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角形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初步学习了三角形性质之后,继续深入的探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以后对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本课属于探究性的课程,在学习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主探究。学情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因此授课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在下半年他们就要转入到五年级,同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已经对生活有一些基本的体会,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将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突破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那边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的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概念。
2、熟练运用这个特征来解决一些问题
3、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中掌握概念,并在合作中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准备
纸条
ppt课件
尺子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那么谁能和老师来分享一下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由三条边线段组成的图形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很好,那么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那么这三条线段又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随便的三条线段啊?谁知道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来引出新的知识,同时回顾旧知
生:三条线段必须要一样大
师:三条线段不是一样的大就连不起来三角形吗?
生:不是的,有些就是可以的
师:老师看有些同学不太信,那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三条边不是一样长得能不能连的起来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三条边不是一样长的也是能组合成三角形的。
生:老师,我知道了,三条线段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组成三角形的。
师: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师:老师这里有三条线段,他们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你们看他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啊?谁来上来试一试
生:我来
师:怎么样啊?能不能拼的出来三角形啊?
生:拼不出来
师:看来你的这个猜测也是不对的,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啊?
生:只要是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够拼成三角形
师:真的是这样子的吗?我们能不能够来验证验证啊?
生:我们可以来拼一拼
师:好的,那么我们现在来拼一拼,来验证验证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对的。
师:老师给你们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四组纸条,你们拼一拼哪几组纸条是可以拼成三角形的。
师:拼好了之后找找你们能够发现什么呢?
师:老师刚刚下去转了一下,发现基本上的小组都已经拼的差不多了,那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交流交流呢?
师:好的,你来
生:我们小组发现1 和4是能拼成三角形的,而2和5是不能拼成三角形的 师:其他小组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么你们从能够拼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啊?
生: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两条边之后大于第三边
师: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是的,我们发现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来找到拼的三角形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在拼的过程中找寻规律,加深印象。
师:那么在第三组的数据中,3和10相加的和不是也是大于6的啊,那么为什么这组数据却不能够组成三角形啊?这是为什么啊?
生:虽然是3加10大于6,但是3加上6却比10 小,但是在其他的两组数据中不管那两个数据相加都是大于另一个数据的,所以那两组数据能够组成三角形 师: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 师:那么其他能够组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是不是随意的两条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啊? 师:大家快速的口算一下,是不是这样子的呢? 生:是的
师:那么第二组数据有为什么不能组成三角形啊?,在这组数据中4加上5和9相等,为什么这三条线段也不能组成三角形啊?
生:因为两边之和没有大于第三边,他们只是相等的,所以他们也是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师:那么我们在这拼三角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啊? 生:我们发现了,要拼成三角形必须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这样子够了吗?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够拼成三角形了吗? 生:不够,是要任意的两边
师:那么任意的两边是怎么样的啊?
生:就是随便哪两条边之后都是要大于第三边才行
师:很好,我们在这个的过程中发现了,要拼成三角形必须要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我们在拼三角形的时候得到了这个概念,那对于已有的三角形这个概念是不是成立的呢?
师:我们看黑板上的这几个三角形,看看他们的任意两边之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呢? 生:是的
师:很好,我们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三角形的特征,那就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难点突破,让学生们理解任意二字,同时得出结论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三角形 师:那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三角形呢?
