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学设计[共五篇]

时间:2019-05-11 21: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教学设计》。

第一篇: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以景写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领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悟诗人对主宰大地沉浮的豪情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湘江的概括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词中重点字词和分析与讲解 教学方法;

1、阅读理解法 通过阅读课文,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人情感

2、比较法 在与《沁园春 雪》的比较中体会词的特色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秋历来是骚人墨客重点关注的对象,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尝过的有关写秋的诗句。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自古逢秋寂寥,我言秋虫胜春朝”,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诗的情感如何?不难发现,大多数诗都是悲秋的,感受肃杀悲凉的深秋氛围,只有刘禹锡的诗是盛赞秋天,表现了积极向上的风貌。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秋词,在他的眼中,秋又如何呢?诗人如何用旧效瓶装新酒,1925年全国革命运动高涨,诗人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途经长沙时写下了这首词,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简单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词: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也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极盛于宋。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在同学们阅读完这首词之后,老师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明确这首词共描写了几幅图画,并进行概括。

讨论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诗歌鉴赏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写壮景,抒豪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注意视觉的转换。讨论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仰视:鹰击长空

(动)俯视:鱼翔浅底

(动)

结论:远近结合,动静交错,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浪遏飞舟的理解:

1、游泳时掀起的巨浪阻挡了船支的航行

2、到江心游泳,风流巨大,行船困难,同急流拼博

结论:境界阔大、气势雄浑,豪情万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首词一问一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

重点字词探究:

立:体现了诗人桌尔不群的个性,勇于承担革命的气度和壮志豪情 竞:秋的生机勃勃,强劲有力 恰、正:年华之美 茂、遵:才情之美

第二篇: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主备人:肖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一首诗词──《沁园春·雪》 并解题。

2.出示本课目标:

1.熟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等

2.赏析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形象

二、学

1、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请学生轻轻跟诗(1)纠正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等(2)学生畅谈读诗感受,了解写作背景

(3)明确节奏、重音: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外/妖娆

2、思考:(1)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2)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分男女诵读,体会形象

三、教

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北国的雪景,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

望:实景,(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3、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辉的景象。用拟人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4、概括总结: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的感觉是怎么?

讨论明确: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豪迈、壮阔美丽、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四、练

1、以“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主题,收集有关资料,制成一本介绍册。

2、选择一种景物,写一篇写景文章,注意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

1、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2、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二、学

1、再读诗歌,感受情怀

2、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三、教

1、结合近现代历史,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文治、武功两方面有杰出才能和远大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诗人自己。这是全诗的主旨。

2、这首诗的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练习

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议论 :数风流人物,万里雪飘 山 还看今朝

看 须晴日 虚 写

(总体写)(具体写)

第三篇:《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惠民县麻店镇中学 刘金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本首词。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

3.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宏大气魄。学习重点:

1..诵读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

2.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学习难点: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革命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其内容与“沁园春”没有关系,乍一看,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诗,其实是一首充满豪情的抒情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赶快欣赏一下。

(二)初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此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给毛泽东,十月七日,毛泽东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3、学生自由朗读,看一下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4、强调几个重要读音: ① 分(fèn)外妖娆(ráo)② 稍逊(xùn)风骚 ③ 成吉思汗(hán)④ 数(shǔ)风流人物 ⑤ 还看今朝(zhāo)

(三)精讲点拨

学生个人读。

1、在词的上阕哪个词起到统领作用?(望)

2、如果给词的上阕分三层该怎么分?小组讨论。明确:

第四篇: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背诵这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注释,自读自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利用相关资料,探究词中深层内涵,提高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观看刘一祯《沁园春·长沙》庆祝建党九十周年MV)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说起伟人毛主席,相信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的了。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出生。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毛主席面对绚丽秋景,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大家掐指算来,写下这首诗的毛泽东那时候“年方几何”?

生:32岁。

师:32岁的毛泽东,从我们人的一生来说,应该是精力和智慧累积到最鼎盛的壮年时期,此刻的毛泽东面对着一派大好河山景象,大家认为彼时他的心情基调是如何的?

(预设答案)生:激昂、充满期望„„

师:正值人生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毛泽东写下这篇足以传世的佳作,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词,一起去体味为人的情怀和抱负!

二、解题

沁园: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仗势所夺(见《后汉书》)。相传《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师:老师刚才跟大家讲到,我们的沁园春是词牌名,整篇课文是一首词,那么什么是“词“呢?下面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篇13句,四平韵;下篇12句,五平韵。

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为:

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

单调→只一片(阕)双调→两片 三叠→三片 四叠→四片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三、初读赏析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一)一读:朗读全词,咬准字词音,找出全词韵。

字音:百舸、寥(上声)廓、峥嵘、遒、遏。

韵:ou 韵

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师:同学们,刚才初读全词,字字铿锵,气势豪迈,激扬之情呼之欲出,接下来我们再读全词,并逐句赏析全词。

(二)二读:理解全词内容,把握重点字词。(一句一读,一句一译)

(补充书本上没有的注释如下)

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争流:争着行驶。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苍茫:旷远迷茫。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全文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

(三)三读:朗读全词,试行背诵,下节课抽查。

第二课时

一、背诵全诗

先全班齐背,再抽背3-4名学生。

二、精读探析

梳理全词,深刻体味作者的所思所感。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穿插知识点)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

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穿插知识点)为何要怅: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五年2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党的“四大”指出,中华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于是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小结上片: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同学少年”指的是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之前在央视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的就是毛泽东书生意气的青年时代。之前观看的MV,就是截取电视剧的部分画面,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到20岁的毛泽东的热血青春,而写下这首诗的30岁的毛泽东,更是果敢勇猛、力拔山兮,乃是时代之斗士!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小结下片: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全词归纳: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拓展延伸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1913年——1918 20多岁的毛泽东,同学少年,书生意气

1925年 写下《沁园春·长沙》 30多岁的毛泽东,苍茫大地,欲主沉浮 1936年 写下《沁园春·雪》

40对岁的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这前后2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的成长成熟,这20多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一直保持着一个战斗者的姿态,始终保持的昂扬的斗志和不灭的信心。从一个激扬文字的翩翩少年,蜕变为泱泱中华的一代领袖,我们看到了一个战士的坚持。同学们,不是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伟人,那是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理想并付诸实践。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能从中汲取力量,向榜样学习,向前辈学习,你们还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定不可以泄气,要坚持,要奋斗,要有昂扬斗志!

