练第1题
(1)师:下面我说一个数,你来数花生,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好吗? 35,请1号同学一个一个地数,数出35个花生。2号同学做监督员。数完后把35个花生摆在桌子正中间,其他的花生推到桌子上方。然后坐好。
(2)师:数对的同学请举手,大家一个一个数,得的都很准确。(出示35个花生)你能看出老师是怎么数的吗?对,五个五个地数,数数看。
带学生齐数:5,10,15,…,35,继续五个五个数下去行吗?刚才1号同学数出了35个,现在2号同学来接龙,从35开始继续数,五个五个地数,数到80。1号同学做监督。2.练一练第2题
(1)倒着数,从90、80……数到10.(2)按顺序数,从数22,32……数到92.3.练一练第3题
(1)师:大家数的越来越好了,下面咱们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吧。我说一个数,请你连续数出后面的五个数来。23,56,77,89,95。(分别指名接龙,最后一个齐数。)
(2)师:请你仔细听,按照我数的方式继续数,22,32,42。生(接):52,62,…,92。
师:这是几个几个数的呢?对,十个十个数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数的又快有准。下面这幅图请大家圈一圈,再数一数。4.练一练第4题(1)第一幅图。学生独立圈。
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圈法,数法。结果是43。表扬十个十个数的,每行都是十个,排列的很整齐,很快就能数出结果。(2)第二幅图
师:下面这幅图排列的就不规则了,同学们敢挑战一下吗?用刚才的方法边圈边数。展示学生结果。(33)数错的同学再数一数。5.练一练第五题。
师:机灵狗看到大家数数的本领这么强,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机灵狗数一数晴天和多云的天气各有多少天。看第三幅图。你是怎样数的。找到巧妙方法,上下两行交换位置,凑成十。总结: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顺利解决了机灵狗的难题。今天我们数了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或者几个几个地数,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口一致。教学反思:
第四篇:一年级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3人。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6.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课前备课必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当堂检测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个别学困生当面辅导。
2.重视课堂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结合教学具体的情境,灵活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审题,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创造一些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具和学具。7.常到教室做课外辅导,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准备课、认识图形
(二)5 2~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类与整理
5~9
100以内数的认识
摆一摆,想一想
10~12
期中考试认识人民币
13~1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5 16
找规律
17~19
总复习20
期末考试
《认识图形
(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准备: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进行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图形
(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出示几个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平面图形拼组成的,让学生说出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操作感知
(一)折一折: 1.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1)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你是怎么对折的?
(2)学生交流汇报。有左右对折与上下对折的。你有什么新发现?
(3)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4)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2.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1)猜测:观察一下手中的正方形,猜测一下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2)讨论:我们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
(3)验证:让学生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
(4)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5)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二)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1)想一想: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
(3)展示学生的拼法:一种是将长边对接,一种是将短边对接。
(4)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5)小结: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可以会拼成正方形。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1)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4)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3.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1)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2)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3)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
三、巩固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做一做”
(1)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用准备好的三角形(附页提供)拼组出其他平面图形。
(3)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
2.出示练习一第4题。
(1)自主拼组: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拼图大比拼。
(2)展示、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美丽。
(二)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一第4题,1.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上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4.学生汇报。
四、总结归纳。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联系生活:欣赏拼组成的图形。
1.课件出示一些由平面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
2.呈现一幅由七巧板拼组的图案。
《认识图形
(二)》第三课时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学具: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
(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
(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
(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小鸟卡片、房子卡片、题纸一张、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强调分气球的过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指出谜语图)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五、游戏“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六、课堂作业
1、做一做第1、2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好又快。
3、练习二的第3题
七、思维训练
有16个同学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还差几个同学没有到? 有20条字谜,小朋友们已经猜中了15条,没猜中有几条?
八、课学小结
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有什么收获?
