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电脑显示)。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电脑显示)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2、大家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一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小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板书设计:
上下
位置关系
篇2:教学设计:上下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描述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上下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PPT、田字格
六、教学过程
一、在故事激趣
师:在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树爷爷在森林里面住了几十年了,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很孤单,不过在森林里面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经常陪着树爷爷,看小鸟在给树伯伯梳头,小兔在陪树爷爷聊天,仔细观察,图中哪只小动物在最上面,哪只小动物在最下面?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师:说得真好,“上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小眼睛(看老师),咱们一起来认识“上下”这两个字。(板书)
师:你们能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表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吗?
生: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板书)
师:说得真完整,谁再来说一遍。
师:好全班一起来说。
师:上面和下面这两个词,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表示物体位置的词。
(指黑板)
二、在探究中学习
活动一:说一说
师:听到小兔、小鸟和树爷爷聊得这么开心,可爱的小松鼠也跑来了,谁来说说小松鼠在什么位置
生:小松鼠在中间
师:在谁的中间,你能说清楚吗
生: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
师:你能用上下来表示小松鼠的位置吗?
生: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师:刚刚xx同学是怎么说的,谁听明白了,你说。
生: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板书)
师:看来你不仅认真听,还认真思考。全班一起来说说。
师:奇怪了,松鼠怎么一会儿在上面,一会儿在下面呢。
师:哦,你知道,你说说。
(引导学生回答:小松鼠与兔子比,小松鼠在兔子的上面;
小松鼠与小鸟比,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师小结:看来比较的对象不同,所处的位置也就不同了。
活动二: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64页,找到这幅图了吗?这里面有4个小问题,看图填一填。
师:做完后请举起你们的小手,告诉老师你完成了。
师:表扬第一组的孩子,他们做的又快又对。
师:第一组的孩子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活动三:猜一猜
师:树爷爷的生日到了,小动物们给树爷爷过生日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一个小动物,咱们一起猜一猜他躲在哪呢?
师:它在小兔上面,但是它又不在最上面,它在哪呢?
师:来,继续猜。它在小松鼠的上面。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了上、下的位置,你们都学会了吗?
生:会了
师:真的都会了吗?让老师来考考大家,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吧!
活动四:摆一摆
①我来说,你来摆(师说生摆)
师:把你们的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笔袋放在书的上面;笔袋不在最上面。
师:x请你到讲台上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摆的。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摆的?
师:把笔袋和书放在本下面;书不在最下面。
(生摆完后,指名说说文具的上下位置)
(指导说话:……在最上面,……在最下面。(中间的)……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②你来摆,他来说(同桌互动)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这些文具,然后请你的同桌用“上下”说说它们的位置。
三、在拓展中巩固
1、P65 练一练1
师: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老师还给树爷爷带来了生日礼物,不过树爷爷看到同
学们这么聪明特别高兴,也想考考大家,如果答对了,树爷爷就把礼物送给你们,
你们敢挑战吗?
师:一起读题“填一填,说一说”
2、P65 练一练3
师:大家听好了。树爷爷准备去取礼物,礼物在哪个盒子里呢,咱们一起去找一找。
师:礼物在1号盒子的下面,在3号盒子的上面,你们知道礼物在哪个盒子里吗?
生:2号盒子
师:你的反应真快。
四、在总结中收获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让我们一起把礼物打开看看吧。(打开盒子)
师:课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用智慧收获的礼物。下课。
篇3:教学设计:上下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娃娃家的妈妈对爸爸说:“你去把奶瓶给我拿过来吧!”爸爸找了一会没有找到,就问妈妈:“在哪里呀?我怎么找不到呢?”妈妈指着冰箱说:“在那里呀!”可爸爸还是没有看见。通过这次事件,我感觉小班孩子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方位,因此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我开展了此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神秘和有趣让幼儿轻松地掌握简单的方位。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并掌握方位词:上下、里外。
2.积极参与、大胆讲述,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创设情境:两棵挂有礼物的圣诞树;几只放有礼物的圣诞帽子。
2.各种包装好的礼物,圣诞老爷爷手套一只。
3.音乐:圣诞歌。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进活动室。(播放圣诞歌)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老爷爷给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块儿去瞧瞧吧!
评:圣诞歌这段音乐比较轻松欢快,听着音乐进活动室可以让幼儿容入到圣诞节的气氛里。
(二)感知方位:上下、里外。
1.找一找、说一说礼物在哪里?
