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组马玉霞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会写电离方程式。
2、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3、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 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本节需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导入]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哪种物质是能导电的?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NaCl溶液、Cu。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能导电的是: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铜片、石墨;
不能导电的是: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提问] 既然大家都了解这些物质能够导电,那么它们导电的原理是什么?
Cu、石墨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NaCl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能导电原因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从而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中发生电离,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并书写电离方程式。并从电离角度重新定义酸、碱、盐。
[课堂练习]练习册P22—23活学活用1,4
[小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铜(单质)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CO2水溶液导电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
3、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水及其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
[作业] 课本习题1、3、4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复习提问] 回顾初中我们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哪种类型的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并思考这类反应各物质的特点。
[总结]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子反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下它们的关系吧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
[实验操作1]: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中加入2ml 1mo1/L的K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Na+、SO42-、K+、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2ml 1mo1/L的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 1mo1/LBaCl2溶液,观察
现象,并填表小结。
现象: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SO42-和Cl-。(学生已学习过SO42-和Cl-的检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Na2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
[课堂练习]
1、练习册24-26页 例1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2)烧碱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5)实验室制取氢气
(6)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举例: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
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
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7、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第三课时:离子共存
[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Cl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
(2)Fe和CuSO4溶液反应
(3)NaOH和H2SO4反应
[新课]离子共存
一、若离子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生成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的物质
3、生成水及难电离物质
[典例1]练习册 26页 例
2二、外界条件,及题目要求的限制条件
1、强酸性溶液
2、强碱性溶液
3、无色溶液
[典例2]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为()A: Al3+Ag+NO3-Cl-B: Mg2+Ba2+NO3-Cl-C: Na+K+SO42-CO32-D: Cu2+Na+NO3-SO42-
[练习] 活学活用 4、5
[作业] 练习册 课后作业95页 明天交
第二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班级:2019级化学专业本科班 姓名:蔡昕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 | 根据所学内容,学生 |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 |
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 学生听讲 | 引出下面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实验探究:1.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伸入到烧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讲解:严格的说蒸馏水也能导电,但是其导电能力很微弱,用上述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 |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灯泡都不发光,总结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蒸馏水都不导电) | 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
总结导电原因: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 学生通过理解导电原因,更好记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验证等探究过程,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通过电离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
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非电解质归纳物质中用图示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 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 加深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理解 |
解决问题:回顾PPT第一页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会触电?(提示学生人的汗液组成分是氯化钠) | 回答:人的手上常会沾有NaCl(汗液的成分之一),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 引出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而固体不能 |
提问: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和熔融氯化钠能导电 | 学生思考 | |
讲解:氯化钠固体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上堆积形成的,是不能随意移动,一定受到某种作用相互束缚;而氯化钠的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逐渐解离为各自独立的水合离子,使体系中存在可以移动的带电粒子,从而导电 | 学生理解记忆 | 通过微观机理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思维。 |
引出电离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写出电离方程式,讨论氯化钠溶液和熔融氯化钠电离方程式是否一样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六、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概念: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电离方程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法和实验探究以及运用多媒体,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探索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
第三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2017-2018年高一化学组内听评课教学设计
授课入:林平慧
时间:2017.10.30 课题: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2.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3.能进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教学设计
本节课采用学生发现,寻找问题,列出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将知识点进行深化和理解,达到教而会的目的。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试问1:C+O2是离子反应吗?
KClO3分解是离子反应吗?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2-1
没有明显变化
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溶液仍然是自由移动的Na+、Cl-、K+、SO42-
反应的实质是:Cl-、Na+没有参加反应,Ba2+、SO42-生成了难溶的BaSO4 试分析:
Na2CO3+HCl
HCl+NaOH 离子反应的条件:
① 离子 形成沉淀
②离子形成气体
③离子形成水
练习
2、判断下列物质之间能否进行离子反应 KNO3 +
NaCl
Na2CO
3+ H2SOMgO +
HCl
BaCl
2+ H2SO4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怎样书写一个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呢? 2。书写步骤“四字诀”。
写
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改
把易容与水,易电离的物质改成离子的形式
删
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写CuSO 4 +2NaOH ═Cu(OH)2 ↓+Na2SO 4
Cu2++SO 42 +2 Na ++2OH═Cu(OH)2 ↓
【特别提醒】(1)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常见的物质有: ①强酸:HCl、H2SO4、HNO3等。②强碱:KOH、NaOH、Ba(OH)2等。③可溶性盐:NaCl、K2SO4、NaNO3等。(2)不能拆成离子,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①难溶的物质:Cu(OH)
2、BaSO4、AgCl 等。
②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如H2CO3)、弱碱(如NH3·H2O)和水。③气体:CO2、SO2等。④单质:H2、Na等。
⑤氧化物:Na2O、Fe2O3等。
练习3.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 • • •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铁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铁和盐酸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
小结:介绍本节的三个知识点,加强练习。课后作业:绩优学案
第四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2)3)4)
2、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的实质、表示一类反应。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能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并能逐步写出简单的离子方程式。能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体现溶液中反应的分析、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过程及研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及其电离,请同学回忆一下什么是电解质?
【学生】思考回答: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uSO4、NaCl、BaSO4是不是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学生】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教师】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粒子之间的反应,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我们先来看几个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 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KCl溶液 ② 向盛有2ml 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 BaCl2溶液
③ 向加油酚酞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④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冒出 ⑤ 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 +2KCl === 2 NaCl + K2SO4 ① Na2SO4 + BaCl2 === Ba SO4 ↓ +2 NaCl ② 2NaOH + H2SO4===Na2SO4 + 2H2O ③ Na2CO3 + 2HCl === 2NaCl + H20 +CO2↑ ④ Fe + H2SO4 === FeSO4 + H2↑ ⑤
【教师】分析实验1 Na2SO4溶液与KCl溶液并没有发生反应只是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溶液电离出的K+、Cl―的简单混合 分析实验2 说明了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与BaCl2电离出的Cl―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Na+和Cl―的离子形式存在。而Na2SO4溶液电离出的SO42―和BaCl2溶液电离出的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结论】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 Ba2++SO42-=====BaSO4↓
【教师】同学们能试着用老师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剩下的几个反应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尝试
【教师】同学们对这些反应的分析都做得很好。从对这些反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的实质都是离子参加反应,在反应中,虽然有单质铁参加反应,单质铁不是离子,但还是有离子H+参加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也为离子反应,请同学们给离子反应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如何定义离子反应
【板书】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教师】离子反应有何特点:
【学生】找特点: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产。
【板书】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归纳出了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我们称这样的方程为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给他下定义。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 【板书】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讲授】我们以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反应为例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①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BaCl2+Na2SO4=====BaSO4↓+2 NaCl
②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Ba2++2Cl-+2Na++SO2-4=====BaSO4↓+2Na++2Cl- ③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2-4=====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提问】请同学们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PPt】“写”-----基础,“拆”-----关键,“删”------途径,“查”-----保证
【板书】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那么那些物质易电离呢?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把硫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②把硫酸钾溶液滴加到硝酸钡溶液中 ③把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SO42-+ Ba2+ = BaSO4↓ 【练习讲解】
【提问】这三个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虽然化学方程式不一样,当离子方程式相同,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化学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的离子反应。这个以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板书】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第五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 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表一: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SO42-、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SO42-和Cl-。(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反应前 反应后Cu2+ SO42-BaSO4 +Cu2++Cl-
Ba2+ Cl-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CUSO4 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然后再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2SO4溶液中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加HCl
NaOH溶液中先加酚酞,再加HCl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设计实验: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知识反馈: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