生:就是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师:很好,那么如果不是任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这种的能拼成三角形吗? 生:不能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接下来同学们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3+10>6 5+4=9 3+6<10
任意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不成立
→不成立
第二篇:《三角形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80--81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组成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2、通过操作,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领学生经历归纳概括“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基本的数学素养。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归纳概括三角形的概念,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
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三角形、四边形框架、木条、线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和研究图形世界中的一位老朋友三角形。(出示工地图)你能找到它吗?说出他所在的具体位置? 生1:塔顶上有三角形。(课件闪烁)
生2:塔架上有三角形?(课件闪烁三角形)生3:建筑物上有三角形? 师:还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好多个三角形。(课件闪烁三角形)师:同学们能从这么复杂的结构中找到许许多多个三角形。真够厉害呀!了不起,都有一双慧眼。
师:你们一眼就认出这么多三角形,看来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生:3条边,3个角,3个顶点。(教师板书)
师:在自己的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找出他的顶点、边和角并把各部分的名称记录在三角形上。让人一看就能看出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一人上黑板展示,教师巡视。)生:(标出了顶点和边,不会标角。)师:角在哪儿?该怎么画,怎么标。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解释)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情境找三角形,激起学生对三角形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通过找实物三角形,从而抽象出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画三角形、标名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真真把握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二、描述验证——概括三角形的概念。
师:我们对三角形又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你能根据画三角形的经验,用语言描述一下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生1: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2:由三条边连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
3、由三条边摆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生4:…….。
师:用语言告诉别人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别人根据这句话画三角形,画出的一定是三角形,不会画出别的图形。如果画出别的图形,说明这句话概括的不准确,是有问题的。根据这几句话,自己先画一画三角形,也可以用三支笔摆一摆三角形,看画出或摆出的图形是否一定是三角形,不会是别的图形。生:(自己画图验证)师:我们交流交流好吗。
生: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句话有问题,因为根据这句话,除了画出三角形外,还能画出不同的图形。如:(图略)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
生:这句话也不准确,也能画出不同的图形。师:(展示学生画出的不同图形。)
生:有三条边摆成的图形还不行,也能摆出其他图形。师:(展示学生的不同图形)
师:看来,根据这几句话都能画出不同的图形,说明我们的概括还不严密。那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这句话,看问题出在哪里。师: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生:直的,每条边有两个端点。
师: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什么图形? 生:3条线段。
师:三条边应该说成什么就准确了。生:三条线段。
师:为什么会画出不同的图形,你觉得是那个词作的怪,说说理由。生:“组成”,因为用三条线段组成图形有好多种方法,所以就组成了不同的图形。
师:是呀!我们用三条线段画出三角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再画一个三角形体会一下这种方法,然后把画法具体地描述出来。师:谁来说一说。
生1:把线段的端点挨着连起来。
生2:把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头和尾连起来。生3:每两条线段要首尾相连。
师:只有按这种方法画,才能画成三角形。看来“组成”这个词的换一换,回想一下我们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是不是有一种往一块围的感觉,把“组成”换成什么?别人就能理解成是这种方法了。生:“围成”。
师:这个词用的很形象,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围成”。整理一下,完整地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小结::三条线段说清了三角形三条边的特征,围成说清了画三角形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描述“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然后按要求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思考等数学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感受到了数学概念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图形位置的运动变换,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实现了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体验——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再画几个三角形来理解理解概括的这句话。(出现基本图形三个点。)以这3个点为顶点画一个人三角形。生:(画三角形)
师:它在三角形中起什么作用? 生:固定位置,固定大小„„。(结合学生的描述,课件体验)师:还有有没有不同的见解?你们都认同吗?我们再来想象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一个平面中想象出三个点,再想象出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看到三角形了吗?它的位置看到了吗?指一指它在平面内的位置,(生指),看到它的大小了吗?用手比一比大小?睁开眼睛吧。师:你们能够根据三个点就能想象出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已经具有了学好数学图形的重要品质。师:(出示3条边,拉开点距离。课件:出示两组这样的边,边的长短不等)用这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位置不同,(旋转)后观察,形状大小相同,相对的角的大小相同。师:它在三角形中又有什么作用。师:你们都认同吗?