(1)师:圣诞老爷爷把礼物放在哪里了?我们一块儿去找找吧!(播放圣诞歌)评:让幼儿自由找礼物,说说礼物放在什么地方,这里给幼儿一个自由说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幼儿和老师、好朋友相互交流的机会。在音乐的伴奏下,氛围比较轻松、活跃。
(2)提问:圣诞老爷爷把礼物放在了哪里?
评: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说完整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这个环节不仅要让幼儿理解上、下、里、外这些方位词,还要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这样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语言特点。
2.游戏:摸摸礼物跑回来。
圣诞老爷爷要请小朋友去摸摸礼物,你们愿意吗?(游戏玩法: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摸摸那,男孩摸摸树上面的礼物女孩摸摸树下面的礼物快回来。)评:在理解方位词的基础上,和幼儿玩一个他们平时经常玩的游戏,加深了对方位词的认识。这个游戏不仅活跃了活动的气氛,而且可以递进师生间的感情。幼儿对这个游戏很熟悉,所以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男孩、女孩分开摸不一同方位的礼物,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同时解决了游戏时拥挤的现状。
篇4:教学设计:上下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律,体会上下结构字字体结构上的细微差别。
2、培养学生对汉字初步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
3、体验书写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课堂讲解,要求学生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5、临写(描摹)要求学会正确观察方法。充分利用“田字格”这一辅助格式,遵照每课“间架结构”的教学要求,合理地安排各种点画,以端正、平稳为主要目的,认真临“像”每一个例字,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上下结构字写法上有规律也有差别,掌握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2、因学生个性差异、水平不齐,难以做到全面达标。
3、长期的不良习惯,会影响书写的正确程度,双姿是重难点。
4、上下结构的字,看准米字格中的横中线,是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
三、课前准备:
字帖、练字纸、铅笔、橡皮等
四、课时安排:
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1、老师讲《虞世南画腹学书》的.故事。出示书法家的照片及他的字。 (师):老师今天也有一个书法家的故事要跟大家分享——《虞世南画腹学书》的故事。
虞世南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很受唐太宗的赏识,被唐太宗任命为自己的书法老师。传说虞世南学习书法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不仅白天用笔在纸上练习,就是夜晚睡在被窝里,也常常不停止练字,大家猜猜看他在被窝里怎么练的呢? (学生1 学生2)原来他是用指头当笔,肚皮当纸,默默地比画着,直到进入梦乡。
2、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师生小结:人人都可以把字练好,但练就一手好字并没有捷径,需要我们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
(2)、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师)复习:根据前阶段学习,我想问问大家,汉字字体结构常见类型有哪些? 明确: 汉字间架结构类型
独体结构品字型结构 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
(师)过渡:这堂课练什么呢?
3、老师书写几个上下结构字:笔、虽、芒、采。 请学生讲讲这是什么结构的字并书写上三个字。——上下结构字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练写上下结构字。
打开书本第35页,第12课中例字:
“笔”的写法提示:
“竹字头”的起笔短撇宜短、直。两部分左低右高,平衡原则、容让原则。
下部的“毛”字,宜压扁状,占字高的三分之二,竖弯钩的竖,应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侧。弯钩宜大,托住全字。
“虽”字的写法提示:
上口宜扁宜小,下部的“虫”字,宜压扁状,体现容让原则。注意:“虫”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
“芒”字写法提示:
“草字头”横左低右高,双竖内收,竖不宜长。“亡”字有长横,竖折短。
“采” 字写法提示:
上部的第一撇是平撇。中间的点在竖中线。下部的“木”字点三分之二,宜伸展。
上宽下窄的字,用下雨天时人们打伞挡雨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上宽下窄”的结构特点。
“音” 字写法提示:
上部的“立”字长横左低右高,加宽了字的宽度。下部的“日”字第一横在横中线。
“香”字写法提示:
“禾”字左右伸展,加宽宽度,“日”字的竖不宜长。
“首”字写法提示:
上部长横,加宽字宽,下部的“目”字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4):联想练习:让学生写出四个上大下小、上宽下窄的字示范、临写练习。
(5):课外知识拓展:演示四个篆书:“舟”、“行”“门”“见”,按汉字演变规律,说明我国文字从象形逐步往简单规范的方向发展,增加对汉字的了解,提高书写时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拓展:
通过学生的几幅习作,作出评价。本课中学习的上下结构中的两种类型,是比较多见的类型,应多比较,多观察,总结书写的规律性,才能掌握好。
篇5:教学设计:上下
一、游戏引入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
小脚向下蹲一蹲,
小脚向前走一步,
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1)星期天,二(1)班的小朋友想去展览馆参观。你看,他们正排队上车呢!共有几个小朋友去?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
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三、实践运用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3)4名学生排成队,按要求变化方向。你发现了什么?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也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体比,前后位置也就不同了。方向不同,所指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5、让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又有哪些同学。
6、找几位同学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再找几位同学让他们举几个例子,什么和什么比在上面,又和什么比在下面。
(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找“前后”的游戏活动,观察学生的变换站立方向,一下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奥秘,真正明白方向发生变化,前后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联系实际
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如右图),把你卧室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
(课后,让学生以自己最熟悉的卧室为素材,让他们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把学习融入生活和实践中,加深认识和体验。)
篇6:教学设计:上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五千年》及作者。
2、了解《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3、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读过那些中国历史故事?谁能简单的给大家讲讲?