十几减8、7、6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针对“风车和金鱼”的情景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十几间8、7、6。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同学们会计算了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出示口算题,生抢答,师适时鼓励)
1、口算比赛: 15-9= 17-9= 12-9= 13-9= 8+6= 8+3= 8+7= 7+6= 12=10+()=8+()15=10+()=8+()
2、你们真是太棒了,算得又对又快。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十几减8.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看!熊猫老板在卖风车。(出示例2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并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熊猫老板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学生列式:12—8.2、操作交流,理解算理
你能将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出来或画出来吗?小组同学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演示,教师观察巡视,适时指导。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用课件演示“破十法”计算过程。
5、让学生根据“先算„„再算„„”填出下面算式中方框里所缺的数。
6、回顾算理,总结算法。
刚才我们计算十几减8和上节课所学的十几减9都是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都是先算10—8或9,这样的方法你还记得吗?------“破十法”;还有一种方法,因为8+()=12,所以12—8=(),叫“想加法算减法”。破十法、和想加法算减法,都有它的优势,小朋友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就用哪种。
7、小练习
教学十几减7、6
1、出示能写一道加法两道减法的图。你能从这幅图中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8+6=14 14-8=6 14-6=8
2、同学们做题这么出色,老师继续带大家逛游乐园,瞧,那里有两个小朋友在鱼池边观赏金鱼.(出示14页例3)鱼池里有13条金鱼,菲菲发现黑色的有7条,红色的有几条?你能帮菲菲列式吗? 13-7 明明发现红色的有6条,黑色的有几条?你能帮明明列式吗? 13-6 想一想,如何帮助他们二人求出得数呢;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生充分回答,体现算法多样化)
3、习题对十几减7、6.加以巩固。
三、巩固加深练习
1、找座位游戏。
2、我来考考你。把题写在卡片上,男女生随意指名互考,答对了给自己组加分,答错的给对方加分)
3、找朋友。(播放儿歌《找朋友》,教材16页第6题适当改改,找7男7女,学生每人拿一张卡片,找到朋友)
4、教材17页7题、8题
5、智力冲浪
一个数加上7,它的得数比15小比11大,请问这个数可能是几?
十几减5、4、3、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2、()里应填几? 5+()=11 4+()=12 5+()=14 4+()=11 2+()=11 3+()=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例1: 12-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2)出示例1:11-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3)出示例1:11-3,11-2。
①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
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十几减5、4、3、2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三、拓展练习。
小明家买了12只小鸡,有5只小鸡在吃虫子,还有几只小鸡在草丛里呢?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1。
2、“做一做”思考题。
五、课后小结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数部分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个旧市红旗小学 普恩祥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个旧市红旗小学 普恩祥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加法的估算》反思
学生探索着估算的方法,体验着估算的合理性,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宽,对数学的感受是真实,亲切,自信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数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使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学习数学,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即使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作业干净,认真,题全做对了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我们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是第一学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实践证明: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比与生活相疏离的教学更能激发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在本课前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知识基础,所以这节课新授的知识点并不难。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三位数加三位数,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但有了这个意识,我并没有大胆的全部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整个问题,还是做了一些引导,应该放心大胆的让孩子自己完成计算,总结方法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自主探索。还有应该让学生比较126+143、126+5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在课堂作业这块我选择分层作业,让学生更好的更兴趣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达到各有所需。总的来说,这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较好。知识从更深的一层来说,还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次有待改善。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由于学生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思考:
1、在生活中人们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
2、物体重量的单位有那些?
3、掂一掂一个2分钱的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
本节课一开始,我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班上两位同学,一位是:陈小东(比较胖),另一位是王叶(比较瘦)请同学们说说如果现在举行比赛,你会选择背哪位同学?从而引出物体是有重量的并由此导入新课。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我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称一称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3、教具直观、形象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例如:1个苹果重量,1个鸡蛋重量,一个笔盒的重量等。感知1克时,让学生称一称一支铅笔的重量,一把尺子的重量,一个橡皮的重量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称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一点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找规律》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背景分析:
《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众所周知,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发现关系和规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过程。因此,《标准》将“探索规律”作为数学与运算独立的内容,其目的是加强这方面教学的力度,把这种“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其它方面内容的学习,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开阔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本课探究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小松鼠般加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刚一上课,我便问学生:“喜欢小动物吗?小松鼠刚刚搬了新家,我们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松鼠家的厨房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给每个学生发四张正方形纸板,用来找小松鼠密码箱的密码,(也就是教材中的例1);每个小组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学生通过移一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两名同学发给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发给许多可爱的小图片,用它们来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的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宫格、四宫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虽然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个别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生硬;课堂评价还需要再积极些等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