生:看来三条线段的长短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大小和角的大小。还能找到什么图形? 师:(课件闪烁,抽取一个角。)你会把这个角变大或变小吗? 生: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了,(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师:(出示教具)如果老师想让这个角固定不变,你有办法吗? 生:(想办法。)师:(出示一条边)这条边能决定多大的角度?来,我们合作一下(做成三角形)。检验一下,这个角度的大小还变吗?(学生拉)是谁固定了这个角度的大小? 师:哪条边决定这个角度的大小?(学生指、说)师:三个角度都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会变吗?谁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生:(边指边说理由。)师:他分析得有道理吗? 生:很有道理。
师:说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生:稳定性。
师:这个词用的好,(板书:稳定性)
师:孩子们,分享就是学习,你们在相互交流中,竟然发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本质,真让人钦佩。
师:还记得容易变形的是什么图形吗? 生:四边形
师:老师这儿带来一个四边形。(出示四边形框架并演示变形过程)。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形的原因是四边形的哪儿在发生变化? 生:角
师:真聪明。那现在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将这个四边形固定,使它不变形呢? 生:加一条边
师:哪儿加,理由是什么?
生:对角线加一条边,就成了两个三角形。出现了两个三角形,这条边就把两个对角都固定了。师:(出示:对角线等长的木条,让学生加边固定。)体验一下是否还会变形。生:(拉,体验。)不会变形了。
师:大家积极思考,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了使四边形稳定的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品质是学好数学基本素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组成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体会基本图形所发挥的作用,经历图形的方位运动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加固角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进行体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渗透了数学在于求真的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四边形容易变形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品质。在问题的引领下,解决使四边形固定不变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应用意识。】
四、实践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吗? 生:(介绍)师:老师也找了几个例子,认真观察分析一下,三角形在物体中所起的作用。(图略)生:(解释、表达理由。)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老师相信你们总会有一天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为人类做出更有价值贡献。你们有信心吗? 师:我的班里,有一条板凳有些摇晃,你有办法使它不要晃吗?(提供情景)生:(叙述方法和理由)这条边就能把这个角固定住?这样就不会摇晃了。师:(结合具体情境)可是,如果是这样摇晃呢?又该怎样固定呢? 生:(说方法和理由。)师:你们真了不起。【设计意图:通过对现实物体中的三角形的作用的分析,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广泛性和价值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在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图形,又能根据图形想象出物体,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通过解释、讲理,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提升——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现在我们回头反思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说特征、定义,稳定性。)
师: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为重要。回忆我们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和研究三角形稳定性的过程,你一定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课后把这些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们交流与分享。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之后,梳理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3个顶点、3条边、3个角(标在图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第三篇:《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3.三角形的高和底。(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三角形除了有3个顶点、3个角和3条边以外,它和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也有底和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阅读第60页上的内容。
教师指定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2)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比一比,看谁画得最规范。订正:画好了吗?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画的。这样画对不对?
教师:正确的高怎样画呢?谁愿意画出黑板上这个三角形的高?边画边说怎么画。
学生:以BC边为底画一条高,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标出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标出底。
教师:仔细观察你画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互相垂直)
教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教师:还能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吗?还能通过哪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画出了几条高?
预设:锐角三角形有3条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有1条高。
教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还有高吗?
预设1: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课件演示),所以,直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边上。
预设2: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的垂足落在钝角两边的延长线上(课件演示),所以,钝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高?
总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
(1)由三条()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条高。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四)终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三角形的高有3条。
第四篇:教学设计:三角形的特征 2
小学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特征》
课题:小学数学 三角形的特征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能运用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比较,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3)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运用意识。
2.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3.教学难点
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4.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放映短片,火车从一座高山脚下山体隧道通过画面,问学生为什么不从山上绕道,而是开凿隧道?省力吗?不是。省钱!为什么能省钱,路短了,为什么路短了呢,有什么理论根据吗?
(2)讲授新课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3)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B、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C、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D、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E、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才能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分析错误的原因。
(4)画图法验证结论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5)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开隧道?”
(6)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请同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三角形的特征》的教学反思
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种学习氛围一经形成,学生身处其中就会身不由己的去学习,并且这个从事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自觉自愿、快乐而高效的。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做三角形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围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都经历了独立思考、充分交流,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在精心预设中生成精彩。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的载体,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更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呈现出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学生的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而这一切生成的精彩均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