2、简介《上下五千年》及其作者。
3、老师也喜欢看《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两个故事我很喜欢,同学们想听吗?
二、交流读书感受、方法。
自读课文。
在小组中交流:
1、说说你读了那些历史故事,有何收获?
2、你运用了那些读书方法?
三、明确读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
2、持之以恒,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3、做好读书笔记。
四、制定读书计划。
1、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2、同座交流。
篇7:教学设计: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能确定每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教材主题图及练一练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和下
三、练一练
1、自由说一说
2、全班交流,如头和脚的上下关系、手和脚的上下关系、手与头的上下关系、五官的上下关系等
3、看老师出示的图片,初步理解物体有上下的位置关系
1、看图,小组交流、汇报: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2、看图回答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3、积极思考,回答:他们说得都对,因为小松鼠在中间,即是小鸟的下面又是小白兔的上面。
4、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积极汇报,如说一说:自己家楼上是谁,楼下是谁;鼻子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1、独立完成填空,指名在全班说一说
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存在上下关系,如:小狗在下面,文具包在上面……
2、在树上的田字格中写数字,上面写6,下面写9
相互交流,看自己是不是写反了,组内展示
3、将附页中剪下的动物头像贴在图中,再按照题目提出的问题说一说
4、思考,推理,完成第4题
5、积极思考,内组讨论解决
答案:小红在最上面,小樱住中间,小兰住最下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相对应位置关系
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天在上,地在下,飞机在天上飞,火车在地上跑,书柜中的书也有上下之分……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具有上/下关系的物体,我们如何正确地观察并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呢?
1、课件出示:松树老爷爷今天真高兴,笑得嘴都合不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三位小客人要来看望它。瞧,漂亮的小鸟飞来了,停在桃树上。这时,机灵的小白兔一蹦一跳地也跑来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语说一说,小鸟在小兔的什么位置,小兔在小鸟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小松鼠蹦蹦跳跳地跑来,几下窜上数拉着松树爷爷的手不停地问候。大家瞧瞧,小松鼠在哪儿站着的呀?
3、怎么小松鼠在两个位置上呢?他们谁说得对?
注意关注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4、同学们说得都很棒!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有这种上下关系呢?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完成填空
2、第2题:6和9都是我们在第一单元就学过的数字,老师知道写这两个数字对同学们来说肯定是小菜一碟。大家快来写一写吧
3、第3题:想一想,说一说
4、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淘气能根据机灵狗的提示找到宝物藏在哪个盒子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第5题
出示主题图及已知条件,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并说一说为什么?
以学生身边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表述,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通过描述同一物体在不同参照物下的位置,体验上下的向对性
联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巩固上下的位置关系
书写6和9,训练学生的空间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训练表述能力
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学生踊跃发言
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
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上下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备注:
篇8:教学设计:上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第一课时《上下》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时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提供了一副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学生要从中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还要从中感受祖国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上下位置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尤其是在生活中和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理解和体验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的发现、创造、发展思维,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基于以上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到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能在确定参照物的基础上来确定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
1、确定参照物
2、能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到“上、下”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出示一张笑脸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说嘴巴、鼻子、眼睛等部位的位置关系。(略)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课桌上面有什么,黑板上面有什么,我们教室在二楼,楼上面是几班,楼下面是几班,等等。
师: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你们说的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出示主题图。)
师:请朋友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火车、大卡车、轮船、白云等。还可能会说:火车的下面有轮船,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等。
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你们想问什么呢?
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3、打开书,把第1页空白补充完整。
活动
1、拍手游戏。
a、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b、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高兴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