第五篇: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独立寒秋图)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学情分析】

1.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欣赏课本上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

2.学生交流欣赏手迹感受,教师略作评价: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3.引导学生欣赏毛泽东的其它书法作品并导入课文。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书法家,一手狂草征服天下;他更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用平平仄仄的诗词彰显自己的革命豪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走进诗词的殿堂,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诗词简介及诗词阅读、鉴赏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并收集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笔记》上。在课堂上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记诵的成果,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词。

2.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说说诗词的总体特点和阅读、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词的相关知识(比如:词的别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词的分类以及“沁园春”词牌名的格律等),并就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

(1)诗词总体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优美的音乐性。诗词是文学艺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它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的骄子;它浓缩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历练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它和心灵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透过诗词,认识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诗词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透过诗词,感知生活。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艺术的再创造来源于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鉴赏才可能进行。(2)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方法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1)理解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体会音韵、展开想象 2)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较完善地传达诗词的思想感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的变化,读出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整体感知。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3)默想和回味

诗词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诗化自己的感情。再创造——再评价——共鸣(3)高考诗词阅读、鉴赏要求: 1)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词的相关知识

1)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2)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一、词是配乐的;

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

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

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3)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4)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5)词牌名——沁园春,词牌名。由“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此得名。

《沁园春》的格律:双调(上下阙不同调),114字,上阙13句,逢一(第一句也可以不用韵)三、七、十、十三句押平声韵,四平韵,下阙12句,逢一、二、六、九、十二句押平声韵,五平韵。上阙后九句与下阙后九句字数平仄相同,此调一般用较多的对仗句。6)引导学生浏览全词,找出韵脚。明确:上阙 —— 秋、头、流、由、浮(方言)。

下阙 —— 游、稠、遒、侯、舟。

7)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牌名。

三、整体感知全词。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背诵《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背诵进行评价。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把不会读和易读错的字词以及难解字词找出来。

2.引导学生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1)正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â)(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感受诗情,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课文,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并抓住“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确的语序: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3)用“站立”“直立”等替换“独立”,在比较鉴赏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适时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时代背景:1925年,正值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中国革命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确立,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期间,独自重游了青年时代经常和同学去的橘子洲,有感而作此词。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4)引导学生背诵唐朝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并就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进行比较鉴赏。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5)引导学生找出“看”“忆”领起的句子,并抓住“看”和“忆”这两个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以及穿引全文的“立”,“看”,“怅”,“问”,“忆”,“记”等关键动词和意象,分析全词。

明确:“看”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忆”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意象)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竞自由的万类,真可谓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之景,于是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 ”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板书:立 看 怅 问 忆 记)

(6)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诵读进行评价。

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7)引导学生记诵小学、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以及评论毛泽东的诗词,并交流听读感受。结合本词,谈谈印象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教师略作评价并总结。1)自作诗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豪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大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毛泽东——爽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他人诗作中的毛泽东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才气)/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意气)诗人·领袖(任先青):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嘹亮了东方!(神气)(板书: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8)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和《浪淘沙·北戴河》,引导学生记诵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用自己喜欢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激情。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9)教师小结: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诵读本词,熟读成诵。背诵全词。结束第一课时。

四、板书设计:

毛泽东——豪气、大气、爽气、才气、意气、神气——潇洒豪放、豪情壮志 “立”,“看”,“怅”,“问”,“忆”,“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学生个别背诵或集体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鉴赏本词,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鉴赏进行评价。

角度一(组一):词如画,引导学生概括词人所“看”、“忆”的几幅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板书),想象并描述出这是几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角度二(组二):引导学生欣赏本词视角变换、景物和写景顺序的特色,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远眺(远景):(群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景);近观(近景):(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景、动景); 仰视(高景):(天空)鹰击长空(动景); 俯瞰(底景):(水底)鱼翔浅底(动景)。(板书)

感慨: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角度三(组三):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板书)。

虚实结合: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自己独立橘子洲头所见之秋景,为实写;下片重在抒情,回忆革命斗争、中流击水的画面,为想象之景,为虚写。

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角度四(组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

(1)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2)动词使用,出神入化。“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3)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 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

还有一些字。如“染”--树色之浓,“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层”--林之茂,“漫’--水之满,‘层”--林之密,都极为准确精当。

对颜色非常敏感。“万山红遍”——红色,“漫江碧透”——深绿色,“百舸争流”——帆的白色,“鹰击长空”——天的蓝色,“鱼翔浅底”——水的青色。角度五(组五):对比、夸张、拟人、借代、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国家(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文字”指代文章。“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夸张、拟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

引导拓展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鉴赏领会本文设问的妙处和诗歌的形象性。《沁园春· 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板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教师小结:《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下载沁园春教学设计[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教学设计[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共5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两课时)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由3篇教材组成。第2课现代诗群文阅读,分别由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导入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大全]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雪教学设......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合集]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沁园春·雪》 教材简解: 《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读”为主,注重联系本词的写作背景,抓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